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9K views28 pages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資料回應題(參考答案)

Uploaded by

Alex Che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0% found this document useful (0 votes)
9K views28 pages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資料回應題(參考答案)

Uploaded by

Alex Chen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We take content rights seriously. If you suspect this is your content, claim it here.
Available Formats
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on Scribd
You are on page 1/ 28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題1
建議評卷參考

(a) 以下哪項是對三次產業的正確描述? (1
分)
(1) 第一產業的例子包括農業、漁業等
(2) 第二產業的例子包括工業、製造業等
(3) 第三產業的例子包括科技研發、交通運輸等
A. 只有(1)、(2)
B. 只有(1)、(3)
C. 只有(2)、(3)
D. 以上皆是

(b) 以下哪項是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正確描述? (1
分)
(1) 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外資到當地設廠生產
(2) 中國積極發展製造業
(3) 中國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
A. 只有(1)、(2)
B. 只有(1)、(3)
C. 只有(2)、(3)
D. 以上皆是

(c) 描述資料 A 所示在 2000 至 2017 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趨勢。 (4


分)

首先,資料 A 反映中國經濟出現轉型,其國內生產總值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中第
一、第二產業所佔比例均呈下跌,第三產業則呈現上升趨勢。根據資料 A,國內生產
總值由 2000 年的 100,280 億元人民幣急升至 2017 年的 827,121 億元人民幣,升幅超過
八倍。在此期間,第一產業所佔比例下跌 6.8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佔比例先在 2005
年緩緩上升 1.5 個百分點,繼而轉為下跌,由 47%下跌至 40.5%,跌幅達 6.5 個百分點;
兩者在 2017 年合共所佔比例由 60.2%下跌至 48.4%,跌 11.8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
比例則由 39.8%大幅上升至 51.6%,升幅達 11.8 個百分點,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對國內生
產總值貢獻最大的部分。由此可見,資料 A 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上升的趨勢,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其中第一、第二產業所佔比例均呈下跌,第三產業則呈現上升趨勢。

其次,資料 A 反映中國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分別呈下跌、先升後放
緩及上升趨勢。根據資料 A,就就業人數而言,在 2000 至 2017 年期間,第一產業由
36,043 萬人下跌至 20,944 萬人,下跌逾四成;第二產業由 16,219 上升至 2010 年的
21,842 萬人,上升接近四成,繼而在 2017 年保持平穩;第三產業則由 19,823 萬人上升
至 34,872 萬人,大幅上升逾七成半,取代第一產業成為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第三產
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的差異日漸擴大。由此可見,資料 A 反映中國第一、
第二及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分別呈下跌、先升後放緩及上升趨勢。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清楚描述資料 A 所示在 2000 至 2017 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趨 4
勢;對趨勢有所認識,例如在 2000 至 2017 年期間中國經濟出
現轉型的特徵;例如:
 國內生產總值在 2000 至 2017 年期間持續上升,其中第
一、第二產業所佔比例均呈下跌,第三產業則呈現上升趨
勢,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最大
的部分;
 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在 2000 至 2017 年期間
分別呈下跌、先升後放緩及上升趨勢,而第三產業的就業
人數與第一、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的差異日漸擴大等。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考生明白資料是有關
中國經濟轉型的數字
 嘗試就資料概括兩個趨勢,但描述不甚清晰;又或只能清楚指 2-3
出及描述一個趨勢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相關的要點,但欠全面
 嘗試簡單描述數字,或未能概括整段時期的各個項目,例如只 1
指出其中一個項目的變化特徵,例如第一產業出現下跌;又或
僅描述數字變化,未能指出其趨勢及反映的特徵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d) 就資料 A 及 B,指出及解釋中國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時可能面對的兩項困難。


(6 分)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中國政府近年開展產業升級轉型,將製造業從產品製造導向轉變為服務及科技導
向,惟過程中可能面對社會大眾的阻力及企業缺乏投資信心的困難,茲分述如下。

首先,中國在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時可能面對社會大眾的阻力 。服務及高科技製
造業屬知識型經濟產業,要求勞工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術,而淘汰低端製造業後所釋放
的勞動力,卻未必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轉投這些行業,令社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
結果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及反對聲音,更有可能觸發群體性事件,影響中國轉型的進
程。如根據資料 A,中國 2017 年有 42,768 萬勞動力活躍於第一及第二產業;又如資料
B 所指,中國曾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代表現時仍有大量低學歷、低技術
的勞動人口。由此可見,社會大眾的阻力是中國在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時可能面對的
困難。

其次,中國在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時可能面對企業缺乏投資信心的問題 。為配合
轉型,工廠需要投放大量資金,改善廠房設施。可是,中國的高科技製造業發展仍屬
起步階段,運作和銷售上仍存在不少不確定因素,因此投資風險甚大,或令一些企業
不願意進行任何投資活動,阻礙升級轉型的進程。如根據資料 B,在全球化下,國際
競爭激烈,加上現時美國企業在資訊產業等相關市場早已處於主導甚至壟斷地位,但
中國卻因長期從事低端製造業,而未能掌握高科技技術和人才,以致投資者對中國轉
型感到悲觀。由此可見,企業缺乏投資信心是中國在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時可能面對
的困難。

總括而言,中國在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時可能面對社會大眾的阻力及企業缺乏投
資信心的困難。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 A 及 B,清晰整合有關中國經濟轉型的資料,指出及清 5-6
楚解釋中國在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時可能面對的兩項困難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世界工廠、
經濟轉型、結構性失業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
點,例如:
 社會大眾的阻力(資料 A 及 B)︰淘汰低端工業後所釋放
的勞動力未必有足夠的能力轉投服務及高科技製造業,令
社會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繼而引起社會不滿及反對聲
音,更有可能觸發群體性事件;
 企業缺乏投資信心(資料 B)︰中國的高科技製造業發展
仍屬起步階段,運作和銷售上仍存在不少不確定因素,因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3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此投資風險甚大,或令企業卻步;
 知識產權保障不足(資料 B):現時中國就知識產權的保
障仍然不足,這窒礙了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意欲,不利科技
產品和技術的研發等。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A 及 B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嘗試就資料解釋兩個困難,但解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 3-4
楚及充分解釋其中一項困難;能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但部分
分析欠詳盡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指出一/兩個困難,並嘗試提出簡單的解釋,但所指出的困難 1-2
不大準確,或與資料不相關
 只能運用有限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運用資料,例如困難與資
料內容不一致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指出困難╱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e) 「製造業升級轉型會提升綜合國力。」利用所提供的資料,說明一個支持及一個反
對這項聲稱的論據。 (8 分)

