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PU: An Open-Source Posit Dot-Product Unit for Deep Learning Applications》(二)
Supporting diverse dot-product size: The dot-product operations in DNNs are usually divided into smaller chunks and performed by chunk-based accumulation [30]. The dot-product chunk size, denoted as N ,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hardware constraints on area, latency or power consumption.PDPU is capable of supporting diverse N rather than a specific chunk size (e.g., N =2 [31], N =4 [32]), which makes it more scalable for various hardware constraints. To accommodate the variable size, several sub-modules of PDPU are instantiated in parallel as shown in Fig. 4, while some others are recursively generated in a tree structure. Fig 5 presents how a recursive CSA tree is designed by using 3:2 and 4:2 compressors, to compress the accumulation of N + 1 inputs into equivalent sum and carry before the final addition.分析这段话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用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点积计算单元(PDPU)的设计,其核心特点是支持可变的点积分块大小(N),以适应不同的硬件约束(如面积、延迟或功耗)。以下是关键点分析:
1. 点积分块(Chunking)的背景
- DNN中的点积运算通常被拆分为更小的块(chunks),以匹配硬件限制。
- 分块大小(N):由硬件条件决定(例如,低功耗设备可能选择较小的N,高性能芯片可能用较大的N)。
- 传统方案:固定N(如N=2或N=4),灵活性差。
- PDPU的优势:支持动态调整N,适配不同硬件需求,扩展性更强。
2. PDPU的架构设计
为实现可变N,PDPU采用两种策略:
(a) 并行子模块实例化
- 部分子模块(如乘法器、寄存器)以并行方式实例化(如图4所示)。
- 根据当前N的值,动态启用对应数量的模块,避免资源浪费。
(b) 递归树形结构
- 关键累加逻辑通过递归的进位保留加法器树(CSA Tree)实现(如图5所示):
- 功能:将N+1个部分积压缩为“和(Sum)”与“进位(Carry)”,供最终加法器处理。
- 核心组件:使用3:2压缩器(3输入→1和+1进位)和4:2压缩器(4输入→1和+1进位)逐级递归组合。
- 灵活性:树形结构可动态调整深度,适应不同N的输入规模。
3. 设计亮点
- 可扩展性:通过并行模块+递归树,支持任意N,而非固定分块。
- 硬件效率:CSA树减少中间加法延迟,递归结构节省面积。
- 平衡性:并行部分提升吞吐,树形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率。
4. 图示说明
- 图4:展示并行子模块(如乘法单元阵列),可能以SIMD(单指令多数据)方式组织。
- 图5:递归CSA树的示意图,显示如何通过压缩器层级减少操作数,最终输出Sum和Carry。
实际意义
- 适应多样化场景:DNN模型层间计算需求差异大(如全连接层需要大点积,卷积层可能用小点积)。
- 硬件友好: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上,可降低N以减少功耗;在服务器端可增大N以提高算力。
- 通用设计范式:这种“固定并行+可变递归”的思路也可应用于其他可配置计算单元。
这种设计在灵活性与效率之间取得了平衡,是硬件架构中“可配置计算”的典型实践。
点积分块(Dot-Product Chunking)的背景与应用
1. 背景:为什么需要点积分块?
在深度神经网络(DNN)中,点积运算(Dot-Product) 是最核心的计算操作之一,广泛用于:
- 全连接层(矩阵-向量乘法)
- 卷积层(滑动窗口乘加)
- 注意力机制(Query-Key 相似度计算)
然而,点积运算的规模可能极大(例如,BERT 的注意力层涉及数百甚至数千维的向量点积),直接硬件实现会面临:
- 高计算延迟:长点积需要多周期完成。
- 高功耗:大位宽加法器/乘法器消耗更多能量。
- 硬件资源限制:FPGA/ASIC 的 DSP 单元数量有限,无法单周期完成超大点积。
因此,点积分块(Chunking) 被引入:
- 将长点积拆分为多个较小块(N 维子点积),分步计算后累加。
- 例如:计算
A·B
(128 维)可拆分为 16 个8 维
子点积,再求和。
2. 分块大小(N)的决定因素
分块大小 N 的选择需权衡硬件约束:
约束条件 | 小N(如N=2/4) | 大N(如N=16/32) |
---|---|---|
面积 | 占用更少逻辑资源 | 需要更多乘法器/DSP |
延迟 | 需更多周期完成长点积 | 单周期计算更多数据 |
功耗 | 动态功耗低,适合边缘设备 | 高吞吐但功耗高 |
