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岩館殺人案

79折$ 300
5 /5
54位讀者評分
5
78%
4
22%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5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5/05/25
作者巧妙運用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高木彬光及Maurice Leblanc的經典元素來鋪陳本書中的連續殺人案及結局,手法及筆調相當有創意,劇情也有急轉直下的驚奇感。但因讀者會有全景敞視感(panopticon),本格解謎的樂趣會大幅減少,對於偏愛日系本格派推理小說的我而言,自然無法給予高分評價。
展開
user-img
4.0
|
2025/05/17
有趣的點:
1、兩個視角相互切換
在本書可憐路人「佐藤」視角裡,作為被捲入的參加者,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股不自然的味道。
在運營方「小園間」視角裡,作為打工人,夾在上司和客戶之間,得面對各種突發事件還得盡力完成客戶的要求。
得知真相後就更同情他了,這什麼被甲方折磨的苦逼設計師感。
一下子擔心佐藤遇害,一下子又看到計劃被攪亂的小圓間氣急敗壞的樣子,雖然緊張但整個場面頗有種鬧劇感,莫名搞笑。

2、後設寫作手法
故事進行和最後一道推理、對峙,皆有種「後設寫作手法」的味道,將推理作品中經典的元素(如孤島殺人、模仿殺人、密室等)進行解構。
正以為要讓讀者跟著推理第一起命案,突然就直接透過運營方得知了兇手跟殺人手法了。
既然都已經知道過程那又有何樂趣呢?偏偏這時後台卻發生意外,不該死的人死了,不得不臨時改變角色跟劇本!
喔難不成真正要挑戰讀者的謎題,是這個意外的兇殺案嗎!
這本書的趣味性,就在於它從頭到尾不斷打破我的預想。
且因為突發事件,劇本變得離譜又破綻百出,別說讀者了連佐藤都看不下去了。
而在最後的最後一次揭露真相時,明明是在講真實發生的命案,卻像對著推理小說劇情吐槽一樣來找到真相。
讀這本的感覺讓我想到東野圭吾的《名偵探的守則》、深水黎一郎《推理競技場》、電影《楚門的世界》

3、對經典的致敬
直接寫在內容簡介裡了這應該不算爆雷,看完仔細想想,直接把這個寫出來根本是一開始就顯示出作者的惡趣味了吧。
同樣推理小說經典的對讀者下戰帖本作也有:你能在第幾頁時找到兇手?
這個也是,看完後才發現這也是作者刻意引導出的假議題。

4、反轉
讀完後可以發現《奇岩館》可分成三層結構:佐藤參加的遊戲劇本、對應運營方動機的尋找偵探,以及最關鍵的「真相」。透過這三層結構,劇情不斷反轉。
不過其中最突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主角個性的反轉吧。
前後割裂感有點重,但非典型的主角個性也挺令人感到新奇的啦。

看完意猶未盡,似乎有出續篇,期待中譯,「作者」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劇本。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8
#不暴雷分享 #五星好評 

書名:奇岩館殺人案
出版:幸福文化
作者:高野結史
譯者:張智淵

先說結論,結尾像是龍捲風般的襲來,忍不住一頁一頁翻下去,看真相究竟是什麼。
-
身為一個小說迷,每到假日就只想看小說,藉由作者建構的世界觀跳到另一個平行國度。

已經約一個月沒購入小說的我,這次挑了要燒腦的懸疑推理小說,會選這本是因為它是本格推理小說,也就是我習慣的那種殺人懸疑事件,讀起來比較能身歷其境,跟著主角一起解謎,還有一點是作者的前作有獲得「這本推理小說真了不起」大賞,相當於日本推理小說界的青木賞了吧!

抱著一試的心態,商品介紹完全沒看就直接買,希望物超所值,畢竟買書也是一筆消費啊!

拿到手就開始看,大約2.5小時看完,讓我驚訝的是:
1.作者跟你玩真的
2.裡面串聯大量本格推理的元素
3.真相翻轉再翻轉,有種被捉弄的感覺

除了結局如狂風般襲來,這本推理小說的魅力不僅是最後的「揭發真相」,其實跟著作者的互動提問、提示解謎才是最令人享受的過程,讀的時候融入角色,體驗每一幕,享受驚悚的過程,推理出結局時一定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滿足感。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8
長年喜愛閱讀本格推理小說的我,看到經典的「孤島式密室連續殺人案」便是催使我繼續讀下去的動力。不過對許多推理迷而言,案件手法或推理形式若讓人覺得太過熟悉,很容易生厭膩煩,那麼作者是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呢?

