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王談問診 己丑年辛未月癸未日 http://blog.xuite.net/trueamour/diary 個人一家之言,請勿用於考試
問診源流 初期由季節,環境,飲食影響觀察疾病。 《周禮 · 天官冢宰》曰「  凡邦之有疾病者, 疕殤者造焉, 則使醫分而治之。 《周禮》: 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 秋時有瘧寒疾, 冬時有嗽上氣疾。
《呂氏春秋 · 盡數》已有水土致病的記載,「 輕水所多禿與癭人; 重水所多尰與躄人; 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 苦水所多尪與傴人 」 輕、重、辛、苦等惡水則可致人產生脫髮、甲狀腺腫、足腫不能行、瘡腫、雞胸、龜背畸形等多種疾病。
問診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其有「會(公叔)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 』」 (伍)子胥諫曰:「越王勾踐⋯⋯弔死問疾」(吳太伯世家)等記載(商君列傳)
兩漢時期 《素問 · 疏五過論》概括了問診的內容,指出「 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 」 強調問診時要全面瞭解病人的言行舉止、年齡個性、社會地位、生活條件以及飲食情志等 同時又指出: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
兩漢時期 《素問 · 血氣形志》篇則指出,詳細瞭解病人的一般情況, 可以作為治療時的參考根據,曰:「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 志 樂 , 病生于肉, 治之以 針 石; 形苦志 樂 , 病生于 筋,治之以熨引……”
兩漢時期 《內經》很重視原發病與現在症狀。如《素問 · 三部九候論》指出「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 《素問 · 征四失論》:「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 」指出診病時應詢問發病原因和發病經過。
兩漢時期 《靈樞 · 邪氣臟腑病形》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分析了問診與望診、切診在診斷技術上的高低,指出通過問症而能知病之所在者,乃業醫之良工
兩漢時期 《素問 · 移精變氣論》說: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 指出問診的態度要專心,要儘可能排除干擾,反覆仔細,並要尊重病人。 《靈樞 · 師傳》最早提出「 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
兩漢時期 《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問而知之謂之工。」並解釋說:「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西漢醫學家淳于意創立了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診籍」,內容詳細,包括姓名、居里、職業、症狀、體徵等。
東漢時期 《傷寒論》對太陽病的診斷,問診所得的資料佔了一半以上。六經提綱,大半是憑於問診。如少陽病口苦、咽干、目眩及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則皆因問而知。 張仲景還首創了:問動氣以禁汗下」的理論。如「動氣在右,不可發汗; 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 飲即吐水…。
隋唐五代時期 對問診貢獻最大者莫過於葛洪、孫思邈。其中葛洪對傳染病的論述,藥王孫思邈對問診重要性的論述,對當今臨床均有重要意義。 如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中「屍注、鬼注病者……大略使人寒熱淋瀝,默默,不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致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及至滅門」。對於傳染病的病狀、預後記載較詳細, 豐富和完善了問診的內容。
隋唐五代時期 孫思邈在《 大醫精誠 · 論治病略例》中曰:「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醫」。 提出「未診先問,最為有准」。指出了問診在四診中的地位。 發揮了《素問 · 移精變氣論》中關於尊重病人感情的理論, 提出了問診的原則為: 「省病診疾, 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 只有體恤病人之苦,有同情心,心懷善念,進入病人精神之中,則所問無漏,避免了漏診和誤診。
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特別是金元時期,名醫輩出,百家爭鳴。 宋代開始出現大量醫學專科病案, 如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書中 23  個病例,記載十分詳細,充分反映了錢氏對問診的重視及其問診水平。
宋金元時期 李東垣在《東垣十書》中繼承並發展了《內經》「治病問所便」的理論,並詳細論述了 辨寒熱,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頭痛,辨中熱相似證,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辨晝夜重輕 ,揭示了問診的重點、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並且明確提出問診與治療的密切關係。
宋金元時期 朱丹溪重視病人的平時起居飲食對疾病的影響,《丹溪心法》云:「 凡治病,必先問飲食起居何如 」。 《格致余論 · 治病必求其本論》載有其病案兩則,同為積食,朱丹溪反覆詢問患者,了解飲食嗜好,其一「 喜食鯉魚,三年無一日缺 」;另一人則「 每日必早飲 」,依據積食的性質分別施治,顯示了其高超的問診技術。
明清時期 醫藥學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發展時期。溫病學的發展,對於問診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景岳全書 · 傳忠錄》 對問診內容及其辨證意義作了詳細闡述,認為問診是「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並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心得,將問診內容歸納概括為「十問」, 以「十問歌」傳世
明代張三錫《醫學准繩六要 · 問病必詳》言「凡診病,必先問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婢妾,或童僕。次問得病之日,受病之原,及飲食胃氣如何。便利如何。曾服何藥。日間何如,夜寐何如⋯⋯
《醫門法律》在《內經》的基礎上詳細地論述「申治病不疏五過之律」。 《醫宗金鑑 · 四診心法要訣》指出「望色只可以知病之處,非問不足以測病之情也。
清代陳修園《醫學實在易 · 問證詩》中收錄了張心在修訂的版本, 張心在刪除了張景岳所編原歌訣中不屬於問診內容的「脈色」和「氣味」 ,增添了婦兒兩類病人的特殊項目,改「十問歌」其文為:「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月王問診整理
傷寒論問診整理 問治療經過  有無汗吐下,火逆。 問素疾體質  喘家、衄家、亡血家、淋家、瘡家、汗家、嘔家。素體情況方面有酒客、羸人、強人。 問發病現象  如太陽中風證的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如虛煩證的反覆顛倒,心中懊惱;如炙甘草湯證的脈結代,心動悸;如奔豚證之氣從少腹衝心。
十問方面 惡寒、欲得飲水者、欲近衣、不欲近衣。 口渴、口微渴、口大渴、消渴、但欲漱水不欲咽。 小便利、小便不利、小便數、小便難、小便色白 心下諸證中,有痞、滿、硬、痛、悸
問服藥後情況 藥證相符,一服即效 因病重藥輕,一服無效,則當加量繼服至見效。 藥後原症消失而新症出現,若這些症狀很快消失,且脈靜身和,則可坐待自癒。 試驗性治療。 病情出現本質變化,形成壞病。

More Related Content

PD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d Competition – SCHREPEL – June 2024 OECD dis...
PDF
Storytelling For The Web: Integrate Storytelling in your Design Process
PDF
How to Leverage AI to Boost Employee Wellness - Lydia Di Francesco - SocialHR...
PDF
2024 Trend Updates: What Really Works In SEO & Content Marketing
DOC
逾50萬糖尿病患腎病變 恐惡化為尿毒症
PPT
未來十年科技發展
PPT
20090727 中兒小組討論 肉蓯蓉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d Competition – SCHREPEL – June 2024 OECD dis...
Storytelling For The Web: Integrate Storytelling in your Design Process
How to Leverage AI to Boost Employee Wellness - Lydia Di Francesco - SocialHR...
2024 Trend Updates: What Really Works In SEO & Content Marketing
逾50萬糖尿病患腎病變 恐惡化為尿毒症
未來十年科技發展
20090727 中兒小組討論 肉蓯蓉
Ad

月王問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