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CSP、Object-Z与对象建模技术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0 00:21:06 订阅数: 1 


Z和B语言的形式化规范与开发
### 定时CSP、Object - Z与对象建模技术解析
在软件开发中,对于复杂系统的建模和规范描述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探讨定时CSP与Object - Z的结合,以及在不扩展Z语言的情况下进行对象建模的相关技术。
#### 定时CSP与Object - Z结合的相关研究
在将定时CSP与基于状态的符号(如Z和Object - Z)集成的研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 基于状态模拟的正确性
即使采用两事件模型,基于状态的模拟仍是正确的细化关系。因为它能在两事件模型中生成模拟,对应于两事件语义中的故障 - 发散细化。两事件模型的故障子集可以通过单事件的模拟来验证。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基于状态的模拟规则相对于所选的CSP模型是不变的,Object - Z组件可以独立地进行规范和开发,而无需考虑使用单事件还是两事件模型语义,这也是使用两事件模型的一个很好的动机。
##### 与非原子细化的联系
非原子细化是标准Z和Object - Z模拟规则的推广,它处理规范之间粒度的变化。在非原子细化中,一个抽象操作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操作。这与两事件模型有明显的联系,因为在两事件模型中,单个事件e被分解为序列es; ef。在关系设置中,e和es; ef之间的细化对应于非原子细化。不过,与进程代数中动作细化的概念以及故障 - 发散细化的联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 相关集成方法比较
- **TCOZ**:Mahony和Dong定义的TCOZ是定时CSP和Object - Z的整体集成,但它采用了一种非组合的方式,需要用全新的符号编写规范,而不是像这里所做的那样组合用单个语言编写的组件。虽然TCOZ表达能力很强,但可能缺乏本文所实现的集成的简单性。
- **RT - Z**:Sühl定义的RT - Z与本文的工作最为接近,其背后的理念相似,但RT - Z使用Z而不是Object - Z,并且没有像本文这样全面讨论语义,也没有研究相关的细化概念。
##### 两事件模型的同步问题
Fischer指出两事件模型在同步方面存在潜在问题。输入参数包含在开始事件中,输出参数包含在结束事件中,通过并行组合进行同步时,需要匹配输入值和输出值,这可能会出现问题。解决方案是确保包含两事件同步的规范只进行单向通信,这样一个组件的第一个事件可以与另一个组件的第二个事件同步。但这一方案的全部后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际上,之前两事件的使用仅限于不需要同步的操作。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多事件模型,通常区分开始、结束和中间三个事件,并确保所有通信通过专门为此引入的中间事件实现,不过该模型的实用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不扩展Z的对象建模方法
在不扩展Z语言的情况下,也可以优雅地指定面向对象的系统,包括封装、继承和子类型多态(动态调度)。
##### 对象建模的关键思想
- **对象是黑盒**:与大多数扩展Z的面向对象方法不同,这里将每个对象视为黑盒,隐藏其内部细节。通过为每个类层次结构定义一个给定类型来实现,对象就是该给定类型的成员。对于单根继承层次结构(如Java和Smalltalk),定义一个给定类型[Object];对于多根继承层次结构(如C++),为每个根类定义一个给定类型(如[Document, Window])。多根方法可以通过Z类型系统静态检测一些错误,但不允许定义继承自两个不同层次结构的对象;单根方法更灵活,适用于类层次结构可能演变的新系统。
- **子类型是子集**:定义新的对象类型时,将其定义为现有类型的子集。例如,定义Document继承自Object,可写为Document : P Object;对于多重继承,如Pane既是Document又是Window的一部分,可写为Window : P Object,Pane : P(Document ∩ Window)。
- **方法是函数/关系**:在编程语言中,方法调用通常表示为outputs := object.method(inputs)。在Z中,使用谓词(object′, outputs) ∈ method(object, inputs)来建模,其中method是一个松散定义的公理关系method : (Class × Inputs) ↔ (Class × O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