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85 views124 pages

定慧之路

Uploaded by

neilli199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385 views124 pages

定慧之路

Uploaded by

neilli199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124

定 慧 之 路路

致光法师 讲述
明⾄居⼠ 笔录

这条定慧之路,你若曾经⾛过,何必猜想我是谁!
我本⽆我,常漂流⽣死海,何必问我在哪⾥?
不是贪嗔痴,更不是戒定慧,我是谁呢?
就是你!要休了我,请你永远记得,
你越⽆我,我在你⼼中越伟⼤。
你已经觉悟到⽆我了吗?
⽆我怎会觉悟⽆我?
是谁悟⽆我?
悟即我!
⽬录
定 慧 之 路..............................................................................................1
第⼀讲 .....................................................................................................8
⼀、定慧基础知识 ............................................................................8
舍摩他与毗婆舍那 ......................................................................8
修⽌和修观的差别 ....................................................................10
⼆、修定的基本⽅法 ......................................................................12
佛讲的出⼊息观并不是数息或随息 ................................12
1.调⾝⽅法 ..............................................................................12
2.调息⽅法 ..............................................................................13
呼吸⽅法 ............................................................................13
观呼吸粗细 ........................................................................13
业处:感觉⼈中处出⼊息的相 ........................................14
呼吸的相:出⼊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 ........................14
错误的业处:⼈中、⽓感 ................................................15
3.调⼼⽅法: ..........................................................................16
⼼⼀境性 ............................................................................16
经⾏可以克服昏沉和掉举 ................................................17
念念要分明 ........................................................................18
4.修定时如何经⾏ ..................................................................18
经⾏的⽅法 ........................................................................18
经⾏时的⼼念要从粗变细 ................................................19
任何时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20
第⼆讲 ...................................................................................................22
三、⼊定的技巧 ..............................................................................22
1.⼊禅定的条件 ......................................................................22
要离五盖 ............................................................................22
初禅的觉受 ........................................................................22
⼊定不是等待机会 ............................................................23
2.⼊定最重要三事:⼼细、息细、乐受 ..............................24
!3
如何观察出⼊定时的三事变化 ........................................24
重复练习出⼊定过程 ........................................................25
3.解除⼊定的障碍 .................................................................. 26
⽓脉阻塞——造成⾝上的疼痛 ........................................26
头上留⽓——久了造成头痛 ............................................28
回归平时状态——下座前要按摩头和⾝体 ....................29
4.静坐的⽓场 .......................................................................... 30
5.修定时间的长短 .................................................................. 31
6.修禅定有三种⾃在 .............................................................. 32
7.禅定差别 .............................................................................. 32
近⾏定与安⽌定的差别 ....................................................32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33
8. 制⼼⼀处⽆事不办 ................................................................34
问答: ........................................................................................35
第三讲................................................................................................... 36
9.对禅定的错误见解 .............................................................. 36
不知⼊什么禅定 ................................................................36
经典⾥的⼊定例⼦ ............................................................37
不可按图索骥、盲⽬相信权威 ........................................39
10.禅定的正确见解 ................................................................40
四、如何修到四禅 ..........................................................................42
1.初禅 ...................................................................................... 42
⼀定要先训练如何出⼊定 ................................................43
不可以⼀上座就想⼊初禅 ................................................44
如何加强定⼒ ....................................................................44
2.如何修⼆禅、三禅 .............................................................. 45
先要有⾜够的⽕候 ............................................................45
⼼离开原有定境的觉受 ....................................................46
再度专注于修法上 ............................................................46
3.如何修四禅 .......................................................................... 46
⽬录
4.四禅近⾏定就可以修观 ......................................................47
5.⽆⾊界定与超越禅 ..............................................................47
6.⼊定后的问题 ......................................................................49
境界的处理 ........................................................................49
⽓的处理 ............................................................................50
其它修法 ............................................................................51
贪着乐受 ............................................................................51
预感 ....................................................................................52
念⼒ ....................................................................................52
遥控治病 ............................................................................53
第四讲 ...................................................................................................53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54
1.何谓见道 ..............................................................................54
见惑与思惑 ........................................................................54
资粮道 ................................................................................55
加⾏道 ................................................................................55
见道 ....................................................................................55
2.见道的条件——⼼清净与见清净 ......................................56
3.破我见的捷径——观因缘最快 ..........................................58
4.七觉⽀——觉悟时应⽣起的⼼ ..........................................59
先要有正念 ........................................................................59
正确择法 ............................................................................60
七觉⽀次第 ........................................................................61
破我见的择法 ....................................................................62
5.见道的难易 ..........................................................................63
证初果的难处 ....................................................................63
末法还能证初果吗 ............................................................64
假传万卷书,真传⼀句话 ................................................64
根据经典⾥的道理去修就可以吗? ................................65
!5
不信者难以依法⼊定与证悟 ............................................65
⽆智⼈前莫说,打你⾊⾝星散 ........................................66
修观修错变成修定 ............................................................67
择法重点:除所择之法,不许思惟其它佛法 ................67
第五讲................................................................................................... 68
六、修⽌观常见的问题 ..................................................................69
1.不可引⽓⼊定 ...................................................................... 69
2.疼痛的问题 .......................................................................... 69
3.⾝体摆动的问题 .................................................................. 70
4.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 72
5.修定与念佛。 ...................................................................... 72
七、如何修道 ..................................................................................75
1.解脱的起点——五根、五⼒ .............................................. 75
2.四念处 .................................................................................. 76
粗的观——⾝念处 ............................................................77
细的观——受念处 ............................................................77
更细的观——⼼念处 ........................................................79
3.⼼念之头——⼼念处的五遍⾏观 ...................................... 79
4.⾝⼼苦与出离——法念处的五蕴观 .................................. 82
5.烦恼之根——法念处的⼼念⽣灭观 .................................. 84
6.定⼒太强障观⼼ .................................................................. 85
7.维持四禅定⼒来观⼼ .......................................................... 86
8.舍觉⽀——⽆⼼道⼈ .......................................................... 86
第六讲................................................................................................... 88
⼋、证悟与悟后修 ..........................................................................89
5.增上慢 .................................................................................. 89
6.果定 ...................................................................................... 90
现法乐住 ............................................................................90
退现法乐住 ........................................................................91
7.证果与断烦恼 ...................................................................... 92
⽬录
证果已断已知的烦恼 ........................................................92
8.禅定⾥也有掉举 ..................................................................94
9.应该多观遍⾏五 ..................................................................95
10.到烦恼的环境观⼼ ............................................................95
11.⼋正道的⽣活环境 ............................................................96
11.⼊空定 ................................................................................97
问答 ............................................................................................98
禅定相关经典 .....................................................................................102
关于四禅⽀ ....................................................................................102
长阿含第⼆分众集经第五 ......................................................102
长阿含经卷第⼗⼆ 第⼆分清净经第⼗三 ..........................102
杂阿含(747)禅定灭何法 .........................................................102
中阿含经(204)晡利多品罗摩经 .............................................104
经⽈:初禅以声为刺,四禅以⼊息出息为刺 ......................104
律⽈:⽬揵连⾃说⼊⽆⾊定见⾊闻声 ..................................105
证果相关经典 .....................................................................................106
关于证果 ........................................................................................106
律⽈:须陀洹不复受三涂报,于⽆上道决定信 ..................106
律⽈:证果与所断烦恼。没说88使98使 ..............................107
经⽈:证果与所断烦恼。没说88使98使 ..............................107
佛说长阿含第⼆分⾃欢喜经第⼗四 ..............................107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108
佛为年少⽐丘说正事经 ..................................................108
杂阿含经(393) .................................................................108
杂阿含经(797) .................................................................109
杂阿含经(928) .................................................................110
经⽈:阿罗汉有退,9种阿罗汉 ............................................110
律⽈:阿罗汉有退,9种阿罗汉 ............................................111
律⽈:四三⼆果有退。得果退者⾔退失不犯 ......................111
!7
律⽈:⼆果失精,不说三果失精 .......................................... 112
律⽈:讲解⼊禅得果⽆犯 ...................................................... 112
律⽈:证果向他⼈说,犯波夜提罪 ...................................... 113
律⽈:证果不⼀定会说法 ...................................................... 114
经⽈:⼀聚落内有500阿那含。 ............................................115
经⽈:初果优婆夷畜养男⼥服习五欲(妓⼥) .................. 116
经⽈:不梵⾏能得⼆果,故不应筹量他⼈道⾏ .................. 118
佛灭后(公元1500-2500)还能得阿那含 ..................................120
证果的信⼼、真伪、退果 ......................................................121
⼀、定慧基础知识 !8

第⼀一讲
⼀一、定慧基础知识
舍摩他与毗婆舍那
佛教依⽤⼼的情况,把禅修⽅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
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毗婆舍那是修观。
⽌和观是论⾥⾯⽤的名词,在经⾥⾯⽤的是定(舍摩
他)和慧(毗婆舍那)。⽌是修定,观是修慧。因为众
⽣根器的不同,有些⼈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则
可以直接修慧,然后产⽣定;有些⼈定和慧⼀起修。⽌
和观都可以产⽣⼼⼀境性,⼼⼀境性也称三昧,即三摩
地。三昧就是⼼和境合⼀。
在修舍摩他时,佛教讲四禅⼋定。佛教强调修禅定时
要能够进⼊深浅不同的定,即⼊初禅、⼆禅、三禅和四
禅。
其实,四禅⼋定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也能够修四禅
⼋定。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经跟外道修定,⼀直
修到第⼋定--⾮想⾮⾮想处定。在这⾥,我只教⼤家修到
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在四禅⼋定⾥,后⾯的四个定是
属于⽆⾊界的定。由于⽆⾊界的定⼒太深,只能修定,
很难修观;前⾯的四个定是初禅到四禅,属于⾊界的定,
⾊界的定能够修定,也能修观。
在四个禅定⾥⾯,初禅最浅,四禅最深。
初禅:称为离⽣喜乐地。——离五盖(昏沉、掉悔、
贪欲、嗔恚、疑)
!9
⼆禅:称为定⽣喜乐地。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
指细的觉察)
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离喜
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离乐(出⼊息断)
舍念清净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念能够达到四禅,
当时,你就会⽣起⼏种修⾏⼈最珍贵的⼼念:
1.舍的⼼念——就是平等⼼,没有造作的⼼,在四禅
⾥⾯会升起来。
2.舍受——在四禅⾥⾯没有乐受,只有不苦不乐的舍
受。在初禅、⼆禅和三禅⾥⾯,都有乐受,四禅的⼼⽐
三禅的少了乐受贪着。
3.念清净——在四禅⾥⾯,正念最强的时候,⼼中完
全没有杂念。所以,四禅也称为念清净。
如果⼀个⼈修到四禅,⽣起舍念清净的⼼,修观就很
容易成就。有四禅的清净⼼,所观察的佛法就会很容易
现前,即不必经过思考,当下就能被你观察到。因此,
在我们打坐修⾏时,就应该尽量掌握和认识四禅,并且
要修到四禅。假如⼀个⼈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有
多稳定(即他的定⼒)呢?佛教就是以初禅、⼆禅、三
禅和四禅来判定。初禅的⼼念⽐较粗。如果静坐达到四
禅,⼼念就会很清净。
⼼心念的清净程度会影响修⾏行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能明
了初禅到四禅的⼼念差别,你就明⽩以微细的⼼去观察
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只能到初禅,就直接
去修观、参话头,不论你多拼命修观、或参话头,初禅
的⼼⼒只是会在修观时打妄想⽽已。如果你今天定⼒达
⼀、定慧基础知识 1! 0
到四禅,⽆论你参话头或者修观,你都能⽤很微细的⼼
去修。四禅的功效和初禅是绝对不⼀样的。因此,认识
初禅到四禅对修观是⾮常重要的。
修⽌和修观的差别
所谓的修⽌,是你的⼼念专注在某⼀个境界⾥不要动。
当你专注于这个境界,任何的外境来,你都不理它,依
然专注在同⼀个境界⾥⾯,这就是修⽌。
什么是修观呢?就是⼀个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念随
着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观法去观察,但⼼中要明明了了,
不被它迷惑,⽽且要看清它的真相,这就是修观。
所以,当你在修⾏任何法门时,如果碰到各种境界来,
你都不理它,⼀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就属于修定。
如果任何境界来时,你都很专⼼地⽤佛法去观察它究竟
是怎么回事,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是属于修慧。因此,
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我会向你们强调:不允许⼊定!因
为多数⼈⼊定后⼼就没法去观。只有定⼒和智慧都很强
的⼈,他可以定慧同时修,但是这种⼈很少。⼀般⼈要
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后修观。
重复⼀下,当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直保持不动,
这种修法就是修⽌。如果任何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念
随着它去,并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这就是
修观。因此,修⽌的⼈,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的⼈,
他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和修观的差别。不管静坐
或经⾏,都可以修⽌,也可以修观,看你怎么⽤⼼了。
每次静坐时,都要明⽩⾃⼰是在修⽌或是修观。同样地,
每次经⾏时,⼀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还是修观。在这
!11
⾥,我会指导你们从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后,才教导
你们继续修观。
⼆、修定的基本⽅法 1! 2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法很多,今天,先介绍"出⼊息观"。
佛讲的出⼊入息观并不不是数息或随息
观呼吸的⽅法,在佛教⾥⾯称观出⼊息。发展到后来
就叫‘数息观’,更进⼀步发展成‘六妙法门’。很多⼈把出
⼊息观错误地以为是数息观,数息观是粗的⽅法,⽐较
容易修。佛经⾥讲到的修法是观呼吸,不是数呼吸,只
是妄想杂念很多的⼈需要数息。这⾥,我以观出⼊息的
⽅法来指导⼤家。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息的⽅法,就是观⿐端前⾯
的呼吸。所以佛教⾥有这样⼀句话: ‘眼观⿐,⿐观⼼’,
有⼈把它叫做‘观⿐尖⽩’。就是从⿐尖前来观呼吸,进⼀
步从中观⼼,⿐尖⽩是因为观到后来在⿐尖见到光明。
1.调⾝⽅法
有些⼈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些现象及障碍。⽐如
姿势障碍、呼吸障碍、⾝体疼痛等,这些⼤都是因为⾝
体没有调好所造成的。
静坐的姿势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
但是⼊定不⼀定要盘腿,重要的是全⾝放松。优波离尊
者第⼀次⼊定时是站⽴的,当时他在为佛剃头发呢。但
是,⼀般上静坐要姿势正确。坐时⾸先不必设法摆正头,
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然正。然后眼⽪垂下来, 眼⽪垂
下时别忘了眼睛也下视,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视后不要
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幻境。
每次上坐时,⼀定要检查⼀下全⾝是否放松。我说过,
!13
不⼀定要双盘或单盘,重点是全⾝肌⾁放松。因为如果
你静坐⼀⼩时,⾝上某处肌⾁拉紧⼀⼩时,⼀⼩时后拉
紧的部位就要疲劳。有些⼈坐久了,他的头就会低下来
⼀点点。低⼀点点不要紧,不可以头低到打瞌睡的样⼦,
除⾮你进⼊⼀种定的时候,头就会⾃然低下来,那是另
⼀回事。
2.调息⽅法
呼吸⽅方法
呼吸⽅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
短,所以必须⽤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定久,⼀定要
⽤腹部呼吸。吸⽓时,肚⽪要⾃然涨,呼时⾃然凹进去,
不可⽤意念控制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吸到换⽓
之前,⼩腹会有⼀种吃饱饭似的感觉。为了做到这⼀点,
⼀定要放松裤带,如果你穿的裤⼦是松紧带的,必须把
裤带拉到肚脐下四指宽。胸部呼吸⽆法达到很微细,从
⼆禅开始会造成⽓喘、胸⼜闷、痛,乃致⽆法修到三禅。

观呼吸粗细
即修⾏⽤功之处,出⼊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从
⿐孔到你的丹⽥、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
呼吸,对于⼼念的影响也不⼀样。道家观下丹⽥,就是
观肚⽪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佛家⽤的⽅
法是观⿐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动作。观丹⽥的境界不
但很粗,⽽且⼼集中丹⽥会产⽣内⽓的运转,会带来很
强的⽓。佛教说修定所专注的境界有⼤有⼩,观肚⽪的
境界是⽐较⼤,⽐较粗的。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定,
⼆、修定的基本⽅法 1! 4
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佛家观⿐前的呼吸,
它的优点在于⿐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很快就能⼊定,
如果你的⼼念不够微细的话,你就观察不到⿐端前的细
境界。
业处: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
业处就是修⾏行行的⽤用⼼心处,出⼊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
触尘,即观⿐腔对外⾯呼吸的触觉,不可在⿐孔内感觉
呼吸,⽽是在⿐腔外来感觉,就是⼈中这个位置。当你
呼吸的时候,有风在⼈中这个位置吹过。因此,观出⼊
息时不要弄错,不要观⿐腔⾥⾯,⽽是在⿐腔外⾯。因
为⿐腔外⾯的呼吸⽐较细,⼼念粗的⼈没有办法感觉到。
如果你叫⼀个⼈观⿐端前的呼吸,很容易发现他平时的
⼼念粗或者细;当他轻易地在⼈中观察到有风吹过,就
可以知道这个⼈很容易进⼊微细的⼼。相反地,⼼粗的
⼈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为了找⿐前的呼吸感觉,
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
找不到。⼀下⼦就观察到的⼈,他修禅定就会很快⼊定。

你们现在要注意⿐端前的呼吸,⼀定要设法知道,呼
吸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种触觉: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
就是要观察呼吸的长短的触觉;粗细的触觉;冷热的
触觉;还有滑涩的触觉。所谓观出⼊息,就是观呼吸的
这⼋种变化。
长短以什么来⽐较呢?是以前后的呼吸来⽐较的。不
是你和我之间的⽐较。即呼吸的时候,看下⼀次呼吸⽐
!15
上⼀次呼吸长了还是短了,是呼⽓长还是吸⽓⽐较长呢?
如果呼吸调得很好,就会越来越长。
冷热则是观察呼⽓热还是吸⽓⽐较热。但是,当呼吸
微细时则冷热不明显,此时就不必观察冷热了。
滑和涩是什么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难。有时候吸⽓
⽐较难,好象有阻塞,这就叫涩。如果容易吸⽓叫滑。
呼出来也是⼀样,也就是说我们呼⽓的时候,是容易还
是难,这就叫滑跟涩。
粗细是你呼吸的风的强度,是粗还是弱。如果你呼吸
的风声很⼤,那就是粗。如果风声很弱就是细。⼀个⼈
如果要⼊定,他呼吸的风要求细。请记住:要⼊定不是
要求呼吸长,是要求呼吸细。以下是观出⼊息的要点:
⒈开始时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热感,⼼不数息也不随
息。
⒉呼吸越细,冷热不明显。
⒊当呼吸微细时,就要专注在呼吸的粗细。
⒋呼吸越细,⼼念就越细;⼼念越细,⼊定就越深。
⒌观呼吸粗细时,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要越观呼吸
越细。
⒍呼吸越长,就能⼊定越久。
错误的业处:⼈人中、⽓气感
你观呼吸时,不可观想将⼼抓住,安放在⼈中这个位
置,这种⾏为叫做作意太甚。观呼吸时必须靠触觉,⼼
专注呼吸在⼈中摩擦的感觉。千万不要没有摩擦的感觉,
硬把⼼集中在⼈中,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不允许将⼼
念集中在⾝体的任何⼀个部位,包括⼈中,只允许集中
⼆、修定的基本⽅法 1! 6
在呼吸上。
观呼吸除了⼋种触觉之外,还会产⽣⽓感,即⾝体中
有⽓在运转。练⽓功的⼈都知道,意到⽓到。中医也认
为⼼念集中到哪⾥,⽓就会跑到哪⾥。任何长期静坐的
修⾏⼈,都明⽩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静坐的⼈,⼀
听到有⼈讲到⽓,就说那是外道。由于我们在⿐端前观
察呼吸,就会有⼀些⽓集中到⼈中这⾥来,这时⼼要分
辨清楚,不可以去观察⽓感,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如
果你去观察⽓感,就发现⼈中越来越重,越来越⿇。观
察更久⼀点,你会觉得整个嘴唇都会⿇起来。这时,你
的⼼念除了观察呼吸,你也在观察涨的感觉。⼋触是呼
吸给你的感觉,不是⽪肤⿇的感觉。在观呼吸时,⼈中
⿇的感觉不是你想要观的境界,你要清楚所观的境是出
⼊息,⾝体上的痛和⿇也不是观出⼊息要观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观出⼊息的⼈,⼼念往往会集中在两
件事上:⼀件是看呼吸,⼀件是集中于⽓的⿇、涨的感
觉。有些⼈还集中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个⼼念— —
将注意⼒集中在⼈中的意念。要清楚:观察呼吸时只有
集中呼吸的触觉才是对的,其余的集中都错。要弄明⽩
这三件事,你才不会错⽤⼼,才能以观察呼吸的修法进
⼊⼼⼀境性。
3.调⼼⽅法:
静坐除了调⾝——姿势、调息——呼吸,还有调⼼,
保持正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专⼼于⼼⼀境性。
⼼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法门,都要清楚修法所观的境界,及
!17
如何⽤⼼于境界。出⼊息观的修法是以呼吸为境界— —
触觉。⼼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在呼吸上,你的⼼所对的
境界是呼吸。你⼼中的任何感觉必须是和呼吸相关的,
⽐如长短粗细的感觉。你可以起⼼动念,不过⽣起的⼼
念必须是关于呼吸的事,⽐如想观冷热的差别或专⼼数
出息等等。如果你做到了这⼀点就叫做⼼⼀境性。如果
你的⼼念跑去听。在当时,你就离开了呼吸— —所观的
境,就不叫⼼⼀境性。⼼⼀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
即使时间很短很短,也是⼼⼀境性。如果你在五秒钟内
很集中,五秒钟内也叫⼼⼀境性。⼼⼀境性慢慢延长,
就产⽣定,佛法称为三摩地。即你⼼中的每⼀个念头都
集中在同⼀境界,这就叫⼊定——三摩钵地。
经⾏行行可以克服昏沉和掉举
有些⼈⼀静坐就会有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凡是
静坐时很昏沉不要硬硬⽀撑。就是说,你坐了⼗五分钟
以后,觉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个脸。如果你很疲倦,
我会让你去睡觉。为什么呢?睡眠不够的话,静坐时疲
倦硬撑着,是浪费时间。不如去睡⼀、两个⼩时,然后
再来坐,那效果会更好。⽤功静坐要讲效率的。不是说,
我在这⾥坐⼀⼩时,我就是⽤功⼀⼩时,不相等的。我
如果在这⾥坐⼀⼩时,⼼⾥⽼打妄想,我是在这⾥打妄
想⼀⼩时。那么,静坐时坐得很昏沉,很掉举,怎么办?
可以⼜含⼀粒糖或起来经⾏,经⾏能克服昏沉和掉举。
如果你静坐⼀⼩时,前⾯⼗五分钟都很清醒,过后都是
昏沉的,不如你静坐⼗五分钟,经⾏⼗五分钟。再重复
静坐⼗五分钟、经⾏⼗五分钟,那效果会更好。经⾏也
⼆、修定的基本⽅法 1! 8
能修定,所以,我不会强迫你们⼀定要⼀起坐在这⾥。
但是初学者在早上⼀定要⾄少坐两个⼩时。其余时间,
你可以坐了⾛,⾛了再来坐。
念念要分明
修定的重点是不管你坐或者⾛的时候,都要保持正念,
就是念念清楚⾃⼰的⼼念。当你在观出⼊息的时候,要
清楚⼼始终维持在观呼吸上;除了这件事,其它的事情
都是错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忽
然想去念⼏句咒语、或者想念佛号,都是错的。那些都
是掉举的烦恼。如果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忽然间看到
佛,也是错的,要斩掉它。为什么呢?因为你⽬前的⽬
的是要完成观出⼊息的⼼⼀境性— —以呼吸为境。凡是
离开呼吸的境都是错。
4.修定时如何经⾏
经⾏是怎么回事呢?是来回地⾏⾛着修⾏。⾏⾛时也
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说可以修⽌,也可以修观。

