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type

重构与模式:软件设计的优化与实践

7Z文件

3星 · 超过75%的资源 | 下载需积分: 15 | 3.36MB | 更新于2025-09-10 | 70 浏览量 | 63 下载量 举报 1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重构与模式》是一本在软件工程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专业书籍,主要探讨了重构与设计模式之间的结合运用。这本书由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如何通过重构手段来优化代码结构,并在适当的情境下引入设计模式,从而提升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与可读性。 从标题“重构与模式”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两个关键概念展开:重构(Refactoring)和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重构指的是在不改变软件外部行为的前提下,对代码进行内部结构调整,以提升其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设计模式则是解决特定问题的通用模板,它提供了一种经过验证的最佳实践,帮助开发者在面对常见软件设计问题时做出更合理的架构决策。 在描述中提到的“[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重构与模式”以及“[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Refactoring to Patterns”,进一步明确了本书的英文原名应为《Refactoring to Patterns》,作者是Joshua Kerievsky。该书不仅仅是对重构技术的复述,也不仅仅是设计模式的罗列,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发理念:在重构过程中,有意识地识别出可以引入设计模式的时机,并通过重构将原本复杂的代码结构逐步演化为符合某种设计模式的形式。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强调了“渐进式”地引入设计模式的思想。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在项目初期就决定使用哪些设计模式,而本书则主张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持续重构来识别出适合应用设计模式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过早引入复杂结构而导致的过度设计问题。这种方式更加贴近敏捷开发理念,强调代码的演进性与灵活性。 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重构技巧,并将这些重构与常见的设计模式相结合。例如: 1. **引入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通过将算法封装为独立的对象,使得它们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替换。重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条件逻辑替换为策略对象来实现这一点,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2. **引入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当需要动态地给对象添加职责时,相比于使用继承,装饰器模式提供了更灵活的替代方案。重构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别多个子类仅在行为组合上有差异的情况,进而引入装饰器模式。 3. **引入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当对象的创建逻辑变得复杂时,重构可以引导我们引入工厂类来封装对象的创建逻辑,使得系统更易于扩展和维护。 4. **引入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用于实现对象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重构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别多个对象需要响应某个对象状态变化的情况,进而引入观察者模式。 此外,书中还详细探讨了重构的原则与实践技巧,例如: - **重构的动机**:包括提高代码可读性、减少重复代码、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等。 - **重构的分类**:如行为保持型重构(Preserving Behavior)和行为变更型重构(Changing Behavior)。 - **重构的步骤**:通常包括识别代码异味(Code Smells)、选择合适的重构方法、实施重构并进行测试。 - **重构与测试的关系**:强调在重构前后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以确保重构不会破坏现有功能。 书中通过大量的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从一个结构混乱、难以维护的代码逐步重构为一个结构清晰、符合设计模式的高质量系统。每一个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让读者深刻理解“何时”以及“如何”在重构过程中引入设计模式。 在技术实践层面,《重构与模式》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导思想:设计模式不是一开始就必须决定的,而是在代码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识别和引入的。这种渐进式的设计方式有助于避免过度设计,同时又能够保证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综上所述,《重构与模式》是一本将重构与设计模式紧密结合的高质量技术书籍。它不仅适合中高级软件工程师阅读,也适合架构师、技术负责人等角色作为参考。无论是希望提升代码质量、优化系统架构,还是深入理解设计模式的实践应用,本书都能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启发。对于希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践行敏捷理念、持续改进代码结构的开发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

filetype
中文版(共6个文件)  本书荣获第15届生产效率大奖!《设计模式》和《重构》之后又一里程碑式著作,凝聚众多业界专家经验与领悟,帮你打通重构与模式任督二脉。   1994年,《设计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常见设计问题的经典解决方案,从而改变了整个面向对象开发的面貌。   1999年,《重构》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改进代码的高效过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面向对象设计的方式。   现在,在众所期盼之中,Joshua Kerievsky的《重构与模式》第一次深入和全面地论述了设计模式的运用与演进式的重构过程,并揭示了两者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又一次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方式。   本书阐述了模式导向重构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使用模式改善既有设计优于在设计早期使用模式的重要观点。书中包含了27种模式导向重构,每种重构通过一系列较小的重构,安全地在设计中实现、趋向和去除模式。实例均出自真实项目的代码。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模式和重构,了解两个领域的新进展和业界最新领悟,还能够学到实战中实现模式的多种方式,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进行选择。   设计模式和重构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字眼了。1994年,GoF的巨著《设计模式》初次向世人展示了设计模式的魅力。2002年,Martin Fowler的《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则刮起了一阵重构的旋风。记得在《重构》刚刚出版的时候,软件开发界和评论界就赞扬它是一本具有与《设计模式》同等高度的图书。我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和我一样,早已收藏了这两本书,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并从中获益匪浅。   Ralph Johnson序一《设计模式》一书中叙述了使用模式的几种方式。有些人在编写任何代码之前,都要很早地为模式做计划,而有些人在编写了大量代码之后才开始添加模式。第二种使用模式的方式就是重构,因为是要在不增加系统特性或者不改变其外部行为的情况下改变系统的设计。有些人在程序中加入模式,只是因为觉得模式能够使程序更容易修改;更多人这样做只是为了简化目前的设计。如果代码已经编写,这两种情形都是重构,因为前者是通过重构使修改更容易,而后者则是通过重构在修改后进行整理。虽然模式是在程序中能够看到的东西,但是模式也是一种程序转换。
GATTACA2011
  • 粉丝: 315
上传资源 快速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