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涼夏家電
看懂名畫
初夏野餐提案
天然體香膏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電子閱讀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曬書市集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verna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166)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2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verna
10
則書評
10
本書評分
1
位追蹤者
17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0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10)
文學小說(8)
人文社科(2)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5
余英時回憶錄(平裝版)
讀者評分
5.0
|
2021/08/21
在這本書中,我最感深刻啟發的有幾個部分:
一、 對於現實世界的體會,必須「在生活經驗中實證感受」。余英時先生論及自己的共產主義的理解,乃是從自己的農村生活經歷、對於親友的觀察、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進而得出自己的判斷。
二、 對於自身的精神有著深刻的覺察。余英時先生曾提及自己在燕大時期,「入團」的經驗曾讓他「在精神上產生產大的變異」,一是宗教式的狂勢情緒,一則是左傾右稚病。他自省到「人心中深藏著種種邪惡,一旦釋放出來,整個人一定會被吞蝕掉」。這段話對我撼動甚深,一切的信仰與主義,都必須不斷從多元與對立的觀點進行考察,否則即陷入宗教狂熱與幼稚而不自知。
三、 對於學習,不斷在「瞭解自己」與「確認方向」中,找尋對自己最有幫助學習對象。書中余英時先生歷敘自己在大學、香港新亞書院,以至於哈佛大學的學習歷程,余先生在問學研究之際,不斷確認著自己的研究方向,並從新的接觸與理解中進一步找尋到研究的進程。「認識自己」與「掌控學習方向」是密不可分的關係,若無對自我時時的深刻省察,覺察自身的興趣與不足之處,學習便無明確的研究重點,亦無從開展出自身的思想進路。
在此書中,可以看到余英時先生的史家精神,但凡提出一項觀點與主張,皆是鋪墊於縝密的史料論據之上。有憑有據之論述,並細加爬梳自我思考與理解的進程,最後方提出自身的理解觀點。在如今浮淺主觀論述充斥的年代,余先生的文字,具備一種對於真理的尊重與力量。如能跟隨余先生的思考進路閱讀此書,當可有更加深密周嚴的思考與成長。
展開
5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讀者評分
5.0
|
2021/02/16
讀完這本書,真的照著吳曉樂的推薦,google了張日興商店的地景。簡陋的鐵皮屋頂,蕭落的街景,好奇何處才是作者筆下,那曲折如迷宮的家屋所在。對於書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對於空間記憶的描寫,而作者對於雙胞胎妹妹的懷念,正是在那曲折的空間記憶中,無處不在。
不只是空間,作者對於舊物的書寫,也很能引發經驗的共鳴。與漫畫、小說共同呼吸生存的記憶,面對著僅有打字工能的笨重電腦螢幕,在對話中加入鄉土綜藝節目的梗,一幕幕保鮮般的文字也喚起了許多童年生活的回憶。
除此之外,還在書末的那包花生皮。在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悲傷之後,打開冰箱門看到的那包舊物,著實蓄積了整本書回憶與情感的力量。那段陪伴妹妹經歷病苦的歷程,到不暇及他的完成喪禮、疲憊之後的心境,令人聯想到白先勇的〈樹猶如此〉,同樣經歷了至親至愛的死別,回到日常生活之後,心中卻已永遠有那麼一塊,無法填補的空缺。
作者對於親人的回憶,既真且深,是能打到內心深處的好文字,值得細細品讀。
展開
5
鬼地方
讀者評分
4.5
|
2020/10/03
劇透警告
很好的看的一本小說,有點懸疑式地,以家族中不同人物的視角、口吻,逐漸揭露出了家族所經歷的種種不堪記憶。書中涉及的議題,包括了舊社會中的男女不平等、對同志的歧視、升學主義,甚至還包括了如「返校」一般涉及黨國禁書的告密情節,記錄了民國五○至八○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前進大陸投資風潮下,有些乘機而起,有些鎩羽而歸,利用者與被利用者,金錢與政治的互為利用。那是一個真實的台灣,一個真實的中部小鎮,一個個真實的居民面貌,也是一個個真實存在的記憶。看這本書時,從前經歷過的,對於台灣中南部小鎮的記憶,也鮮明的展現在眼前。尤其是對於耳語流傳的刻畫,那麼寫實,卻也是那麼地令人恐懼。