经⾏行行的⽅方法
修完四禅之前,我教你们经⾏是以修定为主。经⾏的
⽅法就是来回地⾛,限定在⼗五步到⼆⼗步之间,不可
以兜圈⼦,只能来回⾛直线。在这来回⾛的过程中,如
何保持正念呢?⾸先,要在⾝体的动作上保持正念,⾝
体以外的动作,你去注意的话,就是错的。就是说,你
的脚在⾛的时候,⾝体的动作⼼⾥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慢⼀点的话,你可以观察脚在‘上…下…接
触,上…下…接触’。如果你⾛快⼀点的话,你可以观察
!19
两脚‘左…右…左…右…’地向前⾛。要这样观察,左脚动
的时候,⼼中要知道是左,右脚动的时候,⼼中要知道
是右。此时除了左右脚的动作这件事以外,观察其它的
事情都是错的,全部⼼念都要专注在脚的动作上。当你
⾛到尽头的时候,你要停下来,你要知道 " 停 " 。不但要
清楚知道动作,⼼还要专注地念,做什么动作就念什么,
如坐时念"坐…坐…坐…",⾛时念"左…右…左…右…",
站时念"站…站…站",转时念"转…转…转",你要⼀⾯清
楚地知道脚动作,⼀⾯在⼼中念着动作。
为什么要念?是为了加强你的⼼念专注在脚的动作上,
不要做第⼆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间注意有灯,那么就是
说你的⼼念已经离开了脚。这时候,你快⼀点警告⾃⼰,
要念‘知道…知道…’。这‘知道’就是提醒⾃⼰:我的⼼现
在跑到眼睛这⾥来了,快点回来观察我的脚。这样就是
修定。虽然你在动中,⼼专注在⾝体的动作上,这是在
动中产⽣定⼒的⽅法。
经⾏行行时的⼼心念要从粗变细
在⾛的过程中,⼼念有粗有细,我们要设法达到细⼼。
当⼼很粗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当⼼念⽐较细的
时候,你就能感觉到脚的肌⾁在摩擦。甚⾄那肌⾁摩擦
的声⾳你都能感觉到,乃⾄⾻骼⾥⾯的响声。如果你⾛
到这样微细的时候,你的⾻骼和肌⾁的摩擦都清清楚楚,
这时,你必定⼼⽆杂念,并且⾝⼼也会觉得特别轻安。
当你⼼细到很集中的时候,会出现⼀种要跌倒的现象!
你连⾛路的平衡都忘记了,就是说,你⾮常专注在你的
动作上。经⾏来回⾛的当时,⼼只维持⼀件事情,什么
⼆、修定的基本⽅法 2! 0
也不管,只要知道脚的动作。当你想起另⼀件事情,就
是妄想、杂念,你要快点念:知道!知道!然后快点摄
⼼回来,⼩⼼看你的脚。
任何时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这样的经⾏,要⾛多久?不限时间,越久越好。能⾛
⼀⼩时两⼩时更好。如果你能够这样很平静地⾛两⼩时,
效果跟静坐两⼩时是⼀样的。如果你不懂如何经⾏的话,
可能是在打妄想、散步,不是修⾏。如果经⾏⾛累了,
你就回来静坐,坐累了就再去经⾏。明⽩了吗?这样交
换地修,你的⼼就不会觉得坐久了,没事⼲⽽起烦恼就
想休息。⾝体坐累了就起来⾛,⾛累了就打坐 , 这样的
话,就可以整天地在修⾏。
如果整天持续地修持,不只在经⾏和静坐时,⼼只专
注所修的法门。在其它时间⾥,也必须保持正念正知。
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要对⾃⼰的⼼念清清楚楚,知道⾃⼰
在做什么。如果敲钟了,⼼想去吃饭,经⾏修得严密的
⼈,就不会匆忙地就⾛去了。他会⼩⼼地看⼼念如何⽣
起,从想去吃饭开始,观察⾃⼰的所有动作;就跟经⾏
⼀样观察起⾝、站⽴、⾛去、端饭等等,吃饭时⼼中明
明了了,⾃⼰正在拿饭碗、正在嚼⾷物、正在吞咽等等。
⼼⾥只观照当下⾝⼼的变化,不会想第⼆件事情。听懂
我说什么了吗?就是只管你眼前当下的动作,⼼中清清
楚楚。不去想其它的事情。这样的话,你修定就会很快。

关于修定,我就⼤略介绍到这⾥。
!21
三、⼊定的技巧 2! 2

第⼆二讲
三、⼊入定的技巧
1.⼊禅定的条件
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
不管修哪⼀种禅定,都要进⼊初禅、⼆禅、三禅和四禅
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定,就要具备⼀些因缘,就是
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
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
都有机会⼊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定。
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
响我们⼊定。
初禅的觉受
要⼊定,⾸先要有⼊定前的⼀些觉受。就是说,如果
⼀个⼈的⾝⼼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
定之前会产⽣轻安的现象。即全⾝⾮常舒服,⼀般⼈的
感觉是全⾝轻飘飘。初学禅定的⼈,在⼊定前会有轻安
现象:有些⼈会觉得⾝体越来越⼤,甚⾄整个⾝体都在
膨胀,⼤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会觉得⾝体越
来越⼩,或⾝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
象过后,就会产⽣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初禅前轻安
的觉受。在禅定⾥,初禅、⼆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
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定的⼈⼀定会觉得全⾝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
!23
觉会使他⾝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
⼊定的时候,呼吸⼀定是⾮常均匀、⾮常舒适的,呼吸
⼀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定的
⼀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初禅会⽣起觉、观、喜、乐、
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初学者⼊定时是分不清楚这
五⽀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以免分⼼。
初学者可以从⼼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体⾮常舒
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已经⼊定了。另外,初⼊
定的⼈往往有⼀种感觉,就是他从⾮常舒服的感觉中出
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痛了;但是,在他出来
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
受,所以,你静坐到⼼念很平静⾝体⾮常舒服的时候,
⼀旦休息就感觉全⾝疼痛,这表⽰休息前你⼊了初禅。
这是很多修禅定的⼈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不但不明
⽩为何⿇、痛,还会否定⾃⼰已经⼊定了呢!原因是被
那些讲经教的⽼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定是怎么
回事,将⼊定讲得很难很难,甚⾄于听到你修禅定,他
就会说⼩⼼着魔。其实四禅⼋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
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
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念的变化,还有
⾝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不懂得怎样利⽤这些变化
来认识⼊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
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定⾥⾯了。到底
什么时候⼊、怎么⼊,他不知道。这样的修⾏⼈往往认
三、⼊定的技巧 2! 4
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定会⼊定。其
实坐久久⽽⼊定,就是不懂如何⼊定,他不知什么时候
⼊了定?也不知⾃⼰怎么⼊。
懂得怎么修定的⼈,要懂得如何⼊定与出定。不懂修
定的⼈,即使⼊了定了也不知道是⼊了定,就那样在那
⾥傻等。很多出家⼈都能进⼊初禅、⼆禅、三禅,甚⾄
有的出家⼈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
来每⼀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次静坐的觉受,
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
就如此⼊定了。⼤多数的出家⼈都是这样的,期待上⼀
次静坐的体验⽽⼊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定,就不
信⼀瞬间也能⼊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忽略
了⼊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
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
认为:哎呀,我又在定⾥⾯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定
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禅定。
2.⼊定最重要三事:⼼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要学习认识⼊定的过程。其实,
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有
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
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定时,呼吸⼀定是从粗变
细、⼼念从粗变细、⾝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
说,⼊定的过程中,⾄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
⼩⼼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旦觉得
!25
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念很平静,全⾝有乐受出现时,
你不要留恋在⾥⾯,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
因为当你发现⾝体快乐,⼼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
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念变粗,
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
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
如此,你⼀定有能⼒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
刚刚从初禅下来,你⼀定有能⼒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
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
⼼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常重要的三件事,
因为这过程就是⼊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
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
乐受。这就是你⾃⼰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
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
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定了!初
学者⼀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段时间,坐到乐受快
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
候快点退出来。⼀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
定了!这时你⼀定办得到。在⼊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
变化:⼼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重复观察⼊定三件事情:⼼念、呼吸和乐受,
你就会懂得原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
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
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定。⼀般⼈不懂得重复训练⼊定,
三、⼊定的技巧 2! 6
只会贪着乐受⽽住在定中的乐受⽽不想出来,⼀直呆,
呆到定⼒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定却不懂怎么⼊。
所以,任何⼈初⼊禅定,千万不要⼀⼊了定就不出来。
应该是⼀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
⼀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定后,才
来加强定⼒,所谓加强定⼒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
在练习加强定⼒时,要在定⾥多久呢?初学者⼊初禅千
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呆五分钟就要出来,
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
因为在初禅⾥呆得太久,⼼念可能会更细⽽离开初禅。
甚⾄于深⼊到更⾼禅定,呼吸更细,⼼念更细,也更快
乐。于是你对初禅⼼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
加强初禅定⼒时,他在⼊初禅半⼩时内,要出⼊定六次。
这样不但修了半⼩时的初禅,⽽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
次出⼊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定
⼗分钟或者⼗五分钟。⼗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
⼩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
然后才能设法进⼊另外⼀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定的技
巧。
3.解除⼊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些障碍。⼀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
是⾝体的某些障碍。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关于⾝体的障碍,⼀个在胸前,⼀个在后背。在静坐
的时候,⾝体⾥会有⽓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
!27
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放松。⾝体⼀放松,你
⾝体的⽓就会运转起来。⽓功师会说是在练⽓功。其实
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专注在⼀个境
⾥⾯,对⾝体不理会,你的⾝体就会放松,⾝上的⽓就
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上有⼀些⽓脉
阻塞,⽓运转到那⾥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
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般呼吸或⼼理的问题会造成
前胸阻塞。忧郁、劳⼼、嗔⼼等就会感觉胸⼜闷。还有
⼀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胃寒,他坐到⼀定时候就会
打嗝。
当你静坐到⾝上⽓感发动时候,若⾝上有疼痛,⽽不
是酸痛,表⽰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上有
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要打通病灶⽽
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就会⼲扰你。
如果你不去处理它⽽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动打通,
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
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师教错,或者是修
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
痛,你要找医⽣或者⽓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扰静
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刻就睁眼动
⾝。应该静下来,吞⼜⽔或者将⽓引到丹⽥,过后找⼈
处理。
背后有⼏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椎、⽟
枕等。静坐时会有⽓通过这些脉轮⽳位,如果这⼏个部
位阻塞会造成⼀种冷热现象。⼀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
冷,会导致腿冷⿇。还有胸⼜背后的肺腧⽳⼀旦受寒,
三、⼊定的技巧 2! 8
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
⼤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
项以上凉凉的,这是⽓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
⽟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
⽓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定要去处理它。处理
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个时期,最终它也
会通。
当⽓⾃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痛,说明你静坐有进
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的⼈就会因痛打
退堂⿎。
头上留留⽓气——久了了造成头痛
⼤多数⼈静坐⼏天后太阳⽳和眉⼼这⼀带痛胀,这是
静坐时不⼩⼼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会升到
头上,很多⼈没有觉察有⽓留在头上就休息了,⼀次留
⼀点点,⽤功⼏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
⾆头⽣疮,睡不着,虚⽕上升。这些都是⽓留在头上造
成虚⽕病⽓。好多出家⼈都遇到这⽅⾯的问题,⾃⼰被
⽓⼲扰成病,对修炼时的⽓⽆知⽽修成“虚⽕外道”,却
骂⽓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你如果
有把握处理这些⽓的话,可以⽤任何⽅法处理,处理⽓
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
不然的话,最好循古⼈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
⼿掌,以⽖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体⼿脚。按摩
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
能睁开眼睛。
!29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上的⽓疏散掉。另外有
些⼈,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
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 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
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不舒服⽽⼼灰意
冷。
静坐到了⼀定时候,敏感的⼈都会发现有⽓在运转,
⼤多数⼈都经验过太阳⽳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我们修⼼养性会产⽣清净的⽓,贪嗔淫欲会产⽣污浊的
⽓,清净的⽓向头上升,越清净的⽓升得越⾼。污浊的
⽓往下降,越污浊的⽓降的越低,最⾼到头顶百会⽳,
最低到⼩腹下的会阴⽳。所以当⼼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
时候,你⾝上清净的⽓就会升到眉⽑的这个⽔平。是⼀
个⽔平,不是眉⼼⼀点。在⼆禅的时候,会有⼀股清净
的⽓升到发际这⼀带,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在三禅的
时候,会有⼀股清净的⽓在百会⾥。如果你到四禅,那
股⽓就会在头顶外⾯了。细⼼的修禅定者都会发觉这种
现象,就是静坐后这⼏个部位会有⽓。因为不了解这种
现象,所以不晓得处理这些⽓,造成有些⼈会有不同部
位的头疼。
回归平时状态——下座前要按摩头和身体
你每次静坐完了,⼀定要让这些⽓降下来。有些⼈很
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
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留在头上。如果你
⽤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些观想,观想⽓慢慢地从头
上降下来。你可以⽤⼿掌⼼⾯对⾃⼰的头慢慢地慢慢地
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重复做这个动作。
三、⼊定的技巧 3! 0
如果还是不⾏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
⽤空⼼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粘在⼿上,要将
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
有些⼈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
⼊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体有病,造
成⼼⽆⼒集中,于是没办法⼊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
⼒集中,如果⼼⼒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定。
也就是说你的⼼⼒⽆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
体⽐较虚弱的⼈,静坐前就要吃⼀些补⽓的药。
4.静坐的⽓场
很多⼈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很容易就⼼静下
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静坐很快就⼊定了。其实是那
个地⽅的⽓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场对修
⾏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场,不如靠⾃⼰本⾝的⽓
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的⽓场。⾄于⽓
虚的⼈,要吃⼀些补⽓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
⾝体健康的⼈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最
好每天在同⼀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个⽓场。
以后你再回到同⼀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
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
沾光。就是说,他的⽓场对你有帮助,⽽你的⽓场对他
会有⼲扰。如果他的⽓场很强,你对他的⼲扰就会很微
⼩,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的⽓场不是很强的话,你
的⽓⼲扰了他,敏感的⼈就会⼼烦了。有病者的⽓场,
会⼲扰⾝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
!31
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就好了。
5.修定时间的长短
修禅定⼀座要坐多久?不⼀定⾮要坚持坐完⼀枝⾹,
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
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
要⾃⼰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
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
该怎么做呢?就是坐⾛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
你坐得很好,⼗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
坐⼗分钟,经⾏⼗五分钟,然后再坐⼗五分钟,再经⾏
⼗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五分钟⾥,
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
坐了⼗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法集中地坚持
到⼀⼩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家说,硬要坐完⼀
柱⾹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都不⼀样,如果你今
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
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是精神疲劳,睡饱了
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定是否⼊得越久越好呢?不⼀定!如果你要深⼊禅
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
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
次⼀进去就不想出来。⼀旦你⼊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
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
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我规定:现在我要⼊⼀⼩
时的初禅。这样,你⼊定后坚持⼀⼩时之内,不要上更
⾼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初禅⼗五分钟,
三、⼊定的技巧 3! 2
那么⼗五分钟后⼀定要出来。
6.修禅定有三种⾃在
就是⼊定⾃在、出定⾃在和在定⾃在。
什么叫⼊定⾃在?⼊定⾃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哪个
定,就能够⼊哪个定,这叫⼊定⾃在。⽐如我要进初禅,
就⼀⼜⽓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之间进三禅,
这叫“⼊定⾃在”。如何是“在定不⾃在”呢?如果我要留在
初禅,⼼念⽼是要溜上⼆、三禅,结果⾃动到了三禅,
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在。什么叫在定⾃在呢?如果我
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分钟,这叫在定
⾃在。如果我说进去⼆⼗分钟,⼀⼩时了才出来,就是
贪着禅定。明⽩了吗?就是说,你⼊定前,要定下我现
在要⼊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
要⼆⼗分钟,结果是⼀⼩时才出定,就是贪。明⽩吗?
也就是说你不⾃在。出定⾃在就是坐禅的⼈想出定,⼀
想出来就出来了。⾝⼼就恢复到⼊定之前的状况。不要
以为⼀睁开眼睛出定,就能⾝⼼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
后会觉得头发涨,被⽓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
够⾃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定⾃在和在定⾃在。
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定之前,最好给
⾃⼰预设⼀个时间。
7.禅定差别
近⾏行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
刚才说道,禅定有⼀、⼆、三、四禅,我⽤登楼⽐喻,
⼀、⼆、三、四禅就是⼼集中的能量⾼低。犹如你上⼀
!33
幢楼,上⼀楼、⼆楼、三楼、四楼,表⽰说⼀禅、⼆禅、
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低的集中⼒,也就是⼼的能
量。当你的⼼念达到⼊禅定之前的集中⼒,称为未到地,
或叫做近⾏定,有初禅的近⾏定、⼆禅近⾏定。近⾏定
是什么意思呢?近⾏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层,因为还
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根本
定也叫安⽌定,进⼊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
下爬了。在近⾏定能上也能下,在安⽌定不能上也不能
下。初禅近⾏定是⼼念的集中⼒达到了初禅的⽔平,不
等于你当时进⼊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定,不等于进
⼊初禅安⽌定。当你进⼊初禅,会有进⼊的感觉,整个
⼈沉⼊在⾥⾯。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
就会有从⾥⾯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
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样的。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禅最⼤的差别是:初禅的⼼态有觉有观,很
容易被声⾳⼲扰。初禅的⼈听到声⾳,⼼就乱了,所以
佛说声⾳是初禅的刺。⼆禅的⼼态⽆觉⽆观,声⾳的影
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禅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体不存在
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很快乐,却不知道⾝
体在哪⾥。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会觉得呼吸困
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有⽑病⽽造成的障碍,⼀
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结檀中⽳。有些⼈
到了三禅⼼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
微细。那些⼼没有⼒的⼈会觉得⼼脏负担不了,会跳得
三、⼊定的技巧 3! 4
快⼀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
好是吃补⼼⽓的药。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了。有些⼈会呼吸停⽌不了。
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定,⽆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四
禅,外⾯的声⾳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
⼀个⼈在四禅⾥⾯,听不到声⾳以后,这个⼈就可以进
⼀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定,还会听到
声⾳,就没有能⼒进⼊第五个定。
禅定越⾼,定⼒越强,⼼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
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四禅有⼀个很明显的现象,那
就是⼀旦你从三禅进⼊四禅,快乐就会⽴即消失,完全
没有乐受— —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
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四禅的⼼不造作,⽽
且⾮常清净——念清净。
8. 制⼼⼀处⽆事不办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
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禅定来判断⾃⼰的⼼。
修禅定好象是磨⼑⼀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磨得
有多锋利,修⾏时⼼的效率就是⼊定有多快。如果今天
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却要修⼤威德⾦刚、
或者修⼤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
的。你应该知道⾃⼰是以散乱的⼼来修。明⽩吗?但是,
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
因为你清楚今天的⼼⼒,是以清净的⼼来修⾏。也就是
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不同的粗细的⼼心⼒力力来修
⾏行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是修道⼈
!35
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法平静就去参禅,
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
烦恼纠缠不清的 “ 缠七 ” 。为什么呢?⼼都不能安定下
来,烦恼⼀⼤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
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修慧之前要有定⼒。佛
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烦恼很多,还说⾃⼰
⽐他⼈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再去修炼任
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个⼈他不认识到定是
慧的基础,定⼒不⾜就去修⾏⾼深法门,那么,他根本
不懂⾃⼰⽤什么⼼去修。我在这⾥再次强调:⼀定要修
好禅定。
问答:
问:您刚才说,⾝体有障碍的话,要把它消除掉才能
继续坐下去?
答:如果静坐时,⾝体上有⼀些障碍,应该驱除它再
来坐。
问:不能坚持坐下去吗?
答:你可以坚持忍疼,坚持下去只是⾃讨苦吃。⽐⽅
说,脚很疼,你可以坚持不管它,硬忍,忍忍忍,忍到
下座。但是不如不要忍,你快点按摩将它放松了,然后
就容易再⼊定。
问:这样⼊定之后就不知道疼了吗?
师答:对。⼊定就不知道疼痛,出定后又疼了。出现
疼痛说明你已经不在定⾥了,因为在定⾥不是乐受就是
舍受。疼痛既然不能⼊定,何苦忍半⼩时!不如把疼痛
处理掉,可能五分钟后就能⼊定。
三、⼊定的技巧 3! 6