有人認為,製造業升級轉型有助提升綜合國力。事實上,製造業升級轉型能促進
經濟增長,但由於製造業升級轉型會強化「中國威脅論」,亦可能影響中國的外交關
係及國際形象,未必能提升綜合國力,茲分述如下。

首先,製造業升級轉型會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根據資料 A,在 2010 至 2016 年


期間,隨着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 44.1%上升至 51.5%,國內生產總值也從
413,030 億元人民幣躍升至 743,586 億元人民幣,升幅高達八成。根據資料 B,中國過
往集中發展會帶來嚴重污染的低端製造業;透過製造業升級轉型,中國將邁向高增值、
低污染的產業結構。資料 C 亦顯示,在科技提升下,中國的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
車、網購成為「新四大發明」,便利人們的生活。綜合資料可見,製造業升級轉型已
經漸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經濟轉型將能進一步帶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
展,令中國的經濟在未來繼續保持增長,從而提升中國的硬實力;再者,製造業升級
轉型能令中國在環境上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同時提升,從而達致可持續發展 。
由此可見,資料支持「製造業升級轉型會提升綜合國力」此說法。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4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不過,製造業升級轉型亦可能阻礙可持續發展,並影響中國的外交關係及國際形
象。根據資料 A,中國於 2016 年仍有 43,846 萬勞動力活躍於第一及第二產業,他們大
多屬低學歷和低技術,難以轉型;而根據資料 B,美國企業現時在資訊產業等相關市
場處於主導甚至壟斷地位;中國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可能會使美國憂慮其市場地位
遭受影響,繼而採取措施遏制中國的經濟活動,損害中國的國力發展;根據資料 C,
共享單車、網購近年被稱作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但其造成了大量固體廢物,引起
污染問題。綜合資料可見,淘汰低端工業後所釋放的勞動力,未必有足夠的能力轉投
這些高端科技行業,導致社會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加劇貧富懸殊問題。製造業升級
轉型亦會使國際社會擔心中國國力膨脹,威脅傳統大國在全球的地位,強化了「中國
威脅論」,因而加深對中國的猜忌,更會令中國在外交、經貿發展等受到限制。由此
可見,資料不支持「製造業升級轉型會提升綜合國力」此說法。

總括而言,資料反映製造業升級轉型能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但由於製造業升
級轉型會令國內的貧富懸殊問題惡化,造成廢物污染,並且會強化「中國威脅論」,
影響中國的外交關係及國際形象,未必能提升綜合國力。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中國現時的情況,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解釋及論證一個支持 6-8
和一個反對這項聲稱的論據;恰當運用相關資料論證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硬實力、軟
實力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支持論據:(製造業升級轉型會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
 達致可持續發展︰製造業升級轉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的原動力,經濟轉型將能進一步帶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
展,令中國的經濟在未來繼續保持增長,從而提升中國的
硬實力;再者,製造業升級轉型能令中國在環境上得到改
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同時提升(資料 A、B、及 C)。
反對論據:(製造業升級轉型不會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
 阻礙可持續發展,並影響中國的外交關係及國際形象︰淘
汰低端工業後所釋放的勞動力,未必有足夠的能力轉投這
些高端科技行業,導致社會可能出現結構性失業,加劇貧
富懸殊問題。製造業升級轉型會使國際社會擔心中國國力
膨脹,威脅傳統大國在全球的地位,強化了「中國威脅
論」,因而加深對中國的猜忌,更會令中國在外交、經貿
發展等受到限制(資料 A、B 及 C)。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清楚解釋論據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5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就資料所提供的大部分相關資料,解釋一個支持這項聲稱的論 3-5
據及一個反對論據,但未能充分利用資料,就該論據的論證可
能略為不足;或就資料清楚及詳盡地解釋一個論據(支持或反
對);或其中一個提出的論據可能毫不相干;嘗試運用部分以
上或其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但或未能就香港的情況充分解
釋論據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指出或嘗試闡述一個論據(支持或反對),但解釋流於片面; 1-2
或指出一個或兩個論據,但沒有嘗試就資料加以解釋;或可能
嘗試簡略描述製造業升級轉型╱提升綜合國力的方法
 只能運用有限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運用資料,例如論據與資
料內容不一致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提出論據╱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6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題2
建議評卷參考

(a) 根據資料 A,以下哪項是對中國數碼經濟的正確描述? (1


分)
(1) 中國是唯一引領全球數碼經濟發展的國家
(2) 中國於 2018 年的數碼經濟規模達到 4.7 億美元
(3) 中國於 2018 年的數碼經濟規模較美國小
A. 只有(1)
B. 只有(3)
C. 只有(1)、(2)
D. 只有(2)、(3)

(b) 根據資料 B,相對 2017 年,以下哪項經濟項目於 2019 年中錄得增長? (1


分)
(1) 網上金融
(2) 線上醫療
(3) 消費生活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1)、(3)
D. 只有(2)、(3)

(c) 指出及說明資料 A 及 B 所示推動數碼發展對中國國力帶來的兩個機遇。 (5 分)

根據資料,推動數碼發展對中國國力發展帶來的兩個機遇,分別為提升經濟實力
和增強文化影響力,以下將詳細闡述:

