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商務的多重宇宙:文化差異沒有對錯,你如何刻意培養「全球思維」,讓自己不被淘汰?

商務的多重宇宙:文化差異沒有對錯,你如何刻意培養「全球思維」,讓自己不被淘汰?

The Accidental Business Nomad: A Survival Guide for Working Across a Shrinking Planet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    Amazon 5顆星好評 ★
鮑登學院政府學副教授 亨利・勞倫斯
《紐約時報》暢銷書Uplifting Service作者 榮恩・考夫曼
——隆重推薦——

印度人不準時?
日本人愛客套?
德國人一絲不苟?
有話直說在馬來西亞很失禮?
英國人的「那還不算太糟」意指很好?

……你聽聞的這些商務行為
是「刻板印象」?
還是讓你無奈「那裡的人搞不清楚狀況」?

在世界這個地球村,
你我都是外國人,
∖那麼,誰的標準才是標準?∕

  有個再普通不過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顧客A:「我要一杯熱開水,我得把藥溶在水裡。」
  咖啡師:「我無法提供不在菜單上的餐點。」
  顧客A:「給我熱水,我願意付錢,我需要吃藥。」
  咖啡師:「你只能從菜單上點。」
  就在顧客A快要翻白眼之際,顧客B跳出來聲援。
  顧客B:「麻煩給他一杯伯爵茶,茶包放一邊。」
  咖啡師:「好的。」

  問題解決了!
  你可以當作是笑談,但這是真實發生在新加坡的場景。
  那麼這當中是誰有問題?或者根本就沒有問題呢?
  為何在甲地行得通的事,在乙地就不行?
  全球性商務行為,就是要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做出對的選擇,達成好的目的。
  歡迎踏入商務的多重宇宙。

  拜通訊科技和數位經濟所賜,不靠護照也能遊天下,
  就算在Covid-19期間,遠距通訊照樣讓國際商務交流逐年增長。
  工作類型多元化的現今,無論你身處哪個國家,或是否在辦公室工作,
  都可能不隸屬於某一家公司,你的團隊更可能是一支小型聯合國,
  你,成了遊走於全世界的商務遊牧民族。

  那麼,像上述的熱水問題還是小case,
  若因疏忽了感官無法意識到的「隱形差異」(諸如潛規則、信仰、價值觀),
  付出的代價可能是瀕臨破產、負債累累、壓力爆表,
  甚至讓整個供應鏈上的團隊都陪葬!

  你需要的是刻意培養「全球思維」,
  現在就跟著國際商業教練的腳步一起建立。
  這趟全球商務的瘋狂之旅就要啟程了,
  你,準備好了嗎?

  ▌跳脫「很西方」的思考方式
  坊間多數商業書,作者多是來自美國之類的西方國家,於是,他們的理念、邏輯、溝通模式,無形中就成了普世價值。當接收到不同文化的衝擊時,若堅持自己才是政治正確、不深入探討問題根源,生意就永遠都做不了,而且結論還會是可笑的:「那裡的人搞不清楚狀況」。

  ▌請收集「有意義的」跨文化數據
  分析數據很重要,這點無庸置疑,但如果你的溝通腳本沒有彈性、你無視世界各地不同的階級制度,就會演變成以自欺欺人的「壞數據」,來制定毫無意義的決策方針,使整個團隊白忙一場。你無法獲得真正的反饋,當然,也絕對無法成交任何生意。
  
  ▌重點是「你如何被理解」
  VUCA(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時代來臨,商務溝通成了一門顯學。關係有時候凌駕於技能,這很現實,但絕對真實,所以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如何被理解(別人聽進了什麼)。你必須依據不同的「權力距離」不斷調整、適應,讓好關係推動好結果。

  此外,本書還要告訴你:
  如何利用DISC工具識別共事者的個性、
  怎樣向外派人員學習說個「校準過的好故事」、
  「打破與重建」對於進入全球市場的重要性……
  為你輕鬆打包,在全球各地都能好好生存的實用工具。

好評推薦

  阿潑|媒體工作者
  蘇盈如(Sandy Su)|國際職涯規劃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文推薦

  陳坤平|1111人力銀行學生職涯發展顧問* XCHOOL跨域素養學園創辦人

各界讚譽

  「在這個時代,閱讀書籍的時間正受到手機螢幕磁力的熱烈競爭,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正考慮拿起的一本書確實值得閱讀。這本書就是!優美的文筆。重要的訊息。切身的主題。我說了文筆優美了吧?閱讀它。」——費德里克・艾恩(Fredrik Haren),全球主講人、暢銷書《靈感》(The Idea Book)作者

