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融合与自动驾驶

本文探讨了传感器融合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何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等不同传感器的融合,实现智能驾驶。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用于解决不同传感器数据准确性问题,为自动驾驶提供更准确的环境感知。此外,文章提到了大疆和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大疆以低成本策略进入市场,推出车载系统和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传感器融合与自动驾驶
多传感器融合
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有什么关系?
自动驾驶核心在于车,那智能网联系统又是什么呢?智能网联的载体也是车,但核心是需要连接的网络。一个是汽车内部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构成的一张网络,另一个是所有汽车连接、共享的网络。网联就是将一台车置身到一张大的网络之中,去交换重要的信息,比如位置、路线、速度等信息。智能网联系统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汽车内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能够改善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汽车更加人性化,当然终极目标是在实现无人驾驶。
上次说到自动驾驶汽车三大核心辅助系统:环境感知系统、决策与规划系统和控制与执行系统,这也是智能网联汽车车辆本身必须解决的三大关键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wATqAayWKt-JtV7jj0nMQ
https://mp.weixin.qq.com/s/iMXCY_FaeKP2DQtA6Iwv8g
环境感知系统在智能网联系统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什么是环境感知技术,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环境感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传感器、感知和定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超声波,不同传感器被安置在车辆上,分别发挥着采集数据,识别颜色、测量距离等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智能汽车要想采用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去实现智能驾驶,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必须经过(感知)算法处理,汇算成数据结果,实现车、路、人等信息交换,使车辆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还是危险状态,让车辆能够按照人的意愿实现智能驾驶,最终替代人来做出决策和无人驾驶目标。
那这里就会有个关键技术问题,不同传感器发挥的作用不同,多个传感器扫描到数据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物体图像数据呢?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摄像头的作用主要是识别物体颜色,但会受阴雨天气的影响;毫米波雷达能够弥补摄像头受阴雨天影响的弊端,能够识别距离比较远的障碍物,比如行人、路障等,但是不能够识别障碍物的具体形状;激光雷达可以弥补毫米波雷达不能识别障碍物具体形状的缺点;超声波雷主要识别车身的近距离障碍物,应用在车辆泊车过程中比较多。要想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收集到外界数据为控制器执行决策提供依据,就需要经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处理形成全景感知。
什么是多传感器融合(融合算法处理),主要有哪些融合算法?
多传感器融合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将各种传感器进行多层次、多空间的信息互补和优化组合处理,最终产生对观测环境的一致性解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源数据进行合理支配与使用,而信息融合的最终目标则是基于各传感器获得的分离观测信息,通过对信息多级别、多方面组合导出更多有用信息。这不仅是利用了多个传感器相互协同操作的优势,而且也综合处理了其它信息源的数据来提高整个传感器系统的智能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各种雷达运用于车辆做目标的检测。因为不同的传感器都存在数据准确性的问题,那么最终融合的数据该如何判定?比如激光雷达报告前车距离是5m,毫米波雷达报告前车距离是5.5m,摄像头判定前车距离是4m,最终中央处理器该如何判断。那就需要一套多数据融合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多传感器融合的常用方法分为两大类:随机和人工智能。AI类主要是模糊逻辑推理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随机类方法主要有贝叶斯滤波、卡尔曼滤波等算法。目前汽车融合感知主要采用随机类融合算法。
自动驾驶汽车融合感知算法课程主要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利用线性系统状态方程,通过系统输入输出观测数据,对系统状态进行最优估计的算法,目前解决绝大部分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