首先,資料顯示推動數碼發展為中國帶來提升經濟實力的機遇,有利中國國力發
展。數碼發展可以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經濟活動,不但有利傳統製造業和零售業,更可
以促進多種新興行業出現,從而帶動中國的經濟多元發展及經濟收益。例如,根據資
料 A,數碼科技能夠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和經濟結構,可以應用於電子服務、虛擬交
易,以及資料 B 所示的消費生活、網上金融等,其可以帶動金融和網購行業發展。如
資料 A 所示,數碼經濟發展為國家帶來龐大的收入,2018 年,美國、中國和日本的數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7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碼經濟規模分別為 12.3 萬億、4.7 萬億和 2.3 萬億美元,對其 GDP 的佔比分別為


60.1%、34.8%%和 46.1%,可見數碼發展對國家經濟收益甚為重要。綜合可見,數碼
發展令中國的金融業數碼化,亦令網購發展迅速,擴大中國國內的消費市場,從而推
動經濟。如資料顯示,數碼經濟佔中國 GDP 的增速是美國的三倍。由此可見,資料顯
示推動數碼發展為中國帶來提升經濟實力的機遇,有利中國國力發展。

其次,資料顯示推動數碼發展為中國帶來增強文化影響力的機遇,有利中國國力
發展。全球化下,數碼科技成為國家增強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渠道,如數碼電子產品、
網上電子遊戲、透過網絡傳播的劇集、電影等軟實力。中國推動數碼發展,將會促進
其利用上述方式,對外傳遞其文化和價值觀,增強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例如,根據
資料 A,作為擁有強大軟實力的美國和日本,其網絡普及率在 2020 年分別達 85.8%和
92%,反映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高低與其網絡普及率有一定關係;中國的網絡普及率在
2015 年至 2020 年間不斷上升,共上升了 14.2 個百分點,至 2020 年達 64.5%,雖與美
國和日本有一段距離,但增長速度較悻。資料 B 亦顯示,文化娛樂和網絡媒體是中國
網絡經濟的重點項目之一,2019 年兩者分別佔經濟結構為 15.5%和 7%,兩者都能夠載
有一地的文化和價值觀,透過數碼渠道向海外傳播,藉以改變他國人民對中國的看法。
由此可見,資料顯示推動數碼發展為中國帶來提升文化實力的機遇,有利中國國力發
展。

總括而言,提升經濟實力、增強文化影響力可能是推動數碼發展對中國國力發展
帶來的兩個機遇。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清楚指出及說明推動數碼發展對中國國力帶來的兩個機遇, 4-5
可包括:
 數碼發展可以促進新興行業出現,從而帶動中國的經濟多元發展
及經濟收益。數碼科技能夠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和經濟結構,可
以應用於電子服務、虛擬交易(資料 A)、消費生活、網上金融
(資料 B)等。數碼經濟發展為國家帶來龐大的收入,2018 年,
美國、中國和日本的數碼經濟規模分別為 12.3 萬億、4.7 萬億和
2.3 萬 億 美 元 , 對 其 GDP 的 佔 比 分 別 為 60.1% 、 34.8%% 和
46.1%;
 全球化下,數碼科技成為國家增強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渠道。作為
擁有強大軟實力的美國和日本,其網絡普及率在 2020 年分別達
85.8%和 92%,反映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高低與其網絡普及率有一定
關係;中國的網絡普及率在 2015 年至 2020 年間不斷上升,共上升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8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了 14.2 個百分點,至 2020 年達 64.5%,雖與美國和日本有一段距


離,但增長速度較快(資料 A);文化娛樂和網絡媒體是中國網
絡經濟的重點項目,2019 年兩者分別佔經濟結構為 15.5%和 7%,
透過數碼渠道向海外傳播,藉以改變他國人民對中國的看法(資
料 B);
 中國推動數碼化發展有望提升核心技術和設備,改變技術受制於
其他國家的情況,同時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美國、中國及日本
三個國家以較大優勢帶領數碼經濟發展,2018 年,美國及日本兩
個發達國家的數碼經濟規模達到 12.3 萬億美元及 2.3 萬億美元,中
國則達到 4.7 萬億美元(資料 A);
 中國推動數碼化能促進更多創新科技的發明,並且促進新型科技
廣泛應用,提升科技水平,助中國成為「智慧國家」。數碼科技
能廣泛應用於不同生活範疇,推動智慧生活發展,如消費生活、
娛樂、教育、交通(資料 B)等。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所提供的資料
 嘗試就資料內容歸納出兩個機遇,但解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 2-3
楚指出及充分解釋一個機遇;能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但部分分析欠
詳盡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相關的要點,但不全面
 只嘗試就中國數碼發展提出一些簡單的情況;或簡單解釋中國數碼發 1
展;或指出一個不相關的影響;或指出一個機遇,但不大準確,也沒
有嘗試就資料加以解釋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例如 機遇與資料
內容不一致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d) 「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利用資料,提出並解釋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這項聲
稱的論據。 (7
分)

有人認為,中國從不同層面展現數碼經濟發展潛力,其數碼經濟發展規模位居世
界前列,可見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但另一方面,亦有指中國數碼發展不平均,
限制了數碼經濟的發展潛力,反映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低,茲分述如下:

首先,資料反映中國從不同層面展現數碼經濟發展潛力,其數碼經濟發展規模位
居世界前列,可見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資料 A 表 1 顯示,中國的網絡普及率較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9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美國及日本低,但資料 A 指出中國網絡經濟規模已追及美國及日本。美國及日本兩個
發達國家在 2018 年的數碼經濟規模達到 12.3 萬億美元及 2.3 萬億美元,對 GDP 的佔比
分別為 60.1%及 46.1%。同年中國數碼經濟規模為 4.7 萬億美元,佔 GDP 的 34.8%。中
國數碼經濟規模已經超越日本,GDP 佔比增速更是美國的三倍。根據資料 C,中國在
眾多數碼技術領域上居於前列,而且數碼經濟藉 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等
新一代資訊科技和大型互聯網平台優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有助製
造業提高效能。另外,資料 B 反映中國網絡經濟多元化,發展狀況穩定,如 2017 至
2019 年消費生活、網上金融、網絡媒體、線上教育及交通服務等佔網絡經濟比重均有
所提升。綜合資料可見,現時中國即使網絡普及率未如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有效從不
同層面發揮數碼經濟發展潛力,使其數碼經濟發展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可見數碼經濟
發展程度高。由此可見,資料支持「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這項聲稱。