我發現在故事中安排「令讀者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似乎能為整齣故事製造亮點。而且這類融合娛樂元素、挑戰本格的創新推理,並不會讓我覺得是邪魔歪道,反而出乎意料地吸引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

這部作品以上帝視角帶領觀眾(讀者)慢慢揭露全貌,其「後設寫作手法」讓我聯想到去年閱讀的東野圭吾小說《名偵探的守則》所帶來的趣味性。

書中那些向經典推理大師致敬的橋段,能勾起讀者(推理小說迷)熟悉的回憶,不僅如此,作者還加入了不同視角的安排與未知的意外性,以「在已知中加入未知」的創作技巧製造出新鮮感。

作者用心編排的劇情和人設,使本作生動又鮮明立體,我認為是一部十分具有潛力的新型推理小說。

一部好看的小說當然少不了反轉,其實整起事件中,還隱藏著真正謎團。如此謎中謎、劇中劇的發展,當劇情來到尾聲,讀到最後一頁之際,我的內心湧上一股意猶未盡的滿足感。

#奇岩館殺人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7
劇透警告
試讀心得
開篇便破題,偵探是假的,劇情是虛構的,但殺人是真的,還為了避免扮演偵探的人被識破,安排了類似助理的角色,只為了讓顧客體驗作為偵探的感覺。

  說是偵探,其實是想借他人的手,體驗殺人的感覺吧?謎題是被安排好的,推行劇情的節奏也被營運方的人掌控,接案、依照顧客需求安排、最後施行,與世隔絕的孤島,被切斷的通訊,無處不在的監視器,都是為了更好掌控島上的情況。

  每個出現的名字應該都是化名,除了面試的人,無人知曉真實身分,營運方甚至扮演的角色不同差點露餡,但是因為每個人說話的方式過於刻意,反而讓主角、佐藤產生了違和感。

  被雇用的作家,拖稿到了極限,臨時修改也無法銜接前後劇情,導致破綻百出……要不是工作保密度高,應該很想撤換掉這個時不時就情緒上來就拖延工作的人。

  小園間,此次事件扮演管家,開篇扮演神父的人,作為偵探遊戲公司的員工,除了要面對客戶,還要安撫作家,處理事件中各種突發狀況,甚至要動手殺人……還有一天到晚推卸責任的上司,除了殺人這部分,很生活、很社畜,誰不是為了薪水低頭呢?

  奇怪的預告信,連續殺人事件的發生,佐藤在每個人僵硬的對話中慢慢察覺真相……島上的一切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甚至對於生命的逝去無動於衷,只為了參與--作為偵探或觀眾--解謎的樂趣。從一開始想轉換角色身分活下去,到後來深陷推理的過程中無法自拔,他喜歡推理小說,大概是因為那是他灰暗人生中唯一光亮的部分,推理是他跟世界的連結。

  最反轉的大概是「偵探」這個角色!原以為偵探是主導推理的兩個人,但都接不到佐藤給的提示,雖說他的推理當下不一定正確,但作為偵探、兩個人完全沒有敏銳度。
  而一開始就被賜死,作為專屬劇本偵探的他成為被害者,只是因為他的父親無法承受他的行為帶來的可怕後果……肩膀上承擔的責任,致使他被捨棄……在故事開始之前,他就被預定成為被害者,也是故事開始時不時出現突兀的原因。

  故事停在小園間先生吐血的畫面,是因為壓力導致的胃痛?還是綜合原因導致的結果?一再延遲檢查的時間,終於身體承受不住……他還能活著嗎?佐藤會被營運方吸收嗎?所謂的首席作者會被淘汰嗎?

  所有的疑問,只能留待下一個故事揭曉。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7
《奇岩館殺人案》是很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不再是傳統的推理誰是殺人凶嫌;而是看著主角如何從殺人推理遊戲中存活?讀來輕鬆有趣、節奏明快,書寫與翻譯上都相當口語化、敘事結構很特別,處處轉折、高潮迭起,沒有讀到最後,絕對不知道結局。

「請勿忘記契約。違約將無法支付報酬。此外,也無法保障你的性命安全。」報酬和性命安全究竟孰輕孰重?

《奇岩館殺人案》主角是一位化名「佐藤」的年輕人參加了這一場殺人推理遊戲,目的是尋找失蹤的打工夥伴德永。在這座小島的「奇岩館」發生的是連續殺人事件。佐藤試圖解開謎題,找出背後的陰謀,他深知如果繼續傻傻度日的話,自己不僅拿不到酬勞,遲早也會被殺掉,那他該如何逃出生天呢?自己會是第三位受害者嗎?如果在自己被殺害之前,解決命案謎題的話又會如何呢?那他得加緊腳步找出背後的陰謀……。

讀者從上帝的視角來觀看整起事件(這部小說),看到凶手如何殺人及處理屍體的手法,都已經知道過程那閱讀推理又有何樂趣呢?閱讀《奇岩館殺人案》的過程,讀者一會兒擔心佐藤事跡敗露而遇害,一下子又緊張地為他捏把冷汗。誰是這場遊戲的「偵探」?該說服他停止遊戲,但這位扮演偵探角色的人他的動機是什麼?反覆參加偵探遊戲,享受真正的殺人命案現場的人,真是可怕!他會聽佐藤的勸題旨遊戲嗎?那誰又是「凶手」呢?一再被推翻的凶嫌,從未曾出現的白井醫師,他的身分又是為何?