第三讲
9.对禅定的错误见解
不不知⼊入什什么禅定
在修⾏的过程中,修定是为了得到清净的正念。不同
的定有不同的微细和⼼和集中⼒,越⾼的定,⼼⼒就越
集中,⽽且⼼念越清净、越微细。初禅⼼念⽐较粗,四
禅⽐较细,修禅定是为了要争取到微细的清净⼼。所以,
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练习去分别什么是初禅、
⼆禅、三禅和四禅。在我⾃⼰还没有认识这些禅定以前,
因为没有得到⽼师的教导,曾经盲修瞎练。后来我认为,
我⼀天应该坐上⼗⼆⼩时。⼀座坐上四⼩时,然后,休
息吃饭,再来坐。天天这样坐,坐来坐去,有时⼊了定
也不知道是什么定。这就是对禅定⽆知地盲修瞎练。我
到处问⼈,没有⼈给我讲清楚。直到有⼀天我碰到⼀位
禅师,我问他:你在教导⼈修禅定吗?
他说:是。
我又问他:你教⼈家修禅,你懂不懂你的学⽣⼊了什
么定?
他说:当然懂了。不懂的话,不能教啊。
我听了就⾮常欢喜地向他学了。因为我到过好多修⾏
道场,也找了很多⼈,问了很多⼈,他们就只教你打坐,
但是分不清什么是初禅。有的法师说:哎呀,不要修禅
定了,会着魔的,还是念佛吧。当我跟那位禅师学了之
后才知道,原来禅定中的初禅到四禅是如此这般。我才
知道以前⼀天坐上⼗⼆⼩时是盲修瞎炼、浪费时间。为
!37
什么?原来⼀座坐四⼩时,可能你只在初禅,也可能你
在⼆、三、四禅,看你在那期间定⼒多⾼,当时你就每
次回到⼀样的定。只知道⼊回同样的定,却不知道⾃⼰
定到什么程度,也不懂如何前进。这种情形犹如进⼊深
⼭⽼林,迷失⽅向再也没有作为了。
根据那位禅师的说法,如果能够⼊定,⼊初禅五分钟
也算初禅,⼊初禅四⼩时也算初禅,不在于⼊定时间长
才算⼊了深的定。如果⼊四禅⼀分钟也算⼊四禅。因为
我们被误导了,包括我⾃⼰曾经也是这样⼦,以为⼊定
是要坐很久才算数。为了说服⼤家,我举⼀些例⼦。
经典⾥里里的⼊入定例例⼦子
第⼀个例⼦就是优波离尊者的故事,他在给佛剃头的
时候⼊了定。因为是佛的头,他⾮常细⼼地剃,剃着剃
着就不知不觉地⼊了定。佛就说:你现在是在初禅,过
⼀阵,佛又说现在是⼆禅,优波离尊者就这样慢慢⼊定,
他当时站着拿着剃⼑,眼睛集中在佛的头发,⼼⾥细⼼
地盘算着如何剃好它,⽿朵还能听到佛的开⽰,就这样
⼊着定。在这个例⼦⾥,我要⼤家认识⼏点,优波离尊
者当时并没有盘腿,没有闭眼,还有念想,还听声⾳。
可是,他是⼀⼼⼀意地专注在佛的头发,这就是⼊定的
关键所在,他达到了⼼⼀境性。所以,不要道听途说,
以为⼊定时是什么⼼念都没有、声⾳也听不到。
第⼆个例⼦是⽬连尊者的故事,⼊禅定是可以⾮常快
的,快到怎么样呢?有⼀次,⽬连尊者去降伏⼀条龙,
他⽤神通将⾃⼰变得很⼩,钻进龙的⿐孔⾥。这条龙想
把尊者赶出来,就呼⽓,当那条龙⼀开始呼的时候,⽬
三、⼊定的技巧 3! 8
连尊者就刹那间⼊了四禅。然后,龙呼也呼不动他,因
为尊者在⾥⾯⼊四禅,它怎么呼也呼不动。就是说,尊
者在它呼的那⼀刹那就⼊定了。所以出⼊禅定是可以⾮
常快的。
在我跟那位禅师学时,他说:在吸⼀⼜⽓间就能⼊四
禅。多数⼈认为要慢慢地,好久好久才能⼊四禅,这些
⼈已经被误导了。也就是说,你懂得修的话,⼊禅定的
速度会⾮常快,也能⾮常快地出来。你可以⼊四禅⼏秒
钟后⽴刻就出来了,这也算⼊四禅。但是不懂的⼈会说,
这算什么四禅?⼊⼏秒钟就算四禅了吗?他们说禅定不
可能是这样啊!其实,你当时⼊了什么定,就是什么定,
不在于时间长短。另外,很多⼈会以为⼊了禅定,不能
想东西。这是很错误的。还以为⼊了禅定后,外⾯的声
⾳也听不到了,这也是极⼤的错误。其实,优波离尊者
是⼀⾯听佛指导⼀⾯集中⼼⼒⽽⼊定的。
我再讲⼀个戒律⾥的故事。有⼀次,⽬连尊者⼊了⽆
⾊界的定。根据佛法说,⽆⾊界是没有物质的,没有物
质,你就不可能看到东西,不能听到声⾳。但是⽬连尊
者向⼀些⽐丘说,我⼊了⽆⾊界的定,当时听见很远很
远的恒河⾥,有⼤象的⽿朵拍⽔的声⾳。那些⽐丘就说
他打妄语。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丘精通佛法,知道⽆
⾊界⾥不可能听到声⾳。⽬连尊者坚持说,我进了⽆⾊
界的定时听到了⼤象拍恒河⽔的声⾳。然后,⽐丘们就
拉他去见佛,说他打妄语。佛就问⽬连说:你真的⼊了
⽆⾊界的定了吗?⽬连尊者回答是。佛又问他:你真的
听到那⼤象⽿朵拍⽔的声⾳了吗?他又说:是!结果,
!39
佛还是同意⽬连尊者⼊了⽆⾊界定。佛解释说:⽬连尊
者是⼊了⽆⾊界的定,但是他能很快出来又⽴刻进去,
出来的时候,他就能听到那个⼤象拍⽔的声⾳。所以,
在那短短的时间⾥⾯,他出了定就⼊回去,但他没有弄
清楚他已经出来了⼀下。明⽩吗?这个例⼦就是说:我
们在修禅定的过程⾥⾯,会有这样的现象,你从定⾥⾯
出来⼀下⽴刻又进去。就在你出来那⼀瞬间,可能你会
感到脚疼,能够听到声⾳,但回到四禅又没有声⾳了。
这是可能发⽣的。所以,千万不要听那些论师的说法,
认为⼀听到声⾳就不曾⼊⽆⾊界定,然后依理论否定⾃
⼰。不是!确实是听到。但是,你是暂时出来听到,然
后又迅速进去。那样你还是听到了。明⽩吗?
不不可按图索骥、盲⽬目相信权威
由于对禅定的种种误解,造成很多⼈没有办法分辨到
底有没有⼊定。为什么呢?⽐⽅说,依《解脱道论》的
说法,是逐渐听不到声⾳,到四禅的根本定就完全听不
到。有⼈误解《俱舍论》,说到了⼆禅,就听不到声⾳
了。其实《俱舍论》是说初禅天以上的天⼈没有吃东西,
没有⿐⾆的知觉。但是⼀个四禅天的天⼈想要看东西,
他不但可以看,⽽且还可以看整个⼤千世界呢!乃⾄四
禅天⼈要听声⾳也可以听。那是怎么回事呢?在《俱舍
论释》⾥有这样的解释:四禅天天⼈可以⽤天眼、天⽿,
但是必须从四禅的⼼降到初禅的⽿识、眼识,来听、来
看四禅天,换句话说,四禅天天⼈可以在初禅到四禅之
间动⼼念。如果你不明⽩同⼀禅天天⼈有不同的定⼼,
那不重要,总之,《俱舍论》说四禅天的天⼈是可以看
三、⼊定的技巧 4! 0
东西、听声⾳的。也就是说,四禅天天⼈可以⽣各种的
⼼,并且出进不同的定。可能你不知不觉地从初禅出来
⼀刹那,觉得腿疼又⽴刻⼊回初禅,于是觉得腿不疼,
有这样经验过吗?不要因此怀疑没有⼊定,要以依据经
典的说法,要相信出进禅定会快得你分辨不清楚。
还有,在中国佛教有⼀个很糟糕的说法:初禅念住、
⼆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三禅连脉都停下来,
四禅已经是灭尽定了,这是极⼤的错误,其实,息住是
四禅,虽然有脉停这回事,但是佛经⾥没有说这点,灭
尽定是第九个定,已经超过四禅⼋定了。误导好多出家
⼈,⼊了定还认为没有⼊定。
那么,经典对禅定的说法是如何呢?
10.禅定的正确见解
初禅离五盖,离昏沉、掉举、嗔⼼、淫欲⼼、疑⼼。
有觉有观、有喜、有乐、⼀⼼在定。
⼆二禅离觉观,离初禅的觉观,⽆觉⽆观,有四⽀:内
净、喜、乐、定。
三禅离喜,离⼆禅的喜。有四⽀:⾏舍、正念、正
慧、乐、定。
四禅离乐,离三禅乐,出⼊息断。有四⽀:舍、念清
净、不苦不乐、定。
根据经典的说法是这样的,就是说,从禅定⾥⾯⼀步
⼀步暂时降伏⼀些烦恼。当⼀个⼈进⼊初禅的时候,在
定⾥不会有昏沉、掉举、嗔⼼,若有嗔⼼就⼊不了禅定,
当时也不会⽣起淫欲⼼。所以说初禅离五盖。其中的疑
盖是疑些什么?疑就是对⾃⼰怀疑,对⽼师怀疑,对修
!41
法怀疑。那样,你也进不了初禅。⼀般修禅定的⼈不懂
什么是初禅,因为没有经验过初禅的觉受,所以便⽆从
知道。⽤什么⽅法可以认识初禅呢?可以如此观察,就
是任何修禅定的⼈,坐到⼀定程度后会觉得⼼定下来了、
没有杂念了、全⾝很舒服快乐。其实,这就是⼊了定,
但是不知道⼊什么定,要如何知道?根据佛法说,初禅
有定、有喜乐的感受,当时⾝体不可能会有痛苦的感受。
所以,如果修定时⼀直觉得⾝体疼痛,这证明当时你没
有在定⾥。如果你静坐时,觉得⼼定了好长时间,⾝体
也不觉得疼痛,突然觉得⾝体疼痛。这疼痛表⽰你出某
个定了,⽽出来之前是⼊定的。为什么呢?原来是静坐
者⽓脉未完全打通,⼊定久了⾝体就会疲劳,于是腰酸、
腿痛,但是在⼊定时不知道。因为在定中只有喜乐的感
受,从定中出来后,才觉得腿很痛。
四、如何修到四禅 4! 2

四、如何修到四禅
1.初禅
初禅是很粗的定,粗到什么样呢?佛曾经形容——声
⾳是初禅的刺。⼀个⼈在初禅⾥如果听到外界的声⾳,
⼼⾥难受到好象⽿朵被针刺⽽出定了。初禅经不起声⾳
的嘈杂,可见是很浅的定。初禅虽然很浅,还是禅定,
这个定有声⾳⼲扰就退出来了。因此,好多⼈不信这也
是定。未修好初禅的⼈,⽆法到嘈杂处坐禅,声⾳⼀⼲
扰,他的⼼就不安了,所以修初禅的场所不可以有声⾳
⼲扰。但是,修到⼆禅的⼈听到任何声⾳就如同没听到。
因为他⾮常专注,知道有声⾳却不知道其内容。
如果你们坐着坐着,觉得全⾝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
这是初禅,你就先暂时假设这是初禅嘛!为什么我这样
说呢?总之,当时你有定、有喜、有乐嘛!既然如此,
就是⼀种定了,就假设它是最低的初禅。⼊定之后怎么
办呢?前⼀讲,我说过了,初⼊定的⼈千万不要在定⾥
呆太久。凡是不懂修禅定的⼈,他初⼊了定就想要呆太
久,这是绝对错误的。初⼊定的⼈,⼀旦进去,要快点
出来。要在出来的那⼀⼩段时间注意⼀切变化,很多修
禅定的⼈,没有注意如何⼊定出定,以后就不记得如何
⼊原来的定。所以,初⼊定时要快点出来,要注意出来
之时,⼼会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退掉了,你⼀
定要观察这三件事。当你再度集中⼼⼒⼊定,你可以动
个念头,⼼想我现在要进⼊初禅,然后再专注在原来的
修法— —观呼吸。并注意三件事情:呼吸变细,⼼念变
!43
细,乐受出来了,于是又⼊定了。如果不懂⼊什么定,
先当它是初禅来修,不理会别⼈的看法。
⼀一定要先训练如何出⼊入定
这样出出进进初禅,越训练越熟悉,以后,你可以⼼
想⼊初禅就⼊了,那些修过的同学都有这些经验。总⽽
⾔之,懂得修禅定的⼈,不要⽴刻想我要定得长久,我
要加强定⼒,⼀定要先训练怎么进和出。对于不懂⼊了
什么定的⼈,千万不要想定得长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当你出定⼊定分辨很清楚以后,才在定⾥留久⼀点以加
强定⼒。当你加强到定⼒稳定了,就有信⼼说:我的确
进⼊了定。⽽且知道只要⼼念如此集中,我要⼊那个定
就能⼊。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个定。如果你还
是分辨得不清楚,可以依靠经验过的⼈在你⼊定当时告
诉你。有时我也会在你修定的当时告诉你:现在你在哪
个定。
初学的⼈多数只⼊初禅,为什么呢?这⾥⾯有个⽅法
上的奥妙,就是开始能⼊定时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出
来。因为任何初⼊禅定的⼈,五分钟内绝对上不了⼆禅,
只能到初禅。就在五分钟内出出进进,那样是没办法进
⼊⼆禅的,所以不必问他⼊什么定,他最多只到初禅。
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时间限制在五分钟,⼊定五分钟后
⼀定要下来,保证他只在初禅。
但是如果那个⼈原本就修过⼀些定,他可能已经能⼊
初禅以上的定,这就另当别论了。就要问他每次静坐的
时候,坐多久才觉得定下来?如果他⼗分钟就能⼊定,
那时就要告诉他练习初禅时,⼊定⼀分钟就退出来。明
四、如何修到四禅 4! 4
⽩吗?让他不够时间进⼊更⾼的定,于是他就⼊定不深,
最多到初禅。当他在这⼀分钟内认识初禅清楚后,才叫
他加长时间留在初禅,此时注意,避免⼼念太细⽽⼊更
深的定。就是说,通过时间的限制,不会进⼊太深的定
⽽超过初禅。当在初禅五分钟出⼊熟练了,就叫他修⼗
五分钟的初禅。这⼗五分钟是加强初禅的定⼒,初禅⼼
粗,⼼不想久留,于是⼼就会想快点⼊⼆禅。
不不可以⼀一上座就想⼊入初禅
初学的⼈不可以⼀上座就想我要集中上初禅,上不了
的。为什么?因为平时的⼼是散乱的,每次坐下来,你
需要花⼀段时间,让⼼念平静下来以及调好呼吸。所以
初学的⼈练习初禅的时候,他必须坐下调⼼调息,不可
以⼀坐下来就想上初禅。如果他急着⼊定,他就错了,
他上不了的。他必须坐下来让⼼平静,慢慢地进⼊定,
然后退出禅定,这时才可以想我要上初禅,⽽且⼀定可
以上初禅。因为,⼀个⼈刚刚从初禅出来,他⼀定有本
事回去。就是因为他能再度进⼊,他就有信⼼:要进就
进、要出就出。初学的⼈,今天坐到了初禅,以为明天
⼀坐下来⽴刻就能上初禅,是进不了的!他就会怀疑所
修的⼀切了。所以,以后如果你很久没有静坐,定⼒退
了,不可以⼀坐下来就想要进初禅。进不了的。你必须
坐到⼼念平静了,觉得⼊定了,退出去再上去,你才能
做得到。这是因为你必须让你的⼼从散乱状态平静下来,
因定⼒不⾜⽽需要⼀段时间。
如何加强定⼒力力
如果⼀个⼈在⼀个钟头⾥⾯,可以⼊初禅四次,每次
!45
⼗五分钟,那就是说这个⼈的初禅很稳了。因为这四次
加起来是⼀个⼩时。如果他以后要坐更长时间,他可以
加长时间坐⼀⼩时也可以。就是说他要⼊初禅⼀⼩时,
两⼩时都可以。但是,当⼊初禅很久很久以后,⼤多数
⼈会⾃动地到⼆禅去,从初禅⾃动⼊⼆禅的初学者这时
会分不清初禅和⼆禅。所以,在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不
会⿎励你们花⼀个⼩时或两⼩时去体验初禅。为什么?
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的⼼念就会慢慢地从初禅进⼊⼆
禅。因为是慢慢进,看不出变化,由于⼊定时是初禅⽽
出定之前已经是⼆禅,你却还以为是在初禅。以后你总
搞不清⼊了初禅还是⼆禅。初学者⼊初禅太久会有这种
现象。
2.如何修⼆禅、三禅
先要有⾜足够的⽕火候
如果你上了初禅,什么时候才可以上⼆禅呢?如果有
⽼师指导,⽼师知道你的初禅定⼒够了,就叫你继续前
进。如果没有⽼师指导你,怎么办?根据佛法说,如果
⼀个⼈的初禅定⼒不够,然后又想上⼆禅。那么,他不
但进不了⼆禅,连初禅也会失去,这样两头都失了。就
是说你初禅定⼒不够,你想⼊⼆禅是⼊不了的。
所以,你必须初禅坐得很稳了,才能修⼆禅。所谓稳
就是说你能在初禅⾥坐上⼀⼩时。但是,在⼊⼆禅之前,
千万不要在初禅⾥超过⼀⼩时以上。为什么?因为那样
你的定⼒会加强,可能不知不觉地到了⼆禅,于是你就
分不清初禅⼆禅了。所以,你最好每⼗五分钟就下来,
下来以后再上去,这样持续加起来⼀⼩时。
四、如何修到四禅 4! 6
⼼心离开原有定境的觉受
如果你初禅很稳了,想要上⼆禅,就要离开初禅的根
本定的细⼼,从原有的修法进⼊更细的⼼。禅定越⾼,
呼吸越细,⼼念越细、更加快乐。因此,你要上⼆二禅时
必须远离初禅的觉受,⼼心再度专注于修法上:很集中地
去看呼吸,重点在于观察呼吸⽐初禅定还要细,⼼念更
细更乐,然后想再上⼆禅。
再度专注于修法上
为什么必须再度地专注于修法上呢?就是说我们⼊定
之后,往往有⼀种现象,在定⾥⾯产⽣喜乐的感受、⾝
体感觉很舒服。如果你⼀直坚持在那种舒服的感受⾥⾯,
你就跳不出那个定。每当你要升更⾼的定时,就必须放
弃原来的觉受。就是说,你不要执着原有禅定的境界、
禅定的喜乐。⼀定要放弃,惟有你放弃了,再度集中你
原来的修法才能上⼆禅。如果你不放弃那些觉受,即你
不愿意放弃原来的定——初禅,你就⽆法上⼆禅,正如你
不愿意离开⼀楼,怎么能上到⼆楼呢?因此,当你要上
更⾼的定时,千万不要留恋原来的任何觉受,⽽要更加
专注地观察你原来的修法,如果你是观呼吸,就更专注
地看呼吸,慢慢地就能上到⼆禅,⼆禅的变化和初禅⼀
样,⼼念变细、呼吸变细,也更加快乐。这些步骤要⼀
步⼀步地进⾏,上三禅也是⼀样的。
3.如何修四禅
上四禅就有些不⼀样,四禅是颠倒过来的。怎么讲颠
倒呢?就是说更⾼的禅定是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快乐。
但到了四禅,快乐统统消失。此时,呼吸就断了,舍念
!47
清净的⼼⽣起来了,这就是四禅。有些⼈的呼吸不正常
或者执着呼吸,⼊四禅前他会觉得呼吸要断却断不了,
那种要断⽓的感觉很⾟苦,有时会断⼀会⼉⽓,又呼吸
⼏下。这些⼈修四禅就不稳定了。
前天,我说过,⼼有⼒量上到某个禅定,不等于进⼊
那个禅定。上禅定好象上下楼,在近⾏定时,⼼念可以
上上下下地变粗变细。⼊禅定好像进⼊房间,在安⽌定
时,⼼念不上也不下。所以,当你修到呼吸要断不断的
时候,就是上四禅的时候了。当你的四禅稳固的时候,
呼吸就断了。当修四禅到达呼吸断的时候,应当加长在
定的时间,那样定⼒会继续加深,慢慢地连声⾳也听不
见了。⼀定要到声⾳听不见,才算深⼊四禅。如果你在
四禅⾥⾯还能听到声⾳,犹如你爬上四楼,只在房门⼜,
却没有进⼊房间,这样只是四禅的近⾏定。
4.四禅近⾏定就可以修观
依据论典说初禅离五盖,便可以修观了。⽽我要求⼤
家⾄少修到四禅近⾏定,才允许他修观。为什么呢?因
为这时他有能⼒进⼊微细的舍念清净⼼了。但是,此后
还是要把四禅彻底修好。凡是修完四禅的⼈,他就会明
⽩,不同的定⼒,⼼的粗细不同。弄清楚这些⼼以后,
就可以修观或修第五个定了。
5.⽆⾊界定与超越禅
第五个定叫空⽆边处。如果⼀个⼈修到四禅后,可以
接着修第五个定,他必须先⼊到连声⾳都听不见的四禅
安⽌定。如果他还能听见声⾳,那么他还在四禅近⾏定
中。这时想要修第五个定,那是在打妄想。为什么呢?
四、如何修到四禅 4! 8
因为空⽆边处定是属于⽆⾊界的定,你⼊了那个定,是
绝对听不到声⾳的。当你把四个定的⼼念都分辨得很清
楚了,便能够做到依⼼念⼊定,想⼊哪个定就能即刻进
⼊。你可以⼼想我要⼊三禅,就专注于三禅的⼼念⽽⼊
三禅,这时,绝对不是慢慢看呼吸地⼊定,⽽是念头在
转、转、转,就转进去了。⼀旦你能够静下来⼼⼀想我
要上三禅,⼼就这样转、转、转,转进三禅,你就有机
会观察⼀个现象,经过⼏个⼼念就⼊了定。这在南传佛
教的《清净道论》⾥有说到,从近⾏定⼊根本定的时候,
⼀共应该经过⼏个⼼念的转变。如果你能以转变⼼念到
某个禅定⼼念,如此直接⼊该禅定,以后你可以进⼀步
训练超越禅,就是不按照次第⼊定,你可以训练⾃⼰直
接进⼊三禅,再从三禅跳到初禅,从初禅跳到四禅,可
以这样地跳来跳去。
当你把四禅⼋定都修完了,进⼀步,你要能够进第九
个定— —灭尽定。然⽽,不是每⼀个⼈修完了四禅,都
能够进⼊灭尽定的。当⼀个⼈能⼊灭尽定,并且能从灭
尽定出来时⾃由地跳到任何地定,如此定⼒称为狮⼦奋
迅三昧。如果你只是在四禅⾥⾯跳来跳去,那只是超越
禅。
灭尽定是⼀个很特别的定,进⼊灭尽定的⼈,如同死
⼈⼀样,什么知觉都灭掉,什么⼼念也没有。由于⽆⼼,
所以⽆法动念从灭尽定跳出来,必须在灭尽定的定⼒退
了才能够出来。在灭尽定的定⼒刚刚退掉,就⼀跳跳到
另⼀个定。灭尽定也叫灭受想定。没有想的定称为⽆⼼
定。在⽆⼼定时,你不可能动念头想我要跳到三禅、跳
!49
到四禅。你只能在灭尽定刚⼀退出来的时候,⼀跳跳到
三禅、跳到四禅。这是很艰难的事情,因为很少⼈能够
⼊灭尽定。
在这⾥,我要求⼤家只修到四禅,不⿎励修⽆⾊界的
定。为什么不主张修⽆⾊界的定呢?因为⽆⾊界的定⼒
太强,太强的定⼒会妨碍你修观。在很强的定⼒时修观,
⼀观就⼊定了,⼀⼊定你就不想动念修观了,没有观就
不能发慧。所以外道修到⽆⾊界的定,整天定在⾥头出
不来,根本⽆法修智慧观。因此,佛法说,⼀般⼈修到
四禅的定⼒,是最好修观的时候。
6.⼊定后的问题
境界的处理理
修禅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你们都知道如何处理。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境界。不管⽤什么样的
修法,在禅定⾥产⽣任何境界,看到任何东西,要认定
只是禅定的副产品,它不能帮你加强禅定,也不能帮你
增加智慧。就是说,在禅定⾥⾯的任何境界,不过是⼀
种神通,是禅定的副产品。你有兴趣就多看⼀点,可以
增长见闻,但是看了就丢掉,千万不要将那些境界当作证
悟,当作很了不起的事情。很多⼈在禅定⾥⾯遇到境界
以后,会以为⾃⼰的境界⽐别⼈⾼。那是在⽐境界的⾼
低,⽽不是⽐禅定的⾼低。他说他能看到佛,你能看到
什么?他⽐这些东西,这些是没有⽤的。曾经某寺的⼀
位法师向我修学禅定,他⼊定后看到很多佛菩萨围绕着,
⾼兴得不得了;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不要执着这些
境界,这不过是副产品。千万要记住这句话。你看到佛
四、如何修到四禅 5! 0
会怎么样啊?就算佛在你的⾯前,你修不好也没有⽤,
不如看⾃⼰的⼼最重要。你可以把境界当作游戏看看、
听听,千万不要将它当作⼀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觉
得了不起,你就要着魔了,肯定要着魔。为什么?魔最
容易耍这种把戏给你看。所以,整个修的过程⾥⾯是要
看⼼有多清净,有多定,这才是正确的修定的⽬的。
⽓气的处理理
在修禅定时⽓在⾝上运转,如果你不去注意它的话,
那些⽓是不会很强的,如果你去注意它的话,⽓会因为
你的注意⽽加强。有些⼈静坐时,任督脉的⽓会转动。
如果你注意它转动,便会越来越强,后来变成在转周天。
你可以去转周天,但是要有本事转。为什么呢?因为转
周天转得好,会对⾝体⾮常好的,甚⾄很多病都消除了。
但是,因为转周天的⽓很强,如果你没有⼀些⽓功的知
识和基础,你转到⼀半转不了了,那就要出⽑病。就是
说在转周天的过程中,⽓跑到某个地⽅停下来,你不理
它就休息了,致使很强的⽓留在⾝上某个部位,以后这
个部位就要出⽑病,那些转周天的⼈要⼩⼼⽓留在⾝上。
如果你不去理会⽓,不去理会它的运转,⽓是不会很强
的,就算它停在某个部位,也会很容易地⾃⼰化解掉。
另外,任何⼈静坐⼀段时间,⾝上、头上都会出现⽓。
我们⾝上的⽓因为定⼒的变化⽽不同,⼼清净时,清净
的⽓往上升。⼼淫欲时,浊⽓往下沉⼀直沉到男⼥根。
当你⼼念很定很清净的时候,⽓就⼀直升、升,升到头
上去。静坐完了,下座前要检查留在头上的⽓,若有的
话要把它处理掉。如果天天累积⽓在头上,渐渐地会造
!51
成⽑病,甚⾄头疼。
有些⼈,定⼒加强后,睡觉时也会⼊定,⼼定在⼀⽚
光明⾥⾯,然后就睡着了。如果是这样,醒来的时候,
头上有很多⽓,你必须去处理,不然以后也会造成⽑病。