  「引人同感、坦誠、滑稽又真實!」——瑞圖・G・梅赫麗希(Ritu G. Mehrish),全球演講者與《領導障礙》(Leader’s Block)作者

  「文化衝擊。沈浸感。真實性。調和。成功。本書不只是一場創業冒險故事,也是一本導航新世界的指南。在這個新世界,東方和西方每天都相連在一起。」——帕拉格・康納博士(Dr. Parag Khanna),《亞洲未來式》(The Future is Asian)作者

  「這是國際企業中的印第安納・瓊斯。」——卡薩巴・托斯(Csaba Toth),《非常時期的非常識》(Uncommon Sense in Unusual Times)作者

  「凱爾・赫加提的這本新書確實引人共鳴。凱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企業主管,有著絕佳的幽默感、健康的自嘲、以及對於如何有效跨越文化的敏銳直覺。這是一本有趣又富洞見的書!」——安迪・莫林斯基(Andy Molinsky),哲學博士、《全球變通力》(Global Dexterity)與《影響力》(Reach)得獎作者

  「如果你想在從西方到東方或反向進行的商業之旅前,與經驗老到的跨文化交易人喝啤酒聊一聊,你的機會來了。凱爾的全球商業磨難與勝利的故事,將會帶給你所需的清晰洞見。」——嘉柏・赫許(Gábor Holch),東西方領導力顧問、作者、演說家

  「凱爾・赫加提的這本新書,絕對是讓人愛不釋手的作品。赫加提帶讀者參與我們全球經濟中最複雜的一些溝通議題。他用鮮明多彩的例子,和我們分享從文化衝擊到文化勝任力的轉變,讓我們歡笑的同時,也感到緊張。他利用在亞洲的豐富商業經驗,強調了在全球工作環境中的跨文化挑戰,帶著我們從無知轉而變精通。饒富趣味的文筆運用了說故事的力量,以及學術研究的專業,吸引並教育讀者。赫加提消除了全球化的多種地雷,這些地雷往往被具有雄心壯志的企業所忽視,而導致他們的失敗。」——狄波拉・樂凡(Deborah Levine),「美國多樣性報告」(the American Diversity Report)創辦人與主編

  「文化差異,在度假時可能很有魅力,但是當你的薪水取決於對它們的理解時,就不那麼有趣了。做好研究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但在他這本易於閱讀的奮鬥史中,他大方地讓讀者從他的錯誤中學習——並希望能減少他們自己的錯誤。」——帕蒂・麥卡錫(Patti McCarthy),《文化火花:消弭文化差距的簡單策略》(Cultural Chemistry: Simple Strategies for Bridging Cultural Gaps)作者

  「對於任何離開董事會議、團隊電話或談話時感到自己未能達標的全球領導者來說,這是一本迫切需要的生存指南。」——黛安娜・吳・大衛(Diana Wu David),《證明未來》(Future Proof)作者

  「這本書睿智又有趣,充滿了作者自得來不易的經驗中,汲取的明智建議與敏銳洞見。」——亨利・勞倫斯(Henry Laurence),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政府學副教授

  「與那些和你在同一個國家一起長大的人一起工作,已經夠困難了。那麼,與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一起工作呢?很多方法可以在不經意之間發生可怕的錯誤。這本書給了你一些原則,讓你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做到文化上的優雅。」——麥可・邦吉・史戴尼爾(Michael Bungay Stanier),《你是來帶人,不是幫部屬做事!》(The Coaching Habit)作者

  「赫加提知道文化在開展全球業務上的重要性,並做了精彩的闡述。我希望我在多年前開始全球商業生涯之前,就能讀到這本書。」——哈普・克洛普(Hap Klopp),The North Face創辦人及20年執行長與總裁

  「此書充滿了真實的故事,展示了企業將業務擴展至新興全球市場時可能,以及確實會出錯的事。赫加提寓教於愉快的娛樂之中,他沒有糾結於失敗,而是利用它們,作為幫助你採取更明智作法的起點。這本書將教你如何在全世界的文化中溝通,並且取得成功。而現在正是最佳時機!」——榮恩・考夫曼(Ron Kaufman),《紐約時報》暢銷書《振奮人心的服務》(Uplifting Service)作者

  「一場全球商業的瘋狂之旅,經歷了真實而且經常引人發笑的挑戰。這是任何從事跨文化交易之人必讀之作,即使你從不離開你的客廳。」——希瑟・漢森(Heather Hansen),《帶風向的3%法則》(Unmuted)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爾・賀加提(Kyle Hegarty)


