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根本佛教

根本佛教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東京帝大名教授兼日本宗教學開創者姉崎正治教授認為:
 
  佛陀的宗教是應人類心靈要求,也是相對於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司祭為中心的社會宗教而興起的。因此就其興隆之跡看來,恰似一種社會改革,亦即無視於四姓制度而傳達其平等的福音。
 
  但如此的佛典社會福音的誕生,其實是心靈宗教的結果,而不只是其感化力之根本或出發點。
  亦即,其原動力乃在於佛陀的心靈自覺所促成,且其興隆也實出自佛陀人格的巨大歷史影響力所致。
 
  所以,大抵而言,佛陀偉大宗教人格的影響力是活生生的事實,而理論概念只是次要的事項。為此,佛陀為宣揚其心靈自覺的內容,所以其採用的教法是以直接的勸誡,較多於理論證明。
 
  再者,佛陀說法時,雖也採用分析性的解釋,然其目的不在於宣明其哲理,而是為給予對方對於修行具有必要的領解。
 
  總之,作為佛教的根本,且其信念及世界觀可說最為簡明的苦集滅道四諦,其性質與其說是經由考察思辨所得,不如說是依其直接經驗而體得的直觀。又佛陀宣說此四諦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令吾等觀察世相,更是為資助吾等道行。
 
本書特色
 
  繼《現身佛與法身佛》之後
  姉崎正治教授的另一鉅作
  凡欲知花蕊色彩眩目的漢傳佛教
  或枝葉繁茂的南傳佛教其根柢者
  必讀此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姉崎正治(1873-1949)
 
  出生於日本京都,是淨土真宗佛光寺所屬的佛像繪畫師家庭,與日本王室近親的事業隸屬密切相關。作者從小有出色的學習與表達才華,早在中學時期十五歲就開始發表作品,其間一度讀過私辦英文與漢文的私塾。就讀日本第三高中期間,就辦過雜誌與陸續發表作品,並曾自修閱讀西洋哲學史名著原典。
 
  之後作者就讀東京帝大哲學科,追隨東京帝大名師井上哲次郎教授等,專攻宗教學、印度早期宗教典籍、佛教思想等,並從一年級,即開始與校內的精英同學結交論學,而從大學二年級之後,就陸續活躍於當時的日本菁英學術圈、多次創辦刊物與大量發表新作。
 
  二十三歲時,作者已是日本宗教學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二十四歲(1897)出版日本史上第一本《印度宗教史》,二十五歲(1898)又出版《印度宗教史考》與《比較宗教學》,並應聘在東京帝大擔任講師。二十六歲(1899)出版《佛教聖典史論》與《上世印度宗教史考》。二十九歲(1902)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論文是《現身佛與法身佛》(1904出版)。之後,作者成為東京帝大宗教學第一代教授、名教授,不斷有大量著作出版,並於三十七歲(1910)出版經典佛學名著《根本佛教》一書。後期的作者本人是活躍於國外學術與文化圈的大名人。晚年是日本貴族院帝國學士院會員議員。
 
譯者簡介
 
釋依觀
 
  臺南人,十八歲就讀於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隨即剃度,剃度恩師是星雲大師。曾參與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以及嘉豐出版社的《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之編纂。出版過的翻譯書籍有:《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師之研究》、《阿毘達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論理與實踐》、《密教經教儀軌解說》、《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六派哲學》、《印度哲學宗教史》、《阿毘達磨論之研究》、《原始佛教思想論》、《阿毘達磨佛教思想論》、《根本佛教解脫道論》等。
 

目錄

序 言
推薦序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專家、臺大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第一篇 總論
佛教的地位

第二篇 佛教思想之淵源
第一章 實在與諸法實相
第二章 生死與解脫

第三篇 佛教之發足點
第一章 解脫得道之理想
第二章 中道

第四篇 轉法輪(佛教之根本與佛陀之弘化)
第一章 四諦、實相與理想
第二章 法輪、梵天與諸佛
第三章 如來與眾生

第五篇 佛陀其人
第一章 佛陀一生的經歷及其日常生活
第二章 佛陀的教化及說法

第六篇 苦諦(世相之觀察)
第一章 世間多苦之實相
第二章 人間之惡德、凡夫之種類
第三章 關於惡魔的信仰與傳說
第四章 婦女的地位
第五章 對於大自然的態度

第七篇 集諦(世相之分析)
第一章 成立原因及十二因緣
第二章 五蘊亦即身心之生存行動
第三章 業因業果
第四章 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

第八篇 滅諦(解脫之理想)
第一章 滅之第一義,現身之超絕
第二章 滅諦之實現、涅槃之階段
第三章 涅槃之實行
第四章 涅槃之究竟相
第五章 般若、空觀之悟道
第六章 諸法實相與本來的佛性
第七章 生天與往生淨土