背後操縱的「後台」狀況連連、先是出現原本不在計畫中的死者,接著安排新的殺手角色,卻處處露出破綻,不只是讓佐藤看不下去,更是令讀者莞爾一笑。這是一場即將毀於一旦的鬧劇嗎?隨著佐藤找到決定性的證據、殺手的動機,他採取行動的意義呢?他得找到活著回去的方法才是重點……。

《奇岩館殺人案》是本「倒敘推理小說」,讀者以上遞的視角看到這起殺人推理事件的經過,知道主角佐藤所面臨的是怎樣的處境。小說中還應用了日本傳統推小常見的「人間椅子」、「逆密室」、「孤島模式」等的詭計,並引用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高木衫光的經典推理的橋段,有致敬前輩的意味,也是個人覺得本書最饒富意味的地方。

一本好看的推理小說應該是能夠讓不同經歷的讀者,都能激發出不一樣的想法,引起共鳴。我想著佐藤,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小人物,年過二十,依然靠著簡單的打工過日。好不容易有了高薪的工作機會,卻可能是命喪黃泉的殺人遊戲(詐騙)。可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題材的小說呢?《奇岩館殺人案》最後的結局巧妙地連貫之前的布局,佐藤幾乎要下台領盒飯了,讓他無法挽回自己的命運;奈何不服輸的他,要如何挽回?結局的安排真是讓讀者特別感到驚艷!

直到現在,還無法忘懷剛看完本書時的悸動,是為什麼?高野結史的小說總是幽默之餘有種淡淡的悲傷,對於生命無法掌握的無奈與恐懼。我想,作者習慣用輕快的筆調包裹這樣的情緒,在閱讀的過程裡,安排了一些小小的道理、對人生的建議,安排了所謂的結局,似乎感覺人生還是有點希望的,只要你我願意抱持一顆不服輸的心。這就是為什麼這部乍看平淡無奇的作品,在不乏滑稽、搞笑之餘,讀來卻帶點令人小小的鼻酸。

直到最後一刻,真相水落石出,這是一本很適合在乏味苦悶的生活裡當作調劑,真是太棒了!一拿到,完全不帶任何立場的進入閱讀,啃起來幾乎是欲罷不能,從第一篇伊始就深深被吸引,很想知道接下來故事的發展,直到最後一頁,闔上書,長嘆一口氣。推薦這本精彩有趣的《奇岩館殺人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7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推理小說!

許多傳統的推理小說,多半聚焦於案件本身,透過隱晦的敘述手法或獵奇的犯案手段,營造懸疑氛圍。然而,隨著閱讀經驗的累積,讀者對普通背景設定與套路化情節的耐受度逐漸降低。這本小說卻突破了框架,從世界觀的構築、角色的刻畫到劇情的推進,處處藏有推理元素,讓人能在層層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推理的醍醐味。

本作的主角是一位狂熱的推理迷,除了這層身分之外,他與讀者一樣一無所知。對週遭的人毫無了解,對即將發生的事件也毫無頭緒。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全知視角,讀者雖然早一步知曉犯人與犯案手法,但這非但不削弱推理的樂趣,反而增添了觀看主角如何發現細節、逐步解開謎團的快感。那種見招拆招、層層破解的成就感,令人拍案叫絕。

故事的另一大亮點,是層出不窮的反轉。一開始你自信滿滿地以為已經看穿真相,等到真正的結局才發現,那不過是冰山一角。隨著劇情推進,真相屢屢被重新翻轉,但每一次都合情合理、早有鋪陳。作者精心編排的反轉設計,讓整體劇情既不落俗套,又充滿驚喜,直到最後一刻都能讓人驚嘆連連。

總而言之,這不僅是一場解謎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智性與情感交織的冒險。如果你對推理小說已感倦怠,這本書無疑是一帖喚醒熱情的解藥。推薦給所有渴望被推理真正打動的讀者,你會發現,原來推理小說還能這麼寫、這麼精彩。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7
首先感謝能夠有這個機會參與試讀活動,第一次參加收到的是這本作品真是太好了!

