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
user-img
xxx2000834

14則書評

15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2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儚:恐怖成語故事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3
雖然有不少人警告我,晚上不要讀林秀赫的小說,但我沒有聽。

《儚》這本書像一齣舞台劇,一百則成語,一百篇恐怖奇譚,每個角色隨著作者的筆觸鮮活了起來,道家所謂的人是由「三魂七魄」所組成的,簡單來說「魂」是抽象的、精神層面的、代表心智,「魄」是具象的、生理物質的、代表身體。生理活動加上心理活動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了,套一個很現代的關鍵詞----虛實整合,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倩女幽魂》的聶小倩屬於「魂」,一般認為陰間的朋友是虛的、沒有形體,但是卻能用精神層面和人類談戀愛。秀赫老師筆下的人物,向左走,向右走,走著走著在分岔轉彎處又碰到另一個「自己」,那個在不同時空選擇不同分身的自己,像是穿越、又很虛幻,書中命運的殘酷和死亡陰影的交疊,讓我們都成為台下看戲的人,進入作者設好的「虛實」的局,沒有對虛實空間想像的能力,會像隔靴搔癢那樣不著力嗎?或許喔

在下班之餘,請拔掉心繫工作的插頭,讓自己陷入半鬆弛、半緊張的狀態,或許會遇見好幾個屬於不同分身的自己,好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吧
展開
Ina,太陽的城市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3
這不是一本容易歸類的書,它是報導,也是歷史小說,是書信體的低語,也是論述的呼號。更精確地說,這是一部集體記憶的修復書寫,是一位歷經離散的平埔女性,回望族人遷徙路途、貼近都市部落脈絡的詩性見證。
作者趙慧琳以邦查女性的身體語言——群山般的乳房、長河般的陰道——在台灣都市的邊陲斷層,書寫出一部以愛、傷痕與對話為織線的「女性方言之書」。這裡的母親不是象徵,而是真實:她們是營建工地上的「都原mama」,是樓板鋼筋下的堅韌Ina,是曾為族群遷徙、為家計漂泊的「你們/我們」。
這本書讓我想起街頭已漸褪色的標語:「還我土地」,也喚起那些在城市鐵皮屋與工地之間遷徙的身影。當都市原住民的居住正義議題,漸被跨國移工取代成新時代的勞動隱喻,《Ina,太陽的城市》提醒我們——歷史從不會停止,它只是換成了另一種無聲的呻吟。
展開
來我心聽聽暴雪降下的聲音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2
藍朗的《來我心聽聽暴雪降下的聲音》,以其獨特的詩意與視覺呈現,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內心深處的寒冬。
封面上,林豪鏘提供的插圖是一個孤獨的人背著行囊走在雪地中,前方的道路被白雪覆蓋,周圍的樹木光禿禿地延伸至遠方,整體構圖以冷色調描繪出一種極致的孤寂感,似乎隱喻著內心的掙扎與探索。
詩集的內容則如暴雪般覆蓋讀者的心靈,藍朗以簡潔而直白的語句,道出了現代人在世界的荒謬與壓力下,如何尋找自己,面對痛苦與掙扎。
這本詩集分為四大章節,通過不同的詩意語境,引導讀者直面現實與內心的對話。全書雖然以黑白為主調,但每一首詩都如同風鈴般輕響,帶來一絲希望與內在的力量。這208首詩,猶如冰雪中的微光,喚醒我們去傾聽心底深處的聲音,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藍朗的詩集,不僅是對現代人心靈的關懷,也是對世界無情風雪的反思。透過這本詩集,你或許會找到面對人生暴雪的勇氣,並在漫天雪花中重新找到前進的方向。
展開
消失的元素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2
《消失的元素》是詩人蘇曼靈的一場靈魂漫遊。她的詩,像是刻畫於時間斑駁牆面上的痕跡,在不動聲色間,揭開隱藏的真相。她的語言不只是文字,而是讓讀者在讀與不讀之間,感受到沉默的重量,在理解與迷失之間,看見世界的紋理。