  他來自波士頓,與世界各地的組織合作,幫助領導者和團隊找到新的方法,在我們這個不斷縮小的星球上進行溝通和領導,於全球範圍內發展。他的銷售和行銷訓練計畫,幫助客戶增加跨地區的業務,他的全球溝通計畫幫助加強團隊、建立信任,並為下一代領導者對未來的威脅與機會做好挑戰準備。

  他經常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和擔任商業教練,數以千計的商業主管曾參加過,他受到高度評價的領英(LinkedIn)學習國際企業基礎(Learn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oundations)課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頻道(MSN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新加坡商業評論(Singapore Business Review)、美國線上問答網站(Quora)和其他網路媒體都刊登過他的工作內容。想了解更多的訊息,請參見www.leadershipnomad.com。

譯者簡介

王如欣


  曾任中央社、總統府英文編譯。譯有《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亞特蘭提斯密碼》、《路西法密碼》、《親愛的某某》、《她的私密日記》等,並與葉妍伶合譯《泛工業革命》。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目錄

各方推薦
專文推薦
致謝
平裝版序
作者的話
寫在前面
第一堂課 接受「不知道的事就是不知道」
第二堂課 「弄假,直到成真」?這是行不通的
第三堂課 如果你收集到的是「壞數據」呢?
第四堂課 比起開門見山,你更該學說個「好故事」
第五堂課 溝通要順暢,就用DISC觀察團隊特質
第六堂課 管理沒有標準公式,你得深入「當地」
第七堂課 孔子VS蘇格拉底——如何適應文化差異?
第八堂課 培養3技能,成為未來需要的人才
第九堂課 打破與重建,是前進全球市場的最大前提
第十堂課 專注於人,而不是過程
第十一堂課 做對5件事,刻意培養全球思維
結論:開始下一趟旅程
 
 

作者的話

  我們一直使用概括性的說法來描述群體。「中國人用兩隻手交換名片」、「科技公司總是這樣做事」、「男人總是那樣說」、「嗯,她是千禧世代,所以⋯⋯」等等。在建設性的概括說法與惡意的定型觀念之間,有一條清楚的界線。問題是要知道這條界線在哪裡。這裡有一個例子。

  我在孟買帶領一個研討會,會議組織人說這一天會在早上八點開始。對啦,沒錯。在印度沒有什麼事情是準時開始的,絕對不會早上八點開始。我在八點十五分趕到,發現房裡擠滿了耐心等待我的與會者。呃。我錯在將印度缺乏準時態度的概括性看法,轉換成了一種刻板印象。我不是有意的,但我確實這麼做了。

  這本書是關於在全球和跨文化做生意是什麼樣子。我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由數據驅動的關於不同工作風格的概括性說法,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並且適應不同的工作情況。有數據顯示,印度比美國更有時間彈性。我們也許可以同意這一點,但是這不代表你應該遲到。

  這很難搞,我也經常鑽研這些寬泛的概括性說法。書裡也有明顯抱持成見的人物。我提到這一點是為了提醒,下述的內容之中,有時會跨越概括性說法(有幫助的)和定型觀念(沒有幫助的/有害的)之間的界線。有些時候是為了形成論點而有意為之,有些時候則是我犯了錯誤。關鍵在於,這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且如果我們要弄清楚如何有效地一起工作,這也是一個我們應該欣然接受的話題。

  這些故事中的幾個人物容易喝得太多,而且行為有問題。男性主導的工作文化和「老男孩俱樂部」的心態仍然存在。如果我們要有所進步,這些是需要更公開地被探討的議題。像這樣的鮮明角色真實地存在,不管他們的行為如何,我們仍然可以向他們學習。我偶爾也會寫出一些口音,無論是美國的、台灣的、澳洲的,或是其他國家的口音。我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凸顯一個人物,而不是取笑任何人。我也運用幽默、嘲諷,以及偶爾的粗俗,許多跨文化專業人士建議不要這樣做。我沒有理會這些建議。

  最後,書裡有許多故事裡的人和公司希望保持匿名,所以大多數事件的名稱和細節都被修改,以保護罪人。

  就說到這裡,讓我們開始這趟歷險吧⋯⋯

推薦序

先碰壁,然後漸漸調整自己


  身為一個教育者兼創業者,我的工作是在各縣市、各學校的講台間「游牧」:根據學校所開設的講題,讓在座數十到數百位學生,在幾個小時內瞭解產業趨勢、探索更多可能。就像一個牧人,帶著羊群乖乖走到青草地、乖乖吃飽,有能力面對未來挑戰

  但後來證明,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像。

  當我們去到相對偏遠,或成績中段以後的學校,出現了從沒想過的畫面……。

  剛開場,就有一半同學開始滑手機,沒玩的,有一半正準備安然入睡。身為一位專業講師,當然要祭出各種激勵法,現場問答、小組討論、把這有多重要好好講清楚……,結果是,完全沒用。最有用的是什麼?小零食、巧克力、蛋捲冰淇淋!!