有些⼈,定⼒太强了,⼼⼀集中、看东西,就会⼊定。
这些⼈专⼼看书或诵经的时候,因为⼼⾮常集中,外界
的东西不能打扰他,很快就⼊定了。这些⼈有时头会重
起来,那时就要⼩⼼注意是否⽓积在头上,是的话,要
把⽓拉下来。
其它修法
有些⼈原本修过禅定,并且可以⼊定,我也可以接受
你们⽤本来的修法。但是,你要懂得怎么⽤你原来的修
法,⼀步步修上去,如果不懂,最好放弃原来的修法。
还有,在禅定⾥⾯可以看到光明。有些⼈在四禅之后才
看到光明,有些⼈在初禅就看到光明,看到光明时要⼩
⼼,不要理会那光明。要回到应修的修法上,如果⼼跑
去看那光明,就意味着你离开了呼吸的修法。可以⽤光
明来⼊定吗?修定后见到光明可以放弃原来的修法吗?
不是不可以,只是你要懂得以光明⼊更深的定。如果你
放弃原来的修法,在光明⾥又不懂如何修,你就很难前
进了。
贪着乐受
另⼀个会发⽣的事情,就是喜乐的感受。如果整天去
观察喜乐的感受,就没法升更⾼的定。你要升更⾼的定,
就要放弃原来的境界与原来的觉受。继续在修法上⽤功,
四、如何修到四禅 5! 2
你才可以前进。
预感
当你经常出进四禅,你的念⼒会特别强,也⽐较敏感,
出现⼀些禅定的副产品— —敏感与念⼒。⽐⽅说,他想
到某件事情,过后那件事情就发⽣。你们可以去观察,
但是,不要着迷在⾥⾯。会敏感到什么程度?⽐如在做
事情的时候,你忽然想到某⼈,并且知道这是他在想你。
这些忽然跑出的念头,⼀般⼈不去注意,它就过去了,
修四禅者就敏感地觉察到。所以,⼀个经常⼊四禅的修
道者,他就有能⼒知道徒弟发⽣了什么事情。听说过吗?
徒弟不管在哪⾥,发⽣什么事情,某些师⽗都知道,这
就是这位师⽗感应⼒特别强。这说明此⼈已成就四禅的
功德,好多外道、内道修道者都能,别以为是修佛法有
成就。
念⼒力力
四禅有很强的念⼒,⽐如,你⼼中想你少了⼀样东西,
或者想要这样东西。不久就有⼈拿这样东西给你,修完
四禅的⼈会发现经常发⽣这类事。或者,你想要找某某
⼈,那个⼈就会来找你。再度声明:这些现象只是禅定
的副产品。修禅定的⽬的是为了得到正念与清净⼼,明
⽩吗?并不是为了得到神通。如果你有了这些能⼒,你
可以帮助⼈家。但是千万不要整天玩这些玩意。为什么
劝你们不要这样呢?因为你如果去注意这些事,⽽往往
你⾝边就有太多的事让你感应了,你会因此忙得不得了。
⽐如说,你现在在这⾥静坐,忽然感应某⼈在想什么,
为何要感应他呢?太⿇烦了。还有更敏感(个⼈隐私)
!53
的情况,就是平时对⽅想到和⾃⼰有关的事情,你都能
感应到,其实那不是⼀件好事。⼈家会怕你。
遥控治病
另外,你修完四禅之后,可以学会知道别⼈是否⼊定。
修完了四禅就有能⼒看某个⼈现在⼊什么定,这不是⽤
眼睛看的,⽽是因⼼念微细,所以能感知他⼈是否⼊定。
有了四禅的的念⼒,不⽤练⽓功也会⽓功了,⾃然能够
发⽓收⽓。不只是如此,修完四禅后还可以⽤念⼒帮助
别⼈治病,但得⼩⼼会因此把病⽓给惹上⾝。⼼念是没
有时空限制的,所以,四禅的念⼒不但可以给⼈治病,
还可以遥控治病。那些⽓功师能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
这是念⼒的结果罢了。不信的话,你可以在这⾥给⼈发
⽓,试试看给某处某⼈治病,这没有什么奥妙在⾥⾯。
可是,我要警告你,如果你经常⽤念⼒去帮助⼈,你会
越做越忙,因为很多⼈崇拜你。
今天就讲到这⾥,下⼀讲我要讲修观 。

第四讲
今天开始讲修观。
五、见道并不难 5! 4

五、⻅见道并不不难——不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1.何谓见道
修观就是修慧的意思,修观为了⽣智慧,得⼼解脱。
但是很多观法并⾮修慧,⽐如慈悲观并不是修观,⽽是
⼀种修定的观想。我们要弄清楚,修观法门⾥,观想是
修定,观察是修慧,修定清净⼼,修慧清净知见。哪⼀
些观法是能产⽣智能的观法呢?佛法⾥有很多的修慧的
观法,所观出来的智慧有深有浅。
⻅见惑与思惑
解脱的次第是怎样的呢?部派佛教的论师把烦恼的解
脱分为两⼤类,按照论典的说法,即见惑上的解脱,与
思惑上的解脱。见惑是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使得我们不
断地⽣死轮回。思惑是⼼理⾏为上的烦恼,有各种各样
的贪、嗔、痴。
见惑与思惑是不⼀样的,这⼀点我们要弄清楚。见解
的迷惑是你⼼中抱着⼀种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做
出许多错误的⾏为。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 " 我见 " 的见
解,我见是可以⾮常快放下的。⾄于思惑是⾏为上的烦
恼,就不可能⼀下⼦放下。我⽤⼀个⽐喻,⽐⽅说,你
认为抽烟对⾝体好,这是⼀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
着、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为烦恼中的贪。放下见
解,是很快的,再也不会反复。再⽐⽅说,在清朝时期,
中国⼥⼈缠脚,当时⼈们认为缠脚是漂亮的,那是⼀种
见解。当⼤家都认为不漂亮的时候,⼥⼈也不再缠脚了。
见惑的烦恼,只要看法⼀转变,就放下那个见解了。但
!55
是思惑的烦恼就不⼀样了。我们有各种贪、嗔、痴的⼼
理⾏为,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
把修⾏分为⼏个次第。先修资粮道,其次加⾏道,然后
见道,修道,证道。
资粮道
就是你还不懂得修⾏前,先累积修⾏所要的资粮,做
种种善法,积种种福德,多闻佛法学习戒律,这些都是
资粮道。
加⾏行行道
就是你懂得根据佛法的道理,依法⽤功修⾏,这时以
修定和修慧为主。这就是加⾏道。在加⾏道时修舍摩他
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让⼼⽣起五根五⼒,就是信、精进、
念、定、慧。
⻅见道
见道,见到什么道呢?就是见到解脱⽣死的道路。加
⾏道⽤功修到有⼀定证悟时,见到解脱⽣死的道路要如
何⾛。见到路不等于上路了,所以见道以后才上路— —
修道。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见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
么修道的。其实,修道是修⼼中的道路,并不是⼼外的
道路。你要先看到⼼中的解脱道路,然后才决定在⼼中
怎么⾛向解脱。见道就是知道⼼中的解脱道路。佛法说,
当⼀个⼈见道的时候,他就破除了见解上的烦恼。那么,
见惑要处理的烦恼最重要的是我见。我见不是我执,很
多⼈搞不清楚。我们对 " 我 " 的执着有两⽅⾯。⼀个是⾏
为上执着有我,⼀个是见解上执着有我。如果⼀个⼈见
道了,就放下了见解上 " 有我 " 的执着。但是⾏为上还是
五、见道并不难 5! 6
执着"有我"。所以,当⼀个⼈见道— —证初果,虽然思
想上明知⽆我,但是,他的⾏为上还是贪⽣怕死,业习
还是执着有我。初果的⼈还是怕死的,除⾮他是阿罗汉。
我执在北传佛教分为两种:见解上"有我"的执着叫"分别
我执",⾏为上执着"我"叫"俱⽣我执"。在南传佛教把分
别我执称为我见,把俱⽣我执称为我慢。就是说见道了
就放下了分别我执,但是,他过去业习带来的俱⽣我执
还是有的。
2.见道的条件——⼼清净与见清净
要见道,要修什么法门呢?见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
⼼、也不是先除去贪⼼,⽽是先除去见解上 " 有我 " 的烦
恼。因此,⼀个见道的⼈,他的贪、嗔、痴都在。贪、
嗔、痴的习⽓不是见道所断除,这些习⽓要在见道后靠
修道慢慢地改。所以,证了初果还是会贪吃、贪玩,但
他懂得怎么去修⾏了。⼀定要⾮常清楚,见道只是见解
上的烦恼处理⼲净了,不然的话,你会象那些没见道者,
迷惑明明⽆我却为何还有我执。
见道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修⼀些“能破除我见的法
门”,断我见的法门不⼀定是断贪嗔的法门。千万不要修
错,是先修断我见的法门,不是先修断贪嗔的法门,如
果倒过来修,是很难见道的,这就是为何好多⼈修⼏⼗
年不能见道的原因。
学佛的⼈都听过佛法讲⽆我。但是根据佛法说,如果
⼀个⼈还没有见道,虽然知道⽆我,他还会有怀疑的。
他说:啊呀,虽然相信⽆我,但还是觉得有我,很多⼈
都会这样的感受。但是,如果见道了,他就绝对肯定⽆
!57
我。⽆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
⽽说⽆我。当⼀个⼈见道时,不会愚痴地去观察什么是
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寻我,因为他已清楚看到因
缘、因果现象。见道时必定看清楚,⾝⼼只是⼀系列的
因缘变化,于是知道因缘中,我了不可得。
学过佛法的⼈,有⼀句⼜头禅"⼀切都是因缘"。那个
⼈打我,那是过去世的因缘,这个⼈修⾏,他过去世有
佛缘。就这样讲,但这是⼜说因缘法,他还没有实际地
看到因缘法。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个偈语:
若⼈⽣百岁
不见⽣灭法
不如⽣⼀⽇
⽽能得见知
这⾸偈语是说你活⼀百岁,没有见到⽣灭法,不如活
⼀天⽽能见到。⽣灭法到处有,为什么百岁都难见?每
个⼈天天都见因缘法嘛!不是这样⼦的,⽣灭法就是因
缘变化过程,你要当下看清楚因缘变化过程,不是思惟。
见道要快⼀点的话,必须修对⽅法,先不要管其它烦恼,
只要管 " 我见 " 的烦恼就够了。因此,如果你选择正确,
修对法门,就会很快见道。如果你修错了,你去处理嗔
⼼呀,贪⼼呀,你在这⼀⽣都难见道,⽽且也不会相信
他⼈能见道。为什么呢?因为处理贪、嗔需要很长的时
间。甚⾄⼀个见了道的⼈,他的贪跟嗔可能今⽣都处理
不完。但是,如果⼼清净时,要破除我见是⾮常快的,
经典说不必⼏天就能见道,关键在哪⾥呢?佛法有这么
⼀句话说:众⽣之所以佛法不能现前,是因为被烦恼遮
五、见道并不难 5! 8
盖住了。我们的烦恼并不是⼆⼗四⼩时都⽣起来的,⾄
少你们现在在这⾥,好多烦恼没⽣起,就在这⼀刻⼤家
都暂时没有嗔⼼、贪⼼。在烦恼没有⽣的时候,就有机
会⽣起清净的⼼。佛说,如果⼀个⼈的⼼清净,佛法就
能现前。就是说没有烦恼遮盖,⼼心清净了了,就有能⼒力力观
察到本来现前的佛法。觉悟的第⼀步就是破除我见。见
到佛法⽽觉悟了,并不等于所有的烦恼断了。
3.破我见的捷径——观因缘最快
为了破除我见,我们要观哪⼀些法呢?就是观因缘。
因为“我见”就是迷惑、执着因缘⾥有个我的见解。既然
要把因缘观察清楚,那么,我们要观那⼀些因缘?为什
么⼀百岁都没有见到⽣灭法?应当观身⼼心的因缘,不不是
观外在的因缘。哪⼀些因缘⽆须观察呢?如果你说我观
察到种⽠得⽠,种⾖得⾖;这些因缘,农夫观了⼀⽣都
⽆法觉悟⽆我。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以为有真实存在
的世间,其实并不实在。根据佛法说世间就是在你六根、
六尘、六识⾥⾯作⽤。把六根、六尘、六识拿⾛了,就
没有世间可说。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统统都发⽣在
你⾝⼼现前的当下。意思是说你是⽤眼睛、⽤⽿朵、⽤
六根来认识世间的境界。你要⻅见道,就要在六根⻔门头去
观察究竟佛讲的因缘在哪⾥里里?观察这个“观察的⾏为”,
不过是⼼法⾊法的作⽤,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之间
的种种前因后果。
这种种前因后果,很快的⼀个接着⼀个,快到我们来
不及去思考。所以,要观察清楚,必须具备⼀个条件,
就是你的⼼要很微细。⼼念微细就是要有相当的定⼒。
!59
这就是为何要你们先修好四禅再修观,当修到四禅的微
细⼼念,就有能⼒以微细的⼼观察佛法。⾝⼼是快速⽆
常的因缘变化,如果⼼念粗,根本来不及观,观察的⼼
只能在因缘发⽣后,落⼊意识⾥思考。所以说:修观时
只许观察,不不允许思考!
4.七觉⽀——觉悟时应⽣起的⼼
佛法讲闻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阶段,修的时候是不
思考的。为什么在修的时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学来的,
在修的时候是观。观察是很微细的思惟,⽽且只是思惟
单⼀事件。怎么思惟呢?修定时的思惟,如果观呼吸,
什么也不⽤管,只做⼀件事情:观察呼吸。修慧时的思
惟,在择法时什么佛法也不管,只管⼀句佛法。可能你
们听过:⼀句佛法就够你证悟了。⽽且经典记载佛在指
导众⽣证果的时候,都是⼀句话证果。那⼀句话是什么?
它⽐什么都值钱啊。在道家⾥⾯有这样⼀句话:“假传万
卷书,真传⼀句话。”听过吗?其实真传的那⼀句话,就
在万卷书⾥⾯,没有离开万卷书。但是那⼀句话是在你
刚好需要的时候,才告诉你— —真传的那⼀句话。我们
为了破除我执,所需要的佛法是观因果,你就专门观察
六根门头的因果,其它佛法⼀概不理。佛说修不净观可
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观可以克服嗔⼼,这些统统不管。
你只管要观察的佛法,这个⼼态在佛法⾥⾯叫 " 择法 " 。
就是说当⼀个⼈要觉悟的时候,他要具备⼀些条件,这
些条件称为七觉⽀,如果你们念《阿弥陀经》会念到,
七菩提分⼋圣道分。
先要有正念
五、见道并不难 6! 0
这七觉⽀⾥⾯的第⼀个觉知就叫做念觉⽀。如果你想
要觉悟,你必须要有很强的正念,这叫念觉⽀。然⽽,
达到四禅的⼼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念之间⼊四
禅,这样⼼⼒在修观时,正念最强最清净。正念⽤在哪
⾥呢?就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我们⽣起好的念头,做
善的事情,这种正念是世间的正念,是不能解脱的。所
以修观⾏时,并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证悟、要解
脱,是正念在所修的某句佛法上专⼼地观察。
正确择法
有了正念,接下来就是七觉⽀的第⼆个法——择法。
这个择法就是你要选择所观察的法。不懂修⾏的⼈,他
在修观时,思考⼀⼤堆佛法道理,这不叫择法,这叫思
惟佛法。择法时专选⼀句佛法,任何时都不离开它地观
察。⽐如说,我们在观察⽆常,对⼀切所对境都在观察
⽆常,再也不作第⼆件事情,这才叫⽆常的择法。你可
能说观察⽆常太容易:“你看!那⾥本来没有屋⼦的。后
来,有⼈要建,建了屋⼦,这叫⽆常。”这绝对不是观察
⽆常,也不叫择法。如果这是择法,世间⼈也会修了。
择法是⼀种很专注、⾼度集中的⼼,选择某⼀句佛法来
观察。择法时观察的对象是哪些法呢?择法的对象不是
外⾯的境界,也不是内⼼的境界。是⼼和外境发⽣作⽤
的当下,每个法究竟是怎么发⽣的,就是观察每⼀念当
下究竟什么因缘在⽣灭。如果你要破我见— —见道,不
是观察外⾯有什么事情在发⽣,也不是在观察内⼼有什
么烦恼发⽣。因为我们的⼼迷惑于境界,就应观察当下
的⼼和境界之间有什么事情在发⽣。是观察能知⼼和所
!61
知境界的因缘,是观察内⼼和外境当下的前因后果。⽽
这类因果是发⽣在很短的⼀刹那,并不是⼀个很长的故
事,因为烦恼⼀刹那就过去了。所以,每当你择法,就
在⼀刹间观察因缘、因果现象。其实,⼀切都是因果现
象也,就是说你要在眼、⽿等六根作⽤的⼀刹那,观察
是什么因缘在作⽤。择法就是选择观 “ 当下的因果现
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在六根⾥⾯观察,就能把⾝⼼的因
果作⽤看清楚。
七觉⽀支次第
如果你有了四禅的清净的⼼,并以此正念再去做
择法,你⼀定有能⼒看清楚佛法。当你看清楚之后就会
很肯定:每⼀个⼼念和境界的作⽤,它们从哪⾥来,怎
么发⽣,我都能够看到。如果你能够看到每⼀刹那的念
头和境界之间的因缘,这时你的⼼必然会很微细。因为
择法让你进⼊很微细的⼼,你越看越清楚,越清楚于是
越想看,于是⽣起精进⼼心。看清楚佛法会使你全⾝兴
奋,你会越看越兴奋⽽觉得头发涨,充满⽓,这时便⽣
起法喜的⼼心。由于法喜充满,⾝⼼进⼀步轻安。因此择
法⽽越看越集中,慢慢地,⼼念越看越平静⽽⽣起定
⼼心。内⼼次第⽣起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
⽀、轻安觉⽀、定觉⽀。最后,你会进⼊没有造作的⼼
态,⾯对任何境界,内⼼只观察因缘,⼼不再动念反应、
没有造作了,这叫舍⼼心。七觉⽀会⼀个接着⼀个地⽣起
来,当七觉⽀⼀个个⽣起来,你就会越修越有信⼼。你
还会发现,你择法越清楚,烦恼越轻,⾝⼼越愉快。如
果你修错了,你的⼼就会越观越沉重,越观越烦。你修
五、见道并不难 6! 2
对了,越观越欢喜,越观越快乐。这是修法的欢喜。法
喜充满就从这⾥来。
破我⻅见的择法
当修观在择法时,绝对不允许去思惟任何其它佛
法道理,只能够观察所择的法。择法是要观察到当下事
情的真相,思惟是观察以后的事情,这⼀点要分辨清楚。

如果你很仔细地观察⾝⼼的因果变化,你会知道你就
是在看清楚当下,⼼中不思维任何道理,对所观的法犹
如见亲爹娘那么⾃信,不须依道理证明。如果你完成了
这⼀点,你就会肯定没有我了。⽽且,你会肯定地跟⾃
⼰说:“是我亲⾃看到⼀切只是因缘作⽤⽽已,⾝⼼就是
这么回事,不是道理上⽆我,真的是本来⽆我。”你会⾃
⼰确定:“虽然⽆我,只要有因缘,就会说话、会⾛路、
会造业、会起烦恼。”你看到的都是⼀系列的因缘变化,
⼀切都⽆我地在运作,于是,你便见道了。
如果你不懂在哪⾥择法的话,你可能去观察:“我现
在有没有起嗔⼼啊?现在我有没有起贪⼼啊?”如果去观
察这些,是不可能很快见道的。为什么呢?因为处理贪
嗔是要花很长时间的,那是见道以后,修道时才修的法。
见道是⼀见便永不再迷惑,⾏为上的烦恼习惯不是⼀刹
那就能彻底断除的,所以,修道要慢慢修,慢慢断烦恼,
修道要长久修下去。我如此解析,是想让你明⽩,如何
选择正确的修法来破除我见。在修⾏的次第⾥,你必须
要有清净的⼼,才能够去观察佛法。经典⾥⾯说,必须
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能⻅见清净。所谓见清净,就是⽣
!63
起正见,破除我见。当⼀个⼈观察到⾝⼼只是因果作⽤,
⾃然地就知道⾝⼼⽆我,也知道戒律的因果作⽤,他不
会随便乱持戒律的。见道者⾃然对⾃⼰所修的法不再怀
疑,并且知道就这样⼀直⽤功修下去,终归能够解脱。
也就是说他已清楚地看到了那道路,并且⼼中朝向着那
条解脱之路。
5.见道的难易
证初果的难处
⼀个⼈见道之后,贪、嗔、痴还是⼀⼤堆的。为什么
呢?因为贪、嗔、痴才是修道所要断的烦恼。要证初果,
关键在于有没有⽣起清净的⼼和是否正确择法。如果你
择法时想怎么去⾏菩萨道,你就不可能很快见道。为什
么呢?菩萨道是长远的,不是⼀下做到的,为了⾏菩萨
道,⼼整天向外做利益众⽣的事,没有去观察⾃⼰内⼼,
就难见道了。所以,菩萨道要修很长久的时间。但是如
果要见道,却不是很长久的事情。因此,我们对证初果
要有信⼼,要弄清楚证初果难在什么地⽅,它的难处在
于以下⼏点:
1 、你认识第四禅舍念清净地的舍念与清净⼼
吗?有没有以清净的⼼来观察佛法?
2、在修观时有没有放下⼀切的思惟、⼀切修法,只
选择要修的法来观?
3、多数⼈不懂得如何择法,所观的法是清理贪嗔呢
还是清理我见?如果是清理贪嗔,难矣!
4 、对证初果没有信⼼,就不可能见道。当你见道
了,没有信⼼者总会怀疑你在⼤妄语。
五、见道并不难 6! 4

