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NR技术全面解析:从基础到前沿应用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7 01:50:22 阅读量: 8 订阅数: 16 


5G NR技术详解与展望
# 5G NR技术全面解析:从基础到前沿应用
## 1. 5G新无线电(NR)的增强演进
### 1.1 新无线电相比LTE的增强特性
新无线电(NR)在多个方面对LTE进行了显著增强,具体如下:
| 增强特性 | 描述 |
| --- | --- |
| 更高频段支持 | NR支持更高的频段范围,能够利用更丰富的频谱资源,满足高速数据传输需求。 |
| 宽带支持 | 可提供更宽的带宽,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
| 灵活帧结构 | 支持更灵活的帧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 |
| 灵活参数集 | 具备灵活的参数集,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子载波间隔等参数。 |
| 低延迟增强 | 对空口进行了低延迟优化,减少数据传输延迟。 |
| 参考信号增强 | 增强了参考信号,提高了信号质量和传输可靠性。 |
| MIMO能力增强 | 提升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力,增加了系统容量和吞吐量。 |
| 终端节能增强 | 优化了终端的功率消耗,延长了终端的续航时间。 |
| 移动性增强 | 改善了移动性管理,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连接。 |
| 服务质量保障增强 | 加强了对服务质量的保障,满足不同业务的QoS要求。 |
| 核心网架构演进增强 | 推动了核心网架构的演进,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 1.2 新无线电的新技术选择
#### 1.2.1 新参数集选择
新无线电在参数集的选择上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不同的频段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等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性能表现。
#### 1.2.2 新波形选择
新无线电采用了新的波形技术,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改进版本,以提高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 1.2.3 新编码选择
在编码方面,新无线电采用了极化码(Polar Code)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等新的编码方案,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纠错能力。
#### 1.2.4 新多址接入选择
新无线电引入了新的多址接入技术,如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
### 1.3 5G技术、设备和装备的成熟度
#### 1.3.1 数字设备和芯片的发展
数字设备和芯片的发展与成熟,为5G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了5G设备的高性能和稳定性。
#### 1.3.2 5G有源大规模天线设备
5G有源大规模天线设备能够满足工程和商业需求,提供更高的增益和更精确的波束控制,提升了网络覆盖和容量。
#### 1.3.3 毫米波技术
毫米波技术的设备和装备日益成熟,为5G在高速数据传输和低延迟通信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2. 5G系统的需求与场景
### 2.1 5G时代的当前需求
#### 2.1.1 高数据速率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用户对高数据速率的需求不断增加,如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应用都需要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持。
#### 2.1.2 垂直行业需求
垂直行业对5G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如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领域,需要5G提供低延迟、高可靠性的通信服务。
### 2.2 典型场景
#### 2.2.1 增强移动宽带(eMBB)
eMBB场景主要关注高速数据传输,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高速下载等服务,满足用户对高质量移动互联网体验的需求。
#### 2.2.2 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
URLLC场景要求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可靠性,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
#### 2.2.3 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
mMTC场景主要针对大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需求,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广覆盖等特点,可支持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应用。
### 2.3 5G系统的关键指标
5G系统的关键指标包括峰值数据速率、用户体验数据速率、端到端延迟、连接密度等,这些指标是衡量5G系统性能的重要依据。
## 3. 5G系统架构
### 3.1 5G系统架构概述
#### 3.1.1 系统架构需求
5G系统架构需要满足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大规模连接等需求,同时要具备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
