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与架构解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16 00:05:58 阅读量: 2 订阅数: 16 


软件开发的艺术:从设计到编码的全面指南
# 软件需求与架构解析
## 1. 需求的挑战与应对
### 1.1 易变性问题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的易变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也是导致项目进度延误的主要原因。我们无法阻止变化的发生,只能学会适应并管理它。
管理需求变化的方法有:
- **创建需求积压列表**:采用Scrum方法时,新需求应添加到产品积压列表中,而非当前冲刺积压列表,这样可确保当前冲刺正常进行,并在冲刺结束时统一评审需求。
- **让用户参与决策**:给用户提供选择,如告知用户实现新功能会使进度延长,让其决定是否继续;或者若要保持原进度,只能实现和测试部分功能,让用户选择最需要的。这体现了敏捷开发中勇于为项目整体利益做决策的精神。
### 1.2 非技术问题
从开发者的角度看,需求中的非技术问题是最棘手的。这类问题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例如不同客户群体或管理者对程序需求有不同看法,或者开发的程序会影响某些部门的影响力等。遇到这类问题,建议让高层管理者处理。
### 1.3 需求分析
记录下需求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确保是适合程序的正确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需求分类与组织**:将需求分类并组织到相关领域,这对设计师很有帮助。
2. **需求优先级排序**:由于无法在首次产品发布时实现所有需求,因此需要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以此确定每个中间版本的内容。
3. **需求一致性检查**:检查每个需求与其他需求的关系,确保它们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检查:
- 每个需求是否与项目总体目标一致?例如,若程序是用于售书,就无需计算用户的高尔夫差点。
- 该需求是否真的必要?是否可以移除某些不影响程序基本功能的内容?如首次发布版本只需让用户买书,就不必允许购买帆船。
- 该需求是否可测试?这是需求分析中最重要的问题。若无法确定如何测试一个需求,就无法知道是否正确实现以及是否完成。在大多数敏捷方法中,规则是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
- 该需求在当前技术环境下是否可行?对于非功能性需求,要考虑目标平台和硬件约束。例如,目标平台是运行macOS的Macintosh,就不能使用仅适用于Windows的DirectX图形库。
- 该需求是否明确无误?需求应尽可能精确,避免出现“or”或“may”等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以免在发布后才发现错误。
下面用mermaid流程图展示需求分析的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记录需求] --> B[需求分类与组织]
B --> C[需求优先级排序]
C --> D[需求一致性检查]
D --> E{是否通过检查}
E -- 是 --> F[需求分析完成]
E -- 否 --> B
```
## 2. 软件架构概述
### 2.1 软件架构的定义
软件架构传达了系统核心元素的概念,这些元素难以更改,是构建其他部分的基础。它是一组理念,能为程序选择合适的基础。软件架构的出现是为了应对程序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所有程序都有架构,对于大型程序,更需要精心考虑架构,因为程序编写完成后,架构层面的更改非常困难。
### 2.2 软件设计的两个层次
软件设计有两个层次:
- **详细设计**:编写程序时通常考虑的层面,涉及具体的操作、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组织、用户界面和调用序列等详细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编码前解决。
- **架构设计**:侧重于风格,类似于建造房屋时考虑的风格问题,如选择牧场式还是多层式、都铎式还是科德角式等。它关注的是程序的整体风格和使用方式,而非具体的技术细节。
### 2.3 常见的软件架构模式
软件架构有多种风格,不同类型的程序会采用不同的架构模式。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架构模式:
| 架构模式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 | ---- | ---- |
| 主程序 - 子程序架构模式 | 源于Niklaus Wirth的自顶向下问题分解方法,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较小的、半独立的子问题,从顶向下解决问题,从底向上编写代码 | 适用于可通过自顶向下分解解决的问题 |
| 管道 - 过滤器架构 | 计算组件为过滤器,输入和输出管道为导管,过滤器独立,可按不同顺序组合以获得不同结果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