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的原罪(日本最受矚目法庭推理鬼才,現役律師給社會的反思與救贖)

五十嵐律人

79折$ 355
關於《魔女的原罪》
在被稱作「鏡澤」的異端小鎮上,自由是以法律為邊界的虛假幻象,高中生宏哉和杏梨每週三次並排接受透析治療,病房裡的機器聲如命運的預示,杏梨那句「魔女生來就是罪惡的存在」,成了這場故事無聲的引線。《魔女的原罪》以一樁少女遭抽乾血液的神秘命案為開端,牽動的不只是宏哉對摯友的思念與追尋,更是整座社區對「異質者」的無形審判,作者五十嵐律人藉由法庭推理的敘事外衣,緩緩揭露「正義」背後那些不被言說的醜惡真相,而那所謂的「原罪」,其實並非來自犯罪本身,而是落在那些未犯罪卻被貼上標籤的加害人家屬身上。

小說的推進如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露隱藏在人性陰影中的真實,鏡澤高中沒有傳統校規,學生可以染髮、穿便服、自由表達自我,卻在校園各處架設無死角的監視器,發給每人一本厚厚的六法全書,宣稱「不犯法」才是唯一準則,這表面自由實則高壓控管的校園,讓人聯想到極權政體下的治理模式,矛盾地將法治作為操控的工具,當少女杏梨的屍體在風雨後被發現,宏哉的母親和泉靜香遭逮捕,社會輿論如海嘯般襲來,學校內外流言四起,審判早在法庭開庭前就已展開,比起找出真相,社會更急著找出一位能承擔罪責的「魔女」。

《魔女的原罪》最令人痛心之處,是它對加害人家屬處境的深刻描寫,他們未曾犯罪,卻被迫背負社會的敵意,書中多次提到,一旦犯罪事件曝光,加害者的家人——無論是父母、配偶還是子女——往往立刻失去工作、被逐出學校、甚至遭受惡作劇電話與人肉搜索,他們被視為與犯人站在「同一陣線」的同謀,無法逃脫社會的投射與指責,連最基本的社交與生存權利也被剝奪,這種從未「做錯事」卻被迫承受懲罰的處境,正是作者所提出的「原罪」:一種由血緣或關係衍生的集體標籤,是社會偏見最殘酷的延伸。

小說巧妙運用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得以與宏哉同步經歷懷疑、痛苦與覺醒, 小說後段的審判場景更有如壓力鍋般令人窒息,每個問題、每句回應,都像是對人性良知的拷問,在這場現代魔女審判中,被告不只是宏哉的母親,更是整個社會中那些「不合常理的存在」。面對這些人,我們是選擇理解?還是選擇排斥?小說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卻用辯證性的敘事,讓每位讀者都無法置身事外。

《魔女的原罪》是一部包裹在推理外殼下的社會批判小說,它直視偏見、挑戰群體正義,並讓我們反思:「法律是否總能代表正義?」「媒體是否真正追求真相?」「我們是否也曾是那揮舞火把的一員?」在這個資訊過載、情緒先行的時代,最可怕的從來不是刀刃,而是那看似理性的審判之眼,它提醒我們,有些人之所以被定罪,不是因為他們犯了罪,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魔女」,來維持群體虛假的秩序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