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染色体的奥秘:亚马逊慈鲷与短星菊属植物的研究洞察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0 01:01:53 阅读量: 1 订阅数: 2 

### B染色体的奥秘:亚马逊慈鲷与短星菊属植物的研究洞察
#### 亚马逊慈鲷中的B染色体
在动物和植物界,许多物种除了标准染色体组外,还拥有B染色体,也被称为超数或附属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报道新热带淡水鱼物种中的B染色体以来,在不同鱼类群体中陆续有相关发现,但携带B染色体的鱼类物种数量仅占已核型分析的新热带淡水鱼的5%左右。
慈鲷是鲈形目鱼类,新世界物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条,旧世界物种为44条。此前在新热带慈鲷中已有两例B染色体的报道。在一项针对亚马逊鱼类的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三种慈鲷物种——孔雀鲈(Cichla monoculus)、Cichla sp.和网纹矛丽鱼(Crenicichla reticulata)中发现了B染色体。
研究方法上,孔雀鲈和网纹矛丽鱼从两个采样点收集,Cichla sp.仅从巴尔比纳湖收集。通过对肾脏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并采用C-分带技术分析异染色质模式。
结果显示,这三种物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48条,此外还有1 - 3条B微染色体。在孔雀鲈中,28个样本中有4个携带B染色体(14.3%);Cichla sp.中,11个个体中有4个携带B染色体(36.4%);网纹矛丽鱼中,5个样本中有2个携带B染色体。C-分带表明,这三种物种的B染色体完全是异染色质。
关于B染色体的起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由于水生环境中甲基汞的诱变作用导致染色体断裂;另一种是由于杂交事件引起的种间起源。在亚马逊地区,汞的释放与金矿开采、森林砍伐、河流筑坝等活动有关,并且已有研究表明汞会干扰有丝分裂纺锤体。此外,有证据显示Cichla物种可能经历过杂交事件,这可能导致了B染色体的产生。
#### 短星菊属植物中的B染色体
短星菊属(Brachycome Cass.)植物原产于澳大拉西亚地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该属约有80种,染色体数目变化极大,部分物种还含有超数染色体,是高等植物中研究较为广泛的B染色体之一。
在短星菊属中,多个物种被观察到存在B染色体,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 物种 | 地理位置 | 染色体数目(A + 最大B染色体数目) |
| --- | --- | --- |
| B. aff. campylocarpa J.M. Black | Enngonia, NSW | 12 + 2B |
| B. ciliocarpa W. Fitzg. | “The Loop” Murchison River, Kalbarri N. P., WA | 18 + 2B |
| B. curvicarpa G.L.R. Davis | Bourke, NSW and Louth, NSW | 8 + 1B |
| B. aff. curvicarpa (黄色射线小花) | Wyandra, QLD <br> Charleville, QLD | 8 + 1B <br> 8 + 1B |
| B. dentata Gaudich. | Wirrelpa, Flinders Ranges, SA <br> Wyandra, QLD <br> Charleville, QLD <br> Dalby, NSW and Broken Hill, NSW | 8 + 2B <br> 16 + 2B <br> 16 + 2B <br> 8 + 1B |
| B. diversifolia (Hook.) Fischer & Meyer | Polblue Creek, Barrington Tops, NSW | 36 + 1B |
| B. iberidifolia Benth. Complex | Mt. Chudalup, WA | 18 + 2B |
| B. marginata Benth. | Bourke, NSW | 16 + 4B |
| B. aff. multicaulis F. Muell. | Kiandra, NS | 36 + 3B |
| B. nivalis F. Muell. var. alpina (F. Muell.) | Rules Pt., NSW | 28 + 2B |
| B. papillosa G.L.R. Davis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