并行度 | 适合低并行架构(如MCU) | 适合GPU/TPU等高并行硬件 |
PDPU 的创新:支持动态调整 N,而非固定值,从而适配不同场景。
3. 相关应用与技术
点积分块的思想不仅用于DNN,还出现在以下领域:
(1) 低精度神经网络(Quantized DNN)
- 位串行计算(Bit-Serial):将点积按比特分块,逐位计算(N=1),节省面积但增加延迟。
- 混合精度计算:如 NVIDIA Tensor Core 支持 4x4(N=16)的矩阵分块。
(2) 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
- 基于存内计算的点积通常受限于模拟电路的物理限制(如 ADC 精度),需分块处理。
- 例如:将 64 维点积分成 8 个 8 维块,避免模拟信号饱和。
(3) 稀疏计算(Sparse DNN)
- 稀疏矩阵的非零元素分布不规则,分块可匹配稀疏模式(如 Block-Sparse)。
- 例如:将 32x32 矩阵分为 8x8 块,跳过全零块。
(4) 近似计算(Approximate Computing)
- 分块后允许部分块的低精度/近似计算(如 N=4 时用近似乘法器),以降低功耗。
(5)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
- 边缘设备计算局部梯度(分块点积)后上传,减少通信量。
4. 硬件实现案例
技术/论文 | 分块策略(N) | 目标场景 |
---|---|---|
Google TPU | 128x128 矩阵分块 | 高吞吐数据中心推理 |
BitFusion [31] | N=2(2 维子点积) | 动态位宽稀疏网络 |
EdgeTPU | N=8(8 维子点积) | 低功耗边缘设备 |
PDPU(本文) | 可变 N(动态调整) | 通用硬件约束适配 |
5. 未来方向
- 动态分块(Dynamic Chunking):根据输入数据特征(如稀疏度)实时调整 N。
- 跨层分块优化:在 DNN 不同层自动选择最优 N(如浅层用大 N,深层用小 N)。
- 与稀疏化/量化的结合:分块策略与模型压缩技术协同设计。
总结
点积分块是平衡计算效率与硬件约束的关键技术,而 PDPU 的可变 N 设计 进一步提升了其通用性。这一思想在 DNN 推理/训练、存内计算、边缘智能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未来将朝着更自适应、更紧密耦合软硬件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 PDPU(支持可变点积分块大小 N 的硬件单元) 的工作原理,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 计算示例 和 流程图步骤 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 8维向量点积(A·B),并分块大小 N=4(即分成2个4维子点积)。以下是分步解析:
1. 示例问题
- 输入向量:
( A = [a_0, a_1, a_2, a_3, a_4, a_5, a_6, a_7] )
( B = [b_0, b_1, b_2, b_3, b_4, b_5, b_6, b_7] ) - 目标:计算 ( A·B = \sum_{i=0}^7 a_i \times b_i )
- 分块策略:N=4 → 拆分为两个子点积:
- Chunk 1: ( S_1 = a_0b_0 + a_1b_1 + a_2b_2 + a_3b_3 )
- Chunk 2: ( S_2 = a_4b_4 + a_5b_5 + a_6b_6 + a_7b_7 )
- 最终结果:( A·B = S_1 + S_2 )
2. 流程图步骤解析
以下是 PDPU 处理该示例的简化流程(对应原文图4和图5):
步骤1:输入分块(Parallel Chunking)
- 行为:将输入向量拆分为 N=4 的块(由并行子模块处理)。
- 硬件实现:
- 两组并行的 4个乘法器 分别计算 Chunk 1 和 Chunk 2 的乘积:
- Chunk 1: 计算 ( a_0b_0, a_1b_1, a_2b_2, a_3b_3 )
- Chunk 2: 计算 ( a_4b_4, a_5b_5, a_6b_6, a_7b_7 )
- 关键点:若 N 变为2,只需启用2个乘法器,其他断电以节能。
- 两组并行的 4个乘法器 分别计算 Chunk 1 和 Chunk 2 的乘积:
步骤2:部分积累加(CSA Tree)
- 行为:将每个 Chunk 的4个乘积结果压缩为1个“和(Sum)”和1个“进位(Carry)”。
- 硬件实现(以 Chunk 1 为例):
- 输入:4个乘积结果 ( p_0=a_0b_0, p_1=a_1b_1, p_2=a_2b_2, p_3=a_3b_3 )
- 递归压缩过程(如图5的CSA树):
- 第一级压缩:用 3:2 压缩器 处理 ( p_0, p_1, p_2 ) → 输出 Sum₁ 和 Carry₁。
- 第二级压缩:用 4:2 压缩器 处理 Sum₁, Carry₁, p₃, 0 → 输出最终 Sum_chunk1 和 Carry_chunk1。
- 结果:Chunk 1 的累加结果等价于 ( Sum_{chunk1} + Carry_{chunk1} )。
步骤3:全局累加(Final Adder)
- 行为:将各 Chunk 的 Sum 和 Carry 合并为最终结果。
- 硬件实现:
- 输入:
- Chunk 1: ( Sum_1, Carry_1 )
- Chunk 2: ( Sum_2, Carry_2 )
- 通过一个快速加法器(如Kogge-Stone)计算:
( A·B = (Sum_1 + Carry_1) + (Sum_2 + Carry_2) )
- 输入:
3. 动态调整 N 的示例
若硬件要求改为 N=2(分4块),PDPU 如何适配?