末法还能证初果吗
很多⼈不敢相信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初果。我⽤数字来
使你们⽣起信⼼:佛两千五百年前度众⽣。当时,度了
好⼏万的阿罗汉,⾝边常随众就有⼀千两百五⼗⼈。阿
罗汉那么多,三果就更多。⼆果、初果就更不⽤说了。
佛在世时初果有多少⼈?可以这样估计,阿罗汉⾄少上
万,初果⾄少⼏⼗万啊!依佛法说这⼏⼗万⼈,证初果
后还要继续修⾏的。佛灭后,那些只证初果的⼈还要继
续修,不是到天上就回来⼈间。也就是说这些初果的⼈
要陆陆续续回⼈间。就以两千五百年来除⼆⼗五万吧,
两千五百年每年多少⼈得道?也就是说每年⾄少有⼏千
⼈来证果。还有那些要证还没证的呢。他也要来嘛。所
以,就算是末法,也会有⼈继续修⾏,乃⾄⾃⼰证果。
他证悟了,也没⼈知道。不要听⼈家说:现在末法了,
是不可能证果的。其实你⽤数字去衡量,就可以知道证
果是可能的。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句话
谈到证果的问题,中国佛教界有个很⽭矛盾的⾏为。⼤
家想要修⾏解脱,讲经说法的法师也劝⼈要解脱,却不
信今⽣修⾏能够解脱。南传佛教修⾏⼈都相信能证果,
有很多法师和讲经师听了不信,认为这个时代怎么可能,
证果的⼈肯定是个疯⼦。但是,我们要有⾃信,不然佛
法不灵验了。在中国佛教还有⼀个更糟的现象,⼀听说
有⼈修禅定到了四禅,都说那是⼤妄语,尤其佛学院都
说不可能,修净⼟的⼈更不⽤说,这些都是没有遇明师
!65
指点,所以认为是很难的。
根据经典⾥里里的道理理去修就可以吗?
可以!但是,你不懂得⼤藏经⾥,哪些经典是你⽬前
最需要的。刚才说过:假传万卷书,真传⼀句话。那句
话为何不能写在经书⾥呢?那句话在道家叫 " ⽕候 " ,⽕
候是⽆法靠⽂字传的,唯有靠经验过者,在⽕候到时告
诉你,就是这个。你修到的那个⼯夫的当时,只需要某
句佛法,⽼师当时⼀说你就领悟。如果当时把万卷书给
你,你就被误导了。修⾏的⽕候就是这样,遇到⼀个明
眼⼈告诉你,你⽬前就需要观这句佛法,就够你受⽤了。
其它的法,你可以暂时放在⼀边。多数⼈不依⽼师指导,
以为把经书背得滚⽠烂熟就会修⾏,其实那是盲⽬依某
部经典去盲修,于是东修⼀点西修⼀点,这类修⾏⼈就
算修到有成就了,也不知道⾃⼰是如何修成的。
不不信者难以依法⼊入定与证悟
我所教的这系列修法,虽在南传佛教流传,当地有些
⼈却不以为然。其实,⾃古以来,很多修⾏成就者,都
有很多⼈不同意它。你们看过六祖坛经吗?六祖在五祖
指导下证悟了,没⼈信他,认为像他这种⼈怎么可能证
悟。⼀个⼈能不能证悟,不能看外表,也不能看学问,
证悟跟学问绝对⽆关,是和他的定⼒、他的智慧和烦恼
有关。绝对不是会因为背书就有智慧的。
对证果的怀疑,是造成你不能证果的最关键原因。疑
的烦恼会障碍修⾏。如果你怀疑某个法门,就没法修好。
如果你怀疑这个法门的⽼师,你也没办法修好。怀疑⾃
⼰不能修,也不能修好。所以,今天第⼀件要事,就是
五、见道并不难 6! 6
告诉你们,在这个时代还是能证果的!我不厌其烦地要
你对⾃⼰⽣起信⼼。我很清楚当我这样讲,就会有⼈骂
我狂⾔惑众。可是,我⾮常⾃信地认为,那些相信能证
果的⼈必会得益,因为佛说若有⼈人信佛、信法、信僧、
信戒,有此四不不坏信者就是初果,你有此四不坏信吗?
若有,剩下的事,只⽋去认识修法和去认识初果⽽已。
为何要听从⽆四不坏信者说的话呢!决⽆此道理!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这句话是永嘉⼤师证悟后说的,意思是勿让⼈知你的
证悟。若你对此四不坏信有信⼼,当你依法修了有所证
悟,不要随便跟⼈说。第⼀点,⽆四不坏信者不信你能。
第⼆点,你未必讲得赢他,理论讲输了就是你错。所以,
不要随便让⼈家知道。还有,如果,你整天跟⼈家讲:
我修得怎么样怎么样,你又犯上了我慢,怕⼈家不知道
你有修⾏。你不是阿罗汉就⼀定有我慢,所以我慢是很
正常的。但是,每当你这样讲,你就⼀直在增加我慢。
关于修⾏的成就,没有所谓⽼师⼀定⽐徒弟厉害。只是
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是⽼师先学会,有缘由⽼师告诉你,
仅此⽽已。可能你修得⽐⽼师好都不⼀定,不要以为⽼
师绝对⽐学⽣厉害。假设你是三地的菩萨来⼈间投胎时,
我是⼀个⽼和尚,你来跟我这个⽼和尚出家。当然是跟
我学嘛,对不对?虽然⽼和尚是个凡夫,他先懂得佛法,
菩萨于是向他学法。所以说,修⾏嘛,三地菩萨的⽼师
不⼀定是四地菩萨。这个⽐喻告诉你,不要以为你⼀定
⽐⽼师差,⽼师也不⼀定胜过你。各有因缘,各⾃成就
⾃⼰的道果。
!67
修观修错变成修定
在修观的时候,定⼒太强观⾏就修不好。前⾯说过,
在四禅⼋定⾥的五、六、七、⼋的定很难修观。如果⼀
个⼈的定⼒⾮常强,他在修观的时候,⼀下⼦就⼊定了,
他变成修定还以为⾃⼰在修观,结果他在浪费时间。往
往很多⼈不明⽩,他在那⾥修啊,修啊,修到⼊定了,
他还以为他修得很好。如果你修观修到⼊定,你就修错
了。
所以修观的时候,不允许你们⼊定太深,但是又不能
没有定。因此,在修观的时候要天天保持四禅的定⼒,
就是说,你⼀定要做到每天有能⼒上四禅,⽽且⼀下⼦
就上。但是修观时,不可以⼊四禅太久,如果你每天⼊
四禅太久,就修不了观了。为什么呢?因为定的⼒量使
你的⼼不想动,于是观没两下⼦就⼊了定,那样你每天
都在浪费时间。别⼈却以为你很⽤功修道,⽽且道⾏不
得了,整天坐在那⾥动也不动。但是,在我看来你修错
了。所以,当你修完定以后,我不会⿎励你们⼊定⼊太
久。如果你们想要修神通,你们就应该长久⼊定;长久
⼊定就能引发神通。如果你修观,观到很仔细,很清楚
以后,你会觉得⼊定是很⽆聊的事。为什么?进去了,
终归要出来,出来了,又想要进去。所以,别忘了修定
的⽬的是为修慧,为了修慧⽽训练不同的⼼⼒ — — 定
⼒。
你们明⽩了这些,以后修观就懂得怎么做。
择法重点:除所择之法,不不许思惟其它佛法
修观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定要保持⼼念清净。修观
五、见道并不难 6! 8
时跟修定⼀样,不允许动第⼆个杂念。我们在修定观呼
吸时,不允许动任何杂念,动了以后,你就要从禅定掉
下来。在修观做择法时,只允许⼀个时期观察⼀句佛法,
不可以动第⼆个佛法的念头,要如此修。如果你懂得正
确的择法,七觉⽀很快就会⽣起来。如果你修⼀段时间,
就来向我报告你的觉悟,我会当你是放屁打妄想,因为
修观时去玩味所觉悟的道理是没有⽤处的。为什么这样
说?你不知道是在打妄想,还以为⾃⼰有所领悟。在整
个修观的过程⾥⾯,你要得到的是什么呢?在修观时,
觉悟不不在所观的道理理上,⽽而是⽣生起七觉⽀支:念觉⽀、择
法觉⽀、精进觉⽀、轻安觉⽀、喜觉⽀、定觉⽀、舍觉
⽀,让这七种⼼念⽣起来,就能觉悟了。所以,修观时
⽣起任何其它佛法知见都是妄想,要⽴刻斩掉它。懂得
修出七觉⽀支,你就会很快证果。关于修观,今天就讲到
这⾥。

第五讲
!69
六、修⽌止观常⻅见的问题
由于⼤家修禅定时,还是犯上许多错误,今天继续讲
⼀些关于我们静坐时发⽣的问题。
1.不可引⽓⼊定
先说关于头上有⽓。
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很多⼈都会觉得头上有⽓,知道
有⽓的⽐不知道好。可是有些⼈以为头上有⽓就是⼊了
禅定,这是错误的。⼊定的确使⽓升到头上去,但头上
有⽓不等于已经⼊定。就是说,如果你故意把⽓引到头
上去,是⽓集中在头上,不等于⼊定。这⼀点要⾮常⼩
⼼,不要把⽓带到头上去,然后以为⾃⼰上三禅了,那
是⽆效的。
⼊禅定是靠⼼念的集中和微细⽽⼊,不是靠头上的⽓
上上下下。所以,你觉得头上有⽓,先把它引导下来,
然后再度集中看呼吸。要注意是呼吸及⼼念变细了,才
上初禅去,不是把⽓带上头去就以为上禅定,因为懂得
⽓功的⼈就懂得只要我⼼念集中,就能把⽓带到头顶上
去了。甚⾄你⼼想⾝上的⽓往头上冲,⽓就冲上去了。
所以,不要犯这个⽑病,以为⽓在头顶,就上了三禅,
然后在那⾥⾯呆啊呆,没有⽤的。要⼼的杂念少了,集
中⼒够了,轻安来了,那时想上禅定就⾃然上去,那才
是对的,千万要注意这⼀点。
2.疼痛的问题
另外就是疼痛的问题。有些⼈在静坐的时候,⾝上有
疼痛,不少⼈以为疼痛是打坐出了问题,其实这不是修
六、修⽌观常见的问题 7! 0
错,是那部位有障碍,有暗病发作了。最好将暗病处理
掉,如果让它继续保留在那⾥,你就⼀直坐不好。⽐如
你静坐的时候,觉得胸闷、咳嗽,你就要处理胸前的⽑
病。如果你觉得背后⼤椎以下很热,就是你的⼤椎的部
位阻塞了,你最好去将它通顺。如果你的颈项这⾥很热,
就是⽟枕⽳的部位⽓不通,阻塞了。简单的处理法就是
⽤空⼼掌打拍,也可以找⼈引导,在你静坐时帮你将⽓
引上去,疏通它。如果你⾃⼰懂得做的话,你就在静坐
时,观想背后的⽓从⼤椎经过⽟枕,⼀直这样想,慢慢
地⽓通了,热就会消掉。⼤椎和⽟枕是很关键的部位,
要去注意有⽆阻塞,如果很热的话,就是有问题了。
3.⾝体摆动的问题
有些⼈因为⾝上的⽓脉有阻塞,坐到⼀定程度,⾝体
会动起来。如果⾝体要动,不要去阻⽌它。你越阻⽌它,
就越坐得不好。这是⽓动,⽓动会越动越强,如果⼼⼒
和念⼒不够,当⽓很强时,⼼⼒弱者若⽆法控制⽓,就
会有危险。当⽓不受控制⽽⾝体出⼤动作,⼀般⼈就会
慌张,慌张最容易着魔。将来若发⽣这类情况时⼼不要
慌,只要⼀⼼想全⾝的⽓慢慢地降回丹⽥。并将所有的
⽓,慢慢沉回丹⽥,⼀直这样重复地想。如果你的⼼念
⾜够的话,你可以⽤⼿来回从头向丹⽥拉⽓,观想⼿带
动⽓到丹⽥,最后按住丹⽥。如果做了⽓还是在头上,
可以找其它⼈帮他⼀下,怎么帮?就是⽤掌⼼将他的⽓,
慢慢地从他的头上引导回丹⽥。也可以⽤拍打,帮他把
⾝上的⽓拍打散掉。
是什么原因造成动得很厉害呢?原来⽓动是在治病,
!71
所以会觉得越动越舒服。⾝体越动得久,⽓场就会越强。
如果你们以后⾝体动起来,千万不要动超过半⼩时。若
超过半⼩时,就会有很强的⽓,容易不受控制。动得很
强时,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控制动的时间,就是说,
先让他动⼏分钟,然后就⼼想⽓收回来,让⾝体不动。
先只动五分钟,多做⼏次后,如果都有把握把⽓收回来,
就可以每次动⼗分钟。这样慢慢地加强,以后,你就会
有能⼒收。不要让它⼀次动得太厉害,收不了不是着魔,
是因为你的念⼒不够。什么情况下会着魔呢?当⾝体动
时,有些⼈会⽓胀脑昏,⾝体就会失控⽽乱动,就会着
魔,会发狂、发⽣精神错乱。所以,动时要⼩⼼,⼼念
要很清醒,⼼要明⽩动是好事,只是⾝上的⽓在运转。
不要恐吓⾃⼰以为着魔,那样就会有危险,所以你应当
放⼼让它动。⽓动⽽⾝动,这会⾃动调整⾝体,你⾝上
的⼀些障碍就会驱除掉,以后你的静坐就会更有进展。
因为你⾝上有⽓的障碍,才会发⽣⾝动。如果你忍住不
动,⽓的障碍依旧,静坐的进度就会很慢。若有⽓阻塞,
最好找⼀些⽓功师,帮助你处理那些⽓阻塞的地⽅,或
者找⼈按摩等等。⾝会动的⼈如果忍住不让⾝体动,不
动则⽓不通,静坐很难有进步,因为严重⽓阻塞才会动,
所以要⼩⼼处理。动的时候,⼼念要明明了了,很清楚,
⼼中要注意那个⽓的运转,不能什么也不管。练⽓功的
⼈喜欢让⾝体动,动时⼼⾥什么也不管,这个是有危险
的。你的⼼念⼀定要清楚地在⽓动,要防⽌它动的太厉
害,才不会有危险。以上是静坐时,有关⽓动的⼀些危
险的事情。
六、修⽌观常见的问题 7! 2

4.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每次静坐下座之前,全⾝都要按摩⼀下。这⼏天我看
到⼤多数⼈都没有按摩,久了要出事。就是说,下座时
要保证⽓收回丹⽥,眼睛未睁开前,⼿擦热后,⽤⼿掌
按摩头,拍打头也可以。然后,掌⼼向着⾃⼰,观想把
那⽓引导到丹⽥来,从头往丹⽥引导。除⾮你对⽓很敏
感,很清楚知道⽓都收回了,你可以不⽤这么做。如果
收不回,你⼀定要做⼀下⽓收回丹⽥的动作。如果你对
⽓不敏感,每天留⼀点⽓在头上,连续⼏天以后,就难
处理了,从此以后,每次静坐头就会有重重的感觉。所
以,最好坐完后按摩。还有,如果每天静坐六⼩时以上,
因为长期保持⼀个姿势,⾝体也会产⽣疲劳,最好每次
起⾝之后做⼀些运动,放松后背及腿的肌⾁,对你继续
坐会有帮助。如果你没有这样做的话。那疲劳就要累积,
⼀段时间之后,你再坐,就会不舒服。以上所说的,是
静坐上要注意的⼀些问题。
5.修定与念佛。
修不好禅定不要⼼急,每个⼈的过去世和今⽣的修⾏
不⼀样。有些⼈前世已经修了今⽣又来修,有些⼈是原
本什么定⼒都没有就来修的。因此,不要跟⼈家⽐较,
如果你坐来坐去都不⾏,就是你在修定⽅⾯的⼯夫不够。
你更应该努⼒⽤功,不要说我⽆法修定,还是去念佛好
了,这是错误的。就是说,你原本定⼒不好,就更需要
修定。不要因为修不好定,就不修定了。你以为去念佛,
就不必修定了吗?不是这样的。佛教的修⾏要修戒、定、
!73
慧。念佛是⼀个⽅便法门,很多修念佛法门的⼈,念很
多年了,他都没有⼀定把握的。不要以为念佛的⼈都是
有把握往⽣净⼟的。我讲⼀个例⼦。在我们那⾥有⼀个
⽼和尚,叫云⽔⼭⼈。他满⾝臭⽓去挂单,⼤家都不喜
欢他。⼤概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做经忏,搞了⼀
个房⼦住,后来他病倒了,没有⼈照顾,我就找了⼀些
居⼠照顾他。他念佛念了⼆⼗年,到⽼的时候,他更加
⽤功念。但是当他病了住在医院⾥的时候,他就埋怨说:
“我念佛念了⼆⼗多年,现在这样病重,阿弥陀佛还不来
接引我。”你不要以为念佛很容易,不是的。那位⽼和尚
到后来根本就不念了,不信了,他说阿弥陀佛根本就没
有来接引。其实,这是错误的。经典上说,是你死的那
⼀刻阿弥陀佛来接引,不是你活的那⼀刻。佛不会带你
去死亡。另外,在台湾有⼀位修念佛法门的⼤居⼠,他
有两个妻⼦,他特别疼爱他的⼩妾。他念佛念到预知时
⾄,就要⼤家为他助念,念了⼏天后,这件事情就传开
了,传到了他的妾那⾥,他的妾很爱他,听到他要⾛了,
就很慌忙,打电话来找他,他听了⼩妾的电话之后,就
念不了佛啦,然后,就担⼼他的妾,想我⾛了,她可怎
么办?哈哈。
就是说,如果念佛的⼈对世间还有贪爱的东西,临死
的时候是⾛不了的。这是很重要的⼀件事情。但是,很
多念佛的⼈不知道⾃⼰还在贪爱⼈世间,真正死亡境界
来时才发现⾃⼰放不下,然⽽已经太迟了,⽐如刚才说
的那位居⼠念佛念到要⾛时他都知道了。可是后来呢?
还好,他还够智慧,⼲脆就不理他的妾,避⽽不见,专
六、修⽌观常见的问题 7! 4
⼼念佛,后来才⾛。你看,念佛往⽣容易不容易啊?别
忘了,临终时若⽆定⼒者,⼼乱如⿇,如何能往⽣呢!
念佛念到⼀定程度是要产⽣定的。真正念佛法门是能够
进⼊念佛三昧。念佛、观想佛者要是能⼊定,这样你临
终的时候,就因有定⼒⽽有把握往⽣。如果你只是持名
念佛没有定⼒,就要靠别⼈来助念。修净⼟的⼈若执着
⾝边的事物,那是往⽣不了的。所以说有了定,往⽣净
⼟就多了⼀分把握。
!75
七、如何修道
先见道后才修道,整个过程是从内⼼建⽴三⼗七道品,其中,
七菩提分以前未见道,七菩提分时见道,七菩提分后是修道。
四念处——资量道,出世正见。
四正勤——资量道,灭恶⽣善。
四神⾜——资量道,净⼼得通。
五根——加⾏道。
五⼒——加⾏道。
七觉⽀——见道,。
⼋正道——修道。