曼靈不只是書寫個人的經驗,更是將個人的抽象思考轉化為集體的隱喻。「離開一座有故事的城 / 去寫一個城的故事」(〈距離〉),這是對創作的反思,也是對存在的重新詮釋。我們往往無法看清自己身處的現實,直到我們拉開距離,那些被忽略的紋理才會浮現。在〈告解〉中,時間不只是流動的概念,而是會「往下掉」,它帶來的並非單純的歲月痕跡,而是對粉飾世界的無情剝落。時間的眼睛無所不見,它讓美醜的辯證變得無從隱藏,讓真相層層剝離,直到只剩下最本質的存在。
而在〈一條魚的發現〉中,這種對世界的探問被推向極致。魚試圖理解天空與海洋的規則,牠看見鳥在飛翔,看見雲在飄泊,卻無法真正掌握這些事物的本質。當牠被現實的巨浪拋上灘頭,被釣客控制,才驚覺所有的思辨與預測,終究無法改變現實。這是一則詩的寓言,一則關於認知、誤解與生存的寓言。
曼靈的詩集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的作品,每次閱讀,都是一次與世界對話的契機。詩人不僅書寫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裂縫,還透過攝影補捉那些無法言說的片刻,讓影像與詩句相互呼應,構築出多層次的閱讀體驗。
封面那道微光中的身影,彷彿穿行於詩的縫隙之間,既遙遠又親近,既朦朧又真實。這樣的設計,讓《消失的元素》不只是一本詩集,更是一場詩與影的交錯展演,每一頁都像是時間凍結的一隅,等待讀者去細細品味。
展開
初筆故事集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2
《初筆故事集》不只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更像是一場心靈探索之旅。彭士瑋以深具寓意的筆觸,在九篇故事中描繪了成長、孤獨、選擇與自我認知的掙扎。這些故事不僅充滿奇幻想像,更深刻地反映了現實世界。
彭士瑋,自幼就學於體制外實驗教育機構。14歲時因種種不順遂的經驗感到身心俱疲,於是選擇離開學校,轉而自學。自學期間,因接觸了西方奇幻冒險小說而萌生創作興趣,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其中,〈沒有鏡子的王國〉的發想來自於Line上的對話,而這個故事的主題恰巧也與我們在網路世界中的溝通方式相呼應。在這個王國裡,除了國王以外,所有人都曚著眼睛,無法真正看見彼此,也無法看清自己的處境。他們只能依靠他人的描述來理解世界,如同我們在Line,僅能透過文字與對話來揣測對方的情緒與表情,卻未必能真正看見對方的模樣。當國王透過使者的「鏡子」第一次直視自己與國家的真實樣貌,他震驚地發現,自己並非受人敬仰的賢君,而是一個被權力桎梏、身心枯竭的統治者;他的國家也並非繁榮昌盛,而是荒涼破敗。這種「看見真相」的震撼,不僅發生在故事中,也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我們是否總是習慣以片面的資訊來理解世界?我們是否真的看清了自己,還是選擇活在他人的敘述之中呢?
《初筆故事集》不僅是一位年輕作家的創作結晶,更是一次對世界的提問。彭士瑋他的文字冷靜而富有層次,每一篇故事都像是一面不同的鏡子,映照出人生的不同層面。他鼓勵讀者勇敢去看見、去思考、去質疑,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樣的作品,對於讀者而言,無疑是一次激勵人心的閱讀體驗。
展開
雜貨店的在與不再:雜貨店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2
《雜貨店的在與不再:雜貨店沒有告訴你的秘密》是一本深具溫度與深度的作品。來自政大USR計畫團隊的師生,走訪新北烏來、桃園復興、龍岡忠貞社區與基隆港邊等地,以扎實的田野調查與社區協作,寫下這些「非典型雜貨店」在人與人之間築起的關係與希望。這些地方有原住民部落、有新住民聚落、有清真寺旁的穆斯林移工社群,也有城市邊緣的高齡獨居者。書中的每一頁,都透露著我們這塊土地的多元與韌性。
書封設計同樣細膩動人——竹編背簍、舊式玻璃罐、清真寺塔頂與回收的啤酒籃,交錯拼貼成一幅關於「生活雜貨」的風土插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卻是日常真實的風景,是那些不在歷史教科書上,卻深深影響一地文化肌理的痕跡。