另一方面,資料反映中國數碼發展不平均,限制了數碼經濟的發展潛力,反映中
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低。根據資料 A,中國作為世界網絡第一大國,數碼經濟規模仍
然較美國落後,如 2018 年,美國數碼經濟規模達到 12.3 萬億美元,同年中國數碼經濟
規模只有 4.7 萬億美元,兩者相差超過兩倍。資料 C 顯示,2016 年,廣東、江蘇、浙
江數碼經濟規模均突破 2 萬億元,三省數碼經濟總量佔全國數碼經濟總量三分之一,
而其餘十省總量僅相當於中國數碼經濟總量的 12%,反映中國數碼經濟亦出現地域差
距,過度集中於發達地區,未能在全國廣泛應用。此外,資料 B 顯示 2017 至 2019 年
消費生活領域佔中國網絡經濟比重超過四成,而且有上升趨勢,資料 C 指出 2016 年線
上教育融資 8.5 億美元,線上醫療融資 12.2 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 100%,但製造業數
碼技術和資源投入仍然不足,反映中國數碼經濟消費與生產領域發展不均衡,資本大
量湧入生活服務領域。綜合資料可見,中國數碼經濟的區域發展以及服務領域發展不
均衡,以致中國數碼經濟只能有限度發展,浪費了中國作為世界網絡第一大國的潛力,
反映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低。由此可見,資料不支持「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
這項聲稱。

總括而言,中國從不同層面展現數碼經濟發展潛力,其數碼經濟發展規模位居世
界前列,可見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但另一方面,亦有指中國數碼化發展不平均,
限制了數碼經濟的發展潛力,反映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低。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根據現時中國數碼經濟的發展情況,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解釋及論證一 6-7
個支持和一個反對這項聲稱的論據;就 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與
低,提出合理及全面的論據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經濟多元化、網絡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0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普及率、生產效能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支持論據可包括:(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高。)
 中國從不同層面展現數碼經濟發展潛力,其數碼經濟發展規模位
居世界前列。中國的網絡普及率較美國及日本低,但中國網絡經
濟規模已近貼美國及日本。美國及日本兩個發達國家的數碼經濟
規模達到 12.3 萬億美元及 2.3 萬億美元,對 GDP 的佔比分別為
60.1%及 46.1%。同年中國數碼經濟規模為 4.7 萬億美元,佔 GDP
的 34.8%。中國數碼經濟規模已經超越日本,GDP 佔比增速更是
美國的三倍(資料 A);中國在眾多數碼技術領域上居於前列,
而且數碼經濟藉 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一代資訊
科技和大型互聯網平台優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
且有助製造業提高效能(資料 C);中國網絡經濟將漸趨多元
化,有望步入穩定發展期,如 2017 至 2019 年網絡媒體、線上教育
及交通服務等佔網絡經濟比重均有所提升(資料 B)等。
反對論據可包括:(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程度低。)
 中國數碼發展不平均,限制了數碼經濟的發展潛力。中國作為世
界網絡第一大國,數碼經濟規模仍然較美國落後,如 2018 年,美
國數碼經濟規模達到 12.3 萬億美元,同年中國數碼經濟規模只有
4.7 萬億美元,兩者相差超過兩倍(資料 A);2016 年,廣東、江
蘇、浙江數碼經濟規模均突破 2 萬億元,三省數碼經濟總量佔全
國數碼經濟總量三分之一,而其餘十省總量僅相當於中國數碼經
濟總量的 12%。反映中國數碼經濟過度集中於發達地區,未能在
全國廣泛應用。(資料 C);另外,2017 至 2019 年消費生活領域
佔中國網絡經濟比重超過四成,而且有上升趨勢,2016 年線上教
育融資 8.5 億美元,線上醫療融資 12.2 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
100%,但製造業數碼技術和資源投入仍然不足,反映中國數碼經
濟消費與生產領域發展不均衡(資料 B 及 C)等。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清楚解釋論據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透過從資料取得的大部分相關證據,解釋一個支持這項聲稱的論據及 3-5
一個反對論據,但未能充分利用資料,而該論據的論證可能略為不
足;或就資料,只能清楚及詳盡地解釋其中一個論據(支持或反
對);或其中一個提出的論據可能毫不相干;嘗試運用部分以上或其
他恰當的要點建立論據,但或未能就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的情況充分解
釋論據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1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 嘗試闡述一個論據(支持或反對),但解釋流於片面;或指出一個或 1-2
兩個論據,但極少嘗試就資料加以解釋;或可能嘗試簡略描述有關中
國數碼經濟發展的成效或困難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例如論據與資料
內容不一致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提出論據/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2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題3
建議評卷參考

(a) 根據資料 A,以下哪項是對中國各工業類別的正確描述? (1


分)
(1) 交通運輸設備業的產值一直位居十大工業中的前五名
(2) 除石油加工業外,其他工業的產值持續增長
(3) 相比通用設備製造業及紡織業,食品加工業產值的增幅較大
A. 只有(1)、(2)
B. 只有(1)、(3)
C. 只有(2)、(3)
D. 以上皆是

(b) 根據資料 B,以下哪項是對中國工業總產值的錯誤描述? (1


分)
(1) 工業總產值持續增加
(2) 2012 年工業總產值比 1978 年增加近 180 倍
(3) 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工業總產值是 4,237 億元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3)
D. 以上皆非

(c) 綜合以上資料,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的變化。 (6
分)