第九篇 道諦(正道及其實行)
第一章 正道之觀念
第二章 道行之分類
第三章 菩薩之願行

第十篇 僧團(宗教性的團結)
第一章 僧團的理想與組織
第二章 僧伽與世俗生活
第三章 僧伽與傳道
 

序言
 
  東方的佛教堪稱花蕊,而南方佛教則是枝葉。但佛教的現狀可以說「僅見花蕊色彩眩目,卻忘其根柢;或枝葉徒見繁茂,幹莖卻是稀疏」。為此,筆者意圖在從來的佛教研究之上,所不曾有過的,亦即藉由巴利佛典與漢譯三藏的對照,探討作為宗教的佛教以及佛陀弘化的真面目。此一信念,即是撰此《根本佛教》一書之由來。
 
  對於佛陀的探討,基於與此相同的見地與研究,筆者先前已出版《現身佛與法身佛》一書。至於該書所用的材料,加以整理之後,係以Four Buddhist Agamas in Chinese之名出版。本書與此二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若有意對筆者的研究與見解作更進一步了解,敬請參照此二書。
 
  明治四十一年初,印刷所發生火警,阿含研究的相關文稿全被燒毀,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得以復原。而本書在印刷即將完成之際,印刷所又再次失火,幸好僅只燒毀部分的排版,原稿並沒有受到波及。印刷所秀英舍在火災過後,立即繼續排版,所以只是延遲約莫一個月發行,在此特為致上感謝之意。此外在印刷及校對方面,係勞煩文科大學學生宇野圓空完成,在此一併致上感謝。
 
明治四十三年五月 誌於東京
姉崎正治
 
推薦序
 
  本書是東京帝大名教授兼日本宗教學開創者姉崎正治博士,生平對於印度宗教史、宗教心理學、佛教經典史與佛陀人格史四者,根據南傳巴利聖典與北傳佛教聖典兩者文獻對照,又多方參考現代佛典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有關佛陀教法誕生及其偉大宗教人格影響力形成的根源性精闢說書。
 
  因此,本書堪稱明治時代東亞現代佛教學研究的最高峰,不但深刻影響木村泰賢教授的佛教學思想研究,也是繼其柏林大學博士論文《現身佛與法身佛》之後,進一步詮釋的不朽名著。
 
臺灣佛教史專家、臺大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江燦騰
 

詳細資料

 

內容連載

【第一篇 總論】
 
Mahāparinibbāna-s. l. 34.
 
Ye taranti aṇṇavaṃ saraṃ setuṃ katvāna visajja pallalāni, kullaṃ jano ca bandhati, tiṇṇā medhāvino janā ’ti.
 
長阿含.遊行經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渡岸得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
 
佛教的地位
 
佛教是宗教,雖為構築其宗教信行而包容及發表各種哲學思辨、理論概念,然此等思辨及概念實是其宗教信行之附屬,此具有生命力的宗教遂被視為是理論性的。亦即古印度婆羅門階層崛起之所以,是因彼等能透過奧義書(Upaniṣad)哲學精鍊其知識,才能擅長理論及冥想,所以佛教的歷代祖師,於信行的實行之外,為扶植出佛教的一流勢力,也不得不同樣重視思想的組織與鍛鍊。此種情況,如同起始以實行為其特徵的基督教,於其興起之後,亦不得不納入哲學性的考察而與靈知派的思辨等希臘思想有所接觸,故於組織其宗教之外,也同樣具有哲學的架構。
 
若純粹就哲學的理論論之,佛教所述未必優於婆羅門,其大致的宇宙觀不出於奧義書所述。但若論及作為宗教,其風靡人心的勢力,或社會人文受其感化所影響之力,可以說佛教實較印度任何宗教優秀。婆羅門教其哲學思想雖然深遠,但實際的感化,只侷限在擁有四姓制度與吠陀祭祀的印度國境內。反之,佛教的感化及於四方,在各種方面皆有自由的發展,據此看來,其宗教的感化實具有宏大遍通的根本原動力。
 
受此現實有限的生命所制的人心,希望觸及無限超越的生命,且意圖於現實中求之,宗教的產生在於此。故就理想而言,任何宗教皆具有無制限的勢力,但受限於現實,人心並不容易掙脫其束縛。如此的束縛或作為天然物質之力而糾纏人生;或作為家族種族制度而制裁人生。而人心則希冀有一超越此等制限的某物存在,故宗教或呈現為崇拜自然或與社會制度相串聯,意圖於其中訂定其神聖的終局目的。
 
例如儒教特將天體運行或四季循環視為天道啟示,此外,又於其家族主義的社會道德中,追求人道之理想,指出天人兩道合一。猶太教則將一切萬物視為皆隸屬於一創造及主宰之神,而此主宰神又是特為寵愛自己民族之神,由此發展出視其民族所傳法律為唯一神聖神法的宗教。而印度人亦不遑多讓,將太陽風雲等一切自然力雄大的呈現都視為神,進而將以祭祀諸神的司祭為中心的社會制度以及古來的道德視為宗教要件。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中秋月圓.好禮齊聚| 2025 中秋禮盒預購8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玩遊戲領$25E
  • 周年慶閱讀特企
  • 時報暑期閱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