1.解脱的起点——五根、五⼒
佛教导我们修任何法门,都要修戒、定、慧。就算是
你往⽣极乐世界,到那边学哪些佛法呢?如果你们有念
《佛说阿弥陀经》就知道,那边还是听闻五根、五⼒、
七菩提分、⼋圣道分。真正的解脱法就是这些佛法,到
了极乐世界还是这些佛法。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修
⾏的过程,并⾮让⼼充满真理,⽽是让⼼建⽴起五根、
五⼒、七菩提分、⼋圣道分,这些佛法是不可能靠外⼒
加持的。所谓的⼼的道路,修任何法门都是如此,诸佛
皆说此法,但是很多⼈不明⽩,以为这是⼩乘法。其实
五根、五⼒、七菩提分、⼋圣道分,是你修道时⼼中必
须⽣起的各种各样的法。
就以五根来说,五根是信根、念根、精进根、慧根、
定根。信根是你对佛法要⽣起信⼼,⼀定要有的。精进
也是⼀定要有的。精进不是努⼒地去做事情,也不是努
⼒地去修的意思。精进是⼀种⼼念,称为精进⼼所。不
是说我要很努⼒地去做⼀种事情就有精进⼼所,精进⼼
七、如何修道 7! 6
所是修道时才产⽣,当精进⼼所⽣起来时,你就会很努
⼒地去修。精进并⾮有⼀件事情会让你很有兴趣去做,
它是修道时有精进的⼼念,叫做精进根。所以,这些各
种的根:信根、念根、慧根、精进根、定根,都是从⼼
念上建⽴修道的⼒量。也就是说,你修⾏时要建⽴起这
些法。这些法加强了就是⼒,叫五⼒。五⼒进⼀步加强
就是菩提分,再修就是⼋圣道。所以,不管你到哪⾥,
不管你修任何法门,你都要在内⼼建⽴起这些法,这些
法是任何修法的“道品”。修道并⾮从⼼外得到什么法让
你不得了,就算你到极乐世界,也要从⾃⼼建⽴起这些
道品。为什么你不要在这⾥建⽴?应该在这⾥训练嘛。
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会快⼀点嘛。所以,我们如今在这
⾥修,就是要训练这些⼼念。
前⾯,有讲到七菩提分,其实,如果按照修道次第,
加⾏道就是建⽴五根、五⼒,加⾏道绝对不是象⼀般修
法的加⾏法门。⽐如说⼤圆满修法,有前⾏、加⾏、正
⾏。藏密修法的加⾏是指定要修某些法,这些加⾏法不
同于加⾏道的加⾏,任何修法的真正加⾏道就是要建⽴
起五根五⼒。任何的修法,如果进⼊加⾏道的状态,就
是⼼中具⾜五根五⼒。我们修观的过程,也就是在建⽴
五根五⼒。
2.四念处
如果是根据⼩乘的佛法说,你要建⽴五根五⼒,要先
从四念处着⼿,为什么要从四念处着⼿呢?这是有它的
道理的,四念处的第⼀个念处是身念处,然后是受念
处,⼼心念处,法念处。这样的次第是跟⼼念的粗细有
!77
关,就是说⾝念处是很粗的,⼼念很粗的⼈都可以观察。
法念处是很细的,要⼼念很微细的⼈才可以观察。初学
者⼀定先从粗的⼼和境界开始观察,如果⾝体的动作都
没有办法观察清楚,你想观察清楚⼼念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个⼈能很细⼼的观⼼念处的话,他的⾝念处
必然会做得很好。因此,念处的⾝、受、⼼、法的次第
是绝对的。就是说从粗到细,当然,如果你有本事,你
可以⼀下⼦去做细的,不必要先做粗的。
粗的观——身念处
在观察⾝念处时,我叫你们经⾏注意脚,也要注意避
免⼼爱听爱看⽽离开⾝念处;还有要注意你⾝上的任何
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属于⾝念处。就是你对⾝上的⼀切
动作、⾏为明明了了。⾝念处从什么时候修起呢?很多
⼈从站起来经⾏时开始修⾝念处,那就错了。是从你静
坐想起⾝的时候开始修。从坐禅下坐开始,对于你的⼀
切⾏、住、坐、卧,都要很冷静在那⾥修⾝念处。修得
好时,你不会东张西望,不会想要和⼈家谈话的。如果
你没有修好呢,就会等到想经⾏时,摆好姿势才修⾝念
处,那样修⾝念处就太差了。
你们经⾏时要注意这⼀点,就是说,从你下坐不再盘
腿,脚⼀举⼀动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修,很⽤功
修的话,经⾏时也是在修定,如果你不知道静坐与经⾏
交替修,你就⽆法长时间修定,只能静坐后休息,如果
你懂得修的话,你就随时随刻都在保持正念,跟静坐的
意义是⼀样的。
细的观——受念处
七、如何修道 7! 8
当你在观察受念处的时候,要分别出有苦受,有乐受,
有不苦不乐受,进⼀步观察这三种受都是苦。当乐受来
的时候,你要观察,有没有起贪爱的⼼,苦受来的时候
有没有起嗔⼼。如果有,你要将这些贪⼼和嗔⼼放下。
你们在平常⽣活中要多观察受念处,可是在闭关的环境,
是没有必要观察受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期的修道和
闭关时,修观受是难以成就的,因为在⼀切已经准备好
的环境,没有⼈来⼲扰你,当时⼼情愉快地经⾏,没有
苦受和乐受,多数是⼀种不苦不乐受,此时少贪少嗔,
没有机会处理贪嗔。只有你在平时做事情,在⽣活中来
观察受,才有机会把受之后⽣起的贪⼼和嗔⼼放下。所
以,在安排好的修⾏环境⾥,很难有机会修好受念处,
唯有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才有办法修好。观受是苦是
受念处的主要⽬的,但是,不⼀定都要⽤这个修法来观
苦,你们修观的任何⽅法,也能观到苦。其实观⼼、观
因缘等也可以观到苦,不⼀定要观受是苦。如果你懂得
观的话,⼀切⽆常⽣灭的法都是苦。
如果你修观修到⼼清净之后,肯定会观察到苦,没有
观到苦,是你的智慧还没有⽣起来。我说过,当你在修
观的时候,⼀旦七觉⽀⽣起来,会越修⼼情越快乐。虽
然如此,还是有⼀些观法会让你的⼼很苦。我说过,如
果你想要证初果,重点是放下我见,不是去除贪、嗔、
痴。因此,你要选择容易让你处理我见的观法,那你就
修得快。如果,你去选择⽐较久的修法,我⽤个⽐喻,
如果你嗔⼼很重,你去观呼吸,观来观去,嗔⼼还是很
重,观呼吸并不是帮助你解决嗔⼼的修法,要克服嗔⼼
!79
就应该修慈⼼观。同样地,观受是苦也不能帮助你放下
我见。你越观受是苦,越让你⽣起出离⼼⽽已。所以,
要破除我见,是观因缘、观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贪跟嗔,
⽽我们贪、嗔的烦恼很多,其中有两个修法,⼀定要修,
⼀个是慈⼼观,⼀个是不净观。这个贪跟嗔不是见解,
它是⼀种业习⾏为。慢慢地放下。所以说,见道以后修
道。⽽见道以后修道是为了除掉贪、嗔。重点在贪、嗔。

更更细的观——⼼心念处
⾄于说⼼念处的观⼼⽆常,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能够观
到,当你很清楚看见⾃⼰的⼼念之后,我会叫你们尽量
地观察内⼼。同样地是观察内⼼,跟禅定⼀样,也有境
界的粗细。⼀禅、⼆禅、三禅、四禅,有粗有细。⼼是
念念在⽆常⽣灭。这个⼼⽆常的⽣灭,可以观到很细很
细的⽣灭,也可以观到很粗很粗的⽣灭。如果在很粗的
⼼⾥观,你很容易打妄想,你就观不清楚。所以,我们
观⼼的⽅法也要从粗的观法进⼊到微细的观法。因此,
在观完因果的时候,⼼心念处要从观五遍⾏行行修起。
3.⼼念之头——⼼心念处的五遍⾏观
五遍⾏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念是我
们内⼼接触境界时的第⼀念。⼼没有第⼀念,第⼀念是
根据境界来说的,随着境界出现所引起的第⼀个念叫某
境界的第⼀念。在任何境界的第⼀念就是遍⾏⼼所,⼀
共有五个⼼所,又叫做遍⾏五。⼀定要把它看清楚。但
是,每⼀个境界现前的那⼀刹那,当时的第⼀个念就是
五遍⾏。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要观⼼念⽣灭的
七、如何修道 8! 0
⼈,最少要有能⼒看到五遍⾏。为什么?你们知道参禅
有参话头。话头就是话之头,话之头是什么?就是⼼念
嘛!还没有开始说话,要动念之前。动念之前五遍⾏已
经先动了。第⼀念没办法看回⾃⼰。⼀定是第⼆念看第
⼀念,也就是说,你持续在第⼆念观察第⼀念,就是观
第⼀念了。当你能够掌握⼼念⼀直保持观第⼀念的时候,
你才能修观⼼⽆常。如果,你没办法看到五遍⾏,你不
可能说观⼼⽆常。为什么?烦恼来后才观,那是观法尘
⾮观⼼了。所以,你要修⼼念处,观⼼⽆常要观察到起
⼼动念的第⼀念,就必须把五遍⾏修好来。任何⼈修⾏
停了⼀段时间后,再想继续观⼼念,也⼀样地要先观回
五遍⾏,再度将五遍⾏观清楚了,才来观⼼⽆常。如果
没有办法掌握到第⼀念的五遍⾏,他很难观⼼⽆常。
放下我见之后,所要清理的烦恼,是欲界贪、嗔和五
上分结。我们的烦恼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种法门都修好。
最快捷的⽅法就是把⼼念看清楚了,这样来清理烦恼最
快。更快的就是觉知的⼼跑到烦恼的前头来清理烦恼,
当烦恼⼀⽣起来你就知道,这样清理烦恼最快。所以说
见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为见道的⼈能够看清楚⼼念,
他懂得如何在⼼中的道路上,观察及处理烦恼。当我们
在观察⼼念时,必须越观察越微细。微细到觉知的⼼跑
到烦恼的前头。所以要训练让你的觉知⼼跑到你的烦恼
的前头。如果你要完成这⼀点,就要先训练看到第⼀念。

那么,这时如何观⼼?⼼念有很多很多种,太多了。
妄想杂念不是所要观的⼼,那太多太多的念头不是你能
!81
知的⼼。我们的⼼分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头称为⼼
所,能知的称为⼼王,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和法尘。
所谓观⼼⽆常,并不是观法尘⽆常。也不是观察想东想
西的⼼⽆常,更不是观受苦受乐这个⼼⽆常。如果你观
这些⼼就修错了,这些是粗的观⼼⽆常。观⼼⽆常绝对
不是⼼⾥⾯有⼀些念头让你知道,然后你观它⽆常。观
⼼⽆常是什么念想也不要去理会,只观能知的⼼识在⾥
⾯跳动,注意!⼼识不是念头!这才是观⼼⽆常。可能
有⼀些⼈不明⽩,我就举⼀个例⼦。⽐⽅说,你们念南
⽆阿弥陀佛,⼀般念佛者说念南⽆阿弥陀佛的是我的⼼,
其实(南⽆阿弥陀佛是六个想)想是法尘,受也是法尘,
知道想和受的知觉才是应观的⼼。当你在念佛号时其实
是想佛号,念南⽆阿弥陀佛不只是⼀个想,是六个想。
六字有六个想,每⼀个想,都有⼀念⼼在知道它。每⼀
个知道想的⼼,是⼀念⼼识。也就是说,你⼼中念 " 南 "
的时候,⼼知道你在念 " 南 " ,知道就是意识,所知道的
是南的念头,即法尘。你念"⽆"的时候,⼼知道念"⽆",
这又是另外⼀念的意识。这⼀念⼀念的意识随着法尘⽣
起来。观⼼⽆常不是观法尘,观⼼不是观法尘的南⽆阿
弥陀佛的念想,是观那些知道念南⽆阿弥陀佛的⼼念。
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说你在观⼼⽆常,其实是观法尘
⽆常⽽已,这⼀点要弄得清清楚楚。参话头也是⼀样的。
当我们在观⼼念⽣灭的时候,你的⼼就要远离外境,只
观⾃⼰的意识,观到最后,你的⼼就会⾮常微细,最后
到⽆念。
禅宗说⼀个⼈参禅参到⼀定的时候,会桶底脱落。桶
七、如何修道 8! 2
底脱落就是进⼊⼀个状态,⼼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空
空洞洞但是⼼中又明明了了。我们在观⼼念的时候,也
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中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明明
了了,⼀个念头也不动。从观⼼念⽣灭进⼊⽆念是慢慢
进⼊的,然后要有办法保持。在禅宗⾥⾯说:"⽆⼼犹隔
⼀重关"。就是⽆⼼还不能解脱。当你能够做到⽆⼼的时
候,你就明⽩要修⾏快⼀点,要快⼀点解脱,就是平时
必须要保持⽆⼼的状态。修⾏到这种程度,再也不要在
座上修观,就要平时对境修,任何贪、嗔、痴⽣起来,
⼼⼀觉察到就把它丢掉。因为能观的⼼已经站在烦恼的
前⾯,烦恼⼼⼀动⽴刻就知道了,⽴刻就放下了。这样
来克服烦恼是最快的,虽然快,烦恼也不是⼀下⼦就可
以清理完。就是说,看你烦恼有多少,⽽且有时候,你
没有⾯对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以后,你
再也不能躲起来修,你要去⾯对境界了。为什么?因为
你躲起来修,就没有任何让你⽣起各种烦恼的机会,你
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处理烦恼。
4.⾝⼼苦与出离——法念处的五蕴观
当你能掌握第⼀念之后,就有能⼒观好五蕴。如果你
们看过⼼经,你们就会发现很多⼈不知道佛法的重点在
哪⾥。佛法的重点其实就是《⼼经》所讲的,就是五蕴
⼗⼋界、⼗⼆因缘、四圣谛这些法皆空⽆⾃性,不但是
佛法的精华,整个般若的精华都在这⾥。但是,很多⼤
乘的法师认为这是⼩乘的法,我们要发⽆量⼴⼤的⼼,
我们要象观⾳菩萨那样。其实,所谓你的⾝⼼和你的世
界,就在五蕴⼗⼋界⾥。不要以为世界是⼀回事,五蕴
!83
⾝⼼是⼀回事,绝对不是,你的⾝⼼就是五蕴,世间就
是⼗⼋界。你的五蕴⾝⼼在⼗⼋界⾥⾯⽣活,但是你以
为⾃⼰在世间⽣活。这怎么说呢?你说我在看东西。其
实不是。是眼根接处⾊尘⽣起眼识,是这三样事情在作
⽤。但是,你说我看到东西了。佛法说绝对不是。为什
么说不是呢?因为,不同的眼根看同⼀个境界是不同的
结果。你们听说过吗?不同业道的众⽣,因眼根的不同,
看同样的东西结果都不⼀样。你以为外⾯的⼀切法并不
在外⾯,绝对是⼗⼋界告诉你的。你说你要修观,观什
么?观外境?观内⼼?其实都是观五蕴、⼗⼋界。
实际上,任何⾼深法门,在修观转迷成悟时,都是观
五蕴⼗⼋界— —观⼼。你要从五蕴⼗⼋界观察到其中的
苦、空、⽆常、⽆我,去放下烦恼、执着,这才是修⾏
所要⾯对所要观察的法。所以,《⼼经》⾥⾯提到的佛
法精华,就是在五蕴⼗⼋界⾥⾯证悟空性。并不是观五
蕴⼗⼋界以外有这个闹钟(指讲台上的钟),然后观它
本⾝没有⾃性、是空的。绝对不是,为什么?当你认为
五蕴⼗⼋界以外有⼀个闹钟,你已经被五蕴所骗,你还
在⾃欺欺⼈地说,你知道闹钟是空的。你不知道那不过
是眼根和⾊尘的因缘现象⽽已,你还说你知道任何东西
是性空的,然后你在那⾥观空,那是迷上加迷。所以,
⼀切佛法修⾏,最后都要观回⾃⼰的五蕴⼗⼋界。没有
外在的什么佛法道理,因为你所知的⼀切都发⽣在五蕴
⼗⼋界⾥,你还以为有外在的。所以,在修观的过程⾥
⾯,要你们观五蕴⼗⼋界,把它看清楚。当你看清楚的
时候,你会发现⼀件事情,你的五蕴⾝⼼活动⼀直在逼
七、如何修道 8! 4
你前进。没有⼀件事情是你能够做得了主的,没有⼀件
事情是你要的。绝对要看到这回事,你才会知道哪有什
么外在的东西可爱可恨,统统都是⾃⼰内在的东西。你
才懂得怎么样去放下贪、嗔、痴。那么,你就再也不会
想要那些虚幻的外在事物,不想再被它迷惑,出离的⼼
就会殷重起来。这时的你就会知道不是出离这个世间,
⽽是出离五蕴⼗⼋界,不再迷惑于五蕴,不再以为有外
在的法。不懂的⼈以为有外在的世间,我要跳出三界,
却不知三界就在五蕴⼗⼋界⾥⾯。
5.烦恼之根——法念处的⼼念⽣灭观
如果你们继续看下去的话,接下来,你必须进⼊⾮常
微细的⼼,观更微细的⼼念⽣灭。任何修法,只要越修
⼼念越细,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确的修法。如果越修⼼
念不是越细,以为越修就能得到越多的法,那都是错的。
世间有什么东西给你利益啊?世间就是五蕴⼗⼋界的把
戏嘛,不懂的⼈会以为修⾏能得到什么了不起的法。所
以,观⼼念的⽣灭,必须越观⼼念越来越微细,看清⼀
切不过是⼼经所说的佛法精华— —五蕴皆空,除此别⽆
更殊胜的法可修可观,若有,必定是观⼼中之法。
以前说过,我们在修⾏的过程⾥⾯,修观不同于修定。
任何⼈修定的时候,因为⼼念的专注,会把能量集中在
⾝上。头上会累积了⼀股⽓,会有⼀股⽓包住头,修观
时头顶会有⽓往上冒。当你观的⼼越细,因为⼼念微细
会造成很⾼的定。更深的定,⽓就要升得更⾼。所以,
观⼼念⽣灭的时候,会发现头上痒痒发胀,有⼈形容头
上像喷泉⼀样喷⽔,有些⼈说好象头上在冒烟。有些⼈
!85
眼睛能看到修观的⼈头上升起⼀束光。当修⾏⼈的⼼念
不稳定的时候,他头上的亮光会摆来摆去,骗不了⼈的。
当他⼼念很定的时候,那个光柱会冲上天去。所以真修
⾏者,修⾏时会发出光,能看见光的⼈就会看到。所以,
真修⾏时,会来引⿁神,因为⿁神也见到修⾏⼈的光。
定和慧的⽓正好颠倒,禅定的⽓因为集中凝聚,就会留
在头上。修观的⽓是冒上去,结果呢?修定很强的⼈,
他没有办法修观,观太强的⼈没有办法修定,这两股⽓
是相反的。定⼒太强的⼈就没办法修观。为什么?因为
那股定的⽓带他⼊定,定⼒太强,观不了,他只好⼊定
了,别⼈还以为他修得好呢!
6.定⼒太强障观⼼
如果不先去分清楚,你究竟是修观还是修定。你就在
那⾥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什么。要弄清楚啊,修定会收
集能量,修观会消耗能量,越观他会越觉得没有体⼒,
有些⼈会有这种现象。所以,你很精进修观的时候,会
累、会疲倦,疲倦了你精进的⼼还在,于是⾝⼼互相⽭
盾。其实,修观时要多休息,修定的⼈应该少睡。⼤多
数⼈不是观太强,就是定太强。很多⼈不知道修观时有
⼀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观时千万不不要⼊入定太久,那
样会障碍修观。为什么?因为你观没多久就⼊定了。这
样的定⼒不利于修观。不明⽩的⼈还以为这个⼈很⽤功
在修⾏,外表看这个⼈修得很好,在明眼⼈看来,他⼀
点都没有进步。为什么?他想修观,可是观⼀点也没修
就⼊定去了。结果是定⼒越来越强,最后只会发神通,
不能开智慧,知道吗?别⼈看他修出神通⽽⾮常崇拜他,
七、如何修道 8! 6
在我看来他没进步。不明⽩修慧的关键在哪⾥,修来修
去,慢慢地越有神通,智慧却没有进展。禅宗祖师最害
怕学⼈⼊定,因为⼊定不修慧,是浪费时间。所以,修
观的时候⼀定要注意:不要⼊定太久。
7.维持四禅定⼒来观⼼
但是,没有⾜够的定⼒修不好观,怎么办?你每天⼀
定要能上四禅,早晚各⼀次。每次要⼀分钟内就能上四
禅,这样就有⾜够的定⼒修观。你们的禅定训练好之后,
都会有这个经验,两三个呼吸就进去了,有时吸⼀⼜⽓
就进四禅了。但是,千万不要在修观时⼀⼜⽓进四禅,
那表⽰你定⼒太强了,这时修观会⼀念不⼩⼼就进了四
禅。定慧都很强的⼈,可在四禅⾥修观,⼀般⼈往往在
定中就不想修观了,弄明⽩了定慧的⼼的差别,修观就
修得快。不明⽩的⼈修观变成⼊定,在浪费时间,别⼈
还以为他很精进呢!所以你必须每天检查⼀次,有没有
能⼒⽴刻再上四禅。如果能够,就证明你今天还有⾜够
定⼒修观。如果今天五分钟内都上不了四禅,那就暂停
修观。把定⼒再修回来,定⼒⾜够了,再来修观,这样
⽤功就⽤对了,否则,你就是在拖延时间罢了。
记住,修观时,每天早晚⼀一定要检验⼀一次四禅的定
⼒力力。
8.舍觉⽀——⽆⼼道⼈
修观修到⾝体都没有知觉时,会有⼀些现象出现。我
在这⾥先不说,说了之后,会障碍你的修⾏。只有你⾃
⼰修到那时,才会发现真的有那回事。当你们的⼼念越
!87
来越微细的时候,你头上的⽓会越冒越⾼,你会觉得冲
上天空去了。当⼼⾮常微细时,就是⽓⾼到⼀定时候,
你会进⼊⼀种⽆念的状态,在⽆念时,⾝⼼会发⽣⼀些
古怪的事情,这个就不说出来了。希望已经知道的同学,
不要告诉不知道的⼈,以免障碍他修⾏,好多⼈未修到
位就先想知道这个过程,结果以后打妄想、⾃我暗⽰,
以为修成了,⾃作障啊!
当你达到⽆念的状态时,你会发现,睁开眼睛看东西,
或者做什么事情,你的头都是空空的。其实,每个⼈都
经验过,内⼼清醒⽽脑袋⼀⽚空⽩,这时⼀点⼉杂念都
没有。我们的⼼念是这样的:你每天醒来的时候,⼼的
能量就会跑到头上来。睡觉时,头上的能量就会统统退
掉。当⼀个⼈观到⽆念的时候,他的头上就会空空的⼀
点⼉念头都没有。此时他只要动⼀个念头,就会发现有
⼀股能量冲上头。就是说,当你修到⼼念很细,细到不
动念的时候,真正的⽆念必定是头上⼀点能量都没有,
当时动⼀个念头,想⼀件事情,就会发现⼀股能量跑上
头来。发⽣这种现象时,就表⽰你做到⽆⼼道⼈的状况
了。什么叫⽆⼼道⼈呢?⾯对任何境界,⼼⾥知道没有
为那个境界动⼼念。虽然对境界不动⼼念,五遍⾏(觉
知的⼼)还是在的,但是,你不思考任何事物,见到⼼
只是⼀⾯镜⼦在照万物,你才知道⼼对境舍念清净,跟
四禅⼀模⼀样。你在四禅时,只是在定中没有任何念头。
修观修到⽆念的时候,不必⼊定就能够任何时候不动念
头,进⼊舍念清净的状况。
当⼀个⼈进⼊这样的状况以后,在平时烦恼⼼⼀动,
七、如何修道 8! 8
就会使他觉得很⾟苦,会有⼀阵⼦⼀阵⼦的⼼疼。从此
以后,他对贪嗔⼼等特别警觉,因为嗔⼼⼀起来,他⽴
刻觉得⼼受不了,很⾟苦。因为纯净的⼼已经⾮常敏感。
嗔⼼⼀来,⼼就要疼⽽受不了,他必须⽴刻舍掉。这个
时候,你要去除贪嗔就⽐较快。

