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非线性加速系数调整研究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0 01:07:39 阅读量: 1 订阅数: 7 


智能技术与计算智能前沿进展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非线性加速系数调整研究
## 1. 基于群体分布特征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1.1 改进算法原理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新的基于进化策略的粒子群优化算法(ES - PSO)是在经典粒子群优化算法(C - PSO)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增加了两个额外步骤:分布特征计算和探索与开发模式之间的切换。
在探索模式中采用重新初始化策略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在开发模式中采用新的解生成策略。具体步骤如下:
1. 随机初始化种群并评估适应度。
2. 根据公式 (3) ~ (5) 计算 $k_dQ$ 和 $H(Γ)$ 的分布特征值。
3. 通过 $H(Γ)$ 及其阈值确定探索和开发的进化模式。
4. 根据切换策略的结果,分别按照公式 (1) 和 (2) 在普通模式下迭代粒子的新解,在探索模式中使用重新初始化策略,在开发模式中使用根据公式 (6) 和 (7) 的新解生成策略。
5. 再次评估种群中每个粒子的新适应度。
6. 如果未满足停止准则,则返回步骤 3,否则退出算法。
### 1.2 复杂度分析
由于步骤 3 中解分布特征的计算,ES - PSO 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有所增加。但优化效率的提高导致了进化过程中迭代次数的减少。对于复杂的目标函数,其计算量大于算法本身的计算量时,由于迭代次数的减少,总计算时间可能会减少。
### 1.3 实验设置
为了验证进化策略的性能,将 ES - PSO 与 C - PSO 进行了对比实验。测试函数如下:
- F1:
$\sum_{i = 1}^{N} e^{-\frac{x_i}{N}} + e^{-20e^{-\frac{1}{N}\sum_{i = 1}^{N}x_i}} - 20e^{-0.2\sqrt{\frac{1}{N}\sum_{i = 1}^{N}x_i^2}} - \sum_{i = 1}^{N} \cos(2\pi x_i) + 20 + e$
- F2:
$\sum_{i = 1}^{n - 1} [100(x_{i + 1} - x_i^2)^2 + (x_i - 1)^2]$
实验参数设置如下:
|参数|数值|
| ---- | ---- |
|维度 D|20|
|种群大小 N|20|
|最大迭代次数 G|300|
|加速常数 c1 和 c2|1.429|
|惯性系数 ω|0.729|
|ES - PSO 特殊参数 T1 和 T2|10|
### 1.4 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的适应度对数曲线可以看出:
- ES - PSO 的平均适应度在进化过程的所有迭代中都远小于 C - PSO,表明 ES - PSO 可以提高优化精度。
- 在进化过程的早期(约前 50 次迭代,适应度评估次数在 1000 次以内),ES - PSO 的收敛速度比 C - PSO 快得多,这对于一些对效率要求较高的目标函数(如实时在线优化和大量计算的图像优化)非常有利。
从粒子在某一维度 $x_d$ 的振荡曲线可以看出,在 C - PSO 的进化过程中,经过一些迭代后粒子几乎静止,而在 ES - PSO 的进化过程结束时,粒子仍然活跃,说明 ES - PSO 种群的多样性更丰富,逃离局部极值的概率更高。
下面是 ES - PSO 算法流程的 mermaid 流程图:
```mermaid
graph TD;
A[随机初始化种群并评估适应度] --> B[计算分布特征值];
B --> C[确定进化模式];
C --> D[迭代新解];
D --> E[评估新适应度];
E --> F{是否满足停止准则};
F -- 否 --> C;
F -- 是 --> G[退出算法];
```
## 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非线性加速系数调整
### 2.1 研究背景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广泛应用于各种优化问题。自 PSO 提出以来,大量研究集中在对加速系数(包括认知分量和社会分量)的选择上。认知分量使粒子向自身找到的最佳位置移动,代表每个粒子的个体经验;社会分量代表粒子的协作效应,将粒子拉向全局最佳粒子。
在以往的研究中,认知分量 $c_1$ 和社会分量 $c_2$ 通常线性变化。与非线性惯性权重相比,非线性认知分量和社会分量受到的关注较少。虽然一些策略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仍有一些问题不清楚,如线性参数变化的 PSO 虽能取得较好结果,但对非线性认知和社会分量缺乏详细分析;如何平衡收敛速度和优化精度也较难分析。
### 2.2 标准 PSO 算法
标准 PSO(STDPSO)中,每个粒子由位置 $x$ 和速度 $v$ 表征,粒子能够记忆个人最佳位置 $x_p$ 和全局最佳位置 $x_g$。速度和位置更新规则如下:
- 速度更新:
$v_{id}(t + 1) = \omega v_{id}(t) + c_1r(t)(x_{pd}(t) - x_{id}(t)) + c_2R(t)(x_{gd}(t) - x_{id}(t))$
- 位置更新:
$x_{id}(t + 1) = x_{id}(t) + v_{id}(t + 1)$
其中,$t$ 表示第 $t$ 次迭代,$i$ 表示第 $i$ 个粒子,$d$ 表示第 $d$ 个维度,$M$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