《奇岩館殺人案》,一開始乍看覺得應該是一部本格推理小說,書中也確實致敬了許多經典的推理作品,還融入了我喜歡的暴風雨山莊設定,在這些前提下,沒想到作者居然能把這樣看似平平無奇的題材寫出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我認為這是一本極具創意的推理小說,背景設定在一場精心設計的「偵探遊戲」中。客戶以偵探身分參與遊戲,而所有的事件與角色皆由專業團隊負責操辦,書中真假交錯的氛圍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計畫之外的混亂感」,當一再修正、看似完美的劇本隨著主角的推理和出格舉動出現意外時,角色們雖然幾度低聲咒罵,卻還是絞盡腦汁的思考該如何用臨場反應排除狀況,不禁讓我跟著屏住呼吸一起緊張。

這部作品的帶入感很強,也打破了傳統推理小說的框架,比起解謎更像是玩了一場在角色扮演的心理遊戲,看完以後不禁讓人會心一笑,並且馬上想去和別人討論,非常推薦給所有推理小說愛好者們!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7
推理小說最大的難處之一,就是詭計只能用一次,因此只要前人的小說裡出現過的詭計,就不能再使用,或是得做出變化才行。而從Edgar Allan Poe的《莫爾格街凶殺案》至今,推理小說作品不斷地被創作出來,各種詭計不斷地被改良與翻新。每個推理小說讀者都會擔心的問題就是,究竟詭計會不會有用完的一天?

還好,推理作家們持續不懈地努力,詭計仍然推陳出新,也有作家嘗試不同的文字呈現方式,讓推理的高塔繼續累積高度。讀者雖然還是會擔心,不過也還是能繼續享受閱讀之樂。相較於歐美推理小說習慣在框架內尋求突破,例如警察小說中的犯案手法推陳出新,科技辦案的成分也日益提高;日本推理小說更擅長的是突破框架,最好的例子就是「特殊設定推理」。

特殊設定推理近年來已經有滿多的作品,讀者也越來越熟悉,或許也開始有點麻木了。還好,《奇岩館殺人案》的出現,讓讀者鬆了一口氣,證明了推理作家的韌性與戰鬥力不會輕易被打敗。《奇岩館殺人案》除了特殊設定之外,又有一種「部分上帝視角」、「劇中劇」的後設趣味,可說是又從特殊設定中再次有所突破,讀著會讓人有「原來推理小說可以這樣寫」的感慨。故事的部分就不多透露,因為稍有不慎都可能減損閱讀的樂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奇岩館殺人案》就是推理小說不斷尋求突破的最佳證明,也絕對是推理小說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一個里程碑。

當下此刻的推理小說讀者是最幸福的,因為推理小說的發展只會進步、永遠不會退步,我們不僅可以一覽過去經典,還能搶先一睹作家的開創性之作,並期待下一本推理小說還能帶給我們什麼驚喜。


》》更多好書分享:FB「黑皮哥的藍色密室」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5/07
首先,這本小說中的文字編排相當簡潔、非常容易閱讀。
我最怕一堆字擠在一起、或是作者為了表現自己飽讀詩書,而使用一堆不親民又難以理解的裝飾詞彙、堪比博士論文的小說了,但這本書讀起來完全不艱澀。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翻譯方面,因日語和漢語文法結構相反,但有許多句子沒有遵循由後句先翻的方式,以及有太多的"日文直譯",而未使用能讓國人更好理解的通譯技巧,比如其中有一句:「發光的是反射塔的光線的巨大冰塊」

這句我真的看了好久都無法理解,以通譯來說,翻成「發光的物體是宛如反射塔光線的巨大冰塊」比較能令讀者理解當下的狀況。
就像「仏の顔も三度」並不會直翻字面意思,而是會通譯成「事不過三」,且後期的錯字和漏字有點多,但整體並不影響對劇情的理解。


為了不破壞其他讀者的閱讀體驗,以下心得將以不劇透的方式來表達。
文中有關閱讀中的感受皆是個人在"還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所做的猜測"。


若你身處在孤島中,卻發現除你以外的所有人都是兇手,且兇手和偵探都是敵人,被害者自身也不能成為偵探,但大家還是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套一個萬用哏——

「你知道他們是兇手,他們也知道你知道他們是兇手,而你也知道他們知道你知道他們是兇手,而他們也知道你已經知道他們知道你知道他們是兇手⋯⋯」


而構成推理小說的三方立場給我的感覺則是——

兇手→苦勞人(整部笑點)
被害者→偵探你快推理啊!
偵探→嗄??我沒有要推理啊~

…就是這麼一個詭異又歡樂的空間。


只要是推理小說迷,最大的樂趣就是隔著第四面牆,以上帝視角來解開作者設下的詭計。以為自己有上帝視角,並將自己投射到與自己對頻的主角身上,準備像個偵探一樣解謎時⋯就被啪啪打臉了。

作者的套路很深,早就預判了讀者的預判。

且讀者不只能將自己放在主角的立場,也能反過來站在兇手立場側,並理解他們的苦勞,這點非常有趣。

日本推理作家長崎尚志在《暗之伴走者》中曾指出:

「大多數的漫畫家都能畫出魅力非凡的主角,但情節卻顯得單薄。相反的,注重情節的漫畫家能編出有趣而複雜的故事,但主角的性格卻比較弱」

這句話裡的漫畫家基本可以套用在所有創作者身上。

畢竟在本格推理小說中,通常被害人都是咎由自取才會成為兇手的目標,主角群只是見證殺人案件的無辜旁觀者,不用擔心會有生命危險。
甚至許多創作者筆下的主角群都太過中二(例如柯南)、瑪莉蘇⋯,過度流於塑造魅力角色,而使得做案動機太過薄弱。
在這種知道主角群不會死的前提下,往往會削弱讀者閱讀時的緊張感,而將心力集中在找伏筆和線索上。

