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管理:SEI-CMM与ISO9000:2000标准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1:17:36 阅读量: 2 订阅数: 7 


软件需求管理的核心技能与实践
### 软件需求管理:SEI - CMM与ISO 9000:2000标准解析
在软件行业,有效的需求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SEI - CMM和ISO 9000:2000这两个标准为需求管理提供了不同的框架和指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标准中的需求管理相关内容。
#### 1. SEI - CMM中的需求管理
##### 1.1 CMM的发展历程
1986年11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开始开发一个过程成熟度框架,以帮助开发者改进其软件过程。1987年9月,SEI发布了该过程成熟度框架的简要描述,后来在汉弗莱的《管理软件过程》(1989年)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到1991年,这个框架演变成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1.0版本。1993年,CMM 1.1版本发布。
##### 1.2 CMM的五级成熟度模型
CMM 1.1版本定义了组织软件成熟度的五个级别,并提供了从一个级别过渡到下一个级别的框架,具体如下表所示:
| 级别 | 关键过程领域 |
| --- | --- |
| 1. 初始级:临时的,甚至是混乱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英勇表现和努力。 | 不适用 |
| 2. 可重复级:基本的项目管理,以跟踪应用程序的功能、成本和进度。 | 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规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软件分包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 |
| 3. 已定义级:管理和工程过程被记录、标准化和集成。所有项目都使用经过批准和定制的过程版本。 | 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计划、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 |
| 4. 已管理级:收集软件过程和软件质量指标的详细度量。过程和软件产品都得到理解和控制。 | 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 |
| 5. 优化级:通过使用度量和试验创新思想及技术实现持续的过程改进。 | 缺陷预防、技术变更管理、过程变更管理 |
##### 1.3 CMM中需求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客户和软件团队之间建立对客户需求的共同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是客户和开发团队之间达成协议的基础,也是定义和控制后续活动的核心文件。需求被控制以建立软件工程管理使用的基线。在整个CMM中,指南规定所有活动、计划、进度和软件工作产品都应根据分配给软件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开发和修改,以保持一致。
##### 1.4 需求管理的具体要求
- **文档化和评审**:软件需求必须由软件经理和受影响的团体(包括客户和用户社区的代表)进行记录和评审。
- **资源和培训**:为管理需求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资金。软件工程团队和其他受影响的团体的成员应接受培训,以执行他们的需求管理活动。培训应涵盖方法和标准,以及旨在让工程团队了解应用领域的独特性质和问题的培训活动。
- **需求控制和变更管理**:需求应得到管理和控制,并作为软件计划、工作产品和活动的基础。对需求的变更应进行评审并纳入项目计划,必须评估变更的影响并与受影响的团体进行协商。
- **测量和分析**:CMM提供了测量和分析的指南,以及验证实施的活动。建议的测量指标包括每个分配需求的状态、需求的变更活动、开放、提议、批准和纳入基线的变更总数等。
##### 1.5 CMM中的其他重要概念
- **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应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确保需求合理、清晰、完整、明确、一致且可测试。分析技术包括模拟、建模、场景生成以及功能和面向对象的分解。
- **文档评审和配置管理**:生成的软件需求文档应由受影响的各方进行评审和批准,以确保各方的观点都包含在需求中。为了以受控的方式管理变更,CMM还要求将软件需求文档置于配置管理控制之下。
- **可追溯性**:所有有价值的软件工作产品都应进行记录,并且记录必须得到维护和随时可用。软件需求、设计、代码和测试用例应追溯到其来源以及后续工程活动的产品。需求可追溯性提供了在进行变更之前分析影响的方法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