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意图交互的活动建模:用户、隐私与任务分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16 01:32:35 阅读量: 1 订阅数: 5 


人机交互中的形式化方法探索与应用
# 低意图交互的活动建模:用户、隐私与任务分析
## 1. 用户模型
在低意图交互的设计中,不仅设计师需要构建模型,用户也会对系统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型。对于传统系统,通过隐喻、可见性、一致性和反馈等设计准则,能帮助用户理解系统状态、可用操作及其效果。
对于上下文感知系统,Schmidt(2013)提出用户界面应尽量减少“感知不匹配”,明确告知用户系统使用了哪些感官信息,以便用户解释系统效果产生的原因,并推断如何实现期望的结果。
然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低意图和低注意力界面,用户可能无需构建模型。例如,许多用户并未意识到搜索结果会根据他们过去的点击行为进行调整。但如果用户察觉到系统的自动变化,如加热或照明水平的自发改变,交互可能会变得“诡异”,就像有幽灵在操控环境一样。这种自主行为类似于类人机器人的“恐怖谷”效应,越智能和类人的自主行动,越容易让人感觉像魔法或超自然现象。
这意味着,低意图系统在日常运行中不必遵循Schmidt的“感知不匹配”建议,但当用户需要时,应提供相应的模型。这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对用户不明显的修改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在欧洲,随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实施,这一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该条例禁止或严格监管任何法律敏感领域的黑盒自动决策。
### 1.1 用户模型相关要点总结
|要点|详情|
|----|----|
|传统系统设计准则|隐喻、可见性、一致性和反馈,帮助用户理解系统|
|上下文感知系统建议|减少“感知不匹配”,明确感官信息使用情况|
|低意图界面情况|部分界面用户无需构建模型|
|自主行为问题|可能导致“诡异”感,类似“恐怖谷”效应|
|应对措施|用户需要时提供模型,解决伦理问题|
### 1.2 用户模型相关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系统运行] --> B{用户是否察觉变化}
B -- 否 --> C[正常运行]
B -- 是 --> D[交互变得“诡异”]
D --> E[提供解释模型]
```
## 2. 隐私问题
传感器丰富的环境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偶然交互的定义表明,收集感知数据是为了影响、改善或促进用户未来的交互或日常生活,即被感知的个人或群体也能从这种感知中受益,这一表述旨在排除纯粹为他人利益而收集数据的监控行为。
然而,即使被感知者能从中受益,他们的数据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