第六讲
!89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5.增上慢
当⼀个⼈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证⾃知完成初
果。但是,修⾏⼈往往有⼀个⽑病,就是还没修到那
⾥,就⾃以为修到某某果位。就⾃我肯定地
⼋、证悟与悟后修 9! 0
说:我已经修到如此这般了,佛法把未证谓证的烦恼
称为增上慢。论中说,初果向⼈有时会有初果的增上慢,
⼆果向⼈有时会有⼆果的增上慢,三果向⼈有时会有三
果的增上慢,四果向⼈有时会有四果的增上慢。增上慢
本⾝不是妄语,他本⼈不知道,⾃以为修到那⾥了。当
增上慢⼈知道⾃⼰是增上慢时,他必须承认⾃⼰当时⾃
以为是,不然就是⼤妄语,你有增上慢吗?别掉进去!
更要⼩⼼⼤妄语哦!
6.果定
现法乐住
如何验证是否证初果?如果你以为你完成初果了,是
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见。在《清净道论》
的最后⼀品,讲到修慧的功德说,如果⼀个⼈完成了初
果,他就得到⼀种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定,在经典
⾥称果定为现法乐住。⼀个⼈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后,他
要享受证果的快乐,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这就是证果
的现法乐住,现法乐住⽐四禅还要舒服。如果你完成了
四禅与初果,你就会知道果定的现法乐住⽐四禅还要乐,
还要舒服。这个乐不是世间的快乐,也不是三禅那样的
快乐,是⼀种很平静很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你会觉
得全⾝很轻安,⼀种出离世间的宁静。当时世间的⼀切
你都没有兴趣了,⼼就⾃然静静地定在⾥⾯。
如果你们真的完成了初果之后,必须是你⾃信地知道
有这么⼀回事,若要他⼈印证就是你证初果没信⼼了。
所以,⼀旦你认为你完成了初果,你应该去作现法乐住,
如果你体验到了现法乐住,你就知道及⾃信有法喜充满
!91
这回事,你也会很⾃信证果了,确信证果的法乐是现法
可以乐住享受的。⼀个⼈不论是否通过修⾏完成了初果,
也可以尝试做现法乐住,如果他真的完成了初果,他⼀
定有资格(能⼒)享受证果的快乐,就是说,⼀定要出
现现法乐住。如果他没完成那个果位,就没有办法感受
了。现法乐住会随着你的禅定退⽽退。意思就是说,如
果你的禅定退,你的现法乐住也退。
如果你们没有完成四禅,你就不清楚现法乐住的乐是
多乐,但是,如果你完成了四禅就会知道,由智慧得到
的快乐⽐修定得来的快乐还要舒服。在经典⾥⾯说四禅
也有现法乐住。是怎么回事?就是说如果⼀个⼈从四禅
⾥出来,他会⾮常舒服,⼼念很清净,遇到任何境界,
他都会⼼如⽌⽔。如果四禅的定⼒没了,这个感受也就
没了,要重新修回四禅才会有。只要你完成四禅,你就
随时享受从四禅出定给你带来的快乐。
在享受现法乐住时,有时会弄错去⼊定,要分别清楚
现法乐住不是⼊定,不可弄错了,不要集中⼼念⽽⼊定。
当有⼈在做现法乐住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看到的话,可
以看到他头上会有光向上空冒,那光会升得很⾼。不需
要⼊定,只要⼼想享受那快乐,他的光就出现了。这个
是骗不了⼈的。他会法喜充满地在⾥⾯享受法乐。
退现法乐住
经论⾥⾯说有六种阿罗汉,即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
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不动
法阿罗汉。其中的退法阿罗汉,就是因为禅定退⽽退了
现法乐住。
⼋、证悟与悟后修 9! 2
可见证了果也会退,很多⼈不信证果后会退,不信者
请参考所例举的经论,不同部派对于退果的见解不同。
佛在四⼗⼆章经中说: “ 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
⽿。”,我不知道四⼗⼆章经出⾃哪个部派,然⽽,这个
部派认为佛说四果以下还有反复⼼,可见佛只信阿罗汉
的⼼,换句话说,到了三果,⼼依然会反反复复,就是
还会贪染世间,就有可能退果。当然有退也有进,如果
你发觉退了,就赶紧修。
7.证果与断烦恼
证果已断已知的烦恼
证初果后还要修的是修道所应断的法:1、欲界贪;
2、嗔恚;3、⾊界贪;4、⽆⾊界贪;5、痴;6、慢;
7、掉举。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见的修法了。⼩乘部
派的‘说⼀切有部’的论典⾥把烦恼分为欲界烦恼,⾊界烦
恼,⽆⾊界烦恼,再把三界烦恼个别细分为⼋⼗⼋使见
惑及九⼗⼋使见思惑,这种讲法已经被现在的北传佛教
的学者接受。然⽽,在经(不是论)⾥里里没有九⼗十⼋八使⻅见思惑
的说法,只是把烦恼分为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欲界⾥
的五个烦恼,称为五下分结。欲界以上的五个烦恼叫五
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界的烦恼和⽆⾊界的烦恼。
五下分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欲界的贪和嗔。
贪⼼有欲界贪、⾊界贪和⽆⾊界贪。嗔⼼唯欲界有。
痴⼼通三界。
五上分结就是⾊界的贪、⽆⾊界的贪、掉举、我慢和痴。其中:

须陀洹果是⾝见、戒取、疑三结已断已知,欲界贪和
!93
嗔未断,还重所以来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修或不修梵⾏,只断三结、欲界贪和嗔薄,
只来欲界投⽣⼀次。
阿那含果必修诸梵⾏,断五下分结,即欲界贪已断,
所以不来欲界。
阿罗汉果必修⼋正道,断五上分结,不来三界。
初果只断三结,⼆果的欲界的贪和嗔虽薄,却不是完
全没有,所以不可以欲界的贪和嗔来验证初果及⼆果。
唯有断五上分结的三果,才可以依有没有断贪和嗔来验
证。因此初果虽断我⻅见,还有贪嗔痴、我执及怕死。
⼀个⼈完成初果是断五下分结其中的三个结,并没有
断除欲界的贪和嗔。证初果之后,欲界的贪还是很重的,
有欲界贪就有嗔⼼。如果你不明⽩证初果只是破我见没
有断其它烦恼,就会怀疑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为什么
还有这样多的烦恼呢?那是因为你不通佛法,以为放下
我见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证初果不必断除贪嗔的烦恼,
只是放下我见,放下我见是很容易的。因为你没有弄清
楚,于是以为证初果是很难的。其实,所有的果位⾥,
证初果是最快的,我见是⼀刹那就能放下的。但是,你
要懂得怎么去修。你们在修的时候,我会⼀直⿎励并教
导你们,要完成初果不难,但是,如果你去跟⼈家讲说:
某某法师说证悟初果很容易,⼈家就会骂我。他们认为
这是很难的。其实在佛教界⾥有很多⼈完成了初果,他
还不敢相信⾃⼰能证,这些⼈总觉得他已经有了⼀定的
证悟,但却不敢承认是初果。因为他没办法分辨,他不
知道初果断什么烦恼,其实他是证悟了初果的,但是因
⼋、证悟与悟后修 9! 4
为听⼈家讲初果是如何的不得了,⽐如传说初果者不会
踏死⾍蚁了!于是,⾃⼰虽然有所觉悟却不以为是证悟
初果。这种⼈,你让他做现法乐住,他会⽴刻就做出现
法乐住来的。
8.禅定⾥也有掉举
完成初果以后再继续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见了,⽽是
放下五下分结⾥⾯的另外两个结— —欲界贪和嗔。就是
说,⼀个⼈完成了初果,他还有掉举等五上分结的烦恼。
你们会说,⼊了禅定不是没有掉举了吗?不是的,⼊定
只是没有掉悔,在所有的禅定⾥⾯都可以有掉举。很多
⼈不知道,以为修了禅定就没有掉举。进了初禅没有掉
悔,但是还有掉举。掉悔和掉举的区别是,掉悔是⼀个
⼈⼼中后悔、良⼼责备⾃⼰做错的⼀些事情。然后他整
天想我是⼀个罪⼈,我很罪恶,这样,他就没办法⼊初
禅了。所以,掉悔会障碍修初禅。如果⼀个⼈整天很后
悔,认为⾃⼰很罪恶,整天忏悔,是没有办法进初禅的。
掉举是整天回忆某⼀件事情,回忆某⼀境界。⽐如说你
修完初禅要上⼆禅时,专⼼看呼吸、专⼼观所修的境界,
掉举⼼会叫你回到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就是说
你修了初禅以后,执着初禅⽽产⽣掉举,你就整天回忆
初禅的境界。所以,掉举很严重的⼈上不了更⾼的定,
可是他不明⽩是掉举致使他留在原来的定。他反⽽会说
禅定中怎么会有掉举呢?他不知道掉举也发⽣在五上分
结,是⾊界和⽆⾊界⾥最严重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弄
清楚,如果进某⼀个定后⼼不愿意出来,要修下⼀个定
却又溜回原来的定,就是你对该禅定有贪— —⾊界贪。
!95
这个贪就让你掉举。另外,就是痴。痴就是⽆明,就是
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后的⼈会发现我慢是
很严重的烦恼。你修得越深⼊,越发觉别⼈修⾏不如你,
这就是我慢的烦恼。⼼念看得越清楚就越我慢,会越来
越重。
除⾮非是阿罗汉,不不然就有我慢,不不能以我慢来评论前
三果。
9.应该多观遍⾏五
有些修⾏者观⼼念⽣灭,观到正念现前,后来因为做
⼯谋⽣等种种原故⽽失去正念,原因是定⼒退了。这种
⼈必须先修好四禅,然后再重新观五遍⾏。不要以为禅
定和遍⾏五已经修过了不必再修。重观五遍⾏是为了把
你的微细⼼重新建⽴起来,重新掌握看到第⼀念,然后
才开始观⼼念⽣灭。如果你对第⼀一念的遍⾏行行⼼心所还没有
看清楚就去观⼼心念⽣生灭,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练
习观察遍⾏⼼所很重要。如果你观好遍⾏⼼所,你就可
以去观⼼念的⽣灭。
10.到烦恼的环境观⼼
⼀旦你认识到⽆⼼的时候,你可以躲起来修⼀阵⼦,
训练保持它。过后你必须出来⾯对境界,然后去掌握这
个⼼时时保持在⽆⼼状态,⼀旦烦恼⼼动就⽴刻知道,
然后把烦恼放下。所以,⼀般⼈修⾏进⼊不同阶段,需
要到不同环境磨炼,开始时在修⾏道场⾥,⼀切安排好
好地不令⼼烦乱,这样的修⾏是温室⾥⾯栽培出来的花
朵。修⾏⼈达到⽆⼼后,必须去⾯对暴风⾬考验,若开
始时你受不了暴风⾬,可以先在温室⾥努⼒修⼀阵⼦的,
⼋、证悟与悟后修 9! 6
最后还是要去⾯对令你烦恼的环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烦
恼的环境,你依然会⾯临起烦恼的⼀天。
11.⼋正道的⽣活环境
证阿罗汉果可能吗?在南传佛教国家有可能,中国寺
院不太可能,因为阿罗汉是明天死都⽆所谓了,没得吃
都⽆所谓了。所以,阿罗汉不为⽣活操⼼,但是他要过
⼋正道的⽣活。当今很难看到符合⼋正道⽣活环境的寺
院道场,在寺庙⾥的种种事务根本不适合阿罗汉来做;
⼀般寺庙⾥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活,杂务太多⽽且⼲
扰修⾏的⽣活。⼤多数修解脱道者,需要的是远离繁琐
的世俗,要有⾃⼰的时间,所以要躲到⼀个⽐较⾃由的
地⽅去修。在现代的寺庙⾥很难⾃修,寺庙⾥只适合⼀
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时间、那种⽣活、还要办事情,很
难与你的修法相应,你不能安排符合你⾃⼰的功课。⽐
⽅说,在早课前⼊了定,三⼩时后出定,你要被骂了。
嘿,你这懒惰⿁,不来做早课啊,吃饭时间你不来吃啊!
当你修观修到很投⼊的时候,有⼈来打岔了。所以,我
说寺庙⽣活只适合⼤家⼀起共修,可是修⾏进度是不共
的,寺庙共修不适合个别⼈修⾏的⽣活。如果,你要磨
练你的⼼念,你要做⽆⼼道⼈,在寺庙⾥可以磨练。但
是,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在寺庙就很难。寺庙⾥很多事
情令你⽆法完成阿罗汉果。⽐⽅说,寺庙⾥有抽签,阿
罗汉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还有,寺庙⾥由出家⼈⾃⼰煮
饭来吃,阿罗汉只会应供,不吃僧⼈煮的⾷物,凡夫⽐
丘认为他是⽩吃的懒⼈。不可以讲太多,讲太多就是讲
寺庙的坏话。
!97
就是说寺庙已经形成那种⽣活⽅式,所以说你要完成
阿罗汉果,寺庙⽣活是不适合的。但是,在南传佛教的
⼀些国家的寺庙,就适合,在⼤陆⼀些持戒的道场也⽐
较适合。也就是说持戒的道场要过堂、⾏堂,出家⼈不
可以做吃⾏堂。出家⼈⾏堂就是犯戒。所以,很多因素
使到阿罗汉要离开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罗汉果,你要
过⼋正道⽣活,你只能独居,只能住⼭。但住⼭还是有
问题,阿罗汉不会⾃⼰煮饭。⼭上谁供养啊。住在城市,
你去乞⾷就会被公安抓去,这要看你们的缘了。
11.⼊空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还有⼀个阶段要修。那个阶段是很
多修⾏的⽅法都能达到的。就是你会进⼊⼀种光明,这
个光明很难分辨,怎么说很难分辨呢?因为有些⼈在初
禅就看到光明了。有些⼈在初禅到四禅都会看到不同的
光明,在观⼼念⽣灭的当时也可以看到光明。在论典⾥
说证阿罗汉果前要⼊⾦刚喻定,在南传佛教⾥⾯叫做证
⼊空定,就是要证空性。⼊空定的时候,会见到⼀种光
明。他是怎么进⼊这个光明的呢?不允许从禅定⼊,四
禅⼋定⽆法进⾦刚喻定,必须⽤修观来进⼊,要以智慧
观⼼念来进⼊。进这个定之前有⼀个现象,如果你们有
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查⼀些⼈死了又回来的死亡记录,
看看他们怎么经过死亡的经历,证⼊空定类似死亡的经
历。证⼊空定者先有脱离世间的现象,最后会出现光明,
在南传佛教⾥有⼈说这是证了空定。你们可以去查看⼀
些早期禅宗祖师讲过的⼀些⼈怎么样进⼊涅盘。也会讲
到这⼀点。换句话说,涅盘就是要懂得怎么去死亡,就
⼋、证悟与悟后修 9! 8
是必定先以智慧觉悟不⽣不死,然后⼊涅盘时先感觉⾝
体的死亡,最后证实⼼原来是不⽣不死,明明了了脱离
了⾝⼼。也就是密宗⾥⾯讲到的,在死亡的阶段会经过
法性光明的阶段,⽽且说在当时若⼼不迷以为死亡,则
可以证悟空性,但死亡时不迷,能做得到的⼈太少了。
如果你们继续修下去的话,你们可以去体验证⼊空定。
问答
问:进⼊空定出来的⼈会怎么样?
师答:进⼊那种状况的⼈出来以后,他会有⼀种感觉,
世上没有什么好修的。但是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他出
来以后觉得⽆修⽆证,就是所作已办。他更应该知道⼀
件事情,就是知道没有下⼀⽣。如果他以为⽆修⽆证就
是所作已办,还不能确定⾃⼰没有下⼀⽣,其实他还未
完全解脱。
问:⼀个⼈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师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你们有兴趣的话,
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
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证果后会不会退呀,
怎么样才叫证果呀,⼤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部派说初
果不会退,理由是初果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
认为见道时是智慧断见惑,⼀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
但是有些部派说初果也会退。⾄于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
有⼏种,南传佛教说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
退,⽽且退的等次不同。(请参考后⾯所录的《中阿含·⼤
品福⽥经》)有些部派则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为⽌,因为
他们说初果绝对没得退。但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连
!99
初果也没有了。另外,有些部派还说,阿罗汉只是退了
现法乐住,但是死的时候还是阿罗汉;因为病、因为种
种因缘,定⼒退了,⼀些烦恼又⽣起来⽽退现法乐住,
但是他们说阿罗汉绝对不要那些烦恼了,只是因为他的
定⼒不够,那烦恼浮现⽽已。各种说法都有。
问:初果还会轮回吗?
师答:还要呀。最多七次呀。
问:他还会不会去做畜⽣呀?
师答:不会了。各部派都说初果绝对不会堕落了。
问: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答:根据初果的因缘,他⼀定会继续修⾏,⼀定会
遇到佛法,不然他⽆法在七次轮回之内解脱。如果你害
怕受轮回苦,证了初果后可以发愿往⽣极乐世界。往⽣
什么品知道吗?⾄少中品啊。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证果
的⼈,上品是⼤菩萨。
问:那罗汉呢?
师答:罗汉如果发⼼成为⼤阿罗汉,这种罗汉还是要
再来这个世间。但是有⼏种说法。⼀种说法是,⼤阿罗
汉不是以应化⾝再来这个世间,是以神通变化⾝来。但
是中国⼈相信,阿罗汉还会继续以应化⾝来。⽐如说济
公活佛就是个例⼦,还再来投胎,又来渡众⽣,继续与
众⽣结缘,⾏他的菩萨道。
问:他还会迷吗?
师答:多数还会迷。虽然有隔阴之迷,他还会继续去
修⾏,⽽且很快又觉悟。不但罗汉如此,完成初果者甚
⾄转世到没有佛法的地⽅,⾃⼰也会修⾏的。因为业习
⼋、证悟与悟后修 ! 100
的⼒量的推动,他会去修⾏。先碰到外道,就先修外道
法,⽐如练⽓功或修道教。
问:如果他已经证到了⼀种果位,他再来的时候,⼀
定还会证到这个果位吧?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说:能证果就说明与佛法因缘很深,⼀定会遇到佛
法的。
问:⼊定和中阴⾝看到的光⼀样吗?
师说:在⼊定时也能看到光,中阴⾝也可以看到光。
但是不⼀样的。⼤家看见的都是光,没有办法分辨。所
以,你要分辨清楚的话,你就必须把四禅⼋定都修完。
把所有的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弄清楚,你才能分别清
楚。⽽且相同的定在不同时候会看到不同的光明。
问:如何修灭尽定?
师说:修观达到⽆⼼过后,可以进⼀步修五、六、七、
⼋的⽆⾊定。如果你定⼒很好,修完五、六、七、⼋定,
最后你可以进⼊灭尽定。能进⼊入灭尽定的⼈人肯定⾄至少是
三果。进⼊灭尽定时,有⼈会头低下来。其实,观⼼⽣
灭观到⽆⼼时,有时头也会低下来。原因是⾼度⽆⼼时,
⼼就不控制⾝体,颈项失去控制⽽头就会低下来。所以,
有些⼊⽆⼼定的道⼈,当他的头低下来的时候,别⼈还
以为他在打瞌睡。懂得的⼈⼀靠近就知道了,⼀个⼈进
⼊灭尽定或⽆想定时,他的周围会产⽣很强的磁场,靠
近此⼈就会有想⼊定的感觉。四禅⼋定都是有⼼定,⼊
定、出定、在定都⾃⼼明了。灭尽定是⽆⼼定,⽆⼼定
是⼊定、出定、在定都⽆⼼。灭尽定的步骤:⼀开始上
坐的时候,先⼼想我现在要进⼊灭尽定,然后⼊四禅⼋
!101
定⾥观⽣灭,之后你再不可以有进⼊灭尽定这个念头。
因为是⽆⼼定,不可以象四禅⼋定那样⼼想进就进。只
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脱的圣⼈,到四禅⼋定以后⾃然
地进⼊灭尽定。另外,灭尽定是⽆⼼定,他出来的时候
也是⽆⼼出定。
相关经典 ! 102

禅定相关经典
在修法上⼀定要依⽼师的指⽰去修,这时依⼈不
依法。证悟时,必须是⾃证⾃知,请勿依靠⽼师的印
证,也不可以找⾮同见同⾏的⼈释疑,这时,应当依
据经典,依法不依⼈。以下是应读的经典:

关于四禅⽀支
注意经⽂说:初禅的⼈听到声⾳语⾔便退失,四
禅呼吸断。
长阿含第⼆分众集经第五
⽐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喜乐,⼊于
初禅。灭有觉观,内信⼀⼼,⽆觉⽆观,定⽣喜乐,
⼊第⼆禅。离喜修舍,念进,⾃知⾝乐,诸圣所求,
忆念、舍、乐,⼊第三禅。离苦乐⾏,先灭忧喜,不
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禅。
长阿含经卷第⼗⼆ 第⼆分清净经第⼗三
有觉、有观,离⽣喜乐⼊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
誉。犹如有⼈灭于觉观,内喜⼀⼼,⽆觉⽆观,定⽣
喜乐⼊第⼆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除喜⼊
舍,⾃知⾝乐,贤圣所求,护念⼀⼼⼊第三禅。如是
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
念清净⼊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杂阿含(747)禅定灭何法
如是我闻
!103
⼀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静处禅思。念⾔ ‘ 世尊说三
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
是苦。此有何义?’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
礼⾜,退住⼀⾯,⽩佛⾔: “ 世尊,我独⼀静处禅
思,念⾔‘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又说⼀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 “ 我以⼀切⾏⽆常故,⼀切⾏变易法
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渐
次寂灭故说,以诸⾏渐次⽌息故说,⼀切诸受悉皆是
苦。”
阿难⽩佛⾔: “ 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
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语寂灭。第⼆禅正受
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寂灭。第四禅正
受时,出⼊息寂灭。空⼊处正受时,⾊想寂灭。识⼊
处正受时,空⼊处想寂灭。⽆所有⼊处正受时,识⼊
处想寂灭。⾮想⾮⾮想⼊处正受时,⽆所有⼊处想寂
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寂
灭。”
阿难⽩佛⾔:“世尊,云何渐次诸⾏⽌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禅正受时觉
观⽌息,第三禅正受时喜⼼⽌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
⽌止息。空⼊处正受时,⾊想⽌息。识⼊处正受时,空
⼊处想⽌息。⽆所有⼊处正受时,识⼊处想⽌息。⾮
想⾮⾮想⼊处正受时,⽆所有⼊处想⽌息。想受灭正
相关经典 ! 104
受时,想受⽌息。是名渐次诸⾏⽌息。”
阿难⽩佛:“世尊,是名渐次诸⾏⽌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息、奇特⽌息、上⽌息?⽆
上⽌息。如是⽌息,于余⽌息⽆过上者。”
阿难⽩佛:“何等为胜⽌息、奇特⽌息、上⽌息、
⽆上⽌息。诸余⽌息⽆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不乐,解脱。恚、痴,⼼
不乐,解脱。是名胜⽌息、奇特⽌息、上⽌息、⽆上
⽌息。诸余⽌息⽆过上者。?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
中阿含经(204)晡利多品罗摩经
世尊答⽈。优陀夷。⽐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
有觉.有观。离⽣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得共彼天
戒等.⼼等.见等也。彼觉.观已息。内靖.⼀⼼。
⽆觉.⽆观。定⽣喜.乐。得第⼆禅成就游。得共彼
天戒等.⼼等.见等也。彼离于喜欲。舍⽆求游。正
念正智⽽⾝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
得第三禅成就游。得共彼天戒等.⼼等.见等也。优
陀夷。是谓⼀道迹⼀向作世证
经⽈:初禅以声为刺,四禅以⼊息出息为

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
⼊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刺。⼊第⼆禅者以觉观为刺。⼊
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刺。⼊入
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刺。⼊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所
!105
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想处者以⽆所有处想为刺。
⼊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复次。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
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
律⽈:⽬揵连⾃说⼊⽆⾊定见⾊闻声
⼗十诵律律卷第⼆二
⼀时长⽼⼤⽬揵连。在耆阇崛⼭⼊⽆所有空定。
善取⼊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
中伎乐⾳声已。还疾⼊定。作如是念。我在定中闻阿
修罗城中伎乐⾳声。从三昧起语诸⽐丘。我在耆阇崛
⼭⼊⽆所有处⽆⾊定。闻阿修罗城中伎乐⾳声。诸⽐
丘语⽬连。何有是处。⼊⽆⾊定当见⾊闻声。何以故。
若⼊⽆⾊定。破坏⾊相舍离声相。汝空⽆过⼈法故作
妄语。汝⽬连应摈治驱遣。是事⽩佛。佛语诸⽐丘。
汝等莫说⽬连犯罪。何以故。⽬连但见前事不见后事。
如来亦见前亦见后。是⽬连在耆阇崛⼭,⼊⽆所有处
⽆⾊定。善取⼊定相,不不善取出定相,从定起闻阿修
罗城中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定闻
声。若⼊⽆⾊定。若见⾊若闻声⽆有是处。何以故。
是⼈破坏⾊相舍离声相故。若⽬连空⽆过⼈法故妄语
者亦⽆是处。是⽬连随⼼想说⽆罪。
相关经典 ! 106

