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日韓作家會議」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創立的特色傳統。有別於一般以學者為主的學術研討會,台日韓作家會議特別重視作家的發聲,致力將優秀作家轉化為國際會議的講台主角。政大台文所一向致力推動國際交流,自然樂於促成韓國、日本、台灣三國之間的作家對話。
自2014年以來,本所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台日韓作家會議。前兩屆會議皆出版論文集,用文字記錄了聚會論述。第三屆會議正在籌備階段的時候,因為全球疫情爆發而被迫延期。等到疫情終於緩解,本所才如願籌備第三屆「穿越國界」的盛會──穿越國界的動作,原來不只是譬喻,竟然也是身體所體驗的真實。鑑於疫情對國內外文學界與學術界帶來重大衝擊,第三屆會議特別選定「疾病與文學」作為主題。本論文集即為第三屆會議的成果展現。
光陰似箭。如果從2014年大會之前的籌劃階段開始計算,台日韓作家會議如今已經十歲。既然如此,在介紹第三冊會議論文集之前,請容本人跟讀者回顧前兩屆會議的美好回憶。
第一本論文集,是政大台文所第一次主辦台日韓研討會的成果。《台日韓女性文學:一場創作與發展的旅程》(吳佩珍、崔末順、紀大偉主編,秀威經典出版,2015年)是「台日韓女性作家會議」(2014年11月21日至22日)的論文結集,收錄六篇論文與兩場座談紀錄。除了吳佩珍(政大台文所)撰寫的前言之外,本書包括論文如下:范銘如(政大台文所)以跨國視野探討當代台日韓女性小說;吳佩珍聚焦日本戰後文學中的女性書寫;崔末順(政大台文所)梳理近百年韓國女性小說的發展軌跡;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分析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中愛情與金錢的對價關係;李惠鈴(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討論文學、他者與女性的交織(論文譯者:林筱慈);中川成美(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研究科)探究日本現代文學中的性別(論文譯者:吳亦昕)。兩場台日韓作家座談會分別以「性別、國族與跨國經驗」及「體制與逾越:私人寫作的社會空間」為題,邀請津島佑子(日本名作家)、松浦理英子(日本名作家)、申京淑(韓國名作家)、金仁淑(韓國名作家)、蘇偉貞(台灣名作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平路(台灣名作家)、蔡素芬(台灣名作家)、陳雪(台灣名作家)等人分享女性創作者的甘苦談。
第二本論文集,《生態與旅行:台日韓當代作家研討會論文集》(崔末順、吳佩珍、紀大偉主編,秀威經典出版,2018年),來自於「台日韓當代作家研討會──生態與旅行」(2017年4月14日至15日)。除了崔末順的前言之外,本書包括論文如下:范銘如探討台灣生態小說的浩劫啟示;吳佩珍分析多和田葉子與津島佑子的東日本大震災書寫;崔末順研究韓國現代小說中的生態意識;中川成美探討跨國境的旅行文學(論文譯者:賴怡真);權晟右(韓國淑明女子大學人文學部)探析朴馨瑞小說的旅行敘事(論文譯者:林筱慈);紀大偉從瓊瑤小說討論身心障礙與跨國旅行的議題。兩場台日韓作家座談會分別以「此地他方──文學的生態閱讀」及「旅行.空間.越界」為題,邀請片惠英(韓國名作家)、多和田葉子(日本名作家)、伊格言(台灣名作家)、朴馨瑞(韓國名作家)、吳明益(台灣名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茅野裕城子(日本名作家)、黃宗儀(台大地理系)、黃麗群(台灣名作家)、鍾文音(台灣名作家)等人,談論生態議題與旅行議題的閱讀與創作。
