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包传输过程详解:从以太网卡到传输层

"该文档详细概述了数据包从以太网卡到传输层的完整过程,涉及Linux系统中网络通信的各个层次。作者黄官立(hgl)在2005年3月7日发布了这一内容,旨在提供一个理解数据包在网络内部流动的切入点。流程主要包括硬件中断响应、数据包接收、网络接口层处理、IP层处理以及传输层处理。具体流程始于硬件驱动的ei_interrupt函数作为硬件中断响应程序,接着ei_receive函数处理接收的数据包,netif_rx将其送入上层队列并激活软中断。随后,inet_bh处理硬件中断的后续工作,ip_rcv在IP层对数据包进行解析,最后由udp_rcv在传输层完成处理。整个过程贯穿硬件驱动、硬件抽象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也可逆向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当以太网卡接收到数据包时,它会触发一个硬件中断。这个中断被ei_interrupt函数捕获,它位于Linux内核的drivers/net目录下的8390.c文件中。ei_interrupt函数从堆栈中获取中断编号,并根据此编号找到对应设备。接着,ei_receive函数负责接收数据包,并将其提交给更高层的处理。
netif_rx函数接过接力棒,它将数据包放入网络接口层的队列,并激活一个软中断。软中断是内核用于处理非紧急事件的一种机制。在这种情况下,inet_bh函数会处理硬件中断的后续操作,这是网络协议栈的一部分。
接下来,数据包进入网络层,IP层的ip_rcv函数对其进行处理。这个阶段包括了IP头的检查、路由决策以及可能的分片或重组操作。一旦IP层处理完毕,数据包会被传递到相应的传输层协议,如UDP。在这里,udp_rcv函数执行传输层的特定任务,例如校验数据包、查找对应的端口和进程,并将数据交给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
这个过程展示了Linux系统如何优雅地处理网络通信,从物理层接收数据,通过多个层次的抽象和处理,最终将数据准确地送达目的地。了解这一过程对于网络编程、系统调试以及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每个阶段的功能和交互,可以更好地设计和维护网络应用。
相关推荐


















happy_flying
- 粉丝: 0
最新资源
- 64位系统中的debug32汇编学习工具
- 多品牌监控客户端6.1:支持雄迈、中维、天视通等
- Postman官方最新版5.5.2安装包下载分享
- 详解SQL注入攻击原理及防御策略
- azkaban3.43.0编译版本详细解读与文件列表
- Luyten 0.5.0:高效的Java反编译工具
- Java Web登录验证模块开发与测试指南
- 掌握GitHub离线安装包的使用技巧
- 深入了解libsrtp-1.6.0:Google libjingle核心组件
- OS Orange技术章节:深入理解Chapter5_i
- 代码大全第二版PDF - 提升编程技能的宝典
- libexpat最新源码发布及其在libjingle中的应用
- iOS端追书神器旧版本使用攻略:无需账号密码直接换源
- Web后台管理系统功能解析及界面设计
- 深入解析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与技术
- Spring结合Rabbitmq实现高效消息推送Demo
- FlashBuilder开发图案解锁功能的实现与测试
- Fortran 77科学计算编程艺术
- RapidJSON V1.1:C++的JSON解析与生成库
- 解决中文乱码的pd4mljar包使用教程与文件列表
- rtmpdump-2.4资源:Linux和树莓派安装指南
- SSH框架必备压缩包及其配置方法
- STM32F4基础MODBUS通讯模块-含字符间隔实现与调试
- 三级联动js插件:简单易用的城市选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