证果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经典只说到⼗结,即五上分结和
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
论师创⽴88使和98使的复杂理论,如今中国佛教⼏乎全盘接受
88使和98使的讲法,更创⽴81惑。然⽽,佛在经典⾥不曾说到
有88使和98使。⽽且南传佛教如今依然只是讲⼗结,我个⼈认
为中国佛教应当放弃88使和98使的理论,以五上分结和五下分
结来讲解证果。
以下列出88使和98使的理论出⾃哪些论典,编号引⽤⼤正藏
的号码,其中1521及1527是⼤乘论师依据⼩乘论典⽽说98使,
1541/1543/1546/1547/1552都是⼩乘论师的著作,不是佛所说的
论典。
1521 ⼗住毘婆沙論 聖者⿓樹造 98
1527 涅槃論 婆藪槃⾖作 98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尊者世友造 88,98
1543 阿毘曇⼋犍度論 迦旃延⼦造 88,98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迦旃延⼦造
五百羅漢釋 88,98
1547 鞞婆沙論 阿羅漢⼫陀槃尼撰 88,98
1552 雜阿毘曇⼼論 尊者法救造 88,98

律⽈:须陀洹不复受三涂报,于⽆上道决
定信
善⻅见律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如是我闻。⼀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
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在⼀⾯
!107
坐。⽩佛⾔。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
具丈夫志。归命三宝。⾃⾔我是优婆塞者。云何⽽得
须陀洹果。乃⾄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
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更不不复受
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
际⼊入于涅盘。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得
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怒痴,名斯
陀含。又问。云何⽽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
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
塞。闻此法已。⼼⽣欢喜。⽽⽩佛⾔。世尊。甚为希
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
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退。诸⽐丘等闻
佛所说。欢喜奉⾏。
律⽈:证果与所断烦恼。没说88使98使
毘尼⺟母经卷第⼋八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见。⼆疑。三戒取。
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
⼀欲染。⼆恚。三⾊染。四⽆⾊染。五⽆明。六慢。
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
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
尽故名阿罗汉。
经⽈:证果与所断烦恼。没说88使98使
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自欢喜经第⼗十四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
⼈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漏,⼼解脱、智慧解脱,于
相关经典 ! 108
现法中⾃⾝作证,⽣死已尽、梵⾏已⽴、所作已办、
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不违教诫,尽五下
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教诫。或时有⼈不违
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此世
⽽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不违教诫,三结尽,
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
教诫。此法⽆上。智慧⽆余。神通⽆余。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放光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碍、有狐疑碍、有邪信
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
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
消五爱:⼀者⾊爱、⼆者⽆⾊爱、三者痴爱、四者恨
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空菩
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禅,⾄罗汉道。
是⼈已得⽆相解脱,逮得五⼒乃⾄罗汉。是为菩萨得
法眼净。
佛为年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有⽐丘三结尽得须陀洹,不不堕恶趣,法决定向三
菩提,七有天⼈往⽣究竟苦边。有⽐丘三结尽,贪、
恚、痴薄,得斯陀含。有⽐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
含,⽣般涅盘,不复还⽣。此世有⽐丘得⽆量神通境
界,天⽿、他⼼智、宿命智、⽣死智、漏尽智。
杂阿含经(393)
如是我闻。⼀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住处⿅野
!109
苑中。尔时。世尊告诸⽐丘。若善男⼦,正信⾮家,
出家学道,彼⼀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
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
圣谛。是故⽐丘,于四圣谛未⽆间等者,当勤⽅便修
⽆间等。如此章句,⼀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佛说
此经已,诸⽐丘闻佛所说,欢喜奉⾏。如是知、如是
见、如是⽆间等,悉应当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
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
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间等。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切皆
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
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
是当见,如是⽆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
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
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
⽆间等。亦如是说
若⼀切漏尽,⽆漏⼼解脱、慧解脱,见法⾃知作
证,我⽣已尽、梵⾏已⽴、所作已作、⾃知不受后有。
彼⼀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
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
见,如是⽆间等。亦如是说。
杂阿含经(797)
如是我闻。⼀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
时。世尊告诸⽐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
相关经典 !110
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圣道,正见乃⾄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
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
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
尽,⼀切烦恼永尽。
杂阿含经(928)
摩诃男⽩佛⾔。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
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摩诃男⽩佛⾔。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
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佛⾔。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
知。谓⾝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
优婆塞阿那含
经⽈:阿罗汉有退,9种阿罗汉
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
我闻如是。⼀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往诣佛所,稽⾸佛⾜,却坐⼀⾯。
⽩⽈:世尊!世中为有⼏福⽥⼈?
世尊告⽈:居⼠!世中凡有⼆种福⽥⼈,云何为
⼆?⼀者学⼈,⼆者⽆学⼈。学⼈有⼗⼋,⽆学⼈有
九。
!111
居⼠!云何⼗十⼋八学⼈人?信⾏、法⾏、信解脱、见
到、⾝证、家家、⼀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
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
⽣般涅盘、⾏般涅盘、⽆⾏般涅盘、上流⾊究竟。是
谓⼗⼋学⼈。
居⼠!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
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
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学⼈
律⽈:阿罗汉有退,9种阿罗汉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长者以诸⾐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世
尊。于此⼈间⼏是福⽥。佛⾔。有⼆。谓学及⽆学。
学⼈差别有⼗⼋种。⽆学之⼈有其九种。是谓福⽥。
堪销物利。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
⼀来向、⼀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
⾏、随法⾏、信解、见⾄、家家、⼀间、中、⽣、有
⾏、⽆⾏、上流。是名⼗⼋。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
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
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律⽈:四三⼆果有退。得果退者⾔退失不

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勒伽卷第⼋八
问:若⽐丘如是语。我于四沙门果退。犯何罪。
答:偷罗遮。
问:若⽐丘⾔。我得四沙门果。得何罪。
相关经典 !112
答:不得⾔得。波罗夷罪
问:我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
罪耶。
答:不犯。实不得退⾔得退。波罗夷。实者不犯
问:若⽐丘⾔我是学⼈。得何罪耶。
答:若⾔我学波罗提⽊叉。偷罗遮。若空⽆所有
⾔学圣法。波罗夷。学修多罗毘尼阿毘昙亦如是。
若⽐丘⾔。我是最后⽣。犯何罪耶。
答:若说过去法已灭。偷罗遮。若说实⽣尽。波
罗夷
律⽈:⼆果失精,不说三果失精
四分律律卷第⼆二
世尊以此因缘即集诸⽐丘告⾔。乱意睡眠有五过
失。⼀者恶梦。⼆者诸天不护。三者⼼不⼊法。四者
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精。是为五过失。善意睡
眠有五功德。不见恶梦。诸天卫护⼼⼊于法。系意在
明相。不于梦中失精。是谓五功德。于梦中失精不犯。
精有七种。青黄⾚⽩⿊酪⾊酪浆⾊。何者精青⾊转轮
圣王精也。何者精黄⾊转轮圣王太⼦精也。何者精⾚
⾊犯⼥⾊多也。何者精⽩⾊负重⼈精也。何者精⿊⾊
转轮圣王第⼀⼤⾂精也。何者精酪⾊须陀洹精也。何
者精酪浆⾊斯陀含⼈精也。
律⽈:讲解⼊禅得果⽆犯
四分律律卷第⼗十七 说云何得证果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七群⽐丘
!113
往语六群⽐丘: “ 长⽼,云何⼊初禅、第⼆、第三、
第四禅?云何⼊空⽆相⽆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
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耶? ” 时六群⽐丘报⾔:
“如汝等所说者,则已犯波罗夷法,⾮⽐丘。”时⼗七
群⽐丘,便往上座⽐丘所问⾔: “ 若有诸⽐丘作如是
问‘云何⼊初禅、⼆禅乃⾄四禅,空、⽆相、愿,须陀
洹乃⾄阿罗汉果,为犯何罪?’”上座⽐丘报⾔:“⽆所
犯。”⼗七群⽐丘⾔:“我等向者诣六群⽐丘所问⾔‘云
何⼊初禅乃⾄四禅,空、⽆相、愿,云何得须陀洹果
乃⾄阿罗汉果’彼即报⾔‘汝等⾃称得上⼈法,犯波罗
夷⾮⽐丘。’ ”彼⽐丘即察知,此六群⽐丘与⼗七群⽐
丘作疑恼。
律⽈:证果向他⼈说,犯波夜提罪
⼗十诵律律卷第⼗十 不不得实说过⼈人法
是中犯者:
若⽐丘,实是阿罗汉,向他⼈说,波夜提。
实向阿罗汉,向他⼈说,波夜提。
实阿那含、向阿那含,实斯陀含、向斯陀含,实
须陀洹、向须陀洹,向他⼈说,皆波夜提。
若⽐丘,实得初禅,向⼈说者,波夜提。
实得⼆禅、三禅、四禅,慈、悲、喜、舍,空处、
识处、⽆所有处、⾮有想⾮⽆想处,不净观、阿那般
那念,向他⼈说,波夜提。
乃⾄我好持戒,向他⼈说,突吉罗。
若⽐丘实见诸天来⾄我所。龙、夜叉、浮荼⿁、
毘舍遮⿁、罗剎⿁来⾄我所,向他⼈说,波夜提。
相关经典 !114
乃⾄实见⼟⿁来⾄我所,向他⼈说,突吉罗
律⽈:证果不⼀定会说法
⼗十诵律律卷第⼗十⼀一
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诸⽐丘:我教化四众疲
极,令诸⽐丘当教诫⽐丘尼。尔时,诸⽐丘受佛教已,
次第教诫⽐丘尼。上座⽐丘次第教诫竟,次⾄长⽼般
特。
时阿难往语般特⾔:“汝知不,汝明⽇次应教诫⽐
丘尼。”般特语阿难⾔:“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
我夏四⽉乃能诵得⼀拘摩罗偈 ‘ 智者⾝⼜意不作⼀切
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益之苦⾏’
阿难,得过是次者善。”
阿难再三语般特⾔: “ 诸上座已教诫竟,今次到
汝。”般特⽐丘亦再三报阿难⾔:“我钝根不多闻,未
有所知,夏四⽉乃能诵得拘摩罗⼀偈。得过次者
善。”
阿难复⾔: “ 汝明⽇次教诫⽐丘尼。 ” 即受阿难
语。夜过已,中前着⾐持钵,⼊舍卫城次第乞⾷,⾷
后还⾃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室坐禅。
尔时诸⽐丘尼闻,今⽇般特⽐丘次教诫⽐丘尼,
皆⽣轻⼼: “ 是不多闻诵读经少,夏四⽉过诵得⼀拘
摩罗偈‘智者⾝⼜意不作⼀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
欲,亦不受世间⽆益之苦⾏ ’ 。我等所未闻法云何得
闻?我等所未知法云何得知?所诵拘摩罗偈,我等先
已诵。”
诸有⽐丘尼,先不⼊祇陀林听法者,时皆共来。
!115
有五百⽐丘尼,出王园⽐丘尼精舍,往祇桓听法。诣
长⽼般特房前⽴,謦欬作声扣户⾔: “ ⼤德般特,出
来! ” 长⽼般特即从禅起出房,⾄独坐床上,端⾝⼤
坐,诸⽐丘尼头⾯礼竟,皆在前坐。
时长⽼般特以柔软语⾔:“诸姊妹!当知我钝根少
所读诵,夏四⽉过诵得⼀偈 ‘ 智者⾝⼜意,不作⼀切
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益之苦⾏’
虽然我当随所知说,汝等当⼀⼼⾏不放逸法。何以故?
乃⾄诸佛,皆从⼀⼼不放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
作是语已,⽤神通⼒于座上没,在于东⽅虚空之
中,现四威仪⾏⽴坐卧。⼊⽕光三昧⾝出光焰,青黄
⾚⽩种种⾊光。⾝下出⽕⾝上出⽔,⾝下出⽔⾝上出
⽕,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种种现神⼒已还坐
本处。
诸⽐丘尼见长⽼般特如是神⼒已,轻⼼灭尽,⽣
信敬⼼故尊重净⼼,折伏憍慢。即随⽐丘尼所憙乐法
所应解法,⽽为演说。众中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有种声闻道因缘,有种辟⽀佛
道因缘,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者。尔时众中。
得如是种种⼤利益。
经⽈:⼀聚落内有500阿那含。
由本经这说明有⽆数⼈于佛前证初果,这些⼈于
末法都会天上⼈间来回地继续修⾏证果。别听⼈瞎说
此时不可能修证。
杂阿含经(854)
相关经典 !116
~~~~世尊。彼等命终。当⽣何处
佛告诸⽐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
含。于天上般涅盘。不复还⽣此世
诸⽐丘⽩佛。世尊。复有过⼆百五⼗优婆塞命终。
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
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盘。不复还⽣此世。复有过
⼆百五⼗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
斯陀含。当受⼀⽣。究竟苦边。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
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
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往⽣。究竟
苦边
佛告诸⽐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问者。徒
劳⽿。⾮是如来所乐答者。夫⽣者有死。何⾜为奇。
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知成等正觉。
显现演说。分别开⽰。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
故是事起。缘⽆明有⾏。乃⾄缘⽣有⽼、病、死、忧、
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明灭则⾏灭。乃⾄⽣灭则
⽼、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今当为
汝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
谓圣弟⼦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丘闻佛所说。欢喜奉⾏
经⽈:初果优婆夷畜养男⼥服习五欲(妓
⼥)
杂阿含经(964)
~~~~婆蹉⽩佛。颇有⼀⽐丘于此法、律得尽
!117
有漏。⽆漏⼼解脱。乃⾄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若⼆、若三。乃⾄五百。
有众多⽐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不受后有
婆蹉⽩佛。且置⽐丘。有⼀⽐丘尼于此法、律尽
诸有漏。乃⾄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三⽐丘尼。乃⾄五百。
有众多⽐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不受后有
婆蹉⽩佛。置⽐丘尼。有⼀优婆塞修诸梵⾏。于
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三。乃⾄五百优婆塞。
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
得成阿那含。不复还⽣此
婆蹉⽩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优婆夷于此法、
律修持梵⾏。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三优婆夷。乃⾄五百。
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
得阿那含。不复还⽣此
婆蹉⽩佛。置⽐丘、⽐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
梵⾏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三。乃⾄五百。乃有众
多优婆塞居家妻⼦,⾹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
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往⼀来。究
竟苦边
婆蹉⽩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优婆夷受习五欲。
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三。乃⾄五百。乃有众
相关经典 !118
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服习五欲。华⾹严饰。
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
向三菩提。七有天⼈往⽣。究竟苦边。(⼥⼈畜养男
⼥,服习五欲,即妓⼥)
婆蹉⽩佛⾔。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
丘、⽐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者。及优婆塞、
优婆夷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以沙
门瞿昙成等正觉。⽐丘、⽐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
诸梵⾏。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成就尔所功
德故。则为满⾜。瞿昙。今当说譬
经⽈:不梵⾏能得⼆果,故不应筹量他⼈
道⾏
杂阿含经(990)⿅鹿住优婆夷⼼心⽣生狐疑
如是我闻。⼀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
时。尊者阿难晨朝着⾐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
⾄⿅住优婆夷舍。⿅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
座。⽩⾔。尊者阿难令坐
时。⿅住优婆夷稽⾸礼阿难⾜。退住⼀⾯。⽩尊
者阿难。云何⾔世尊知法。我⽗富兰那先修梵⾏。离
欲清净。不着⾹花。远诸凡鄙。叔⽗梨师达多不修梵
⾏。然其知⾜。⼆俱命终。⽽今世尊俱记⼆⼈同⽣⼀
趣。同⼀受⽣。同于后世得斯陀含。⽣兜率天。⼀来
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不修梵⾏。
同⽣⼀趣、同⼀受⽣、同其后世
阿难答⾔。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世间
!119
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
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钵。洗⾜已。往诣佛
所。稽⾸佛⾜。退坐⼀⾯。以⿅住优婆夷所说⼴⽩世

佛告阿难。彼⿅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世间根之
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或有⼀犯戒。彼于⼼解脱、慧解脱不如实
知。彼所起犯戒⽆余灭、⽆余没、⽆余欲尽。或有⼀
犯戒。于⼼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余灭、
⽆余没、⽆余欲尽。于彼筹量者⾔。此亦有如是法。
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趣、同⼀受⽣、同⼀后
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义饶益苦。
阿难。彼犯戒者。于⼼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
彼所起犯戒⽆余灭、⽆余没、⽆余欲尽。当知此⼈是
退。⾮胜进。我说彼⼈为退分。
阿难。有犯戒。彼于⼼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
于所起犯戒⽆余灭、⽆余没、⽆余欲尽。当知是⼈胜
进不退。我说彼⼈为胜进分。⾃⾮如来。此⼆有间。
谁能悉知。是故。阿难。莫筹量⼈⼈⽽取。⼈善筹量
⼈⼈⽽病。⼈筹量⼈⼈。⾃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
⽿。如⼆犯戒。⼆持戒亦如是。彼于⼼解脱、慧解脱
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余灭。若掉动者。彼于⼼解
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余灭。彼若瞋恨者。
彼于⼼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余灭。
若苦贪者。彼于⼼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
相关经典 ! 120
⽆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如来能知⼈⼈
阿难。⿅住优婆夷愚痴少智。⽽于如来⼀向说法
⼼⽣狐疑。云何。阿难。如来所说。岂有⼆耶
阿难⽩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者。⽆
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
所⽣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何趣。云
何受⽣。云何后世。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
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何趣。
云何受⽣。后世云何。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
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同⽣⼀趣。同⼀受
⽣。后世亦同是斯陀含。⽣兜率天。⼀来⽣此究竟苦
边。彼⼆有间。⾃⾮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
莫量⼈⼈。量⼈⼈者。⾃⽣损减。唯有如来能知⼈⽿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
佛灭后(公元1500-2500)还能得阿那含
善⻅见律律卷第⼗十⼋八:(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不不难
何以佛不听⼥⼈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出家,
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丘尼⼋敬,正法还得千
年(bc500-ac500)。法师⽈: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
答⽈:不都尽。于千年(ac500-ac1500)中得三达智。复
千年(ac1500-2500)中得爱尽罗汉,⽆三达智。复千年
(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复千年(ac2500-3500)中得
斯陀含。复千年(ac3500-4500)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
五千岁(ac4500-9500)。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
不得道。万岁后经书⽂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
!121
⽽已。
证果的信⼼、真伪、退果
修⾏为了解脱⽣死,⼩乘佛教称为证果,共有四
果。中国禅宗称为明⼼见性,后期的祖师更⽴下三关。
佛在世时,已经有⼈怀疑佛所印证的⼆果不正确(杂
阿含 9 9 0 经)。在佛灭后对四果的印证更是议论纷
纷,最开始有⼤天五事中的阿罗汉有⽆知,后来发展
到阿罗汉退果,乃⾄阿罗汉可退⾄⽆果的说法。如今
更加难判断修⾏⼈所证何果,例如增上慢⼈的未证以
为已证,以及已证果后退果。所以千万别⾃以为证果
⽽告诉他⼈,因为你可能是未证以为已证,也可能证
了退果,怀疑你的⼈⼀旦发现你的烦恼再起时,他们
将会耻笑你,甚⾄于把你赶出三门外。所以要⼩⼼不
要向⼈说你已证xx果,也要⼩⼼观察证和退,以下是
关于证果的问题:
1:真实证果随意向他⼈说,犯波夜提。
2:观因缘、观五蕴、观⽣灭、观⼗⼋界等,皆可
证初果⾄阿罗汉果。
3:⼀个修法让他证阿罗汉,不等于你修完成了也
是阿罗汉。
4:修⾏者贪求果位,⾃以为修证——增上慢。
5:修观后必须经过⼀番磨炼,才能确定烦恼是否
断除。
6:见道可以顿见,所以初果可以速证。⼊定、念
佛、持咒⾮修慧故难见道,观因缘是破我见最好的修
法。
相关经典 ! 122
7:修道必须渐修,即贪嗔只能渐断,所以应当经
常修观。
8:烦恼不可断灭,以⽆⽣缘为断。只要失去正念
正知,烦恼就有因缘再度⽣起。
9:定⼒退失,则正念也退失。正念退失,则烦恼
得⽣缘。
1 0 :每天早晚检查定⼒是否退,退了赶快修回
来。
1 1:平时多观因果、因缘、⽣灭,世间的⽣灭、
⽆常、苦、⽆我。
1 2 :唯有过出世间的⼋正道⽣活,才能证阿罗
汉。
1 3:世⼈以⼈为师,以圣⼈为依⽌,真修解脱道
者并⾮如此。佛说:佛灭后,以戒为师,依⽌四念处。

1 4:阿罗汉之前三果,⼼勿与⾊会,不然祸⽣。
四⼗⼆章经⽈:佛告沙门。慎⽆信汝意。意终不可信。
慎⽆与⾊会。与⾊会即祸⽣。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
意。
1 5 :不要道听途说,对于退果若有疑问,请看
《异部宗轮论》或《异部执论》。
1 6:要以⼼⽆烦恼为⾃在,不要以开悟或证果⽽
⾃满。
1 7:要以烦恼减轻、智慧增长为成果。别以你修
完⼀个法门了,以此当成修⾏成果。
1 8:众⽣各有因缘,菩萨⾏持更是难思议。有⼈
!123
表⾯上虽未修定慧,可能⼀⼊定就是四禅,⼀修观就
证果。所以,别认为你有戒、有定、有慧、有修⾏,
他⼈⽆。
1 9:有缘先开悟或证果,道⾏不⼀定⽐后来者更
⾼。
2 0 :除⾮你是阿罗汉,不然你还有我慢、贪、
嗔、掉举、怕死。
2 1:你所崇拜的⽼师绝对不是⼀切智者,别以为
你的⽼师有修证,就迷信他的⼀切,以他的话为权威。

2 2:你想当圣⼈吗?先请⼀切⼈调查与研究你的
⼀切缺点。因为圣⼈不怕调查,还是先让⼈证明我⽆
缺点吧!
2 3:⾦刚经说证果者不会说:有我得初果,乃⾄
阿罗汉果。
2 4:不论⽼少、智愚都能证得四果。⼤智慧的如
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盘陀伽。年龄极⽼的如⼀百
⼆⼗岁的如须跋陀罗,年轻的如七岁沙弥均头。
2 5 :证果的快慢是个⼈因缘成熟,是极不⼀致
的。阿难从佛⾝边极久,还没有证罗汉;⽽舍利弗、
憍陈如等,不过⼏天就成了罗汉。
2 6:不是证得须陀洹以后,今⽣努⼒进修即能得
阿罗汉,好多是此⽣证得初果或⼆果、三果后,就停
顿不前了。

~全⽂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