#### 3.1.2 系统架构与功能实体
5G系统架构包括核心网、接入网和终端等功能实体,各实体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 3.1.3 基于3GPP接入的端到端架构与协议栈
基于3GPP接入的5G端到端架构和协议栈,定义了从终端到核心网的完整通信流程和协议规范。
#### 3.1.4 基于非3GPP接入的端到端架构与协议栈
非3GPP接入的5G端到端架构和协议栈,为非3GPP网络接入5G核心网提供了支持,扩展了5G的应用范围。
#### 3.1.5 5G系统标识符
5G系统使用了多种标识符,如用户永久标识符(SUPI)、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标识符(AMF ID)等,用于标识用户和网络实体。
### 3.2 5G无线接入网(RAN)架构与部署选项
5G RAN架构包括多种部署选项,如EN - DC(E -UTRA - NR双连接)和SA(独立组网)架构。不同的部署选项适用于不同的网络建设阶段和应用场景。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5G系统架构):::process --> B(核心网):::process
A --> C(接入网):::process
A --> D(终端):::process
C --> E(EN - DC架构):::process
C --> F(SA架构):::process
```
## 4. 带宽部分(BWP)
### 4.1 带宽部分的基本概念
#### 4.1.1 多子载波间隔资源分配的动机
多子载波间隔的资源分配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提高频谱利用率。
#### 4.1.2 终端能力和节能动机
考虑到终端的能力和节能需求,引入带宽部分的概念,允许终端在不同的带宽部分之间切换,以降低功耗。
#### 4.1.3 基本带宽部分概念
带宽部分是指在载波带宽内划分的一段连续的资源块,每个带宽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参数集和配置。
#### 4.1.4 带宽部分的用例
带宽部分可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如初始接入、业务传输等,提高了资源分配的灵活性。
#### 4.1.5 带宽部分包含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的情况
当带宽部分包含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时,需要特殊的处理和配置,以确保信号的正常传输和接收。
#### 4.1.6 同时激活的带宽部分数量
系统支持同时激活多个带宽部分,但终端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带宽部分进行通信。
#### 4.1.7 带宽部分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带宽部分与载波聚合相互配合,进一步扩展了系统的带宽和容量。
### 4.2 带宽部分配置
#### 4.2.1 公共资源块(RB)介绍
公共资源块是带宽部分配置的基本单位,用于表示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 4.2.2 公共RB的粒度
公共RB的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资源分配需求。
#### 4.2.3 参考点 - 点A
点A是带宽部分配置的参考点,用于确定资源的起始位置。
#### 4.2.4 公共RB的起始点 - RB 0
RB 0是公共资源块的起始点,其位置的确定对于资源分配和调度至关重要。
#### 4.2.5 载波起始点的指示方法
系统通过特定的指示方法,告知终端载波的起始位置,以便终端正确接收和处理信号。
#### 4.2.6 带宽部分的指示方法
采用多种方式指示带宽部分的配置信息,确保终端能够准确识别和使用带宽部分。
#### 4.2.7 基本带宽部分配置方法总结
基本带宽部分的配置方法包括确定参考点、起始位置、带宽大小等参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 4.2.8 可配置带宽部分的数量
系统支持配置多个带宽部分,但具体数量受到系统资源和终端能力的限制。
#### 4.2.9 TDD系统中的带宽部分配置
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带宽部分的配置需要考虑上下行时隙的分配和切换。
### 4.3 带宽部分切换
#### 4.3.1 动态切换与半静态切换
带宽部分的切换方式包括动态切换和半静态切换,动态切换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半静态切换则更适合相对稳定的环境。
#### 4.3.2 基于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带宽部分激活方法
通过DCI来激活带宽部分,实现灵活的资源分配和调度。
#### 4.3.3 触发带宽部分切换的DCI设计 - DCI格式
设计了特定的DCI格式,用于触发带宽部分的切换,确保切换过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 4.3.4 触发带宽部分切换的DCI设计 - “显式触发”与“隐式触发”
DCI可以采用显式触发或隐式触发的方式来切换带宽部分,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触发方式。
#### 4.3.5 触发带宽部分切换的DCI设计 - 带宽部分指示符
使用带宽部分指示符来明确指定要切换的带宽部分,方便终端进行操作。
#### 4.3.6 基于定时器的带宽部分回退
引入定时器机制,当终端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某个带宽部分时,自动回退到默认带宽部分,以节省资源。
#### 4.3.7 是否复用不连续接收(DRX)定时器实现带宽部分回退
探讨了是否复用DRX定时器来实现带宽部分回退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 4.3.8 带宽部分非活动定时器设计
设计了带宽部分非活动定时器,用于监测带宽部分的使用情况,当定时器超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 4.3.9 基于定时器的上行带宽部分切换
通过定时器控制上行带宽部分的切换,优化上行资源的分配。
#### 4.3.10 基于时间模式的带宽部分切换
采用时间模式来控制带宽部分的切换,使切换过程更加规律和可预测。
#### 4.3.11 自动带宽部分切换
系统可以根据终端的信号质量、业务需求等因素,自动进行带宽部分的切换,提高用户体验。
