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工程与可变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3 01:21:11 阅读量: 3 订阅数: 8 

### 软件需求工程与可变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1.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本体模型
在软件需求工程中,本体模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个实际项目中的实验发现,本体可以完美地用于需求工程的基本工件。
##### 1.1 类组件实例
以下是类的组件实例,描述属性定义了实现需求的系统组件名称。
| 项目 | 组件 |
| ---- | ---- |
| C01 | 计费流程 |
| C02 | 处理重复电话账单 |
| C03 | 在线发布文档流程 |
##### 1.2 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体能提升对软件需求的理解,也便于在项目范围内进行需求追踪。例如,当特定软件需求发生变化时,使用本体更容易定位需求。还能更高效地识别相关数据,如涉及该需求的客户、记录需求的用例以及实现需求的系统组件,轻松遍历模型并确定受变更影响的所有工件。此外,在项目规划方面也有所收获,通过与软件需求相关的指标,可以衡量系统可能变更所花费的时间。
##### 1.3 结论
需求工程是定义整个项目范围的过程,正确使用该过程可使解决方案的开发更一致,避免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但该过程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提出的本体是避免因软件需求不一致而产生额外工作的一个范例,能更好地管理软件需求,有效实现需求可追溯性,帮助开发过程中的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需求。
#### 2. 软件可变性管理的研究背景
在相关软件系统中,可变性既带来挑战,也可能成为开发者的噩梦。尽管理论研究中可变性管理和软件产品线的概念常见,但实践中许多公司仍在应对可变性方面存在困难。
##### 2.1 相关工作
过去几十年,为解决相关软件系统的可变性问题投入了大量研究。早期,Kang 等人在 1990 年开发了面向特征的领域分析(FODA)进行可变性管理。此后,多种可变性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如 FORM 是 FODA 规范的扩展,KobrA 和 COVAMOF 则是相对独立开发的方法。近期受关注的正交可变性模型(OVM)虽未直接与 FODA 关联,但也受其一定影响。
软件产品线与可变性管理密切相关。Clements 等人将软件产品线定义为一组共享共同管理特征集、满足特定市场或任务需求、由一组核心资产按规定方式开发的软件密集型系统。软件产品线旨在改进业务方式,聚焦特定市场细分领域以实现规模经济。可变性是软件产品线的关键,合理管理可变性是产品线成功的关键。
##### 2.2 研究方法
软件工程领域存在理论与实践知识转移的问题,在需求工程中也不例外。为缩小研究与实践的差距,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实际出发开发理论知识。选择失败项目进行案例研究,能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宝贵经验。
为评估软件产品质量,采用 ISO/IEC 25000 软件质量需求与评估(SQuaRE)系列标准中的产品质量测量参考模型。该模型定义了四个软件产品质量类别:过程质量、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它们之间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