但這本小說的"兇手"就跟柯南一樣沒在藏的,書一翻開就昭告天下自己是兇手了,順便手把手教你殺人的詭計(×)

反倒因為主角的路人特質,才更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於是主角四面楚歌的窘境就帶給了讀者滿滿的緊張感,會讓人想一口氣讀到最後。但我不否認這樣的主角依舊帶有吸引讀者的其他特質(小劇透:他可憐得要死XD)。

而結局的反轉直接爽度衝到最高點!作者留下的懸念真的很強,難怪被票選為最希望系列化的作品。我猜大部分的讀者都期待能在下一部作品裡再見到主角吧!
#奇岩館殺人案
展開
user-img
4.0
|
2025/05/07
作者向讀者下的挑戰:你能在第幾頁時找到兇手?這樣吸引人閱讀的介紹,總能勾起喜歡推理作品的讀者。不算推理迷的我,卻也被這句話引導著走入這個故事中!看完後只能說,這根本是假議題啊!

以下將有部分劇透,還請斟酌閱讀!

隨著故事進展,老實說根本不是在找兇手,整個故事的豐富度,雖然是從故事主人翁佐藤的視角進入這個世界,但故事描述上不避諱的帶觀眾來到幕後,又來到各個角色的視野去描述。甚至故事以為已經進入尾聲,卻像是另開章節般走入幕後的幕後,似乎沒有要停過!

故事有點像是電影「楚門的世界」,打從一開始就讓你知道這個殺人事件都是SET好的,本該受控的角色「佐藤」卻在意外發現幕後時,竟一步一步推敲拼湊出真相。簡直比故事中的偵探、劇作家還厲害,甚至到最後做出驚人之舉,一反前面只是個打醬油的路人角色!

本作精采的地方就是一開始就把幕後攤開,讓觀眾進入這個悖德的現場。所謂的詭計也都會一一講明,也許會覺得這還有什麼好推理的?重點就在整個故事就像層層包裝的禮物一般,每轉折、意外、不受控一次,就剝開一層包裝還有一層,直到最後故事結束了,你會不禁懷疑是不是還有下一頁?

引人入勝、連連「哇靠」、路人最強,就是我對這故事的感想!

