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URLLC技术解析与性能评估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0:46:50 阅读量: 3 订阅数: 11 

### NR URLLC技术解析与性能评估
#### 1. NR URLLC关键技术介绍
##### 1.1 HARQ操作
NR支持的HARQ操作是异步的,这意味着设备必须通过DCI中的进程ID(PID)来确定使用哪个缓冲区。激活后,配置的上行授权资源将从0开始编号,直到RRC配置的最大值,之后编号重新从0开始。这样,gNB和设备都能知道给定PID对应的是哪一次传输。当触发重传时,即使可以指示配置资源进行重传,设备也会通过DCI进行动态调度。
##### 1.2 重复传输
可以在配置授权(CG)上配置传输块(TB)的重复传输,对于mini - slot资源也是如此。不过,上行重复传输仅在时隙级别进行,即相同的资源将在K个连续时隙中用于发送TB。与基于HARQ的重传相比,这能在更短时间内提高可靠性。对于最低延迟,需要在时隙内的mini - slot资源上进行重复传输,但NR Release - 15不支持这一点。在上行CG的K次重复传输中,会应用RV模式,根据重复次数n选择RV序列的第(mod(n - 1,4)+1)个值。可配置的RV序列有{0,2,3,1}、{0,3,0,3}和{0,0,0,0},K序列可以在配置的RV序列中的RV为0时的任何时刻开始。这意味着当配置了变化的RV序列时,需要额外的对齐延迟来等待重复序列的开始。
##### 1.3 上行功率控制
PUSCH传输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p_{PUSCH} = \min\{p_{cmax}; p_0 + \alpha \cdot PL + 10 \log_{10}(2^m \cdot M_{rb}) + DTF + \delta\}\]
其中,\(p_{cmax}\)是每个载波允许的最大功率,\(p_0\)和\(\alpha\)是可配置参数,\(PL\)是路径损耗估计值,\(m\)是参数(子载波间隔\(SCS = 2^m \cdot 15kHz\)),\(M_{rb}\)是上行分配,\(DTF\)根据MCS计算得出,\(\delta\)是闭环参数。开环组件(\(p_0 + \alpha \cdot PL\))由设备配置和处理,而闭环组件\(\delta\)在DCI中指示。PUCCH功率控制与PUSCH相同,但PUCCH的\(\alpha\)固定为1。
##### 1.4 CSI测量与报告
为了让gNB知道在下行链路中为设备使用哪种MCS,了解信道条件至关重要。设备在导频探测信号CSI - RS上测量信道质量,然后在CSI报告中报告CQI,作为UCI的一部分,与HARQ A/N和SR一起。报告基于对配置的CSI - RS资源的测量,可以通过DCI指示以周期性(在PUCCH上)、半静态(在配置的PUCCH或PUSCH资源上)或非周期性(在PUSCH上)的方式触发。
CQI的值与MCS相关,当报告相应的CQI时,使用特定MCS的预期误块率(BLER)处于目标水平。在LTE中,预期BLER水平设置为10%。在NR中,为了满足URLLC的需求,设备可以配置两个不同的BLER水平:10%的错误映射到CQI表1(最高64 QAM)或CQI表11.2(最高256 QAM),\(10^{-5}\)的错误映射到CQI表11.3。配置是半静态的,通过RRC进行,而不是动态指示。因此,报告的CQI和使用的MCS表可能不匹配,这需要gNB在两者之间进行转换。
当只使用一个天线端口和一个配置的CSI - RS资源时,CSI报告仅包含CQI。使用更多天线端口和CSI - RS资源时,报告还可以包括带有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的码本索引、秩指示符、层指示符以及指示首选波束的CSI - RS指示符。报告可以针对简单多端口天线的类型I单面板、由多个端口组成的复合天线的类型I多面板码本或用于多用户MIMO的更高粒度的类型II码本进行。
| CQI index | Modulation | Code rate x 1024 | Efficiency |
| --- | --- | --- | --- |
| 0 | out of range | | |
| 1 | QPSK | 30 | 0.0586 |
| 2 | QPSK | 50 | 0.0977 |
| 3 | QPSK | 78 | 0.1523 |
| 4 | QPSK | 120 | 0.2344 |
| 5 | QPSK | 193 | 0.3770 |
| 6 | QPSK | 308 | 0.6016 |
| 7 | QPSK | 449 | 0.8770 |
| 8 | QPSK | 602 | 1.1758 |
| 9 | 16 QAM | 378 | 1.4766 |
| 10 | 16 QAM | 490 | 1.9141 |
| 11 | 16 QAM | 616 | 2.4063 |
| 12 | 64 QAM | 466 | 2.7305 |
| 13 | 64 QAM | 567 | 3.3223 |
| 14 | 64 QAM | 666 | 3.9023 |
| 15 | 64 QAM | 772 | 4.5234 |
##### 1.5 PDCP复制
与LTE一样,为了通过两条传输路径的冗余提高可靠性,可以在PDCP层对数据进行复制。该过程通过RRC为拆分无线承载设置,并通过添加额外的逻辑信道定义一个连接到PDCP的额外RLC实体。在PDCP层,以PDCP PDU形式的传入数据包被复制并发送到两个RLC实体:主小区组(MCG)和辅小区组(SCG)。如果MCG和SCG属于同一个MAC实体,则复制在两个不同的载波上进行,即载波聚合(CA);如果它们属于不同的MAC实体,则复制在两个不同的小区上进行,即双连接(DC)。在CA的情况下,使用逻辑信道映射限制来防止数据包在同一载波上发送。在接收端,数据包一直分离到PDCP层,在那里进行重复检查,以便只有一个PDCP PDU被传递到数据缓冲区。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SDAP --> PDCP
PDCP --> RLC1(RLC):::process
PDCP --> RLC2(RLC):::process
RLC1 --> MAC1(MAC):::process
RLC2 --> MAC2(MAC):::process
MAC1 --> PHY1(PHY):::process
MAC2 --> PHY2(PHY):::process
PHY1 --> CellA(Cell A / Carrier A):::process
PHY2 --> CellB(Cell B / Carrier B):::process
subgraph Receiving
direction LR
CellA --> PHY3(PHY):::process
CellB --> PHY4(PHY):::process
PHY3 --> MAC3(MAC):::process
PHY4 --> MAC4(MAC):::process
MAC3 --> RLC3(RLC):::process
MAC4 --> RLC4(RLC):::process
RLC3 --> PDCP2(PDCP)
```
0
0
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