#### 4.3.12 带宽部分切换延迟
带宽部分切换会产生一定的延迟,需要对延迟进行优化和控制,以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 4.4 初始接入中的带宽部分
#### 4.4.1 初始下行带宽部分介绍
初始下行带宽部分是终端在初始接入过程中使用的带宽部分,其配置对于快速接入网络至关重要。
#### 4.4.2 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介绍
初始上行带宽部分为终端提供上行传输的资源,确保终端能够及时向网络发送数据。
#### 4.4.3 初始下行带宽部分配置
详细说明了初始下行带宽部分的配置方法和参数设置。
#### 4.4.4 初始下行带宽部分与默认下行带宽部分的关系
初始下行带宽部分和默认下行带宽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需要合理配置和管理。
#### 4.4.5 载波聚合中的初始带宽部分
在载波聚合场景下,初始带宽部分的配置和使用需要考虑多个载波的情况。
### 4.5 带宽部分对其他物理层设计的影响
#### 4.5.1 带宽部分切换延迟的影响
带宽部分切换延迟会对物理层的性能产生影响,如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
#### 4.5.2 带宽部分专用和公共参数配置
针对带宽部分,需要分别配置专用参数和公共参数,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 5. 5G灵活调度
### 5.1 灵活调度原理
#### 5.1.1 LTE系统调度设计的局限性
LTE系统调度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调度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和复杂的信道条件。
#### 5.1.2 频域调度灵活性
5G在频域调度上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信道状况,灵活分配频域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
#### 5.1.3 时域调度灵活性
时域调度方面,5G支持更细粒度的调度,能够根据实时业务需求,动态调整时域资源分配,减少传输延迟。
### 5.2 5G资源分配
#### 5.2.1 频域资源分配类型优化
对频域资源分配类型进行了优化,包括连续资源块分配和离散资源块分配等,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
#### 5.2.2 频域资源分配粒度
频域资源分配粒度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选择合适的资源块大小进行分配。
#### 5.2.3 带宽部分(BWP)切换时的频域资源指示
在BWP切换时,需要准确指示频域资源,确保终端能够正确接收和处理数据。
#### 5.2.4 BWP内跳频资源的确定
确定BWP内的跳频资源,能够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频谱利用率。
#### 5.2.5 符号级调度介绍
符号级调度可以实现更精确的资源分配,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灵活性。
#### 5.2.6 起始符号指示的参考时间
明确起始符号指示的参考时间,确保终端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调度指令。
#### 5.2.7 K0或K2指示的参考子载波间隔(SCS)
确定K0或K2指示的参考SCS,用于控制数据传输的时间关系。
#### 5.2.8 资源映射类型:类型A和类型B
资源映射类型分为类型A和类型B,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和传输需求。
#### 5.2.9 时域资源分配
时域资源分配根据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动态调整时域资源,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
#### 5.2.10 多时隙传输
多时隙传输可以增加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适用于对数据传输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
### 5.3 码块组(CBG)
#### 5.3.1 码块组传输介绍
码块组传输将多个码块组合成一个组进行传输,提高了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 5.3.2 CBG构造
详细说明了CBG的构造方法,包括码块的分组和排序等。
#### 5.3.3 CBG重传
当CBG传输出现错误时,支持CBG重传,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接收。
#### 5.3.4 基于CBG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
设计了基于CBG传输的下行控制信令,用于指示CBG的传输参数和状态。
#### 5.3.5 基于CBG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
同样,也设计了基于CBG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方便终端向网络反馈CBG的传输情况。
### 5.4 新无线电物理下行控制信道(NR PDCCH)设计
#### 5.4.1 NR PDCCH设计考虑因素
NR PDCCH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控制信息的可靠性、传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等。
#### 5.4.2 控制资源集
控制资源集用于承载PDCCH,通过合理配置控制资源集,可以提高PDCCH的性能。
#### 5.4.3 搜索空间集
搜索空间集定义了终端搜索PDCCH的范围和方式,优化搜索空间集的设计可以减少终端的搜索开销。
#### 5.4.4 下行控制信息(DCI)设计
DCI设计用于携带控制信息,包括资源分配、调制编码方式等,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