#奇岩館殺人案
展開
user-img
3.5
|
2025/05/07
首先感謝幸福文化給予的試讀機會,本人作為亞森羅蘋迷,在看到書名的那刻,就深深的勾起了閱讀的慾望。接下來,我將盡量以不劇透的方式來訴說我的閱讀體驗。先事聲明,以下皆是本人閱讀後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於這本書的解讀都不同,尊重各位。
故事架構確實很新穎,作者更是在閱讀前就向讀者下戰帖。作者的自信以及隱隱透露出的「囂張」,這都在前期讓各位讀者摩拳擦掌,想必資深推理迷更是想大展身手,看看自己能多快解出書中的謎團吧?
作者在前期確實很成功地將我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殺人謎團上,也很成功地透過視角切換讓我以上帝視角來審視整個故事的進行。直到約莫第三章我才回過神來,我從一開始就一直在想殺人謎團,可實際上,早就在閱讀前就被提示了,我們在本書裡的主線,比起兇手,更應該是要找到「偵探」。
這種有別於讓讀者專注找兇手,而是讓讀者去找偵探的故事情節無疑是很新奇的。
不過我想,本書精彩的地方,應該是後期不斷的反轉,顛覆了前面我所有的猜測以及預期。
但當然,對於本書的褒獎也將止步於此。
最後最後最核心的反轉內核讓我感到生硬,作者對於收尾的處裡也很倉促,即使作者已經在很前面的地方埋下了結局的伏筆。
在我看來,本書偏向是群像,但顯然作者設定的第一主角似乎是這位叫「佐藤」的人。而對於這個人物的描寫,我很難接受最後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想了很久,他有高光的時刻,有展現人性的時刻,也有普通人膽怯與懦弱,更有勇氣。可,最後的結局,讓我只有一個想法:「屠龍少年終成龍。」
而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於血泊之中,在我沒看到,或者說是作者沒有寫出來的地方,也許這位「佐藤」還是我理解的那位「佐藤」。但就故事裡我所看到的,佐藤這個人的人設前後割裂感太強烈,故事也就斷在那樣一個令人錯愕的地方。
但總之,本書還是真的致敬了幾位知名推理作家,架構跟想法也很新奇,歡迎大家自行閱讀品味。
#奇岩館殺人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6
光看書名《奇岩館殺人案》以及作者開頭給讀者滿滿戰意的挑戰信,本以為是充滿著陰謀詭計,讓讀者與偵探競賽誰先發現兇手的故事,沒想到一開始就直接挑明:這些細節滿滿的兇殺案只是上流社會的娛樂消遣,殺人案本身都是被訂製好的劇本,這種反轉給讀者一種驚喜的感受。
在閱讀過程中,雖然書中載明了作案手法以及犯人,但推理樂趣仍舊不減。誰在主導這一切的發生?而誰是那個享受一切的「偵探」?常見的「兇手」與「偵探」的地位顛倒,也是本書令人嘆服的設計,能使讀者欲罷不能,迫不及待的想要追尋真相。
故事結構並不複雜,但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下還是讓人持續抱持好奇、想要追尋真相的心,是我覺得這本書令人非常驚喜的地方,並且本書致敬很多經典的推理作品,期待也能夠帶給喜歡推理小說的人樂趣!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6
#奇岩館殺人案
初看第一章的感想,是有錢人真該死;看完全書後,真心覺得,有錢人真的他 x 的該死 XD!
第一章的目錄是『破案篇』;想說怎麼一開始就解謎了?難道故事是採用倒序法?
原來,是先講述這是有錢人的遊戲,而且是專屬有錢人的偵探暨死亡遊戲;
就像是密室逃脫遊戲一樣,給你一堆線索,在時限內解謎;只是,這遊戲是真的有死人的;所以,有錢人真該死 XD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身為偵探的有錢人,胃口被養大了,所以要求下一場遊戲要更多的死人 XD
這本書的看點我想不在於偵探如何解謎,而是:
1. 因為是“遊戲”,所以背後有一個團隊,不僅要掌控整個故事流程,還要處理所有的突發狀況;再加上除了團隊工作人員,其它人員包含偵探本人掌握的線索都不多,又還要“角色扮演”,意外可說是一波接著一波;身為讀者的我們就看著這些幕後人員如何處理這些突發狀況;
2. 幕後的工作團隊不僅要掌控現場,還要面對無理的上司;但上司終究是上司,下屬只能含淚硬吞;
3. 最後的看點還是在身為主角暨路人甲的佐滕,如何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情況下想辦法求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熱鬧,感覺適合影視化!不過,還是有兩個無法釋懷的點:
1. 最後一章那個上司的轉變太大,看不出轉變的點在那?
2. 主角佐滕既然那麼有推理腦,怎麼會淪落到三餐不繼、到處打工的日子?
#奇岩館殺人案
展開
user-img
4.0
|
2025/05/06
《奇岩館殺人案》大致講述佐藤作為打工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加一場「偵探遊戲」,讓我直接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做介紹──「為了熱愛推理小說的富豪所舉辦的推理遊戲。準備恢弘的場景,並且實際發生殺人命案。營運人員和黑工錄用者,以及身為客戶的『偵探』被置於遊戲中。但只有佐藤這種打工人員,不會被告知事實。一切都是為了客戶的玩樂。」

主角佐藤是否能成功逃脫遊戲的控制,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命題。這個主軸讓這本小說有別於傳統的推理小說,因為對佐藤來說,最優先的任務並不是找出犯人,而是找出「偵探」,簡單來說,就是遊戲的金主。只有讓「偵探」願意幫助自己,佐藤才有機會脫離遊戲。

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巧妙的故事結構,運用「後設」概念,將推理作品中經典的元素(如孤島殺人、模仿殺人等)進行解構,並賦予它們全新的意涵。這些元素被巧妙推演出三層結構,讓故事層次更為豐富。這樣的故事結構不禁讓我想起2018年在台灣上映且轟動一時的日本電影《一屍到底》。

《一屍到底》前37分鐘演了一部粗糙甚至可稱為拙劣的喪屍片,此為第一層故事,可視為「演出效果」或「現實」;第二層則講述了製作該片的動機,可視為「理想」;第三層大概可以稱為「真相」,這也是整部電影的醍醐味。