根據資料所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出現三項變化,分別是工業種類愈來
愈多元化、工業產值不斷增加、工業總產值持續增加。以下將詳細闡述:

首先,資料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種類愈來愈多元化。資料 A 顯示,在
1980 年只有三大工業的業務收益在 500 萬元以上,其後具規模的工業類別企業不斷增
多。至 2000 年,中國已出現了十大工業種類,如黑色金屬冶煉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
造業及化學原料及製品業等新興工業。由此可見,中國的工業種類愈來愈多元化,由
1980 年只有三大工業的業務收益在 500 萬元以上,其後到 2000 年有多達十個工業種類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3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達到這個收益範圍。

其次,資料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產值不斷增加。從資料 A 可見,中國的
工業產值不斷有所增加,以通用設備製造業為例,1980 年產值只有 1,273 億元,但到
了 2012 年已升至 31,479 億元,升幅近 25 倍。由此可見,中國的工業產值不斷增加,
升幅非常大。

此外,資料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持續增加。從資料 B 可見,中國
的工業總產值由 1978 年開始有持續上升的趨勢,至 1990 年,工業生產總產值已上升
了 5.6 倍,而總產值更自 2000 年開始大幅上升,到 2012 年工業總產值已較 1978 年增
加近 180 倍,國家工業生產日見蓬勃。由此可見,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持續增加,2012
年工業總產值比 1978 年增加近 180 倍。

總括而言,工業種類愈來愈多元化、工業產值不斷增加、工業總產值持續增加,
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的三項變化。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 A 及 B,清晰整合有關中國工業發展的資料,指出及清 5-6
楚解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的三項變化,包括:
 工業種類愈來愈多元化(資料 A)︰1980 年,只有三大工
業的業務收益在 500 萬元以上,其後具規模的工業類別企
業不斷增多,到 2000 年出現了十大工業種類;
 工業產值不斷增加(資料 A):以通用設備製造業為
例,1980 年產值只有 1,273 億元,但到了 2012 年已升至
31,479 億元,升幅近 25 倍;
 工業總產值持續增加(資料 B):工業總產值由 1978 年開
始有持續上升的趨勢,至 1990 年,工業生產總產值已上
升了 5.6 倍,而總產值更自 2000 年開始大幅上升,到 2012
年工業總產值已較 1978 年增加近 180 倍。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A 及 B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嘗試就資料解釋三項變化,但解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 3-4
楚及充分解釋其中兩項變化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指出一/兩項變化,並嘗試提出簡單的解釋,但所指出的變化 1-2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4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不大準確,或與資料不相關
 只能運用有限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運用資料,例如變化與資
料內容不一致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指出變化╱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d) 試就你所知,解釋上述變化與改革開放的關係。 (6
分)

改革開放政策是導致上述變化出現的主要因素。就我所知,改革開放前,國內工
業發展緩慢,每年的增長幅度小,而且工業類別不多,以簡單的傳統工業為主。改革
開放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勵工業發展的政策,以致國內工業發展日益蓬勃:

首先,改革開放政策令工業產值增加、種類多元化。以往國企的資金只由政府提
供,現在政府允許私營及民營企業朝向資金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模式發展,部分企業更
相繼在境外上市;再者,中央政府設立經濟特區,給予關稅減免優惠、以廉價的土地
和勞動力吸引外商到來設廠投資。隨後,中央政府陸續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經濟特區
及開放城市的設立可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亦使工業產量大增、產業變
得多元化。由此可見,改革開放政策令工業產值增加、種類多元化。

隨後,改革開放的深化使工業產值上升幅度擴大。到了 90 年代,隨着內地改革開
放的不斷深化,如政府開始逐步開放多個沿江、內陸和沿邊城市,無論內地企業或外
資企業都能夠擴大在內地的發展,這使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如資料所示,在 90 年代後半
段開始大幅上升。由此可見,改革開放的深化使工業產值上升幅度擴大。

總括而言,改革開放政策令工業產值增加、種類多元化;隨後,改革開放的深化
使工業產值上升幅度擴大。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考生所知,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解釋中國工業發展變化與改革開放的 5-6
關係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改革開放、經濟特
區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如:
 改革開放政策令工業產值增加、種類多元化。以往國企的資金只
由政府提供,現在政府允許私營及民營企業朝向資金多元化的市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5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場經濟模式發展。再者,中央政府設立經濟特區,給予關稅減免
優惠、以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吸引外商到來設廠投資,並陸續開
放沿海港口城市。經濟特區及開放城市的設立可引進西方先進生
產技術和管理方式,亦使工業產量大增、產業變得多元化;
 改革開放的深化使工業產值上升幅度擴大。到了 90 年代,隨着內
地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如政府開始逐步開放多個沿江、內陸和
沿邊城市,無論內地企業或外資企業都能夠擴大在內地的發展,
這使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 90 年代後半段開始大幅上升。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嘗試解釋兩者的關係,但解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楚及充分解 3-4
釋其中一部分的關係,能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但部分分析欠詳盡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嘗試解釋兩者的關係,但所指出的關係不大準確 1-2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解釋兩者的關係/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6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題4
建議評卷參考

(a) 以下哪項是資料 A 中的經濟學家對三次產業的分析? (1


分)
(1) 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勞動人口從事第一產業
(2) 第二產業的經濟回報較第一產業高
(3) 發達經濟體重點發展第三產業
A. 只有(1)、(2)
B. 只有(1)、(3)
C. 只有(2)、(3)
D. 以上皆是

(b) 根據資料 B 及 C,以下哪項是對中國三次產業的正確描述? (1


分)
(1) 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比重有上升的趨勢
(2) 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數有增加的趨勢
(3) 2012 年,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出第二產業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3)
D. 只有(1)、(3)

(c) 根據資料 B 和 C,描述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趨勢。 (6


分)

首先,資料反映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數的比重均有下降的趨
勢。在 1978 年,其於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由佔據次席,下降至 2012 年的末席;
其就業人員數雖然在大部分時間佔大比重,但其後下跌約 50%。

