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有關這本書的誕生,說來難以置信,但卻成了事實。在我進入所謂「老老」的人生階段,回顧自己的一生,既無豐功,又缺偉業,絕大部份時間都在大學教書和做些有關國家社、經發展的研究。寫的書籍、文章,無聳動的言詞,也乏市場價值,若記述與自己相關的情事,總覺得是浪費筆墨。
本書的源起有二:一為大約在四年多前教師節的前夕,我驅車前往天母拜訪當年中學時教過我英文的趙相元師。趙師對我求知若渴,如何從一個空軍小兵考入台中商職補校,白天在航空工業局上班,晚上急促趕到補校上課,四年之間,由初中至高中,最後考入大學,之後考取中山獎學金赴德國留學的前半段人生奮鬥的經過,要我寫下來。他認為可作為鼓舞後生,尤其是給家境不佳子弟的借鑒,我沒有立即付諸行動。時隔多年,即三年多前,曾任台大經濟系系主任的張清溪教授,造訪寒舍,我與張雖為同行,平日互動甚少,彼此了解也不多,在閒談中,不知他是否從台大師長林葭蕃老師等處聽聞我這位小兵成為博士,又成為一名大學教授的曲折人生,並在海峽兩岸專業上的奉獻點滴,他建議我把一生的事跡寫下來,而不是建議我寫經濟學或財政學的教科書。或許,他認為前者的可讀性較高,我當時並沒有正面的回應,而是認為撰寫自我,難免會涉及人物的臧否。直到他離去之後的數月,我反復思考,覺得趙、張二人的建議頗具意義。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的人生。我的際遇,「陳聽安能,你當然也能」或可提供家境欠佳者的參考,才興起寫作的意念和行動,這也是本書從無到有的過程。
本書在定稿之前,檢視本書有何特點,或者說我的人生有何與眾不同之處。首先要分享讀者的是,我的求學過程曲折離奇,考上無錫最好的中學後,因家庭經濟因素而放棄接受好教育的機會,被送到醬園作坊,當了三個月的學徒。三個月後,父親又心疼反悔。乃奉家父之命,考入新成立的公費縣立師範學校。就讀一年之後,收到一紙不明究裡的「該生品行惡劣」的退學通知,令我如墜五里霧中。莫非該校師長認為我是個壞學生,不堪造就為人師?抑或學校有其它不為我知的隱衷?其次,很少人像我這般,退學之後,為儉省家用,有挑過大糞,用它作為肥料耕種蔬菜的經驗。別看這是小事,對從沒種過蔬菜的人,施肥濃淡之間還真是學問,過濃會造成肥害,太淡又肥力不足。第二次當學徒,是經由篩選考入新設立的南京空軍配件廠學訓班。才接受軍事訓練,還等不及學科學習就奉命被集體調去支應徐埠會戰,負責飛機的加油與掛彈。未久,戰事失利,又奉命撤退到中國南方的福州市,成為一名未完成學業的學徒。最後以歸建方式,來到台灣台中的空軍配件廠完成未竟的學科訓練,成為一名空軍低階的士官。更沒有人會相信,上了大學,除第一年,就不曾繳過學費,甚至連出國留學到完成博士學位,不曾花過自己一分一毫。不但如此,且能幫助了二位友人出國。如何辦到?閱後可知。另一項的特點是,本書撰寫目的不在標榜自詡,而是感恩並彰顯在我人生過程中曾經幫助過我的恩人、機構單位,以及在各項學術研究上與我同行的夥伴。哪怕是他(她)當時籍籍無名,即便是他(她)和我一同走了僅短短的一程。本書的又一項特點,大概極少有人年少時日,在被迫無奈下曾有過我這般既竊且盜又搶。當然,我這個行竊,是因為一天祗有兩餐可填肚,飢餓難捱下,跑到田裡去偷吃福州農民耕種的蠶豆。而所謂的盜,絕非去打家劫舍,而是因我唯一的球鞋被竊之後,無鞋可穿,於是在發放薪水之後,穿了拖鞋,帶著原封未動整個月的薪水袋來到鞋店,先看準鞋子尺碼,請店員將它包裝好後,我把整袋薪水交給了老闆,而不問是否同意強行把鞋子取走,在惡性物價膨脹下,若以時價計算,整袋薪水祇能買到一隻鞋,而非一雙。或許是我離去前丟下的一句話:「國家給我一個月的薪水就是這些」。留下的是店主一臉的錯愕,連報警都來不及。復因食物缺乏長時飢餓而搶食鍋巴的犯行,廚房的伙夫們反彈,以集體罷工方式抗議,被罰充任臨時伙夫。因伙夫認為鍋巴是他們的福利,容不得被剝奪。在福州停留雖僅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但犯下錯誤的陰影卻伴隨我一生。
本書最後一項特點是有許多考察、訪問與遊覽的記載,涉足的國家甚多,時間久遠,容或記憶有誤,盡可能做了查證。不同的國家不僅語言有別,文化上差異更大,南美馬亞文化的金字塔和埃及的金字塔造型不同,意義上更是相去十萬八千里。個人參訪中國大陸、埃及、希臘和土耳其等文明古國及諸多東歐和風景絕美的澳洲、紐西蘭等國家,不僅拓展了個人的視野,也開闊了胸襟,每多感觸與感想,一得之愚,藉在書中闡發。政經制度影響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至鉅,信仰不同帶來了不同的發展結果,進步慢就是落伍,國家如此,個人亦復如此。不斷創新、發明和建立公平競爭的機制,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其實《大學‧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國家和個人的進步早有明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發展超乎想像,難能可貴的是突破西方國家的封鎖,仍能脫穎而出,箇中的原因甚多,與重拾古人的智慧不無關聯。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所參與或主持台灣歷年的經濟、財稅、健保三大重要改革,為國家發展奉獻心力,但求盡到知識分子的言責。至於成效如何,是否立即實施或其後採用,權不在我,讀者或可客觀評定。本書中特別羅列參與者大名及其研究成果,以彰顯並感謝其貢獻。
最後贅述了我步入晚近生活的理念,清代名臣紀曉嵐的老師陳伯崖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