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file-type

行为型设计模式详解:职责链与命令模式

PDF文件

1.15MB | 更新于2024-07-15 | 102 浏览量 | 0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设计模式总结(2):行为型设计模式——职责链模式与命令模式" 行为型设计模式关注的是对象之间的责任分配和行为传递。本文重点介绍了两种行为型设计模式:职责链模式(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和命令模式(CommandPattern)。 职责链模式的主要意图是解耦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建立一个处理请求的对象链,使得请求可以在链上的对象之间传递,直到被某个对象处理。适用场景包括: 1. 当一个请求可以被系统中的多个对象处理时,系统应能在运行时动态决定由哪个对象处理请求。 2. 当希望向一组对象中的任意一个提交请求,而不必明确指定接收者。 3. 如果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动态指定请求处理对象,职责链模式也能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 职责链模式的角色包括: - Handler(处理者):定义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设置后继处理者的函数。 -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Handler接口,处理特定的请求,并可将未处理的请求转发给后继处理者。 命令模式的目标是将请求封装为独立的对象,使得请求调用者和接收者之间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适用情况包括: 1. 当需要将请求调用者和接收者解耦,允许两者独立变化。 2. 当需要对请求进行队列处理或批量执行时。 3. 当需要支持请求的撤销(Undo)和重做(Redo)功能。 4. 当需要组合多个操作形成宏命令时。 命令模式的角色包括: - Command(命令):定义命令的接口,声明执行请求的方法。 - ConcreteCommand(具体命令):实现Command接口,关联一个接收者对象,并实现命令的具体逻辑,通常会调用接收者的相应方法来执行操作。 - Receiver(接收者):真正执行命令的对象,实现了命令所需的功能。 - Invoker(调用者):持有命令对象,负责触发命令的执行,可以持有并管理多个命令对象。 - Client(客户端):创建具体的命令对象,将接收者与命令对象绑定,然后将命令对象交给调用者。 通过这两种设计模式,我们可以构建出更灵活、可扩展的系统,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和扩展。在实际开发中,职责链模式常用于事件处理、权限控制等场景,而命令模式则广泛应用于GUI事件处理、事务管理等领域。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些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相关推荐

weixin_38654855
  • 粉丝: 6
上传资源 快速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