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版序
程兆熊學術會議宗旨
一個基於人性與自然的文化,必然能夠傳諸久遠而不息,即使屢經現實磨難仍能再起,中華文化即是這樣一種人類文化的瑰寶。從大陸來台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程兆熊先生(1907-2001),便是如此地從動盪亂世中過來,披荊斬棘,開天闢地,旋乾轉坤,而熠熠生輝,光芒萬丈——雖然他曾長期被忽視了,而僅僅以「台灣蘋果之父」的美稱流傳一時。
其實,台灣聞名的清境、福壽山、武陵農場起初是程先生輔導成立的,他也創辦了台中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園藝系,客座台大農學院,設計石門水庫風景區,任中國文化大學首任農學院院長;又曾數年帶領師生深入台灣高山原始森林,從事田野調查與果樹實驗,與高山族原住民摒除偏見,真誠相待。然而,這只是他人生「一個人的完成」之一部分而已。在這之前,他創辦過知名的國際譯報、自強日報,從軍抗日,視察西南與東南諸省的訓練,上書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並與唐君毅先生等合辦學術聲望極高的期刊《理想與文化》,更在原本聞名天下的鵝湖書院所在地創辦了信江農專(不久改制農學院),志欲復興鵝湖書院,而成其一生念茲在茲的未竟志業。離開大陸後,與錢穆、唐君毅先生一起草創新亞書院,後來成為保存與發揚中華思想文化的海外重鎮,曾擔任新亞訓導長,教授經子與文學,任中文系主任,直至退休回台,再於文大回歸園藝,兼課於哲學研究所。
更教人驚奇崇仰的,程先生程先生於實業建設之間,仍著述不斷幾近百本,將其園藝專業與立基於中華大地的悠久醇厚文化結合起來,融生命科學、園藝、文學、美學、儒道禪於一爐,構建了中國庭園美學與新農業哲學,遍闡四書五經、老莊、禪宗諸派,品賞宋明理學大家與禪宗大德之智慧與風姿,著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述納素波神話,譯博伽梵曲,觀文化歷史大勢,宣中國太平要義,省西方科技文明得失,終回返田園山林,倡「農工業文化」,歸到純樸自然、簡單化的「性情之教」。其身體力行,隨感成詩,關懷天下國運者氣象浩蕩,反映生命境界者平淡高遠,渾然天成,宛若北宋理學家邵康節、周濂溪再世。錢穆與唐君毅先生贊其「淡而不厭,簡而文」。
程先生自道:「為了生命,為了世界,我所日夜思維和不斷思念的,會是千頭萬緒,但最不能或忘,或總不能或缺的,則有二事:第一是園林;第二是農工業文化。」(〈生命與世界前言〉)他認為:時至今日「你可以叫嚷一世的自由,尤其是生命的自由,但獲得了的是整個生命之機械化。要知生命的安頓,畢竟是少不了園林。」(同上)、「你儘可以叫著工業化,科學化,現代化。但……在那裏,並沒有一點真正的文化氣息。而且那裏,更儘有其三大危機,此即是:1.人類本性之抗拒;2.自然環境之病態;3.非再生資源之枯竭。……但我們……實未立即恢復其都市與鄉村之平衡,故必須發展農工業文化,方有轉機,方有一個真正的世界的安頓。」(同上)如是言語,豈非真知灼見的時代先聲?關懷生命與世界者,聞之豈能不心有所戚戚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我們常把語言文字當作思想情感的載體,以為文字就是真實的,而忘了文字只是形式符號,「德」才具內在的意義,人的心靈意識、生命感通才是真實的存在內容與文明形式表達的基礎,這是人工智能所無法取代的,就如莊子所云:「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程兆熊先生以其真切不已的生命實踐,將田園山林與中華儒道釋的思想精神融貫起來,概括為純樸、簡單化的「性情之教」,可謂中華文化歷史傳承中的真人矣!且在儒家「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而「以智輔仁」之脈絡下,進一步提倡將現代都市工業科技文明與農村生命性情文化結合起來、平衡發展的「農工業文化」。其深厚奠基傳統,力予闡發,並與時俱進,勘破現代文明病徵而揭示解救之方,切實踐履。程先生此等內以修身、外以平天下而「知所先後」、「知及仁守」的境界精神,在在呼應張橫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盛德大業,這當是今日我們合辦此研討會之一切努力的終極嚮往。是則,程先生不但是台灣環境生態思想之先驅,不斷宣揚回歸人與萬物為生命共同體的中華傳統世界觀,而重新呼喚「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的儒家「性情之教」;更能與時俱進,澈然回應整個世界何去何從始能安頓之大哉問,亦即所謂回歸園林自然以及發展科技與性情平衡的「農工業文化」。相信這也是中華民族真正復興之可大可久的關鍵路向。如今我們同心協辦此會議,將不是世間多如牛毛、台灣難以勝數的芸芸學術會議中泛泛之一而已。
「德不孤,必有鄰。」真生命必將引動其他生命的感發,真知灼見亦不會永不見天日。此所以一呼而百應,感動之聲絡繹不絕,程先生博大親切的學問思想與夫純樸超然的人格風範種種方面,在此處會議中竟似都有其呼應而不能已於言者,其後將成難掩之大勢乎?其將大有裨益於世乎?末了,會議發起人的真心感動令人低迴,諸籌備委員的盡心盡力讓人銘感,文大哲學系與圖書館無怨無悔的承辦使人敬佩,發表人的熱誠呼應參與教人動容,在此沒能一一唱名表彰,謹一併致謝云。
嘉大中文系蘇子敬主筆謹誌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