《奇岩館殺人案》同樣可分為三層結構,第一層的「現實」,即佐藤所參加的遊戲本身;第二層的「理想」,對應營運方的動機和原始劇本;第三層是全書關鍵──「真相」,揭示為何遊戲會失控。至於具體原因,則留給讀者親自閱讀探索。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相當有趣,它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特定推理」,並且對許多經典推理作品,特別是日系推理,進行了巧妙的致敬。若對日系推理如數家珍的讀者而言,閱讀過程中必定能獲得更多樂趣,不過,就算是不熟的讀者也無妨,本作節奏明快,刺激懸疑中又帶著幾分詼諧,作為消遣的讀物來說,這樣已足夠。我也期待幸福文化能盡快引進續作《バスカヴィル館の殺人》,中文譯名應該會翻譯為《巴斯克維爾館殺人案》──是的,這個名字對推理迷來說應該不陌生。究竟會上演怎樣的謎題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5
剛開始閱讀時, 覺得這部小說有點普通, 但越深入閱讀之後, 發現這部小說的結構十分特別, 跟一般推理小說很不一樣, 通常一般推理小說會有一條明顯的主線在發展, 相關的人物設定都很固定, 會有一定的框架, 隨著事件的發生, 越發擴大, 然後找尋其中可能的"犯人"; 但這部小說的裡面的角色設定, 就很不尋常, 除了支配劇情的那幾個人物以外, 沒有所謂明顯固定的"框架", 至少在事件發生時, 對讀者來說, 要找出"犯人"會比較需要燒腦, 但又不至於太燒腦, 因為後續作者利用小說某角色的推理解讀, 又會讓讀者覺得"合理", 進而認同了作者的佈局! 小說中的情節, 反轉再反轉, 沒有甚麼奇幻的法術, 也沒有時下流行的時代穿越元素, 但劇中的每個角色, 感覺就像"楚門的世界"裡的楚門, 一舉一動都在被檢視的狀況之下, 甚至連被殺的主角, 都不清楚自己的發展處境, 讓讀者彷彿置身在一種未知的疑慮下, 隨時會讓某人物下台一鞠躬的感覺; 而結局的推理, 看似符合邏輯又完美, 不禁讓人有期待作品續集的氛圍感!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5
孤島、暴風雪山莊、密室、雙重密室、預告殺人……這些本格推理的經典元素,總讓推理迷難以抗拒。但推理小說發展至今、各種套路都被用了再用,該如何翻新才能再次撩動人心又不顯老套?《奇岩館殺人案》作者高野結史給出的方案是-包裝成遊戲劇本!獻給偵探迷的遊戲,這樣塞多少元素都不會太奇怪吧?

在這場遊戲中,密室是真實的、死亡也不只是遊戲。這不再是LARP、也不是密室逃脫,而是一場殺人事件的真實體驗。兇手依照劇本動手、玩家則必須依照線索找出真相。但,殺人真的這麼容易嗎?「兇手」真的能輕易的完美執行劇本,並且留下足夠而不出戲的線索,讓玩家們找出真相、完成遊戲嗎?又,意外發現「闇打工」真相的人,又該如何自救避免自己成為屍體?劇本之外的意外,才是這場遊戲最刺激的部分。

這樣的設計真的非常有趣,聰明的自嘲、又同時吐槽許多推理小說中常有的漏洞,但整體又不失推理性,是設計與執行成果都令人滿足的一部作品,也讓人非常好奇,高野結史下一部作品又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5
劇透警告
好評推薦
這本是孤島設定加類密弒遊戲,到底誰是羔羊誰是狼誰又是農場主人呢?邊看邊想到底誰是誰?還蠻有趣的。

雖然核心是本格推理,但節奏明快、章節短、對話利落,不會有那種拖泥帶水的閱讀疲勞感。推理和心理戰穿插得很自然,也讓人有參與感。整體來說張力也夠,不會太沈重,就是累的時候,讀起來心理也不會有負擔,算是娛樂性高又輕鬆,但又有點刺激的那種小說,就算沒太多時間,也能趁著空檔翻著翻著就看完,很不錯。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5/04
以出道作「臨床法醫學者・真壁天 秘密基地的上吊屍體」榮獲寶島社「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肯定的高野結史,於台首次推出的譯作《奇岩館殺人案》,是以「本格推理 × 真人遊戲」為核心概念所打造的話題之作。故事講述一位為尋找失蹤友人而接下不尋常的高薪工作、來到孤島打工的青年,無意間捲入一場標榜角色扮演與謎團推理的密室殺人遊戲。外有奇岩怪石環繞的孤島,內有結構詭異的洋館空間,隨著一樁樁命案浮現,這場旁觀者看似頗具娛樂性的實境「偵探遊戲」很快變成一場賭上性命的死亡競技。

不同於多數推理小說由偵探主導敘事、重建真相的形式,《奇岩館殺人案》從一開始就讓所謂的“偵探”角色帶著詭異的真空感,加上讓讀者以全知視角旁觀命案的設局與發生,隨著劇情推進逐漸裂解,也讓讀者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是跟著誰在推理?還是,只是順著某人的劇本在走?

令人驚喜的是,整部小說後段隱約展開一場逆轉——某位原被視為旁觀者的參與者,竟將場中所有混亂與破綻一一收編,重新解構整個推理遊戲的結構。這段逆轉不僅令人拍案叫絕,更巧妙地致敬了莫里斯·盧布朗筆下《奇岩城》的布局邏輯——奇岩洋館不只是殺人舞台,更是謎題邏輯的轉折槓桿。這層設計,讓這場原本被設計為「觀賞性殺人」的鬧劇,意外出現了令人意外的後設性超展開。

而作為本作最令人顫慄的看點,莫過於那些仿若從古典推理經典中抽取出來的命案現場。每起殺人事件都以全知的視角呈現了對經典作品的致敬與扭曲——《人間椅子》裡的「人體家具」、悄無聲息的《屋頂裡的散步者》、湖面上只露雙腳的《犬神家一族》,乃至於《人偶為何被殺》的人形劇場式配置,都在這座洋館中以血腥而殘酷的方式重演。這些場景的再現,既讓推理迷驚喜,又讓人不寒而慄——因為這不僅只是謎題重現,而是以生命代價換來的金錢遊戲之展演。

