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像植物一樣思考
作家/盧郁佳
這是一個南京紅姐逆天改命的悲壯故事。農夫種小麥,會拔掉黑麥雜草,於是黑麥就模仿小麥。反覆汰擇的壓力,淬煉黑麥成了擬態之王,終究也成了作物被收編。
●
這批外星人潛伏周遭,幹著不見光的龐大犯罪事業。而我們卻只像牛一樣木然咀嚼沙拉,對嘴裡的高科技文明懵然不覺。柔伊.施蘭格的《食光者》,行光合作用的人,也就是植物的故事,宛如魔幻寫實小說,光怪陸離,卻千真萬確。他不斷提醒讀者避免把植物擬人化,因為他筆下的植物活蹦亂跳,和環境來往過招,造化的詭奇壯麗令人心醉神迷。
植物有觸覺。野生卷丹,是花瓣翻捲倒掛的百合花,昆蟲沾上雄蕊的花粉,帶到雌蕊的柱頭上受精後,柱頭會閉合,孕育種子。但植物學家示範拿片草葉假裝昆蟲去戳花,花會關起來。半小時後,花發現被詐騙了!再度打開。
植物有視覺。智利雨林深處,有種變形藤,能模仿至少二十種植物,像《魔鬼終結者》的液態金屬人、《哈利波特》的幻形怪,或《變種人》的魔形女。它是看到對方,還是吸收了對方體內的微生物?謎團令學者傷透腦筋。
植物能互相溝通,還會男性說教。一簇簇白絨球小花開遍沙漠角落的灌木「騾脂肪」,雌株會聆聽雄、雌株發出的訊號,但雄株只聽雄株的訊號。
●
就像好萊塢超級英雄死而復生、獲得強大異能;植物歷經天敵的摧殘後,也會從傻白甜變成絕命毒師。
赤楊被毛蟲啃禿,死了數百棵。忽然間,毛蟲腹瀉死光,原來葉子私設地下工廠煉毒。警方破獲驚人內幕:赤楊還私訊了遠處的赤楊,一起變毒,守株待兔,舔刀等著殲滅這幫餘孽。毛蟲們!有膽放馬過來。
為了活下去,植物不惜買凶解決麻煩製造者。
葉蚤幼蟲會吃歐白英,所以歐白英會分泌花蜜召喚螞蟻,讓螞蟻把罪魁禍首葉蚤幼蟲搬進蟻窩當晚餐。
為了精準殲滅,自建鑑識實驗室。毛毛蟲啃玉米葉子,玉米分析毛毛蟲的唾液與反流物質,知道該找哪種胡蜂,然後放特殊化學成分的狼煙。不到一小時,特種胡蜂就趕來給毛毛蟲打針,把蜂卵注入毛毛蟲體內,孵化吃掉毛毛蟲。
它們會用績效管理裁員,哪一根枝條吸水最不好,就斷掉它的水。它們還擅長發包。豆科植物根瘤裡的細菌會為植物固氮,植物以糖回報;監控發現哪個小瘤的細菌翹班擺爛,就不供氧給它。能想像上班逛網拍,隔間馬上被老闆抽真空嗎?
●
這些驚人能力,都是用時間適應環境的結果。我在河濱步道健走,心思總被業績、人際糾葛盤據,腦子像每半小時響一次的番茄鐘。像《解放時間》引進各地域、文化的時間尺度,來平衡資本主義的時間金錢觀;本書的視角讓人發現,即使腳邊的南美蟛蜞菊,也走著馬雅神話興亡生滅般的悠長時間。入侵物種每一百種大約只活一種,多數水土不服夭折。存活者會蟄伏五十到一百年,然後突然暴增,四處可見。神隱的這段時間,親代植物忙於適應環境,在旱地長更長的根掘地尋水,或在淹水地面上迎空探根、爭取氧氣。它們改變自己的身體,把這些變化傳給子代。
虎杖是濃密深綠的灌木,一簇簇白花清純可愛。作為樹籬引進英國後,英國規定房地產三公尺內有虎杖就必須申報,銀行不給房貸。因為只要看到一點點幼苗,地底下可能已有龐大的地下莖網絡,無法根除。土裡剩一塊指甲大的殘根,就能長到覆蓋半個美式足球場(一個美式足球場是91x48公尺)。還會穿透地基、牆壁,卷鬚在室內冒出來。
漫畫《咒術迴戰》中,「詛咒之王」兩面宿儺死後留下二十根手指,有強大的詛咒力量。高中生虎杖悠仁,不慎吞下一根,被附身、獲超強戰力,和各種咒靈格鬥。主角為何取這名字,看了本書才知道,虎杖就是植物界的兩面宿儺,指甲大的殘根就能推倒古城、古堡。
川上和人《鳥類學家的世界冒險劇場》說東大團隊到無人島調查,背包衣鞋所有物品都得買新的,在無菌室打包,人員要淨身消毒,以免沾染孢子、冠毛等,深怕不慎把外來物種帶進來、毀了島上脆弱的生態系。登島一週前,全員就禁吃含種籽的水果;登島後排泄物也要打包回家。如臨大敵令人吃驚,看了本書終於了解,外來物種和環境的對話是決定性的,一旦開啟,無法挽回。人類得尊重島上植物的主權。
●
孟德爾實驗把我們看成隱性、顯性基因的隨機組合,但作者解釋表觀遺傳學:基因不只是編碼,而像一套有彈性的指令集,由讀者選擇情節發展的小說,多種結局,每種結局都受故事發展過程的千百萬細微變化影響。環境彈奏著一株植物的基因鍵盤,打開這個基因,關上那個基因。
實驗把水移到土壤裡的不同部位,植物的根,會像狗追蹤氣味一樣追蹤水。植物長在乾土裡,下一代也落在乾土裡,就會迅速發育出巧妙適合乾旱的深深長根。像是從裝滿繼承遺產的皮箱裡,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這些工具都是先人在過同一關卡時創造的。
作者在此展開了深沉宏大的敘事,在我一焦慮、猶豫不決就滑手機轉移注意力的反應模式上,透析出百年來世代面對的問題。環境雕塑了我們,有時受傷的部位就缺了一塊,但大多時候身體、心智都展現了可塑性。與其說狠下心逆天改命,不如說命一直在對我們塗塗改改。
遠在我以期考、月考、週考、晨考架起的焦慮時間之上,另一個堅忍而緩慢的世代時間,令植物成為不同的植物,我們成為不同的人,使我驚訝、感傷、安慰。我以為讀了一本植物科普書,卻從中窺見作為生物的自己,遠比我以為的執拗,如同蝙蝠糞堆上的白色幽靈森林,堅持在陌生乾旱之地活下去。或許從防洪、護岸工程、資源管理到自我成長,可以不求一步到位;而在像植物那樣等待水到渠成的時間裡,養成一種堅實不折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