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手麻刺痛捧不住碗 慎防神經永久損傷

台灣桃園40多歲的陳姓貨運司機因為工作量暴增,經常需要加班包括搬運貨物、長時間開車,日前出現手麻、刺痛等症狀,一開始不以為意繼續加班賺錢,後來嚴重到連筷子都抓不穩、飯碗也捧不住,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檢查,確認為「雙手腕隧道症候群」,經藥物與復健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讓他體會健康重要,不能再忽視身體的警訊。
部桃表示,陳先生剛開始手指麻木、刺痛的情況不明顯,偶爾才會出現,而且甩甩手就緩解,因此並未特別在意。不過後來情況變得愈來愈嚴重,甩手也不管用,他察覺尤其是在吃飯時,筷子時常無預警掉落,即使雙手端碗也會感到痠痛無力;工作時一握方向盤或搬完重物後,症狀便更加明顯,這才驚覺情況不對,前往醫院求診。
部桃經神經內科門診檢查後,發現他的雙手手掌肌肉已明顯萎縮,安排神經傳導與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雙側腕隧道症候群,且伴隨正中神經受到壓迫,經藥物控制及復健治療,目前手部力量逐漸恢復,也讓陳先生鬆了一口氣。
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詡懷指出,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的主因,為手腕正中神經通過腕部時受到周邊韌帶或軟組織的壓迫,導致手掌感覺異常、麻木,甚至出現無力或肌肉萎縮,這種病症常見於需要反覆使用手腕的工作者,例如司機、外送員、家庭主婦、技工、木匠等,若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或從事重複性高的動作,罹病風險更高。
邱詡懷進一步說明,除了工作型態造成的壓迫外,若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是免疫系統疾病,也可能提高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治療方式會根據嚴重程度來決定,包括藥物、復健、局部注射消炎,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減壓。邱詡懷提醒,腕隧道症候群早期症狀常被忽視,但若持續拖延,不僅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還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若出現手麻、刺痛、無力等異狀,應盡早就醫診斷與治療,別讓小毛病變成大問題。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