整體設定也讓人聯想到 Netflix《魷魚遊戲》中的社會批判:富人設局,窮人博命,遊戲與懸賞只是冷酷階級機制的糖衣。在這座洋館中,娛樂的本質是觀賞他人死亡,而推理只是讓這份觀看更合理、更文明、更峰迴路轉罷了。當我們跟著劇情解謎、追兇的同時,也無可避免成了這場血腥遊戲的共犯。

閱讀《奇岩館殺人案》,如同參與一場精密設計的沉浸式密室劇場:你以為自己在尋找答案,但答案本身早已被重新編排;你以為有人正在引導真相,但真正的推理之手,往往藏在你忽略的角落。這本書不只是敘述一樁謀殺,更是對推理形式本身的解構與挑戰——誰是偵探?誰是兇手?而誰,才是這場遊戲真正的贏家?

如果你喜歡《魷魚遊戲》的生存遊戲張力、《Usual Suspects》的敘述性詭計、《金田一》系列的封閉空間與懸案重演感,《奇岩館殺人案》將會是令人屏息以待的閱讀體驗。它的謎團不只藏在故事裡,也藏在我們自己對推理「遊戲」的沉迷與默許之中。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5/04
這是個人第一次參加新書試讀活動,甫收到試讀本就心生竊喜,出版社竟提供完整版,非常有誠意,先感謝出版社及編輯的佛心。滿心期待讀起本書。
開頭的致各位推理小說迷,讓我既熟悉又陌生,許久沒讀到出現挑戰書的推理小說,讓我這個資深推理迷很是懷念。內心浮現一定要解開謎題的決心,暗自接下作者的「戰帖」。如果作者提供的線索夠公平、合理,至少得提早掌握兇手的身分。然後,我就被啪啪打臉。
推理小說是最不容許結局模糊的作品,因此,洩漏關鍵謎底跟兇手,很容易破壞閱讀樂趣。正如出版社的貼心提醒,作者在書中爆了四篇推理小說的雷,閱讀前須加以留意。本書兼有孤島模式、密室之謎、密碼、模仿殺人、連續殺人等手法,但這些都不是重點。作者應當是靈光一閃,將創作過程藉由「偵探遊戲」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以上帝視角看著佐藤及營運方的鬥智過程。佐藤就是推理迷的投射,推理雜學知識越豐富、推理小說閱讀越多,就越能在這個場合佔上風。讀到「犯人」沒了,不禁哧一笑,原來是找「偵探」。我只能說自己也好想實際體驗身為「偵探」的感覺,真的羨慕書中有錢人的娛樂,我應該會想重現占星的著名詭計,推理小說果然是背德的紙上遊戲啊!
本書敘事簡單直白,譯文也暢達,主要人物描寫也頗爲有趣,不致面貌模糊。雖是綜合許多書籍與劇集情節的手法,不算太創新,但穿插幾位主述人物內心對推理小說的吐嘈,以及對不合理安排的吶喊,埋了不少推理迷才知道的彩蛋,增加另一重閱讀趣味,頻頻點頭稱是,隨著作者的文句,在腦海中浮現整個世界。沒有驚人的詭計謎題,但本書可謂推理的大雜燴,也是作者身為推理讀者的告白及嘗試。結局沒讓我驚艷,甚至有點戛然而止,但我算是讀得很開心。個人以為,本書或許適合拍成兩小時的影片或實境節目,對一般讀者更有帶入感。
另外,試著提出個人小小意見,例如:「促請」一詞是否太過正式,隔行就連續出現讓我有點分心,或許可以改為「催促」,應該較不影響閱讀體驗;建議「卡爾」、「孤島模式」、「安樂椅神探」等,其實可以不用附註說明,會閱讀本書的讀者,應該心知肚明;反而有關市原悅子「家政婦的見證」,由於載體及年代差異,建議可以增加附註說明。另外,P72「四月相交」有誤植。整體來說,本書的翻譯品質不錯,很好閱讀。
說句題外話的,從小閱讀推理小說就是個人私密樂趣,除了家人或熟識的朋友,絕少對外人提起。唯一的例外,應是斷斷續續在博客來發表閱讀心得,但也是匿名發表;雖然是以本名參加臉書推理小說社團,但也大多淺水,頂多是對他人發表的評論簡單回應,並未公開個人讀書心得。臉書跳出本書試閱資訊,旋即被書名及文案吸引,但作者姓名陌生,又沒印象幸福文化有出過推理小說,擔心是某種詐騙手法或被感染病毒,經過一番確認、查詢,才順利參加本次活動。這應該是推理小說迷的毛病,姑且一記。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