展開
4.5
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
讀者評分
4.5
|
2020/06/20
劇透警告
作者認為,「貪、懶、懼」是推動人類改變困境的內在動力。在一萬五千年的人類發展歷史中,人類遭遇到無數的困境(作者以「天啟五騎士」名之──氣候變化、饑荒、疫病、移民、國家崩潰),一次次地將核心裂解,也一次次地由邊陲取代核心。人類的歷史演進,無論東西方,僅管有先後之別,竟是如此地接近──東西方皆先後經歷了從低階邁向高階統治、兩次核心思想的崛起、邊陲取代核心──因為人類發展過程中,皆遭遇類似的困境,而歷史的的進程總是由生物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因素所掌控。因此,作者認為,歷史發展中,「人為」的因素極低,就算沒有某個「英雄」(或是狗熊)的選擇,歷史仍會在地理、生物與社會發展的推動下,走上命定的道路。
因此,西方之所以在十九世紀,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並非人種、文化等因素,而是因為西方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促成了大西洋經濟體的產生,又進而推動了西方的工業革命。而東方之所以無法在十九世紀產生工業革命,純粹只是因為「當時沒有這樣的需要」,東方距離美洲太遠,又未有大西洋經濟體的需求,因此便沒有產生能源革命的壓力。作者認為,所有人類的改變,都是出自於面對當下問題的回應,也就是「貪、懶、懼」法則。
雖然西方有先發優勢,但東方也明顯在二十一世紀憑藉著後發優勢迎頭趕上,然而,作者也提到,未來人類的科技革命,將消弭東西方的分別,無論東西方,將共同面對人類「再一次演化」的問題,這樣的課題,將超越東西方的拉鋸戰爭,而將全人類的命運綁在一起,必須一同去面對「夜幕低垂」(人類毀滅)的巨大挑戰。
綜觀全書,作者從「大歷史」的角度,從史前時代,一路討論到近現代。作者東西對比的方式,將觀看歷史的角度,拉升到更為巨幅的視野。從前閱讀歷史,往往僅侷限於某一區域、某一觀點,如此宏觀的對比,反而更為清楚地看到人類發展中的種種奇特的相同或相似的軌跡。
此外,作者也認為,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中,我們可以得到預測未來的藍圖,更能夠找到面對未來困境的策略或方向。這樣的思考,近年來無論是賈德戴蒙、或是哈拉瑞等大歷史的研究者,皆朝著同一方向持續探索。
未來的人類,究竟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又將書寫怎樣的歷史?無人能夠精準預測,但絕對是過去一萬五千年以來,所面臨最大的改變,也是最大的挑戰。
展開
4.5
通天之路:李白
讀者評分
4.0
|
2020/05/30
這本書的文筆簡潔易讀,為許多令人琅琅上口的李白詩作,解說了豐富的人事背景,讀完此書之後,對於李白的詩作,當會有更加深刻的情感體認。
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李白與杜甫交遊一段的描寫,寫出了兩人單純而真摯的友情;也喜歡書末對於李白逝世前後的描寫,通過對於李白墳與李白孫女的描寫,有一種深刻的蒼涼之感。
據哈金說,他主要是通過介於小說與學術之間的筆法,來呈現李白傳奇的一生。事實上,哈金也的確生動地呈現了李白特出的人物性格。李白的魅力,來自於他飛揚縱橫的理想與自我認同;然而他的悲劇,也正是來自於他高遠的理想與難以被拘縛的個性。他在政治上的理想,讓他的一生充滿了跌宕起伏的傳奇色彩;然而他對於政治的錯誤判斷,也讓他的後半生歷經坎坷、沉浮夢碎。
讀完此書,不禁令人喟嘆李白生命的戲劇化與變幻無常,如此精釆又驚心動魄的生命,卻又如此沉寂地劃下生命的句點,徒留予後人無限的追思與想像。
展開
4.5
戰廢品(十周年紀念新版)
讀者評分
5.0
|
2020/03/14
劇透警告
在《光天化日》、《等待》之後,《戰廢品》是我讀哈金的第三部作品。和前面兩部作品相較,《戰廢品》的視角更為特殊而宏觀,哈金以一位「非典型」的主角──俞元,帶領讀者去看待夾處於美中朝鮮、共產黨與國民黨、知識分子與一般大眾,甚至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複雜角力,疑惑質問著隱藏於戰爭與國家底層種種關於人性、理想與價值的深層辯證。
