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聚类与转换方法:INTEGRATE算法与残差数据转换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2 02:31:35 阅读量: 3 订阅数: 12 

# 数据聚类与转换方法:INTEGRATE算法与残差数据转换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聚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对于包含混合类型属性的数据。同时,数据转换在处理特定模式时也起着关键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INTEGRATE算法以及数据转换对平方残差的影响。
## 1. 聚类编码方案与iMDL定义
### 1.1 聚类边界与成本曲线
对于分类属性,会包含成本曲线(以相应颜色显示),其交点标记了分类属性提供的聚类边界。例如,红色垂直线,在X中值超出该点的红色对象会被分配到右侧的聚类中。在红色和蓝色垂直线之间的区域,分类值是聚类的关键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算法运行过程中进行优化。
### 1.2 聚类结果编码方案
聚类结果的编码成本可分为两类:
- **参数成本(PC)**:用于指定聚类模型。对于单个聚类C,对于每个分类属性A,需要编码每个值或结果a的概率。对于具有|A|个可能值的分类属性,需要编码|A| - 1个概率。对于每个数值属性B,需要编码概率密度函数(PDF)的参数μB和σB。根据MDL理论,聚类中|C|个对象的参数成本可以近似为p/2 · log₂ |C|,其中p表示参数的数量。参数成本与聚类中对象的数量呈对数关系。具体而言,聚类C的参数成本为:
\[PC(C) = \frac{1}{2} \cdot ((\sum_{A_{cat}} |A| - 1) + |B_{num}| \cdot 2) \cdot log₂ |C|\]
这里Acat表示所有分类属性,Bnum表示所有数值属性。
- **ID成本(IDC)**:用于指定每个对象所属的聚类ID。采用霍夫曼编码原则,为较大的聚类分配较短的位串。聚类C的ID成本为:
\[IDC(C) = log₂ \frac{n}{|C|}\]
### 1.3 iMDL定义
iMDL是综合聚类的信息论优化目标,定义为:
\[iMDL = \sum_{C} (\sum_{A} |C| \cdot CC(A)) + PC(C) + IDC(C)\]
对于所有聚类C,对所有数值和分类属性A的编码成本求和,再加上聚类的参数成本和ID成本。
## 2. INTEGRATE算法
### 2.1 算法概述
INTEGRATE算法基于新的MDL准则iMDL,用于对包含混合类型属性的数据集DS进行聚类。其目标是通过优化整体压缩率,找到数据集的最优聚类。
### 2.2 算法步骤
- **初始化**:
- 选择k个随机对象的数值属性的μ作为聚类代表。
- 在每个数值维度中设置σ = 1.0。
- 将分类属性值的概率设置为1/|a|。
- 选择1/z n个随机对象(n是DS的大小,z = 10效果较好)。
- 在m次初始化运行中,选择使iMDL最小的聚类结果,通常m = 100次运行即可获得有效结果。
- **迭代过程**:
1. 确定当前聚类划分的编码成本。
2. 进行对象到聚类的分配,以降低iMDL值。
3. 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新参数(数值维度的μ和σ,以及分类属性值的概率)。
- **终止条件**:当聚类分配不再发生变化时,算法终止,得到基于最小编码成本的最优聚类。
### 2.3 自动选择聚类数量k
INTEGRATE可以避免手动指定参数k。通过在1 ≤ k ≤ n的范围内估计每个k的编码成本,在DS的z%样本上进行迭代。成本函数的全局最小值给出最优的k,即最优的聚类数量。
## 3. 实验评估
### 3.1 合成数据实验
- **分类属性值比例变化**:生成包含1500个点的三维合成数据集,包含两个数值和一个二值分类属性。改变分类属性值的比例,INTEGRATE在所有情况下表现最佳,即使在值均匀分布(5:5)时,其聚类质量也优于其他方法。
- **聚类方差变化**:生成具有不同方差(0.5 - 2.0)的合成数据集,INTEGRATE在所有情况下都优于竞争对手。在方差为2.0时,数值属性几乎不包含聚类信息,此时分类属性用于分离聚类,INTEGRATE表现最佳,而k - modes表现最差。
- **聚类大小变化**:生成具有不同方差和不同聚类大小比例(从1:10:1到10:1:10)的合成数据集,INTEGRATE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最好地分离三个聚类,仅在两个小聚类和一个大聚类(1:10:1)的情况下,k - modes的聚类有效性略有优势。
- **数值维度数量变化**:保持分类属性数量不变,逐步增加数值维度(方差σ = 1.8),INTEGRATE在所有情况下表现最佳,除k - modes外,其他方法的聚类质量略有提高。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