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后到货?印媒:巴铁将半价买中国五代机(图)

近日,印度媒体《News18》援引所谓“高级外交消息源”报道称,巴基斯坦将在2025年8月接收首批30架中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35(又称J-35A),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热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报道在可信度上疑点重重,但其背后所反映的,是印度媒体和军界对中巴军事合作持续深化、尤其是巴基斯坦空军现代化所带来的战略焦虑。



▲印度媒体《News18》的相关报道


报道声称,中国将以50%的优惠价格向巴基斯坦出售歼-35,并提供宽松付款条件,“作为对5.7空战中巴方表现的奖励”。这一说法虽然听上去颇具戏剧性,但从现有事实和逻辑分析来看,却漏洞百出。首先,歼-35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五代中型隐身战斗机,目前仍处于小批量生产和逐步测试服役阶段。即便是解放军自身,也尚未实现大规模列装。考虑到这种战斗机对制造工艺、隐身材料、航电系统和发动机的高要求,其生产节奏极难在短期内提速至“3个月交付30架”的程度。对比美军的F-35战斗机,首批次量产交付也是在试用多年、产能稳定之后逐步展开的。

其次,巴基斯坦空军的预算能力并不具备一次性采购30架五代机的财政基础。即使打五折,每架歼-35的成本也必然超过7千万美元,总价超过20亿美元,对当前经济困顿的巴基斯坦而言并非易事。事实上,巴空军至今仍未完全偿还歼-10CE的采购贷款。因此,印度媒体此番“爆料”,更像是被巴基斯坦民间军事自媒体与官媒联合发动的信息战和心理战所击中。自5月7日印巴空战爆发以来,印度空军战机在实战中接连落败,“阵风”战机的表现更是远不如预期。而巴基斯坦则抓住这一战果,连续炒作“歼-10胜阵风”“歼-35即将服役”等消息,印度媒体与舆论逐渐陷入“舆论战—自我焦虑—扩大解读—民意反噬”的闭环。



▲歼-35


毕竟,歼-35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中型战斗机,具备出色的隐身能力、现代化的航电系统、超音速巡航潜力以及一定的舰载能力,定位上相当于美军的F-35A/C。相较于重型隐身战机如歼-20和F-22,歼-35在体型、维护成本和使用环境上更加适应中小国家的空军需求,尤其是在具备一定本地飞行员训练能力和地面保障系统的国家中,具有良好的外贸前景。

对巴基斯坦而言,歼-35无疑是理想的五代机选项。一方面,它在对抗印度阵风、苏-30MKI和未来印度国产AMCA五代机时具备技术代差优势;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在政治上给予全方位支持,为敏感装备出口提供了可能性。过去十余年,中巴在预警机、潜艇、导弹、护卫舰等高端平台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歼-35出口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即使如此,从研发周期、量产节奏、战略考量等多方面来看,歼-35在2025年大批量出口几无可能。目前更可能的情形是,巴基斯坦空军此前宣称部分飞行员正在中国接受前期培训,以提前适应五代机作战理念与技术准备,为未来采购打基础。



▲珠海航展上的歼-35A模型

印媒之所以过度炒作“中巴歼-35交易”,还有一个深层原因,那就是对中国可能“打破南亚战略均衡”的担忧。近年来,印度通过采购S-400防空系统、“阵风”战斗机、MQ-9无人机等平台,加速空军现代化,试图建立对巴基斯坦的“压倒性优势”。而中国则在多个领域协助巴方“平衡印度”。

然而中国在南亚战略平衡问题上的一贯态度是“维持稳定、逐步推进”。当年向巴出售歼-10CE时,正是为了对冲印度“阵风”对地区稳定的破坏,并未选择直接外销五代机,是对大国责任的体现。若在印方尚未装备任何第五代战斗机的背景下,中国就大批量向巴交付歼-35,势必会引发区域军备竞赛,甚至可能激化印巴冲突,不利于中国在南亚的整体利益。从这个角度看,哪怕未来确实出口歼-35,也将采取“小批量、分阶段、战训结合”的方式,确保不会改变当前地区态势。而且,中国尚未对外公开推介歼-35的外贸型号(FC-31的最新改进型),其是否出口、以何种标准出口、最终交付对象和数量,都仍处于模糊化和可调节状态中。



▲在空战中大胜印度的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


归根结底,此番“歼-35即将交付巴基斯坦”的风波,更像是一次成功的认知作战案例。巴基斯坦明知歼-35短期内难以交付,却通过不断释放“合作意向”“培训细节”“交付时间”等模糊信息,引诱印度媒体不断跟进,最终放大至国内安全危机与战略焦虑。反观印度媒体,在这场信息攻防中逐渐沦为“被动扩音器”,反倒帮助巴方完成了战略恐吓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则继续保持沉默,既未证实也未否认,精准操控国际认知节奏,展现了成熟的战略定力。

总的来说,所谓“巴基斯坦三个月后接收30架歼-35”的说法并不可信,但却足以在印度内部引发不安、制造军政层级的焦虑和民间民族主义的躁动。而这种焦虑情绪的背后,是印巴空中力量此消彼长的现实和中国武器装备性价比优势所带来的“软压制”。未来中国是否对巴出口歼-35,还需依据南亚局势、美印互动、中巴合作节奏以及中国自身国防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媒体的这场“自我恐吓”已为中巴军事合作舆论场提供了宝贵的“声援”,也是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信息战经典范例。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