密集非刚性运动结构中的形状先验研究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9-01 00:36:42 阅读量: 14 订阅数: 19 AIGC 


鲁棒单目三维重建与点云对齐
### 密集非刚性运动结构中的形状先验研究
#### 1. 方法排名与误差分析
在相关方法中,某方法排在GM和SMSR之后位列第三,且这三种最佳方法之间的差距较小。该方法的均方根误差(m. RMSE)与目前最准确的GM方法非常接近,尽管它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原理设计的,在非线性最小二乘(NLLS)框架下有独特的融合与整合。
#### 2. 自收敛和交叉收敛测试
- **缺失数据情况**
- 缺失数据量在[1;99]%范围内变化。当缺失率达到30%时,m. RMSE基本稳定;在四种情况中的三种里,即使缺失数据高达75%,平均四元数误差(m. QE)也非常稳定。这表明通常较少的点就足以恢复相机姿态。
- 在序列A的交叉收敛测试中,对于两种动态形状先验(DSP)生成方法(VA和SMSR),可识别出50%的阈值。超过该阈值后,m. QE的标准差逐渐增大,但该方法在缺失数据模式高达90%时,m. QE仍保持稳定。
- **扰动轨迹情况**
- 对于扰动数据,动态形状先验重建(DSPR)在每像素[0.1;15]像素的均匀扰动测试范围内稳定且准确。在所有实验和测试案例中,m. RMSE保持在相同的精度水平,几乎不受扰动影响。然而,m. QE会受到扰动幅度增加的轻微影响,但在相机姿态估计方面没有明显的定性差异。
- 与其他方法相比,这一结果尤为显著。例如,SMSR在处理序列A的扰动点轨迹时,随着扰动幅度增加,点散射效应越来越明显。在3像素的扰动时,结构就几乎无法识别;当缺失数据超过23 - 25%时,SMSR无法重建出有意义的结构。而DSPR能处理超过25%的大量缺失数据,尽管精度下降2 - 3倍,但结构仍可识别,且相机姿态估计的精度仅受轻微影响。
- **收敛模式**
- DSPR中的收敛模式指的是为每个新传入的测量值从DSP中选择的状态序列。在自收敛和交叉收敛测试中,由于已知真实状态标识符,因此可以定量分析收敛模式。使用所选DSP状态与诱导测量的真实状态之间的绝对距离η作为定量指标。
- 自收敛测试的收敛模式大多包含较小的η,除了最后十个形状。这是因为最后十个形状与插值序列中的其他形状相似,DSPR会选择η较高的状态作为解决方案,但这两种状态导致的三维误差(e3D)都很小。交叉收敛测试的收敛模式略有不同,在第15帧及附近,η较大,这表明DSPR的收敛依赖于相机姿态估计的准确性。此外,由于扰动幅度增加或缺失数据比例的不同,收敛模式也会有所差异,一些形状对干扰效应更敏感,这可以用可分辨性的衰减来解释。
#### 3. MSGD参数的影响
- **改变起始点数量**
- 运行时间随起始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且这种依赖关系接近线性。从两个起始点的6秒增加到40个起始点的20秒(针对所有99帧)。在10到25个起始点之间,m. RMSE达到最小值。在此区域内,由于起始点的规则移动和不同相机姿态导致的不同收敛,会观察到周期和幅度不断增大的振荡。而m. QE与m. RMSE的模式相关性不大,保持在约0.055,这源于几何和相机姿态的解耦性质。
- **改变β(时间平滑度)**
- 在四种不同类型的噪声(2和8像素的均匀扰动以及5%和11%的缺失数据)下改变β。在轻微干扰(2像素扰动和5%缺失数据)下,m. RMSE和m. QE变化很小,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