此外,資料反映第二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維持平穩,而就業人員有上
升的趨勢。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在 4 成以上,是佔比重最多的產業,而就業
人員數上升了約 10%。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7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其次,資料反映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數的比重均有上升的趨
勢,增幅比第二產業更大,其佔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員數的比重各上升了約 20%。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 B 及 C,清晰整合有關中國三次產業的資料,描述中國 5-6
三次產業的發展趨勢,包括:
 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數的比重均有下
降的趨勢。在 1978 年,其於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由
佔據次席,下降至 2010 年的末席;就業人員數更下跌約
50%;
 第二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維持平穩,而就業人
員有上升的趨勢。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在 4 成以
上,而就業人員數上升了約 10%;
 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就業人員數的比重均有上
升的趨勢,增幅比第二產業更大,其佔國內生產總值和就
業人員數的比重各上升了約 20%。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考生明白資料是有關
中國三次產業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嘗試就資料概括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趨勢,但解釋不充分或欠 3-4
清晰;或只能清楚及充分解釋其中一/兩個產業的發展趨勢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嘗試簡單描述資料中的數字,但未能概括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 1-2
趨勢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
 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d) 試以資料 A 經濟學的理論,解釋資料 B 及 C 的數據,並指出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


發展階段。 (8
分)

首先,中國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比第一產業快。根據資料 B,中國三次產業
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自 1978 年以來一直以第二產業為最大,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8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4 成;其後為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28.2%;最小是第三產業,只佔 23.9%。到


了 2010 年,雖然第二產業仍然佔最大比重,但第一產業的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顯著下
降,只有近一成,第三產業則顯著上升至 43%。上述數字的變化顯示隨着中國經濟不
斷發展,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比第一產業快。

其次,中國是屬於經濟起飛的階段,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到第二及第三產業。
根據資料 C 所示的勞動人口比例中,中國在 1978 年佔 7 成的勞動人口均從事第一產業,
正如資料一的經濟學理論所指,這屬於經濟未發展時的狀態。到 2010 年,中國第二和
第三產業的勞動人口比例有顯著增長趨勢,分別佔人口的 28.7%及 34.6%,而第一產業
的勞動人口比例則顯著下降。根據資料 A 的經濟學理論所指,中國是屬於經濟起飛的
階段,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到第二及第三產業。

總括而言,中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比第一產業快;同時由於中國是屬於經濟
起飛的階段,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到第二及第三產業。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解釋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6-8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國內生產總
值、勞動人口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例
如:
 中國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比第一產業快(資料 B)。
中國三次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自 1978 年以來一
直以第二產業為最大;其後為第一產業;最小是第三產
業。到了 2010 年,雖然第二產業仍然佔最大比重,但第
一產業的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顯著下降,只有近一成,第
三產業則顯著上升;
 中國是屬於經濟起飛的階段,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到第
二及第三產業(資料 A 及 C)。中國在 1978 年佔 7 成的
勞動人口均從事第一產業,正如資料 A 的經濟學理論所
指,這屬於經濟未發展時的狀態。到 2010 年,中國第二
和第三產業的勞動人口比例有顯著增長趨勢,而第一產業
的勞動人口比例則顯著下降。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就資料所提供的大部分相關資料,解釋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 3-5
展階段,但解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楚及充分解釋中國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19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的一部分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指出或嘗試闡述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但解釋流於片 1-2
面,或沒有嘗試就資料解釋
 只能運用有限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運用資料,例如中國的經
濟發展階段與資料內容不一致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指出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0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題5
建議評卷參考

(a) 根據資料 B,以下哪項是對內地旅客的正確描述? (1


分)
(1) 香港一直是內地旅客最熱門的目的地
(2) 近年中國遊客的出境旅遊人數大幅增加
(3) 內地旅客經常到歐美國家旅遊
A. 只有(1)、(2)
B. 只有(1)、(3)
C. 只有(2)、(3)
D. 以上皆是

(b) 根據資料 C,以下哪項是中國旅客到英國倫敦購物的情況? (1


分)
(1) 中國旅客在高級百貨公司通宵排隊
(2) 中國旅客主要購買日常用品
(3) 有中國旅客以半價價錢購買心儀商品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1)、(3)
D. 只有(2)、(3)

(c) 根據資料 A,試歸納各人對內地旅遊文化看法的重點。 (5


分)

退休教師曾惠玲認為在 1980 年代,內地旅遊以國內遊為主,能去一趟北京已是很


多人的夢想,出境旅遊十分困難。

廣東人黃樂傑認為 20 多年前,內地人到香港探親是很難得的事 ,且香港貨品十分


受歡迎。

從事導遊工作的林先生認為以前內地人大多是為了旅遊而旅遊,現在旅遊對很多
人來說是「享受世界」,反映其人生態度的轉變。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1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旅行社負責人理先生認為內地人旅遊的目的正逐漸多樣化和個性化,不再僅僅是
為了好奇、見世面,而是隨意隨心,有各種不同目的。

旅行社負責人王先生認為現今中國內地的老人大多接受子女請他們出遊散心、鍛
煉身體,作為年輕人孝敬父母的方式;而在以前,很多老人會認為旅遊是浪費錢 ,反
映養老觀念的轉變。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 A,歸納各人對內地旅遊文化的看法,並指出其看法所 5
反映的觀念轉變,例如:
 從事導遊工作的林先生認為以前內地人大多是為了旅遊而
旅遊,現在旅遊對很多人來說是「享受世界」,反映其人
生態度的轉變;
 旅行社負責人王先生認為現今中國內地的老人大多接受子
女請他們出遊散心、鍛煉身體,作為年輕人孝敬父母的方
式;而在以前,很多老人會認為旅遊是浪費錢,反映養老
觀念的轉變。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A
 嘗試就資料歸納各人對內地旅遊文化的看法,但描述不甚清 3-4
晰;或只能清楚歸納部分人的看法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相關的要點,但欠全面
 指出部分人對內地旅遊文化的看法,但不大準確,或與資料不 1-2
相關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例如部分
人的看法與資料內容不一致
 未能指出其中一人對內地旅遊文化的看法/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d) 根據資料 B,指出中國遊客近年來的兩個旅遊特徵。 (4


