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 Linux启动揭秘:映像生成与执行流程详解
下载需积分: 11 | 155KB |
更新于2024-09-22
| 42 浏览量 | 举报
收藏
ARM Linux 启动过程深入解析
ARM Linux 启动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步骤,涉及到操作系统加载到ARM处理器的过程。本文针对AT91SAM9260EK板,以Linux内核版本2.6.211为例,主要探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内核映像:非压缩内核映像和压缩内核映像。
首先,非压缩内核映像是由内核源代码编译、链接生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模块开发阶段:内核中的各个模块被编译并链接,形成顶层目录下的vmlinux文件,这是一个ELF格式的可执行映像,通常用于开发环境。
2. 映像转换:使用`arm-linux-objcopy`工具将vmlinux转换为二进制格式的Image文件,常用于部署到目标硬件。
另一种是压缩内核映像,通常称为zImage,它的生成更为复杂:
1. 压缩阶段:对非压缩的arch/arm/boot/Image二进制映像应用gzip压缩,生成piggy.gz文件。
2. 构建阶段:在arch/arm/boot/compressed/目录下,有一个自解压机制,包含piggy.s和head.S两个文件,其中piggy.s定义了gzip文件的数据段,head.S则包含解压内核的代码。同时,vmlinux-lds是链接脚本,用于构建最终的vmlinux映像。
3. 最终转换:再次使用`arm-linux-objcopy`将压缩后的vmlinux映像转换为zImage,这是一种ELF格式的二进制映像,但包含有内核自解压功能。
整个启动过程可以总结为:
- 非压缩内核映像(vmlinux)首先加载到内存,然后通过ELF格式的引导加载程序引导系统。
- 对于压缩内核映像(zImage),在引导过程中,会自动解压缩并执行非压缩内核内容,简化了存储需求。
理解这些细节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启动速度、内存占用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移植性。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设备性能和资源限制,选择合适的内核映像类型是必要的。
相关推荐



















binnary_01
- 粉丝: 9
最新资源
- Hackathon前端项目:SplatMap前端开发指南
- Olist-Frontend挑战赛:女性黑客奥利斯特引领技术教程
- 利用amqp.node.amqplib实现RabbitMQ的管道和过滤器
- Flasky:如何搭建一个基本的Flask应用
- SafePort: 用户友好的端口扫描工具教程与代码下载
- Horse Octet Stream中间件应用与安装指南
- 赛朋克大学应用部署指南
- Ansible iRODS预配器:设置iRODS群集指南
- Erick Wendel的SemanaJS-expert JavaScript课程解析
- 掌握并行技术实现GPT2/3模型的Python开发
- 基于Docker的Chicago Boss Web框架部署
- Netmiko库简化Paramiko与网络设备SSH连接流程
- BaySeg:基于贝叶斯推理的空间数据集无监督聚类Python库
- Kaggle获奖空气质量预测模型:随机森林代码免费下载
- 高仿电商平台的 RecyclerView 购物车分组功能
- Laravel Block Bots: 利用Redis防止不良爬虫和流量滥用
- 基于HTML/CSS/Javascript的Instagram网络版项目教程
- IA-UNAM天文学研究所Python讲座完整资料
- JC的快照区域关闭通知
- 8寸晶圆代工成本上涨,功率与电源IC供应链压力增大
- 基于Django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应用开发
- React项目实践:掌握自定义模态与分页技巧
- Matlab软件包xtractoMatlab:提取海洋卫星数据的利器
- 官方DPFields扩展套件:Joomla自定义字段的开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