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統一可以靠「揮拳了事」嗎?
科技日新月異,武器屢創新奇;世局詭譎多變,軍情撲朔迷離,這半年來連氣候都變得陰陽怪氣。習於評論局勢與軍情的專家們發覺,他們有如在風中試圖穿針引線,不但說大話趕不上變化,而且大話內容失去實質上的意義。可以說,現在與過去所做的預測與兵推或許仍有參考價值,但未來都不會發生。
按照傳統思維,如果大陸軍方在台灣東南方與東北方各放上一隊航母戰鬥戰鬥群,基於「航母王不見王的原則」,即使美軍有意援台,美國航母艦隊必定遠離台灣本島兩千公里以上,超過艦載機的作戰航程。此外,航母的優勢為活動力強大,即使被發現跟蹤仍能繼續移動變換,有利於防衛與逃脫。
然而當前的先進偵測與導彈系統反而使龐大的航母成為「很難打不中的目標」。高速導彈使航母難以防禦,小無人機蜂群的飽和攻擊可使艦載戰機無法在甲板上起降,令航母形同殘廢。顯然,任何準備動用航母的攻擊方,除非對手實力懸殊,否則都會事先消滅對方足以威脅航母安全的軍事武器設備。亦因此,未來的戰爭航母不一定能派上用場。
大陸何時可能動武?許多大陸人民說這種事由領導們決定。有些台灣民眾則認為不會打,因為會打的話早就打了;由於經過1996台海啞巴飛彈危機的歷練,大多數台灣老百姓對非既成事實的事務不感興趣,更何況日常生活中詐騙事件已經那麼多。至於國際人士,大部分不知道兩岸武統的究竟,只有少數認為兩岸軍事實力懸殊,無法理解為什麼大陸迄今尚未「揮拳了事」。
作者認為,目前大陸當局知道統一的必要性,但沒有緊急性。其次,執政部門不放過任何能夠借題發揮或趁機而起的機會。譬如:美國國會議長訪台,於是藉機使圍台軍演常態化,既經濟實惠又遭遇國際阻力甚小。再者,大陸當局似乎正在採取「填土築坡以攻上山頭的漸進式策略」。一旦土地斜坡填築完成,軍隊乃可步行上攻,不必登爬山岩峭壁。換言之,除非機不可失非做不可,大陸攻台政策採取水到渠成的手法,不急於一時。
除此之外,還有兩項重要議題未解:1、如何進行武統才能避免犧牲無辜民眾?2、兩岸統合後彼此該當如何相處的議題從未討論,更無共識。因此,即使台灣被拿下,也難以指望台灣會政通人和。毫無疑義,對兩岸人民最明智有利的做法是:「努力和統,不要武統」。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自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總統竟然在日前拋出「兩岸併購說」。他認為「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台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要併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不是台灣提條件。」他同時強調「必須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可謂對兩岸協商和統創造新機。
有鑒於此,不論賴是否有如川普總統出爾反爾,或者意欲藉此造勢,或急尋自救自保之道,大陸當局都不妨趁機邀請台灣派出特使(或海基會代表)到大陸訪問協商。大陸當局必須了解,各方政客的論述與狀態並不重要,抓住機會為民謀利才是重點。
只要是對談協商,就符合雙方對等、尊嚴的原則。如果「併購說」事後被發覺只是個幌子,大陸實力仍然俱在且處理兩岸事務的進程不變,何懼之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