  除了激勵法沒用,很多事也跟我的經驗有巨大落差:他們的背景、家庭、對課業的想法、對世界的認識、對未來的想法……,我們往往很難想像,因為未曾共感(團隊是一群台大生)。最後我們想出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口問」。

  當我們帶著傲慢,給出自覺最好的答案和論述,往往碰得一臉灰;但當我們開始問老師,嘗試用更謙卑的態度來認識這個地區、這群學生和他們的生活,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便越來越順遂,所做的教案也越來越貼近當地。

  寥寥數行寫出的過程,是現實無數次碰壁、反思、調整的辛苦成果;我嘗試用比較幽默的語氣來述說,但若是可以,我希望每一位要在異文化中拓展自己版圖的人,都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讓有價值的事,用更正確的方法進行。

  當我閱讀這本《商務的多重宇宙》時,除了書中那些國家我尚未去過(有天會的),親身感受到各國家、各城市、人群間的不同……,所以他們會碰一些壁,然後漸漸調整自己。這些過程,都是現在全球化、扁平化、數位化時代中,每一位「游牧者」必須經歷的。

  如果你想踏出自己的圈子,去到不同的人群、城市,甚至國家,建立新團隊,並把事做成功,歡迎你來讀讀這本《商務的多重宇宙》。那要從書中讀出什麼呢?讀出全球思維,以及實踐所需的溝通力、應變力、對抗力、說服力和創造力。

  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曾說:「你能完成的事情沒有限制,除非是你自己在思考上設下的限制。」

  願這本書,打開許多人的世界觀。

1111人力銀行 學生職涯顧問
XCHOOL跨域素養學園 共同創辦人
陳坤平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16477
  • 叢書系列:Pecunia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寫在前面

我在新加坡一間價格過高的連鎖咖啡店裡。這家店的產品和家鄉一樣:外觀、感覺和氣味舉世相通。對一些人來說,這是全球化的最佳體現。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乏味企業一致性的反烏托邦夢魘。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就只是個咖啡店。

有一小群商務人士在點餐。然後有個人——英國人,禿頭的——給整個運作帶來了麻煩。他試圖不從菜單上點餐。

「你只能從菜單上點,」咖啡師回答說。

「當然,這不是問題,只要跟我收費就行了。我是要把這種藥溶解在熱水裡,所以我只需要一杯熱水。」他說著,舉起一個白色的小包,上面貼著一張處方箋。

「抱歉,必須從菜單上點。」

「老兄,」他用一種英國人的方式在說,這代表那咖啡師絕不是他老兄。他略微咬牙切齒地繼續說。「我很樂意付費。我需要吃這個藥。」

「不行。」

這個英國人現在內心在尖叫。

內心在尖叫。這是個美妙的短句,用來描述任何你被逼到牆角的巔峰挫敗時刻。在你的腦海中,那個牆角是由完全可以避免的互動逼出來的。

這個英國人很想大叫出來,但是他和他的同事在一起,他正在試圖忍耐。

好在,他團隊中的一位女士插話了,她對咖啡師說:「他要一杯茶,伯爵茶。請把茶包放在一邊。」

咖啡師笑了笑。這份訂單可以被處理。熱水問題已經解決了。他的藥現在可以被溶解了。

這個例子也許聽起來沒什麼——除非你站在這個人身後排隊。它可能很老套,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如果你退一步從全球角度思考,這個例子突然變得更有意義、更有象徵性、更有意涵。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我想對你來說也是這樣。對於全球經濟中的商業,它提供了微妙但卻關鍵的許多功課之一。

這本書從幾個簡單的問題中產生:

如果我可回到十年前,當我在亞洲,或歐洲或日本以外的任何地方建立業務時,我要告訴那個較年輕、不那麼白髮蒼蒼的我自己什麼?有哪些提醒?我需要避免什麼?我的年輕的自己會聽到哪些建議,又會忽略掉哪些?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如何向還沒經歷過這些的人解釋這些東西?我們的感官會察覺全球各地的文化差異:語言、食物、儀式。但有很多是我們的感官無法立即意識到的隱形差異:潛規則、角色、信仰、和價值觀。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百工起手式——給進化者的行動指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玩遊戲領$25E
  • 周年慶閱讀特企
  • 時報暑期閱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