分)

首先,中國遊客出境旅遊愈來愈普遍。從資料 B 可見,近年中國遊客的出境旅遊
總人數大幅增加,以首 10 個他們最常前往的國家或地區計,2003 年出境旅遊總人數為
1746.8 萬,到了 2012 年已上升至 7256.8 萬,增長達 4 倍以上,顯示中國遊客出境旅遊
愈來愈普遍。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2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其次,中國遊客大多選擇鄰近地區作為外遊地點。從資料 B 可見,香港和澳門是
中國遊客最熱門的目的地,其次是日本、韓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顯示中國遊客大
多選擇鄰近地區作為外遊地點。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 B,清晰整合有關中國遊客的資料,指出及清楚解釋中 4
國遊客近年來的兩個旅遊特徵,例如:
 出境旅遊總人數:中國遊客出境旅遊愈來愈普遍。近年中
國遊客的出境旅遊總人數大幅增加,以首 10 個他們最常前
往的國家或地區計,2003 年出境旅遊總人數為 1746.8 萬,
到了 2012 年已上升至 7256.8 萬,增長達 4 倍以上;
 遊客的目的地:中國遊客大多選擇鄰近地區作為外遊地
點。香港和澳門是中國遊客最熱門的目的地,其次是日
本、韓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B
 嘗試就資料指出及解釋中國遊客的兩個旅遊特徵,但解釋不充 2-3
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楚及充分解釋其中一個旅遊特徵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相關的要點,但欠全面
 指出中國遊客的一/兩個旅遊特徵,並嘗試提出簡單的解釋, 1
但所指的特徵不大準確,或與資料不相關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例如特徵
與資料內容不一致
 未能指出中國遊客的旅遊特徵/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e) 資料 C 如何反映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試從資料引用例子作出解釋。 (4
分)

資料 C 透過購物人數及消費金額來反映內地民眾的消費能,以下將詊細闡述:

首先,資料 C 透過購物人數來反映內地民眾具有強大的消費能力 。根據資料,倫


敦多家高級百貨公司在「拆禮物日」推出名牌折扣優惠,吸引大量中國遊客到場瘋狂
「血拼」,以人頭計數量力壓中東豪客,其數量之多,反映內地民眾對名牌奢侈品有
強烈需求,並具有強大的消費能力,成為推動英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3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其次,資料 C 透過消費金額來反映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非常強大 。中國購物兵團


的瘋狂血拼為英國零售業帶來小陽春,12 小時銷售額破紀錄達到 26 億鎊(332 億港
元),直接反映了內地民眾驚人的購買力;此外,從資料 C 的受訪者身上可見,到當
地消費的中國遊客能一擲千金,在一次百貨公司優惠中花費 3,400 鎊(4.35 萬港元)來
購物,並認為貨品便宜得難以置信,可見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非常強大。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清楚指出及解釋資料 C 如何反映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恰當運 4
用相關資料作出解釋,例如:
 購物人數:倫敦多家高級百貨公司在「拆禮物日」推出名
牌折扣優惠,吸引大量中國遊客到場瘋狂「血拼」,以人
頭計數量力壓中東豪客,其數量之多,反映內地民眾對名
牌奢侈品有強烈需求,並具有強大的消費能力;
 消費金額:中國購物兵團的瘋狂血拼為英國零售業帶來小
陽春,12 小時銷售額破紀錄達到 26 億鎊(332 億港元),
直接反映了內地民眾驚人的購買力;此外,從資料的受訪
者身上可見,到當地消費的中國遊客能一擲千金,在一次
百貨公司優惠中花費 3,400 鎊(4.35 萬港元)來購物,並
認為貨品便宜得難以置信,可見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非常
強大。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C
 嘗試指出及解釋資料 C 如何反映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但解釋 2-3
不充分或欠清晰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相關的要點,但欠全面
 嘗試指出資料 C 如何反映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並嘗試提出簡 1
單的解釋,但不大準確,或與資料不相關
 只能運用有限的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地運用資料,例內地民
眾的消費能力與資料內容不一致
 未能指出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f) 參考上述所有資料,指出及解釋三個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文化轉變情況。 (6
分)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4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對於出國旅遊,中國民眾主要有三個轉變情況,分別與旅遊次數、消費能力、旅
遊心態有關。以下將詳細闡述:

首先,出境旅遊在中國已愈來愈普遍。根據資料 A,1980 年代內地人出境旅遊的


機會很少,即使到香港探親也是難得的事;到了近年,這個情況有很大的轉變,從資
料 B 可見,近年中國遊客出境旅遊的次數大幅上升,以首 10 個他們最常前往的國家或
地區計,出境旅遊總人數已由 2003 年的 1746.8 萬,上升到 2012 年的 7256.8 萬,增長
達四倍以上,顯示出境旅遊在中國已愈來愈普遍。

此外,中國民眾在出國旅遊表現出愈來愈強的消費能力。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
物資仍然缺乏,一些鄰近省份的民眾或會趁親友到香港探親時,托他們帶點香港貨回
去;隨着經濟發展,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現時,他們已有能力到港、澳,
甚至遠赴歐、美等國家購物,並逐漸成為支撐全球零售業的一股重要力量;從資料 C
可見,中國購物兵團在倫敦一擲千金,促使當地 12 小時銷售額破紀錄達到 26 億鎊
(332 億港元),足見中國民眾驚人的消費能力。