而這次出版,我們也特別申請了 FSC® 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這是一項國際公認的永續標章,代表這本書的製作過程,無論用紙或印刷,都來自對地球友善的管理與選擇。
就像書裡寫到的雜貨店一樣:我們相信,再小的行動,也能是改變的起點。
尊重土地、尊重人、尊重知識的流動,正是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傳遞的永續價值。
願這本書,不只是紙上的故事,更是一場從閱讀開始的在地行動。
展開
我媽媽帶我去種菜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1
有些愛,不是用說的,是用一場場烈火、一把把泥土栽種出來的。
馬尼尼為的詩繪本《我媽媽帶我去種菜》,像是一封寫給成長的情書,也像是一場回望童年的告別式。
在破爛與泥濘中,她和媽媽一起種菜,一起燒掉舊的雜草,一起在汗水、火焰和傷口裡,慢慢學會怎麼和這個世界相處——甚至,是對抗。
這不是一本單純溫柔的書,它有著熾烈的悲傷,也有著熬出來的堅強。
每一幅畫,像是記憶的切片;每一句詩,都是曾經真實痛過的地方。
書裡那些燒焦味、出汗的身體、被狗咬傷的傷痕,還有黃昏菜園裡鬆散的光,緊緊地、靜靜地,攤開了我們每個人最不願意被提起、卻又最真實的成長記憶。
如果你也曾經,在某個午後,緊緊跟著一個親人背影走過荒涼田野;
如果你也曾經,帶著破爛的夢想,一點點摸索著長大;
這本書,會懂你。它會在你最疲憊、最想回頭的時候,輕輕地告訴你:
「沒關係,一切本來就該這樣鬆鬆散散地長大。」
《我媽媽帶我去種菜》——
獻給還在努力成長的你,也獻給那個,早已偷偷在心裡替你點燃火光的人。
展開
我以為季節長在樹上:台語、華語 混語散文詩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1
長青老師寫的,不只是季節的變化,而是那些我們以為習以為常,卻在某天猛然驚覺已經不同的事物。當我讀到那句「有的開花,有的發葉,有的只憑藉細枝微莖,摹寫淡然」詩句便深深停留在心上。
長青老師的詩像一棵樹,語言在枝幹間自由蔓延,華語與台語交融如風,既貼地又有靈光。樹葉掉落、情感退潮、人事流轉,每一首詩都像某個午後被風吹過的光影,輕柔,卻藏著堅決的回聲。
他的詩安靜地走進人心,他寫日常,寫錯覺,寫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距離,有時像是在講一場自己與世界的誤會,有時則像是在回顧安慰當年的自己。這本詩集的語句不高漲,但文字總會在你心裡慢慢散開。
這本詩集不只詩美,整體設計也極具美感。封面是一株立在風中、像是長滿時間的樹,與書名交織出一種微妙的錯視感。而阿尼默所繪的內頁插畫則更加襯托詩的質地——線條極簡、色彩節制,像是筆下靜默的角色與場景,替詩文保留了大量的想像空間,也讓閱讀的節奏更加沉靜。
《我以為季節長在樹上》值得在沉靜的時刻翻開,慢慢讀,不急著懂。每次讀,會有不一樣的體會。詩不曾給答案,但總會陪你在心裡留白的地方,種下一些柔軟的東西。
展開
集換式桌遊教學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9
鳴弦老師,一位來自澳門的中學國文老師,為了解決學生不願「主動」學習的老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穎且充滿創造力的解法——將課堂化為遊戲的場域,以集換式卡牌遊戲作為教具,讓學生在「玩」中學、在「交換」中思考。這本書記錄了他的教學創新歷程,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套可實踐的「樂教、樂學」方法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許多老師都努力設計精美的講義與趣味的題目,卻往往碰到學生對課前自學缺乏興趣的窘境。然而鳴弦老師觀察到,學生的問題並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適當的「鼓勵」。他回憶起小學時那塊因成績優秀而得到的巧克力餅乾——它的價值不是餅乾本身,而是那份「被看見」的喜悅與自豪。他由此啟發,設計出一套結合課程的獎勵系統:一款可以集換的卡牌遊戲。