- 输入分块:启用4组并行的2维乘法器(计算 ( a_0b_0+a_1b_1 ), ( a_2b_2+a_3b_3 ), ...)。
- CSA树调整:每2个乘积用1个3:2压缩器 → 最终压缩为4组 Sum/Carry。
- 全局累加:加法器树深度增加,但基本逻辑不变。
4. 关键硬件模块图示
- 图4(并行子模块):
- 多组乘法器阵列,每组对应一个分块(N=4时启用2组,N=2时启用4组)。
- 图5(递归CSA树):
- 类似二叉树结构,但节点是3:2或4:2压缩器(非传统加法器)。
- 示例中 Chunk1 的CSA树:
Level 1: [p0,p1,p2] → 3:2 → (Sum₁, Carry₁) Level 2: [Sum₁,Carry₁,p3,0] → 4:2 → (Sum_chunk1, Carry_chunk1)
5. 为什么用CSA树?
- 优势:
- 减少加法器延迟(进位保留无需逐位传递)。
- 支持可变输入数(通过增减压缩器层级适配N)。
- 对比传统加法器:
- 直接累加4个数需3个加法器(延迟高),CSA树仅需2级压缩。
总结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 PDPU 的 动态分块 和 递归压缩 如何协作:
- 分块:按N拆分任务,并行计算。
- 压缩:用CSA树高效累加部分积。
- 合并:最终加法器输出结果。
这种设计完美平衡了灵活性(支持任意N)与效率(低延迟/低功耗)。
N=4 与 Chunk 的关系详解
1. 核心概念
- N:点积分块的大小(即每个子点积的维度),是硬件设计的可配置参数。
- Chunk:将长点积按 N 分块后得到的子计算单元。
关系:
- N 决定了每个 Chunk 包含的乘积累加操作数。
- 例如,N=4 → 每个 Chunk 计算 4 个元素的点积((a_i \times b_i) 的累加)。
- 总 Chunk 数 = 总维度 / N(向上取整)。
- 例如,8维点积 + N=4 → 2个 Chunks(8/4=2)。
2. 具体示例分析
场景:计算 8 维点积 ( A·B = \sum_{i=0}^7 a_i b_i ),分块大小 N=4。
- 分块结果:
- Chunk 1:计算 ( S_1 = a_0b_0 + a_1b_1 + a_2b_2 + a_3b_3 )(N=4,包含4个乘法累加)。
- Chunk 2:计算 ( S_2 = a_4b_4 + a_5b_5 + a_6b_6 + a_7b_7 )(N=4,剩余4个元素)。
- 最终结果:( A·B = S_1 + S_2 )。
硬件行为:
- 并行计算:两组硬件(每组支持N=4)同时计算 Chunk 1 和 Chunk 2。
- 累加合并:将两个 Chunk 的结果相加。
3. N 与 Chunk 的灵活性
- 若 N=2:
- 分块数 = 8/2 = 4 个 Chunks。
- 每个 Chunk 计算 2 个元素的点积(如 (a_0b_0 + a_1b_1))。
- 需要 4 个硬件单元并行计算,最后合并 4 个结果。
- 若 N=8:
- 分块数 = 8/8 = 1 个 Chunk。
- 直接计算所有 8 个元素的点积,无需合并。
4. 硬件资源与 N 的关系
- 大 N(如N=8):
- 优点:减少分块数,降低累加开销。
- 缺点:需要更多乘法器(8个)和更大CSA树,占用面积大。
- 小 N(如N=2):
- 优点:节省硬件资源(仅需2个乘法器),适合低功耗场景。
- 缺点:增加分块数,需更多累加步骤。
PDPU 的创新:
- 支持 动态调整 N,根据硬件约束(如功耗、延迟)选择最优分块策略。
5. 类比说明
将点积分块比作 切披萨:
- N=4 → 将披萨切成 2 块(每块 4 片)。
- N=2 → 切成 4 块(每块 2 片)。
- 总披萨大小不变,但分块方式影响“吃披萨的效率”(硬件计算效率)。
总结
- N 是分块的粒度,直接决定每个 Chunk 的计算量和并行度。
- Chunk 是分块后的子任务,其数量由 N 和总维度共同决定。
- PDPU 的动态 N 设计:像可调刀具,灵活适应不同“披萨大小”(硬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