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胫骨假肢动态承窝设计与RPL物联网路由协议优化研究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17 00:39:25 阅读量: 1 订阅数: 8 

### 经胫骨假肢动态承窝设计与RPL物联网路由协议优化研究
#### 经胫骨假肢动态承窝设计
1. **扫描阶段**
- 使用MetraScan 3D进行3D扫描,其扫描速度为每秒180万个测量值,通过15条横向激光,体积精度在0.025毫米 - 0.064毫米之间。
- 该设备经过校准,符合ISO 17025的VDI/VDE 2634规定,调整后可接收残肢信号。
- 为完美获取图像,需涂抹白色粉末,并让残肢长时间保持静止。毛发去除可在建模过程中通过软件完成。
- 扫描得到*.IGS格式的数字文件,可直接用于承窝设计。
2. **建模阶段**
- **图像转换**:使用Centro de Diseño y Metrología(设计与计量中心)授权的SolidWorks 2013版本,将扫描得到的“壳状”图像转换为实体。通过对另一侧腿部进行结构近似,可确定残肢和缺失肢体的总重量。
- **结构设计**
- 承窝的结构设计包括一个硬铝底座,底座上有四个碳纤维支撑,这些支撑采用曲线有机设计,能完全适应患者另一侧腿部,保证整体的协调性。
- 硬铝底座配有一个金字塔形适配器系统,包含假肢的管道或框架。外部支撑有间距为5毫米的调节孔,可轻松适应残肢的物理结构。
- 承窝下部有一个专门设计的支撑,由柔性热塑性弹性体(TPE)组成,根据CAD模拟得到的重量和力值计算得出,用于吸收用户施加的冲击力和直接力。
- **耦合系统设计**:在设计支撑患者全部重量的刚性结构后,使用外部衬垫设计耦合系统,以平滑与残肢的接触。这些衬垫在上下部分和中间部分有5毫米的精确锁扣,可完全调整承窝。同时,根据力和材料抗性测试的分析结果,确定原型设计和资源的可行性。
3. **结果与讨论**
- **生物力学要求**:适配残肢的承窝必须符合生物力学标准,通过控制残肢解剖区域的加载和卸载区域的力,调节支撑应与加载区域的尺寸相匹配,以完全控制作用在承窝上的旋转、牵引、弯曲和扭转力。
-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旨在将残肢固定在承窝内,可采用解剖学方式(通过骨骼结构固定)或被动真空方式(使用阀门)。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考虑残肢与动态承窝之间的界面,以实现完全贴合。调节支撑应位于残肢后部、胫骨内侧、胫骨和腓骨之间的骨间区域以及腓骨下部,主要控制旋转运动。
- **模拟验证**:在设计和后续分析阶段,需对承窝在动态和静态阶段的机制进行验证,确保所有部件(内部和外部)都能正确配合,不产生重叠或结构缺失的冲突。模拟前需明确位移角度,以符合建议的背屈和跖屈要求。设定提交扭矩为980 N.m,每段490 N(约100 kg),正位移+15°,负位移 - 15°。
- **技术流程**
- 验证限制条件。
- 验证影响模型的载荷和力的紧固和方向。
- 分析关节结果。
- 分析力的应用(已知和未知)。
- 分析输出组件的轨迹。
- 分析张力。
- 分析变形。
- 分析载荷传递。
- 分析结果将通过三个最相关的图像展示,实际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的承窝无干扰,符合设计参数,支撑衬垫因材料特性会发生变形。
下面是承窝设计流程的mermaid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A[扫描阶段] --> B[建模阶段]
B --> C[结果与讨论]
A --> A1[涂抹白色粉末]
A --> A2[保持残肢静止]
A --> A3[扫描得到数字文件]
B --> B1[图像转换]
B --> B2[结构设计]
B --> B3[耦合系统设计]
C --> C1[生物力学要求]
C --> C2[悬挂系统]
C --> C3[模拟验证]
C --> C4[技术流程]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