讀者手上這一冊《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論文集》(紀大偉、陳佩甄、羅詩雲主編,秀威經典出版),來自於「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2023年3月10至11日)。除了本人的前言之外,本書包括七篇論文,以及兩場作家座談會。座談會分別以「身體、話語與疾病想像」及「社會、疾病與群/己距離」為題,邀請星野智幸(日本名作家)、中島京子(日本名作家)、金息(韓國名作家)、孫洪奎(韓國名作家)、周芬伶(台灣名作家)、駱以軍(台灣名作家)、張亦絢(台灣名作家)、何致和(台灣名作家)等人,細數疾病、文學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微妙關係。
本書收錄論文七篇。第一篇論文是范銘如的〈送別最後一段──病.死的她者敘述〉。此文以蘇偉貞的《時光隊伍》和鍾文音的《捨不得不見妳》、《別送》做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屬書寫的疾病文學。這批作品顯示三個特徵:一是透過生命回顧恢復患者主體性;二是敘述者檢視與患者關係並批評醫療體系;三是思考生命與書寫意義。這批作品不僅具文學價值,也為理解疾病經驗、醫病關係和生命意義提供重要文獻。第二篇論文是吳佩珍的〈戰前台日文學的「結核」書寫與女性形象〉。此文探討日本與台灣戰前文學中結核病書寫與女性形象的關係。在日本文學中,結核病呈現浪漫化與揭露社會問題兩種面向。台灣新文學如朱點人、王詩琅等作品,既承襲日本文學傳統,也透過「新女性」階級展現在地特色。疾病書寫成為探討社會問題的關鍵媒介。第三篇論文是崔末順的〈疾病的時代徵候──韓國文學中的疾病及其隱喻〉。此文分析韓國近現代文學中疾病書寫的隱喻意涵:從近代天花象徵前近代社會病態,到日據時期神經衰弱象徵殖民地知識分子痛苦,再到戰後心理創傷、痲瘋病等反映社會問題,最後討論全球疫情時期的文學。疾病書寫呈現豐富的隱喻意涵,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關懷。第四篇論文是紀大偉的〈在身心健全主義底下:戒嚴時期袁瓊瓊小說的「身心障礙」和「家醜身體」〉。此文藉著討論袁瓊瓊文壇生涯初期作品(時值戒嚴時期末期)中的身心障礙再現,提議使用「家醜身體」概念補充不敷使用的既有詞庫。
第五篇論文是陳佩甄(政大台文所)的〈「反」療癒:《間隙》與《病從所願》中的情感政治與時間性〉。此文分析平路《間隙》與隱匿《病從所願》兩部癌症散文,提出「反療癒」概念,批評現代化病理學中的治癒暴力。此文從治癒暴力、疾病時間性和修復式閱讀三個面向,探討作品如何透過反療癒書寫,開展多元的生命潛能。第六篇論文是中川成美的〈新冠疫情中的日本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一環〉(譯者:木山元彰)。此文探討2020年後日本文學對疫情的回應,分析桐野夏生等作家如何描寫「不合理的日常」。此文以東京奧運為例,揭示社會「喪失現實感」的狀態。這些作品應以世界文學視角審視,展現文學的預言性與批判性功能。第七篇論文是高明徹(韓國光云大學國文系)的〈「口述證言」與「記憶感應」:金息和孫洪奎的疾病敘事〉(譯者:林筱慈),分析金息的慰安婦「口述證言敘事」和孫洪奎的疾病隱喻寫作。此文指出,金息透過口述超越傳統文本書寫,而孫洪奎則以「首爾=中陰身」為隱喻探討記憶議題。兩位作家的敘事方式為疾病和書寫的交會提供見證。
十年過去了,我們收穫豐盛,滿心感激。政大台文所始終秉持初衷,竭誠希望未來能繼續主辦台日韓三國作家及學者間的對話與交流窗口。
最後,我們要向參與此次會議的國內外作家和學者、為盛會效力的本所教職員與碩博生,以及協助口譯與筆譯的專家,致上最深的謝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次會議皆由本所「點子王」范銘如老師大膽發想,我們才敢努力實踐。我們也要感謝秀威資訊公司情義相挺,本書才得以順利誕生。
紀大偉
2024年12月3日
台北市木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