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中的聚类与贝叶斯分析方法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7 01:23:13 阅读量: 3 订阅数: 8 


5G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的核心理念与方法
### 机器学习中的聚类与贝叶斯分析方法
在机器学习领域,聚类和贝叶斯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聚类可以将数据分组,而贝叶斯分析则基于先验知识和观测数据进行统计推断。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的方法和算法。
#### 1. 特征向量与聚类
假设矩阵 $A$ 有 $n$ 个线性无关向量,且有一个唯一的(主)特征值具有最大的模。若 $z_0$ 在主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方向上有非零分量,那么 $z_s$ 会收敛到该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主特征值是序列 $\mu_s = \frac{z_k^T Az_k}{z_k^T z_k}$ 的极限值。
当找到第一个特征对后,可以通过修改 $A_0 \triangleq A$ 来找到对应于第二大主特征向量的特征对,即 $A_{i + 1} = A_i - \lambda_i v_i v_i^T$。这里按照特征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前 $k$ 个特征向量对应于 $k$ 个最小的特征值。
对于数据点的映射,可以使用 $k$-means 算法。选择对应于 $k$ 个最小非零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初始质心可以取为这 $k$ 个特征向量的前 $k$ 个元素。特征向量包含了数据在 $k$ 个质心(限制在 $k$ 维)上的近似投影。计算特征向量中所有行到质心的距离,并更新质心坐标,迭代直到分配不再变化,即可得到聚类结果。
例如,对包含 400 个地理对象的数据集进行谱聚类。使用 QR 方法计算拉普拉斯矩阵的特征值,使用带消去的幂法计算对应的特征向量,并使用 Forgy 的 $k$-means 算法形成聚类。聚类结果显示出良好的聚类效果。
#### 2. 迭代改进与均匀图划分
当找到一个近似的最小割,产生一个二分划分(即两个大小近似相等的聚类)后,可以使用迭代改进算法来改进这个近似。
设 $G = (V, E)$ 是一个图,算法试图将 $V$ 划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不相交子集 $A$ 和 $B$,使得 $A$ 和 $B$ 中节点之间边的权重之和 $T$ 最小。定义 $a$ 的内部成本 $I_a$ 为 $a$ 与 $A$ 中其他节点之间边的成本之和,外部成本 $E_a$ 为 $a$ 与 $B$ 中节点之间边的成本之和。令 $D_a = E_a - I_a$ 为 $a$ 的外部和内部成本之差。如果交换 $a$ 和 $b$,成本的减少量为 $T_{old} - T_{new} = D_a + D_b - 2c_{ab}$,其中 $c_{ab}$ 是 $a$ 和 $b$ 之间可能边的成本。算法试图找到 $A$ 和 $B$ 元素之间的最优交换操作序列,使 $T_{old} - T_{new}$ 最大,然后执行这些操作,将图划分为 $A$ 和 $B$。
均匀图划分问题是指,对于一个具有 $|V| = 2n$ 个顶点的完全无向图 $G = (V, E)$,定义在其边上的对称成本矩阵 $c_{ij}$,找到一个划分 $V = A \cup B$,使得 $|A| = |B|$,并且成本 $C(A, B) = \sum_{i \in A, j \in B} c_{ij}$ 在所有均匀划分中最小。
如果 $(A^*, B^*)$ 是最优均匀划分,考虑某个划分 $(A, B)$,令 $X$ 是 $A$ 中不在 $A^*$ 中的元素,$Y$ 是 $B$ 中类似定义的元素,那么 $|X| = |Y|$,且 $A^* = (A - X) \cup Y$,$B^* = (B - Y) \cup X$,即可以通过交换 $X$ 和 $Y$ 中的元素得到最优均匀划分。
给定均匀划分 $A, B$ 以及元素 $a \in A$ 和 $b \in B$,形成 $A' = (A - \{a\}) \cup \{b\}$,$B' = (B - \{b\}) \cup \{a\}$ 的操作称为交换。交换 $a$ 和 $b$ 会导致成本减少(增益)$g(a, b) = D(a) + D(b) - 2d_{ab}$。均匀图划分问题的交换邻域 $N_s(A, B)$ 是指所有可以通过单次交换从均匀划分 $A, B$ 得到的均匀划分 $A', B'$。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了聚类和均匀图划分的大致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数据输入] --> B[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B --> C[k-means聚类];
C --> D[近似最小割];
D --> E[迭代改进];
E --> F[均匀图划分];
```
#### 3. 贝叶斯分析基础
贝叶斯分析是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技术。贝叶斯方法基于这样的思想:任何统计推断不仅基于观测数据,还基于对数据性质的某种先验信念。贝叶斯定理可以表示为 $P(A|B) = \frac{P(B|A)P(A)}{P(B)}$。
在贝叶斯方法中,这个方程用于建立条件概率和总概率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导致迭代过程。设 $A$ 是一个模型,$B$ 是观测数据,则 $P(A|B)$ 是后验概率,$P(A)$ 是先验概率(在观测任何数据之前 $A$ 的概率),$P(B|A)$ 和 $P(B)$ 分别是似然和边际似然。主要原则是在确定后验时纳入一个假定的分布(先验)。
#### 4. 贝叶斯平均
贝叶斯平均使用由样本性质给出的权重。计算贝叶斯平均需要使用先验均值 $m$ 和一个与观测数据集大小成比例的权重 $C$,公式为 $\bar{x} = \frac{Cm + \sum_{i = 1}^{n} x_i}{C + n}$。
例如,给定三个类别 $A, B, C$ 的评分,使用 $C = \frac{1 + 3 + 2}{3} = 2$ 和 $m = \frac{10 + 6 + 5 + 4 + 3 + 10}{6} = 6.33$,可以得到:
| 类别 | 计算过程 | 结果 |
| ---- | ---- | ---- |
| $A$ | $m_A = \frac{Cm + 10/1}{C + 1} = \frac{2\times6.33 + 10}{2 + 1} $ | 7.56 |
| $B$ | $m_B = \frac{Cm + (6 + 5 + 4)/3}{C + 3} = \frac{2\times6.33 + 5}{2 + 3} $ | 5.53 |
| $C$ | $m_C = \frac{Cm + (3 + 10)/2}{C + 2} = \frac{2\times6.33 + 6.5}{2 + 2} $ | 6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