之所以說俞元是「非典型」的主角,原因在於他的特殊身分與能力,讓他有機會面對並深入到各方的組織內部,也讓他能以獨立於各方組織的思考,去質疑、澄清許多在組織內看不清楚的全貌。俞元出身國民黨的黃埔軍校系統,卻在中共統治大陸之後,被派至朝鮮半島加入人民志願軍作戰;他雖身為中國人,流利的英語能力卻也讓他得以看到更多一般中國戰俘接觸不到的資訊與思想衝擊。在書中,俞元不只一次地陳述自身無法被任何團體接納的「孤獨」,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孤獨」,讓他得以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質疑每一個群體意識型態背後的荒謬。
就此書的主題而言,對於國家與戰爭當然有所控訴,但並非以說教的立場,而是呈現許多的細節,讓讀者與書中的戰俘站在一塊,感受他們所遭遇到的巨大衝擊與生活現實的沉重。哈金對於許多戰俘生活實境的描寫相當仔細,有時甚至到了繁瑣的程度,例如:鉅細靡遺地描述戰俘們如何在物資缺乏的環境中製作樂器、籌畫戲劇表演。然而,正是這些不厭其煩的描寫,讓讀者真正能對於戰俘的生存境遇感同身受,也正是這些真實的描述,讓書中的戰俘們有了生命的真實感。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面對沉重的生活,他們有著真實的求生本能與渴望。這種對於真實的「人」的描寫,讓書中的戰俘有了真實的面貌,儘管,在戰爭中,他們只是一個符號;在國家眼中,他們只是談判的棋子。
此外,哈金在書中有許多的篇幅書寫「人內心的思考」。無論是主角俞元,還是共產黨、親國民黨的戰俘們在面對抉擇時的思索,抑或是美國軍人、朝鮮軍人的心聲。因為思考,人的面貌才能真實立體起來。這種寫作方式,讓被掩蓋於戰爭底下的人性,更加真實而引人深思。
小說的最後,作者寫道:「可不要把這部回憶錄看成『我們的故事』。在我內心深處,我從來就不是他們中的一個。我只是寫下了自己的經身經歷。」表面上看來,俞元仍然表達著自己思想的獨立與始終一貫的孤獨感,但從另一層面來看,每一位戰俘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各有各自生命的經歷與價值,無法將個體化約為群體而進行陳述。正如在小說中所提到的,在戰爭中,有血有肉的人都化約為抽象的數字。俞元的經歷,是他個人的生命真實經歷,但並非簡單能看作是這場戰爭中的共同面貌,在戰爭中,有各式各樣的苦難,也許,我們通過俞元的觀點,只不過是看到這巨大苦難中的一個片斷罷了。
哈金在小說中還寫道:「誰能承受戰爭的分量?對目擊者來說,是要讓真相公諸於眾,但我們得記住,大多數受難者是發不出自己的聲音的,為他們的經歷作證,是肯定不適當的。」我們通過俞元的自述,也許只看到某部分的真相,真正的歷史,肯定是更為巨大,且令人難以承受的。
展開
4.5
等待(十五周年紀念新版)
讀者評分
5.0
|
2020/03/04
劇透警告
書名是《等待》,書中主要人物的一生,也都一直在等待。孔林等待每年與妻子淑玉離婚、吳曼娜等待孔林與妻子離婚之後嫁給孔林、淑玉在家鄉不斷等待丈夫歸來,卻只等到丈夫每一年離婚的請求。
表面上,這是個男人婚外情的俗爛劇碼,然而,哈金卻以這樣通俗的故事架構,細膩展現了中國在文革前後社會底下小人物寫實的生活與困境。
個人的生活同時代是離不開關係的。書中人物的悲劇與際遇,同他們活著的那個時代,也離不開關係。在小說中,看到了社會主義集體思想與力量對於個人欲望的控制與滲透,讓渺小的個體分不清何者是自己的自由意志?何者是國家或黨的指令或意志?這種集體思想對於個體思維的掌控,使得個體不敢也無意識去爭取自己的所欲(膽敢去實踐自己欲望的,無非是以特權或暴力去凌架人權、傷害他人以遂自身之欲求,例如楊庚、又如以半脅迫方式逼迫女性下屬遂其欲望的上級領導)。當個體在國家或政黨意識的掌控中,不能自由地反思或追求自己的人生,對於生命意義的質問便顯得寂寞而蒼白。
正如孔林在書末的獨白:「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渾渾噩噩,像個夢遊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牽制。別人推一推,你就動一動;別人扯一扯,你就往後縮。驅動你行為的是周圍人們的輿論、是外界的壓力、是你的幻覺、是那些已經融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規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敗感和被動性所誤導,以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嚮往的,就是值得你終生追求的。」孔林的自我覺察,與其說是自我覺醒,不如說是他在痛苦的人生中終於磕碰出的人生所得,儘管領悟了這一點,人生早已過了大半,再想改變什麼,終究已無力追尋,徒留苦嘆而已。
