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对等网络的多元世界与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25-08-13 01:24:39 阅读量: 6 订阅数: 15 

### 探索对等网络的多元世界与核心竞争力
#### 1. 从 Napster 看对等网络的特点与挑战
Napster 引发了诸多关于对等网络的思考。曾有人问一位女士是否在意同一首歌有多个副本以及它们是否相同,她表示完全不在意,这体现了传统计算机科学家对可靠性和正交性的关注与用户对此的冷漠之间的差距。
Napster 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即免费搭车者、提供更多或更好资源的“超级节点”以及节点参与度的差异,最终会降低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如今已出现了层级结构,有些用户关闭文件共享,即便未关闭的用户,拥有的文件数量和带宽也不尽相同。这虽与激进的去中心化理论相悖,但却为对等网络领域带来了众多商业机会。对于音乐行业而言,应对 Napster 带来的担忧,最佳方式是顺应潮流,提供高质量音乐下载的优质网站。
在 Gnutella 网络中,“超级节点”的概念也开始浮现。Clip2.com 公司的 DSS(分布式搜索解决方案)开发了名为 Gnutella “反射器”的程序,它是一种代理和索引服务器,旨在提升 Gnutella 的可扩展性。据 Clip2 的 Kelly Truelove 介绍,多个用户可像连接 Napster 中央服务器一样连接到反射器,但与中央服务器不同的是,反射器本身也能作为节点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建立连接。
#### 2. 集中化与去中心化的融合实例
对等网络从纯粹形式向对等与集中架构重叠的演变,与 Usenet 的发展历程相似,这表明对等网络和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即去中心化和集中化)并非相互排斥。
Usenet 最初基于非正式的对等拨号网络 UUCPnet 运行,各站点相互约定通过电话传递邮件和新闻,形成存储转发网络。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站点的连接性逐渐优于其他站点,形成了事实上的“Usenet 骨干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计算机 seismo 便是其中的主要站点之一,由 Rick Adams 管理。到 1987 年,seismo 的负载过大,Rick 成立了 UUnet 公司,按月收费提供连接服务。
随着 UUCPnet 被商业化的互联网取代,UUnet 增加了 TCP/IP 服务,成为首家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尽管互联网的 IP 路由基础设施仍是对等的,但 ISP 引入了层级和集中化。互联网路由器在寻找网络中两点间的最佳路径时作为对等节点运行,但用户不再直接相互查找,而是通过 ISP 获取互联网连接,而 ISP 之间以不对称的层级结构相互连接,这些对终端用户是隐藏的。不过,每个 ISP 仍依赖于相同的对等架构。
电子邮件也是类似情况,它由对等邮件服务器网络进行路由。从用户角度看似乎是对等的,但实际上,路由邮件的服务器和运营这些服务器的组织将用户聚集在一起。
由此可见,集中化和去中心化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区分。
#### 3. 分布式计算:充分利用分散资源
早期,像 SETI@home 这样的分布式计算项目激发了公众对协调对等节点潜力的兴趣。SETI@home 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提供服务,它以屏幕保护程序的形式运行,利用超过 100 万台个人电脑的“闲置计算周期”处理射电望远镜数据,以寻找外星智能迹象。
从某种角度看,分布式计算项目并非完全的对等网络,因为它们采用传统的不对称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数百万个独立的计算客户端从空间科学实验室的中央存储库下载数据集并上传计算结果,客户端之间没有直接的对等交互。
然而,深入探究会发现,客户端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浏览者”。此外,该项目利用计算资源的大量冗余来解决单个资源的可靠性和网络可用性问题。
展望未来,当 United Devices、Popular Power、Parabon 等初创公司的服务进入市场时,分布式计算的“生态系统”将变得更加复杂。届时,将有数千甚至数百万个计算密集型任务寻找闲置计算周期。那么,何时设计一种便于任务和计算周期双向流动的专用架构才是合理的呢?
Napster 的许多关键原则在分布式计算中同样适用。Napster 和 SETI@home 都需要为大量分布式参与者创建和管理元数据,并且都要让参与变得极其简单。它们还都试图利用 Clay Shirky 所说的“互联网的暗物质”——数亿台相互连接但此前在网络中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的个人电脑。
已经有像 Mojo Nation 这样的初创公司将文件共享和分布式计算联系起来。最终,分布式文件共享和分布式计算都是一个新世界的不同方面,在这个世界中,单个计算机系统作为网络的一部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整体的力量远大于各部分之和。
#### 4. 即时信息共享:新型即时通讯服务
Napster 可被描述为“中介对等系统”,其中中央寻址机构连接端点,然后退出。认识到这一点后,就会发现 Napster 模型与即时通讯极为相似。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央机构管理寻址系统和命名空间,用于唯一标识每个用户,从而连接终端用户。从某种意义上说,Napster 可被视为一种即时通讯系统,其询问的不是“你在线且想聊天吗?”而是“你在线且有这首歌吗?”
AIMster 项目就明确利用了这一见解,构建了一个使用 AOL 即时通讯(AIM)协议的文件共享网络,将即时通讯的好友列表等功能引入文件共享领域。
Jabber 即时通讯平台更进一步,它是一个开源项目,最初是用于不兼容即时通讯协议之间的交换系统,如今正演变为通用的 XML 路由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进行更有趣的交互提供基础。
Ray Ozzie 的 Groove Networks 则是这一理念更成熟的体现,它为临时对等组提供类似群件拨号音或“按需局域网”的服务。与 Jabber 一样,它提供 XML 路由基础设施,支持临时对等组的形成,这些组不仅可以共享文件和聊天,还能共享各种应用程序。底层的 Groove 系统会自动处理复制、安全等问题。
如果 AIMster、Jabber 和 Groove 等系统能兑现承诺,对等网络将成为解决 IT 瓶颈的有效方案,使用户能够在跨越组织边界的网络中更直接地进行交互。除了网络效率的提升,对等网络系统还能促进人们更轻松地分享想法和观点,有助于在线社区的形成。
#### 5. 可写 Web:重拾对等网络根源
Web 最初是一个参与式群件系统,由 Tim Berners - Lee 为高能物理学家共享研究数据和结论而设计。后来,它转变为一种发布媒介,网站致力于生产吸引数百万被动消费者的内容。
然而,Web 架构的核心一直存在着强大的对等元素——超链接。超链接无需中央干预,也无需被指向网站的许可,就能指向网络中的任何其他站点,并且可以指向多种资源,而非仅仅是网页。与早期的其他互联网信
0
0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