這套遊戲不只是單純的趣味工具,而是以教育目標為核心,鼓勵學生在集換、競賽的過程中合作、思考,甚至能觸發深度的學術討論。遊戲讓學生的學習動機轉為內在驅動,而非僅僅追求分數的外在獎勵。更重要的是,鳴弦老師強調,這一切的起點在於老師本身是否樂於創造。

在《集換式桌遊教學》中,作者詳細分享了遊戲設計的過程,如何將課程內容轉化為遊戲元素,如何設計卡牌的機制來促進學生參與,甚至還包括了實際的應用成果與反饋。讀這本書,彷彿在見證一場屬於教育的革命——它讓教與學都能在快樂中完成。

這本書的核心訊息並非單純教學方法的介紹,而是一種理念:教育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場雙向的互動與創造。 鳴弦老師的集換式卡牌遊戲,或許只是開始,但它帶來的啟發,足以改變更多老師與學生的學習旅程。

如果你也在尋找讓學生「樂學」的方法,或是想知道如何「樂教」,《集換式桌遊教學》會是一本值得深讀的書。翻開它,你會發現,原來學習的路上也可以如此有趣!
展開
臟器外陋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8
翻開《臟器外陋》,彷彿打開了一本屬於內心深處的日記。林澄的詩,像是在耳邊低語,輕輕拂過情感的傷痕,卻又不吝於揭開那些隱藏的真相。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與餘韻。

「臟器」,不僅是維持生命運行的器官,更是詩人對愛、痛與存在的象徵性映射。詩集中,林澄勇敢地將內心的荒蕪與破損攤開,毫不掩飾地展現所謂的「外陋」。那些「消化不良」的情感,那些「努力換取」的虛妄,都像是一場赤裸的獨白,將每一個讀者拉入他的情感迷宮。

在這本詩集中,有幾句讓人心頭一震:
「愛人怕傷,沒事,一輩子適應。」
這簡短的句子,卻深刻道出了人類關係中難以言喻的無奈與韌性。

「總有一天,我還是會來,帶著一本只有你能讀懂的字典,請你幫我翻譯春天。」
在林澄的文字裡,季節不僅是自然的變遷,更是情感的隱喻。一個人的孤獨與期盼,融化在這一行詩中。

林澄的這本詩集是一場自我剖析的旅程,它勇敢地直視人性的脆弱與矛盾,也邀請讀者在詩的字裡行間重新審視自己。當你翻開這本詩集,或許會感到心被觸碰,但也會感受到某種釋放與治癒。

如果你曾為人生的不完美感到困惑,如果你喜歡在詩中尋找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本《臟器外陋》會是你冬日裡的一道溫暖。
展開
聽貓的話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8
《聽貓的話》是一部讓人心醉的母女合作之作,由母親凌明玉撰文,小女兒劉詠心負責插圖及封面設計。這對母女以文字和畫筆,將貓咪的生活點滴編織成一個充滿情感的故事,帶領讀者走進貓咪的世界,體會人與貓之間那種溫暖而柔和的連結。整本書中,既有貓之間的互動,也有主人與貓的默契,更蘊含著關於陪伴與離別的哲理。

自序《貓時間》裡,作者娓娓道來養貓的日常,從貓鬍子悄悄掉落的細微片段,到大貓球球的老去和最終離別。那些微小的瞬間如同時間的浮光,讓人不禁想起生命的流逝與愛的無常。小女兒純真地問:「貓咪可以活多久?」這問題宛如一把細小的針,戳開了愛與失去之間的微妙平衡,也讓母女對於生命的理解悄然深化。

書中的插圖由女兒詠心親手描繪,一筆一劃都傾注了她對貓咪的愛戀。特別是那封面上的球球,拿著傳聲筒彷彿要說些什麼,小女兒笑說他想「吃妳的魚」。這種童稚的玩笑卻道出一種別樣的深情,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柔軟而溫馨的溫度。

《聽貓的話》不僅僅是一本紀念愛貓的書,更是母女間深厚情感的結晶。它告訴我們,愛是一種跨越時間的共鳴,即便歲月流逝、別離無可避免,那些溫柔的瞬間會永遠留存在心。這本書,就像一首寫給貓咪的詩篇,字裡行間流動著對生命的感悟與對陪伴的感謝,每一頁都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可愛的、無言的朋友。
展開
唯思念倖免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8
洪書勤的《唯思念倖免》以深邃的詩意和沉重的情感,打開了一個介於現實與哲思之間的窗口。從封面設計到文字內容,整本詩集都充滿了對時間、思念與存在的探問。

封面中的吊燈與空椅,似乎意味著孤寂中的等待,燈光雖小,但依然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如同詩人在文字中挖掘的那些微光,為讀者勾勒了思念的輪廓。

在詩〈袒裎〉中,那件昨日與愛人共享的衣物,訴說著關於愛與失去的隱喻;而〈考古〉裡的「日出」與「碎片」,不僅指向宇宙間的無限可能,也映照著詩人內心對生命重建的渴望。〈你好,陌生人〉以輕描淡寫的日常景象展開,卻在句子間隱隱傳遞著孤獨與期盼,宛如一場再也回不去的對話。〈倖免〉則在群山與夕霧的變幻中表達出時間的流逝與存在的交疊之感,讓人感受到詩人對於萬物之無常的敏銳捕捉。