讀完此書之後,不禁思考:「等待」和「追尋」究竟有何不同?我想,「等待」是被動地由環境來改變自己,自身既無覺察的能力,也無想要改變的動力,可能是面對的社會現實太牢固,抑或是在社會氛圍的困境中無法有思考改變的能力;然而,「追尋」則不同,追尋是主動地自我覺察、反省生命的意義,並進而去追求環境的改變。「追尋」需要的內在動力遠遠大於「等待」,小說中的孔林,一輩子都在等待,等待環境改變,他才行動,然而,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所追求的,其實並不是自己一直想追求的,他始終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只是在被動的環境中,被動的追尋。
不過,書中有些等待是很淒美的,尤其是女性的等待。吳曼娜的等待漫長而坎坷,她的際遇令人心疼;孔林妻子淑玉的等待,漫長而安靜,她的沉默亦令人不忍。在個體被極度壓抑的時代,女性的際遇更是被強烈的貶低與踐踏,也許,唯有社會體制的進步,才能保障個體的覺醒與自由,也才能讓每一個人自由地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
而不再是被動的等待。
展開
5
孤獨六講
讀者評分
4.5
|
2020/02/28
這是一本可以很流暢地讀下去的書,書中以豐富的學識與社會觀察,帶領讀者去思考許多關於生命的重要問題。不僅討論了個體覺醒的重要,也探討了思維的獨立性,以及如何在群體及自我之間找到平衡的方向。
這是蔣勳先生於2008年的作品,對照他在書中提出的論述,諸如回到自身處理孤獨感、在成熟的社會中鼓勵特立獨行、用對話開啟思辨等議題,在2020年的今天,在許多層面上已然開啟許多對話與思考的可能性(如同婚、勞權等議題),不再是當年一味以群體壓迫個體的時代,可見臺灣社會在公共思辨的層面上,已有長足的進步,這應是可喜的現象。
就書中的觀點而言,孤獨就是要不斷保持與權力的距離,尤其是要保持與「不變」的距離。獨立的思維是要不斷地在以為「正常」的情境中去質疑、去批判反省。
這是一條永恆的、需要不斷自我覺察的路,尤其需要個體極為強烈的自覺,自覺地將自己放置在「異地」去做「異位」的思考。然而,正如蔣勳先生於書中提到的:「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人是在道德的艱難裡,才有道德的堅持和意義。」在艱難的追尋中,才能體現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展開
4.5
月亮與六便士
讀者評分
5.0
|
2020/02/22
劇透警告
不能只看一次的好書。
初次看完時,心中的憾動久久難以平復;看第二次時,才發現作者深埋了許多前後呼應的伏筆。例如:一開始對史崔蘭夫人居室裝潢的描寫,和史崔蘭畫室中的惡劣環境是相互對比的。作者特別聚焦在「壁紙」的描述上,從細節呈現二人的價值觀、人生目標的追求,從一開始就是南轅北轍的。史崔蘭夫人精心構築的一個舒適、理想、安全的環境,對於史崔蘭而言,無異只是個精心設計、囚困其靈魂的牢籠。
此外,作者深刻地帶領讀者思考了所謂的「安全的現實」與「危險的理想」之間的辯證關係,也點出了對於「道德」的種種思考:「道德」究竟是群體加諸於個人的禁錮;還是出自於人心最真誠的善意?
在小說中,作者呈現了各種對於「道德」與「不道德」的思考:史崔蘭拋棄妻兒與幸福家庭是「不道德」、史崔蘭夫人在敘事者跟前大方說願意援助背叛家庭的丈夫是「道德」;史崔蘭無情奪走援助他的友人之妻是「不道德」、敘事者對於史崔蘭的不屑與鄙視是「道德」……,然而這一切的「道德」與「不道彼」背後,不無值得思考或深顯諷刺之處。
小說的最後帶來的情緒張力是相當巨大的,看到一個不顧一切、投入所有生命力量,所創造出的一個絕對的美的世界,在完成其意義之後,旋即被烈火吞噬毀滅。然而,在那現實的人世界,仍究市儈地計數著藝術家的殘餘價值,被以各種世俗的價值與意圖,企圖重新詮釋藝術家以符合現實的「道德」形象。
這樣的「道德」,是否僅值六便士的價值呢?
展開
5
大教堂
讀者評分
5.0
|
2019/12/11
劇透警告
很喜歡這本書,許多篇章在讀完之後,有頗強的後勁。
瑞蒙卡佛擅長從人生中擇取精準的切片,展示生命中種種深刻的無奈,卻也不時流露出對於人物的悲憫。〈發燒〉一文中的韋伯斯特太太是慈悲的救贖,在男主角生命最困頓的時刻出現,雖然只是短暫的過客,但卻通過她的傾聽,化解了生命的憤怒與困頓。
在〈一件很小、很美的事〉中,也是通過傾聽,撫慰了人心的脆弱與哀傷。
也許生命有許多無奈,有許多的不由自主,也總不是朝著預想的計畫前進,但通過傾聽他人的故事,想著自己的生活,彼此取暖,也彼此寬恕,彷彿就會好過一點。
《大教堂》的故事和敘事方式,比《能不能請你安靜點》更加溫潤,也更加流暢。當然,書中還有許多篇章,呈現出冷峻的筆觸,例如〈火車〉一篇,呈現每個人都無法洞悉他人、也無意洞悉他人的溝通困境,在生命的列車中,我們只能帶著各自的心事,孤獨著走著自己的路。
瑞蒙卡佛筆下的人生,如此真實,如此深刻。
展開
共
1
頁
前往
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