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微服务架构:构建、优势与实践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4 02:00:47 阅读量: 1 订阅数: 2 

### 深入理解微服务架构:构建、优势与实践
#### 1. 微服务架构构建基础
在构建微服务架构时,关键技巧是确保变更微小且可控。小而可控的变更能够推动架构向目标迈进,同时降低风险与损害,还能实现快速的测试与学习循环。例如,将触发功能、设备选择逻辑和设备数据存储设为独立实体,在发布前对设备选择逻辑进行全面测试,并将生成的触发器与当前触发器进行验证。通过比较旧单体应用的输出和新独立微服务的输出,可以有效验证新系统,减少替换旧系统时的风险和故障。
无论是从单体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还是从头开始构建微服务原生架构,都需遵循相同原则和步骤。采用领域驱动设计,反复应用直至得到足够小的领域。首先确定顶层有界上下文,这些上下文构成解决方案的整体领域,也是软件产品化的理想选择。在大型软件项目中,有界上下文有助于创建和组织工程团队,并且在有界上下文之间选择编排方式可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性。之后,将有界上下文递归分解为子域,直至达到聚合。
以小行星采矿这一特殊领域为例,构建微服务时,初步确定的关键部分包括:
- 小行星目录:包含天文学信息,按采矿难度分类。
- 采矿设备管理:涵盖多个采矿阶段所需的机械。
- 采矿计划维护:涉及小行星、设备、人员和资源等实体。
- 采矿与提取操作。
- 资源处理:对提取的资源进行分离、净化、码垛和装载。
- 运输方式决策:包括设备、人员、矿石和资源的运输。
这些需求可转化为有界上下文或顶层领域,且各领域应避免循环依赖。这些宽泛的垂直领域可成为独立产品,有助于企业决定是自行构建解决方案还是购买符合需求的打包软件。
#### 2. 领域间通信与子域划分
确定领域后,需要理解和定义它们之间的交互。可以根据数据类型、体积和频率对交互和交换进行分类。例如,小行星目录软件收集并编目小行星信息,触发规划;规划软件协调各领域的时间表;设备管理软件根据需求采购设备;人员管理软件负责人员入职;采矿与提取软件确保采矿任务的高效执行;运输软件管理运输网络和时间表。
不同领域集成的最佳方法是采用编排方式,允许吞吐量不兼容的系统进行集成。在交互过程中,消息应保持通用,源领域只需发布自身必要的数据元素,依赖应用可通过源领域的微服务获取额外数据。例如,小行星目录领域应设计事件来表明数据的重大变化,规划领域根据这些事件采取行动,若需要更多数据则调用小行星目录领域的服务。
接下来,进一步细分每个垂直领域。以小行星目录领域为例,其可细分为数据获取、小行星列表、成分分析、轨迹跟踪和采矿权声明等子域,这些子域可独立开发,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数据源和技术栈。同样,规划领域会评估小行星的可行性,生成任务计划,并触发其他领域准备所需的基础设施、人员和物资。若出现采购失败,会重新评估采矿任务。设备管理领域会维护设备库存,根据需求采购更多设备,并具备采购子系统。运输领域也会进行类似的分解,包括发射站和航天飞机预订、货物管理、导航和行程规划等子域。
#### 3. 微服务设计与增量式开发
在设计微服务时,需确定每个领域的基本服务。首先要识别问题空间中每个子域的数据输入和输出路径。采用增量式架构是构建微服务原生应用的关键,可从“追踪子弹”开始,即一个功能完整但规模较小、能在几周内完成的实现。为每个系统模块分配团队,从构建首个用例开始。例如,小行星目录团队可创建简单的微服务来提供小行星目录,最初手动设置小行星列表;规划引擎团队可生成简单的需求列表。
随着各团队添加更多用例,整体解决方案会逐渐发展壮大,成熟时再进一步拆分为更小的子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