其次,隨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心態也有所轉變。20 年前,人
們去旅遊大多為了好奇和見世面,往往只在景點匆忙留下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
到了現在,旅遊的目的已逐漸多樣化和個性化,變得隨意隨心,可以為了「享受世
界」,也可以為了增長見識、磨煉意志、與人交往等,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轉變;此外 ,
旅遊亦成為時下年輕人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見證了養老觀念的轉變。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資料,清晰整合有關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資料,指出及清楚 5-6
解釋三個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文化轉變情況,例如:
 民眾的旅遊次數(資料 A 及 B):出境旅遊在中國已愈來
愈普遍。1980 年代內地人出境旅遊的機會很少,即使到香
港探親也是難得的事。近年中國遊客出境旅遊的次數大幅
上升,以首 10 個他們最常前往的國家或地區計,出境旅
遊 總 人 數 已 由 2003 年 的 1746.8 萬 , 上 升 到 2012 年 的
7256.8 萬,增長達四倍以上;
 民眾的消費能力(資料 C):中國民眾在出國旅遊表現出
愈來愈強的消費能力。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物資仍然缺
乏,一些鄰近省份的民眾或會趁親友到香港探親時,托他
們帶點香港貨回去;隨着經濟發展,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
不斷提高,現時,他們已有能力到其他國家購物;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5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 民眾的旅遊心態(資料 A):隨着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
民眾出國旅遊的心態也有所轉變。20 年前,人們去旅遊大
多為了好奇和見世面,往往只在景點匆忙留下一張「到此
一遊」的照片;到了現在,旅遊的目的已逐漸多樣化和個
性化,變得隨意隨心,可以為了「享受世界」,也可以為
了增長見識、磨煉意志、與人交往等;此外,旅遊亦成為
時下年輕人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見證了養老觀念的轉
變。
 能適當及全面地運用資料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嘗試就資料解釋三個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文化轉變情況,但解 3-4
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楚及充分解釋其中一/兩個轉變
情況
 能運用所提供的資料中部分的相關要點,但不全面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指出一/兩個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文化轉變情況,並嘗試提出 1-2
簡單的解釋,但所指出的轉變情況不大準確,或與資料不相關
 只能運用有限資料,或有時並不恰當運用資料,例如轉變情況
與資料內容不一致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指出中國民眾出國旅遊的文化轉變情況╱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g) 你在題(f)所述的轉變情況與改革開放政策有甚麼關係?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8
分)

題(f)所述的轉變情況與改革開放政策有以下關係:

首先,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及產業發展,使出外旅遊變得愈來愈普遍,中國遊客
在國外消費的能力也愈來愈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吸引外
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全國的經濟發展;同時,政府大力推動三大產業的
發展,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得以急促增長,人均國民總收入由 1980 年的 250 美元,躍升
至 2012 年的 9,060 美元,逐步逼近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人民的消費能力大大提升,富
裕階層消費不再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而是以消費提高生活素質。因此,出外旅遊變得
愈來愈普遍,中國遊客在國外消費的能力也愈來愈高。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6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此外,基礎設施的提升,增加了民眾出外旅遊的興趣和誘因。自改革開放以後,
政府着力推動全國的交通運輸發展,如在各地興建地下鐵、高速鐵路等,便利了國內
的交通;在 2012 年,中國高鐵已達到 1.3 萬公里,省會與周邊城市形成半小時至 1 小
時的交通圈,使內地民眾不論在國內旅遊,或到機場去出境旅遊,都比以前方便得多,
增加了民眾出外旅遊的興趣和誘因。

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民眾出境旅遊的動機和興趣。改革開放後,政府
重新重視人民的教育水平,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事業上,如通過《義務教育法》,向
全國學童提供免費的 9 年小學、中學義務教育;在高等教育上,恢復停止多年的全國
統一高校招生考試,及鼓勵學生出國留學等,這些措施令民眾的教育水平日漸提高,
對故鄉以外的世界認識加深,提升了出境旅遊的動機和興趣;同時,人民見識增廣,
對生活的態度,以至旅遊的心態也會轉變,因此,旅遊的目的漸趨多樣化和個性化,
反映民眾的不同需要。

建議評改準則 分數
考生:
 就考生所知,清楚及合乎邏輯地解釋中國民眾出國旅遊文化轉變情況 6-8
與改革開放的關係
 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改革開放、三大產
業、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等);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
例如:
 對外開放及產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實施對外開放政
策,吸引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全國的經濟發展;
同時,政府大力推動三大產業的發展,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得以急
促增長,逐步逼近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人民的消費能力大大提
升,富裕階層消費不再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而是以消費提高生活
素質,因此,出外旅遊變得愈來愈普遍,中國遊客在國外消費的
能力也愈來愈高;
 基礎設施的提升:自改革開放以後,政府着力推動全國的交通運
輸發展,如在各地興建地下鐵、高速鐵路等,便利了國內的交
通;在 2012 年,中國高鐵已達到 1.3 萬公里,省會與周邊城市形
成半小時至 1 小時的交通圈,增加了民眾出外旅遊的興趣和誘
因;
 教育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後,政府重新重視人民的教育水平,
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事業上,如通過《義務教育法》,向全國學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7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資料回應題

童提供免費的 9 年小學、中學義務教育;在高等教育上,恢復停
止多年的全國統一高校招生考試,及鼓勵學生出國留學等,這些
措施令民眾的教育水平日漸提高,對故鄉以外的世界認識加深,
提升了出境旅遊的動機和興趣;同時,人民見識增廣,對生活的
態度,以至旅遊的心態也會轉變,因此,旅遊的目的漸趨多樣化
和個性化,反映民眾的不同需要。
 答案結構嚴謹,表達清楚且深入
 嘗試解釋兩者的關係,但解釋不充分或欠清晰;或只能清楚及充分解 3-5
釋其中一部分的關係,能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但部分分析欠詳盡
 討論結構嚴謹,但也有欠清晰/詳盡的地方
 嘗試解釋兩者的關係,但所指出的關係不大準確 1-2
 答案欠深度,結構鬆散/欠缺焦點,表達含糊
 未能解釋兩者的關係/沒有嘗試作答 0
 所答的與題目毫不相干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