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正确系统:从需求到实现的全面指南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1:17:34 阅读量: 2 订阅数: 7 


软件需求管理的核心技能与实践
# 构建正确系统:从需求到实现的全面指南
## 1. 构建系统的挑战与方法
在开发系统时,从解决方案的定义到最终构建出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系统,这一步是最具挑战性的,并且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很多项目在快速从需求进入开发阶段后,看似进展顺利,但最终客户却未能得到期望的系统。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一种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理解需求到设计并实现满足这些需求的系统,确保“正确地构建正确的系统”。
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开发项目难免会面临需求变更。我们需要探究需求变更的来源和影响,并讨论如何应对和控制变更,使项目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 2. 从用例到实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2.1 需求映射设计与代码的情况
部分需求可以较为容易地从设计映射到代码实现。例如,“支持最多八位浮点输入参数”或“向用户显示编译进度”这类需求,在代码中查找、检查和验证实现这些需求的代码相对直接。这种情况下,需求与实现代码有合理的相关性,我们可以使用需求到模块的测试方法对大部分代码进行测试。
### 2.2 正交性问题
然而,有些需求与设计和实现的相关性较低,存在正交性问题。比如“系统每小时应处理多达100,000笔交易”或“用户可以根据系统管理员设置的用户权限编辑每个突出显示的字段”这类需求,需求形式与设计和实现形式不同,难以进行一对一映射。具体原因如下:
- **语言差异**:需求描述的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如引擎和薪水支票,而代码使用的是栈、队列和计算算法等概念,两者是不同的语言。
- **性能需求**:某些需求,如性能需求,与代码的逻辑结构关系不大,而与过程结构、代码交互方式、运行速度等有关,难以在实现中找到对应的逻辑结构。
- **功能分布**:一些功能需求需要多个系统元素交互才能实现,需求的实现可能分散在整个代码中,查看部分代码无法了解整体情况。
- **设计优化**:良好的系统设计并非以优化需求验证的便利性为驱动,而是考虑更重要的因素,如优化稀缺资源的使用、复用已验证的架构模式、复用代码或应用购买的组件等。
### 2.3 面向对象技术的作用
面向对象(OO)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正交性问题。通过应用OO概念,我们构建的代码实体更符合问题领域,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这不仅得益于OO的抽象、信息隐藏、继承等原则,还因为现实世界实体的变化频率低于交易和数据,使得代码变更也相应减少。例如,40年来人们一直领取薪水支票,但支付形式从纸质变为电子形式。
然而,即使使用OO技术,也不能完全消除与需求的正交性。因为OO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描述满足系统关键需求的少量机制,形成一组协作的类,产生比各部分之和更大的行为,并非需求与代码的一对一映射。
### 2.4 用例作为需求的优势
需求的“逐项”性质会加剧正交性问题,单个需求难以让我们从整体上查看系统行为是否正确。用例通过提供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一系列操作,而不是单个逐项需求,显著改善了这个问题。用例能更好地描述系统按顺序执行的行为,包括替代方案和异常情况,还能为设计过程提供起点。例如:
- 客户插入ATM卡。
- 系统提示输入PIN码。
- 客户输入PIN码。
### 2.5 管理过渡
虽然OO方法和用例不能完全解决正交性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新技术来应对。通过增加需求与代码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合理地根据需求驱动系统设计,更轻松地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转换,提高系统设计和整体质量。在这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系统建模和软件架构的相关知识。
## 3. 软件系统建模
### 3.1 建模的必要性
如今的非平凡软件系统极其复杂,包含数百万行代码,且可能嵌入其他复杂系统,存在复杂的交互。没有人或团队能完全理解每个系统的细节和交互。因此,将系统抽象为简化模型是一种有用的技术,它可以去除系统的细节,让我们以更易理解的方式看待系统。
### 3.2 模型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模型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模型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系统,但要避免因错误或抽象导致的误导。例如,早期以地球为中心的太阳系模型导致了许多错误理论,而以太阳为中心的模型则带来了更好的理解。
模型是推理复杂问题和获取有用见解的强大工具,但我们必须清楚模型并非现实,要不断检查确保模型没有误导我们。例如,早期的太阳系模型虽然为科学家提供了推理和提出数学理论的基础,但与实际观测结果并不完全匹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早期验证就体现在水星轨道的异常现象上。
### 3.3 系统多方面建模
系统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建模,如应用程序并发、系统逻辑结构等。这些模型之间的交互也可以建模,它们共同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系统架构。
## 4. 软件系统架构
### 4.1 软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