### 5.5 新无线电物理上行控制信道(NR PUCCH)设计
#### 5.5.1 短PUCCH和长PUCCH介绍
NR PUCCH分为短PUCCH和长PUCCH,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控制信息传输需求。
#### 5.5.2 短PUCCH设计
短PUCCH设计注重传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适用于携带少量控制信息的场景。
#### 5.5.3 长PUCCH设计
长PUCCH设计则更侧重于传输可靠性,适用于携带大量控制信息的场景。
#### 5.5.4 PUCCH资源分配
合理分配PUCCH资源,确保控制信息的可靠传输,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 5.5.5 PUCCH与其他上行信道冲突处理
当PUCCH与其他上行信道发生冲突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通信的正常进行。
### 5.6 灵活时分双工(TDD)
#### 5.6.1 灵活时隙
灵活时隙设计允许根据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动态调整上下行时隙的分配,提高频谱利用率。
#### 5.6.2 半静态上下行配置
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可以根据网络规划和业务需求,预先设置上下行时隙的比例,为系统提供一定的稳定性。
#### 5.6.3 动态时隙格式指示
通过动态时隙格式指示,实时调整上下行时隙的分配,以适应实时业务需求和信道变化。
### 5.7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速率匹配
#### 5.7.1 引入速率匹配的考虑因素
引入速率匹配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和业务需求,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 5.7.2 速率匹配设计
设计合理的速率匹配方案,包括打孔、重复等操作,以实现数据传输速率的调整。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5G灵活调度):::process --> B(资源分配):::process
A --> C(控制信道设计):::process
A --> D(TDD设计):::process
B --> E(频域资源分配):::process
B --> F(时域资源分配):::process
C --> G(PDCCH设计):::process
C --> H(PUCCH设计):::process
D --> I(灵活时隙):::process
D --> J(半静态配置):::process
D --> K(动态指示):::process
```
## 6. 新无线电(NR)初始接入
### 6.1 小区搜索
#### 6.1.1 同步栅格和信道栅格
同步栅格和信道栅格用于确定小区的位置和频率,为终端进行小区搜索提供基础。
#### 6.1.2 同步信号块(SSB)设计
SSB设计包含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用于小区同步和系统信息广播。
#### 6.1.3 SSB传输
SSB传输采用特定的方式和周期,确保终端能够及时接收到同步信号和系统信息。
#### 6.1.4 实际传输SSB的位置和指示方法
明确实际传输SSB的位置,并通过合适的指示方法告知终端,以便终端进行小区搜索。
#### 6.1.5 小区搜索流程
小区搜索流程包括初始搜索、同步信号检测、系统信息获取等步骤,确保终端能够快速、准确地接入小区。
### 6.2 初始接入时的公共控制信道
#### 6.2.1 SSB和控制资源集#0(CORESET#0)复用模式
SSB和CORESET#0复用模式需要合理设计,以确保同步信号和控制信息的可靠传输。
#### 6.2.2 CORESET#0
CORESET#0用于承载初始接入时的控制信息,其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终端的接入性能。
#### 6.2.3 类型0 - PDCCH搜索空间
类型0 - PDCCH搜索空间定义了终端在初始接入时搜索控制信息的范围和方式。
### 6.3 NR随机接入
#### 6.3.1 NR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设计
NR PRACH设计考虑了多种因素,如前导序列设计、功率控制等,以确保随机接入的可靠性和效率。
#### 6.3.2 NR PRACH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NR PRACH资源,包括前导序列的分配、时域和频域资源的设置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随机接入需求。
#### 6.3.3 PRACH功率控制
PRACH功率控制用于调整终端的发射功率,确保前导序列能够在基站端被正确接收。
### 6.4 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
#### 6.4.1 RRM参考信号
RRM参考信号用于测量信道质量和信号强度,为网络优化和切换决策提供依据。
#### 6.4.2 NR测量间隙
NR测量间隙用于终端进行测量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6.4.3 NR同频和异频测量
NR支持同频和异频测量,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信号,实现更好的网络覆盖和切换性能。
#### 6.4.4 RRM测量引起的调度限制
RRM测量会对调度产生一定的限制,需要在调度设计中充分考虑,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 6.5 无线链路监测(RLM)
#### 6.5.1 RLM参考信号
RLM参考信号用于监测无线链路的质量,及时发现链路故障。
#### 6.5.2 RLM流程
RLM流程包括信号测量、链路质量评估和故障处理等步骤,确保无线链路的可靠性。
## 7. 5G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
### 7.1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增强
#### 7.1.1 紧凑下行控制信息介绍
紧凑下行控制信息设计旨在减少控制信息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
#### 7.1.2 紧凑下行控制信息设计
通过优化编码和调制方式,设计紧凑的下行控制信息,以适应URLLC的低延迟需求。
