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超采样周期、延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7 00:30:49 阅读量: 2 订阅数: 6 


分布式控制与嵌入式系统优化
###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超采样周期、延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 1. 超采样周期与诱导数学模型
在分布式控制系统(DCES)中,诱导延迟主要取决于网络调度策略、各节点处理器上计算任务的调度策略以及它们各自的资源容量。从节点处理器的计算模型来看,诱导延迟还与处理器上每个任务的优先级和调度策略有关。
对于DCES,其单变量转移矩阵 $\Phi(\beta)$ 定义为:
$\Phi(\beta) = e^{A\beta} + \int_{0}^{\beta} e^{A\theta} d\theta BK$ (9.12)
由 (9.1) 和 (9.8) 推导得到的DCES的离散时间表达式为:
$x((k + 1)T) = \Phi(T)x(kT)$ (9.13)
为简便起见,用 $\Phi$ 表示DCES的转移矩阵函数。当它有两个参数(诱导延迟和采样周期)时,其定义参考 (9.10);当只有一个对应采样周期的参数时,定义参考 (9.12)。
以一个简单的DCES模型为例,其硬件/软件架构由 $p$ 个任务和 $q$ 个处理器组成。假设任务 $\upsilon_1$、$\upsilon_2$ 和 $\upsilon_3$ 在处理器1上执行,部分控制任务在每个超周期内可能会执行多次。例如,任务 $\upsilon_1$ 在每个超周期内执行两次,它有两个子采样周期 $T_1$ 和 $T_2$。
任务执行的通信过程也会引入延迟,这些延迟同样依赖于调度策略和消息优先级处理。一般来说,通信延迟取决于DCES节点之间的通信模型。假设对应子采样周期 $T_1$ 和 $T_2$ 的诱导延迟分别为 $\tau_1$ 和 $\tau_2$,且 $\tau_1, \tau_2 < \min\{T_1, T_2\}$。
定义 $z(k) = [x'(s_k) u'(a_{k - 1})]'$,则有:
$z(k + 2) = \Psi (\tau_1, \tau_2, T_1, T_2)z(k)$ (9.14)
其中
$\Psi (\tau_1, \tau_2, T_1, T_2) =
\begin{cases}
\Phi(\tau_1, T_1)\Phi(\tau_2, T_2), & k \text{ 为奇数}\\
\Phi(\tau_2, T_2)\Phi(\tau_1, T_1), & k \text{ 为偶数}
\end{cases}$
$\Phi(\tau_i, T_i), i \in \{1, 2\}$ 定义在 (9.10) 中。
一个超采样周期通常由 $n \in N^+$ 个子采样周期 $T_i \in R^+$($i = 1, \cdots, n$)组成。当 $n = 1$ 时,超采样模式退化为标准单采样模式,因此可以将标准单采样模式视为超采样模式的特殊情况。
超采样模式下,采样时刻遵循以下规则:
$T(k) = s_k - s_{k - 1} =
\begin{cases}
T_{k \bmod n}, & k \bmod n \neq 0, k \in N^+\\
T_n, & k \bmod n = 0, k \in N^+
\end{cases}$ (9.15)
一旦设计好超采样序列(即确定了子采样周期 $T_1, \cdots, T_n$),就可以通过 (9.15) 周期性地触发采样时刻。
下面用表格总结超采样模式的相关信息:
| 项目 | 详情 |
| ---- | ---- |
| 单变量转移矩阵 | $\Phi(\beta) = e^{A\beta} + \int_{0}^{\beta} e^{A\theta} d\theta BK$ |
| 离散时间表达式 | $x((k + 1)T) = \Phi(T)x(kT)$ |
| 超采样周期组成 | 由 $n$ 个子采样周期 $T_i$ 组成 |
| 采样时刻规则 | $T(k) = s_k - s_{k - 1}$,根据 $k \b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