洪書勤的詩,不是一種敘述,而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在文字的罅隙中面對自己。在他的詩句裡,常常有隱喻的伏筆,或者情感的留白,令人一再回味與揣測。詩的語言既輕柔又厚重,猶如清晨的薄霧,擁有令人沉浸其中的魔力。

這本詩集適合所有在靈魂深處存有思念的人,無論是悼念過往,還是尋找當下,都能在其中找到棲身之處。洪書勤以深刻的觀察力和語言張力,證明了思念雖無形,卻擁有倖免於時光侵蝕的力量。讓我們在《唯思念倖免》的文字之光下,緩緩行走,沉思人生的美與痛。
展開
吃時間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8
「時間把我吃老了,但我把它化成詩句。」這句話直擊我的內心。從青春的蓬勃到成熟的滄桑,顏艾琳用詩句記錄著時間如何無情地雕刻我們的樣貌,卻也透過這些文字,替我們找到了對抗時間的方法。她的詩不僅是回憶的容器,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對話。

《吃時間》的封面如同一扇窗,窗外是一片被時間浸染的光景。那些層層堆疊的線條與色塊,彷彿在描繪時間的紋路——或是歲月在生命中留下的滄桑痕跡。整體畫面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深邃,好像時間本身就在凝視著我們,而我們,身為讀者,也彷彿成為了時間的觀察者。封面上的月牙窗,像是日暮時分的天空,既有一絲告別的惆悵,又帶著些許光明的餘韻。字體簡潔,卻暗藏力度,和詩集的內容形成共鳴——時間在吞噬我們,但詩卻替我們保留了那些即將逝去的光影。

翻開這本詩集,你會發現,每一首詩都像是一顆顆不同味道的時間果實,有的酸澀,有的甜美,有的讓人忍不住淚目。〈回音谷〉裡的那句「喂 妳 醒 醒」,不僅喚醒詩中沉睡的人,也喚醒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壓抑的渴望。而〈灰〉的那句「陽光走到最後卻是一點點的灰了」,如同在耳邊輕聲說著,所有的明亮都終將走向平淡,但這並不意味著遺憾,他呈現的是生命的真實。

艾琳老師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總能在你最孤寂的時刻給予適時的陪伴。〈孩子磁場〉中的「你是一把溫柔的剪刀,將我剪成母親的形狀」,讓人聯想到母親與子女之間那無聲卻深刻的羈絆。她的詩,讓你感覺即使被時間吞噬,也仍然有人在用文字替你記錄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

這本詩集不僅僅是顏艾琳的生命書寫,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共舞。它提醒我們,雖然時間無情,但我們可以透過詩句,將那些消逝的片刻存放在記憶的盒子裡,細細品嚐,慢慢釋懷。或許,我們將生命的每一天都化作詩句,「時間」,是否就不再那麼令人畏懼了?
展開
詩王浪溜嗹 si-ông lōng-liú-lian【子母書,附有聲繪本】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8
如果你認為文學只能是高高在上的嚴肅,那麼《詩王浪溜嗹》絕對會顛覆你的想像。這彷彿在荒誕與詼諧中跳了一支詩意的Cha-Cha,帶著幽默的步伐,卻不忘拋出深刻的人生命題。

書中的主角浪溜嗹,既不像魯迅筆下的阿Q,也不受限於任何既定的角色類型。他四處遊蕩,看似無所事事,卻懷抱著上進的夢想與堅守的正義。他的人生像是一齣布袋戲,角色隨時轉換,卻不乏令人動容的真實與溫度。

在這裡,你會看到「詩王」的真功夫:誇張卻不失細膩,荒誕卻富含智慧。浪溜嗹的故事不僅讓人捧腹,還能激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或許正如作者王羅蜜多老師所說,我們在笑中卸下裝備,才能真正面對內心的束縛。

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這次特別邀請了他的小女兒九方合作,精選三篇製作繪本,為這本台語文學作品增添了更豐富的層次。台語的幽默感藉由文字與圖像碰撞出火花,讓讀者不僅能用眼讀,還能用心去感受每一句話的音韻與節奏。

《詩王浪溜嗹》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人性之中的荒誕與真實;又像是一齣戲劇,讓讀者在輕鬆一笑之間,又能品味出文學的深沉之美。

放下嚴肅,翻開這本書,讓浪溜嗹這個荒誕卻真摯的角色,帶你走進一場文字的奇幻旅程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