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非核家園變空汙火燒島
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後,象徵台灣邁入「非核家園」新時代。這項政策雖具有政治意義,卻也讓能源現實的隱憂全面浮現:火力電廠全面加壓、空汙飆升、電價上漲、產業用電風險升高,整體能源轉型正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中央調度數據,核三廠除役當日,燃煤、燃氣與燃油發電佔比高達92%。同周傳出興達電廠深夜啟用備用機組、中火火力全開,與政府標榜的綠能減碳形成強烈反差。各界質疑,政府白天談綠能、晚上靠燃煤,綠色承諾形同口號。
立法院日前推動「2028無煤中火」決議案,要求台中電廠逐年減煤,以降低中部空汙衝擊並實現減碳目標。然而行政部門回應消極,執政黨亦未展現協商誠意,朝野協商最終破局。這反映出台灣能源政策缺乏前瞻與共識,更無法超越政黨利益,回應台灣人民對空氣品質與用電穩定的基本訴求。
台灣力求成為「AI科技島」,但電力、算力與人才缺一不可。目前卻是基礎電力搖搖欲墜,民生偶有跳電,產業用電更如未爆彈。沒有穩定可靠的基載電力作為支撐,所謂淨零轉型與科技創新,恐怕終將淪為空談。
更值得警惕的是,綠能產業在政策庇護下日益浮現結構性弊端。以台南綠能貪瀆案為例,前市府官員與光電集團共15人遭起訴,涉案金額高達91億元台幣(約3億美元),手法包括假租地、假農作、假資料,藉變更地目大肆圖利,暴露審查流於形式,監督機制失靈的沉痾。不只南部,苗栗、雲林等地也接連爆出補助挪用與圈地爭議,部分業者更被質疑業績灌水、資金外逃,引發金管會與廉政署聯手調查。
同時間,國際能源政策卻出現劇烈轉向,德國在重新檢討能源安全與氣候目標後,與法國合作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與核融合科技;日本、南韓亦積極擴展先進核能,兼顧減碳與電力穩定。全球已逐漸擺脫「非核即進步」的二元迷思,走向務實、科學、多元的能源配置。
反觀台灣,卻仍受限於意識形態,將「非核家園」奉為神主牌。缺乏具體替代路徑,只能靠火力發電苦撐,結果空汙更重、電價更貴,原應推動永續正義的政策,竟成為政商共構的圖利溫床,令人痛心。
能源政策不應成為政黨攻防的工具,而應是全民共同關注的生存戰略。若未訂出清晰的減煤路徑與可行的核能評估機制,火力發電勢將持續擴張,汙染與不信任感同步升高;綠能產業若仍在缺乏透明監督下擴大,恐加深社會對能源轉型的疑慮。
立法院協商破局、火力深夜偷開,並非孤立現象,而是整體能源治理體系出現裂痕的警訊。台灣唯有誠實面對能源現實,科學盤點各類電源配比與成本效益,重啟對核能與先進反應爐的理性討論,方能終止這場包裝過度、執行失衡的能源災難,走出「火燒島」的陰影,邁向真正可負擔、可信賴、可持續的能源未來。
(本文取自5月23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