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与应用:设计模式之职责链模式解析

"设计模式之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式结构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这个请求。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请求的发送者并不直接知道哪个对象会处理请求,而是将请求交给链中的第一个对象,然后这个对象决定自己是否处理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
在描述的问题中,一个软件公司有一个聚餐费用申请的审批流程,涉及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总经理三个级别的审批。这个流程可能会变化,而且每个处理环节的业务规则也可能变动。职责链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创建一个处理请求的抽象类或接口,让每个审批角色(如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总经理)都实现这个接口,形成一个处理链。当请求到来时,它可以沿着链传递,直到找到合适的处理者。
具体实现中,每个处理者类(如`ConcreteHandler1`、`ConcreteHandler2`等)都有`handleRequest`方法,用于处理请求,并且可以设置下一个处理者(`setSuccessor`),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调整处理流程。客户端只需要将请求发送给链的第一个节点,后续的处理则由链内部进行,降低了客户端与处理者之间的耦合。
然而,标准的职责链模式通常意味着一旦请求被处理,就不会再继续传递。这意味着如果有多个处理者,只有一个会实际处理请求。此外,客户端并不直接知道最终处理请求的对象是谁,这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当有多种类型的请求需要处理时,例如聚餐费用和预支差旅费,职责链模式可能需要扩展。一种简单的做法是为每个处理者添加更多的业务处理方法,但这会导致接口的频繁修改,不够灵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一个通用的请求对象来封装不同类型的请求参数,并定义一个通用的调用方法,使得处理者可以不关心具体的请求类型,只关注于自己的处理逻辑。
总结起来,职责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请求的处理分散到一系列相关对象中,这些对象构成一个链,请求沿着链传递,直到找到合适的处理者。它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减少了对象间的耦合,并允许在运行时动态改变处理流程。同时,它也允许处理多种类型的请求,但需要谨慎设计以避免过度复杂性或频繁修改接口。在实际应用中,职责链模式常用于日志系统、权限控制、事件处理等多种场景。
相关推荐














Nicky.Ma
- 粉丝: 2w+
最新资源
- Android Studio中JNI静态注册与so编译调用教程
- 使用HTML5、JavaScript和Node.js开发的MOOC测验服务器
- Angular2入门教程: ng-book-2演练指南
- LaTeX-Dep:开源乳胶依赖管理工具发布
- 轻松访问:使用Java读取Android共享首选项
- JPlayer: 一个使用VB.NET开发的开源MP3播放器
- GTK Daisy Talking Book Reader开源软件发布
- 宝石开关拼图机器人PuzzleBot的Java开发探究
- DeskHider: 开源工具实现桌面隐藏与保护
- OLSRD服务发现插件Mercury-开源技术介绍
- Chasing Pictures后端开发:Ruby语言实践
- TclVS库开源项目介绍 - 简单的tcl数据库功能及Tk表单设计
- C#机器视觉库MvCameraControl.net.dll文件下载
- Node.js搭建HTTP代理服务器的实战代码解析
- Crunchy:将Python教程转换为交互式浏览器会话的开源工具
- LoserJabber开源GTK+客户端深度评测
- 学生项目 subclass-dance-party 的合作与完成
- IDOChandler开源项目:实现EDI tRFC处理与IDOC交互
- Gematria开源工具:希伯来语/希腊语数字显示命令行实用程序
- PDF转Word工具介绍:免费的办公小助手
- 学生项目:短语快速表达的实现
- Kylix OE组件实现与Sybase ASE的直连
- 开源双精度表达式计算器:GTK/GNOME平台的 gnome2-calculator
- Java程序展示道路交通实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