#### 7.1.3 每个监测跨度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测能力
提高每个监测跨度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测能力,确保及时准确地接收控制信息。
#### 7.1.4 载波聚合时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测
在载波聚合场景下,优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测机制,确保多载波的协同工作。
### 7.2 上行控制信息(UCI)增强
#### 7.2.1 时隙和子时隙级PUCCH中的多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 - ACK)反馈
支持在时隙和子时隙级PUCCH中携带多个HARQ - ACK反馈,提高反馈效率。
#### 7.2.2 多个HARQ - ACK码本
使用多个HARQ - ACK码本,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选择合适的码本进行反馈。
#### 7.2.3 优先级指示
引入优先级指示机制,确保重要的控制信息能够优先传输。
#### 7.2.4 终端内上行信道冲突处理
当终端内上行信道发生冲突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保证控制信息的可靠传输。
### 7.3 终端处理能力增强
#### 7.3.1 处理能力引入
增强终端的处理能力,以满足URLLC对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 7.3.2 处理时间确定
准确确定终端的处理时间,为系统调度和资源分配提供依据。
#### 7.3.3 处理时间定义
明确处理时间的定义,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 7.3.4 乱序调度/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支持乱序调度和HARQ,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 7.4 数据传输增强
#### 7.4.1 信道质量指示(CQI)和调制与编码策略(MCS)
优化CQI和MCS的设计,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调制编码方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 7.4.2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增强
对PUSCH进行增强设计,包括功率控制、编码方式等方面的优化,提高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 7.4.3 时域资源确定
准确确定时域资源,确保数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传输完成。
#### 7.4.4 跳频
采用跳频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
#### 7.4.5 UCI复用
支持UCI复用,将多个UCI信息合并传输,减少资源开销。
### 7.5 配置授权传输
#### 7.5.1 灵活初始传输时机
配置授权传输支持灵活的初始传输时机,根据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动态调整传输时间。
#### 7.5.2 资源分配配置
合理配置资源分配,确保配置授权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 7.5.3 多个配置授权传输
支持多个配置授权传输,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 7.5.4 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
引入NOMA技术,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 7.6 半持续传输
#### 7.6.1 半持续传输增强
对半持续传输进行增强设计,包括传输周期调整、资源分配优化等,提高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7.6.2 HARQ - ACK反馈增强
增强HARQ - ACK反馈机制,确保半持续传输的数据能够及时得到确认。
### 7.7 终端间复用
#### 7.7.1 复用解决方案
提出多种终端间复用解决方案,如码分复用、时分复用等,提高资源利用率。
#### 7.7.2 信令设计
设计合理的信令机制,确保终端间复用的协调和管理。
#### 7.7.3 上行功率调整方案
制定上行功率调整方案,根据终端间的干扰情况,动态调整发射功率。
### 7.8 5G终端节能
#### 7.8.1 节能技术需求与评估
明确5G终端节能技术的需求,并建立评估方法,对不同的节能技术进行评估。
#### 7.8.2 节能信号设计及其对不连续接收(DRX)的影响
设计节能信号,减少终端的功耗,同时分析其对DRX机制的影响。
#### 7.8.3 跨时隙调度
采用跨时隙调度技术,优化资源分配,减少终端的能耗。
#### 7.8.4 MIMO层限制
通过限制MIMO层的数量,降低终端的能量消耗。
#### 7.8.5 辅小区(SCell)休眠
引入SCell休眠机制,当SCell不需要工作时,使其进入休眠状态,节省能量。
#### 7.8.6 RRM测量放松
放松RRM测量要求,减少终端的测量开销。
#### 7.8.7 终端节能辅助信息
终端向网络提供节能辅助信息,帮助网络进行更合理的资源分配和调度。
| 技术类别 | 具体技术 | 优势 |
| --- | --- | --- |
| 5G灵活调度 | 符号级调度 | 提高资源分配精度和传输效率 |
| | 多时隙传输 | 增加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吞吐量 |
| NR初始接入 | 灵活PRACH设计 | 提高随机接入可靠性和效率 |
| | 优化RRM测量 | 提升网络覆盖和切换性能 |
| URLLC | 紧凑DCI设计 | 减少控制信息开销,降低延迟 |
| | 多个HARQ - ACK码本 | 提高反馈效率和灵活性 |
| 终端节能 | SCell休眠 | 节省终端能量消耗 |
| | 跨时隙调度 | 优化资源分配,降低能耗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