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乾、癢 乾眼症分3類要對症治療

現代人頻繁使用3C產品,乾眼症已成常見文明病。台灣朱智盟眼科診所院長朱智盟醫師根據臨床觀察估計,每3人就有1人深受乾眼症困擾,特別是3C重度使用者及曾接受眼科手術者更是高風險群。想擺脫乾眼症,需先了解自己的乾眼症類型,才能對症治療。
朱智盟醫師說明,乾眼症症狀也不只有眼睛乾、癢,常見但易被忽略的還包括灼熱感、異物感、頻繁流淚、畏光、視力模糊、眼紅、眼睛疲勞等。特別是當眼睛長期乾燥,反而會因「刺激性流淚」造成眼淚不停溢出,更有不少患者在半夜突然痛醒才意識到眼部問題。
淚膜構造可分成3層,由內而外分別是黏液層、水層和油脂層,乾眼症的成因可分為以下類型:
1.缺水型:主要是淚液缺乏引起。常見於罹患風濕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容易出現中間的水層製造的淚液不足,進而引發乾眼症。
2.缺油型:這類型常見長期使用電腦的3C族群,占乾眼症患者大宗,還有化妝後卸妝不乾淨,致使油脂層出現異常,當缺乏油脂保護,淚水就容易蒸發。油脂層異常的來源便是瞼板腺阻塞出現功能障礙,瞼板腺製造的油脂,無法順利排出,引起發炎反應,情況嚴重時,瞼板腺就會罷工不再製造油脂,導致功能喪失,淚水品質變差。
3.混和型:一般來說,乾眼症患者多屬於缺水合併缺油的混和型態,有些人缺油為主、有些人以缺水為主,但在門診中缺油比率占多數。
朱智盟醫師指出,乾眼症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例如,青光眼患者長期點藥會影響眼表健康;近視雷射(如傳統LASIK)手術切斷角膜神經容易導致乾眼,這些特殊族群應特別注意眼睛保濕與油脂分泌。
然而,傳統乾眼治療多著重於補水,但朱智盟醫師強調,真正導致乾眼的主因,其實往往是缺油或油脂分布不均。淚液由水層、油層、黏液層3層組成,缺水只是其中一環,若瞼板腺發炎導致油脂分泌不足,將大幅加速淚液揮發。而眼表面若缺乏足夠黏液,則會導致淚水分布不均。
目前已有補水、補油、補黏液等功能各異的人工淚液產品,補油和補黏液的多屬自費藥品,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搭配使用。
除了常見的人工淚液,朱智盟醫師分析,乾眼症治療已朝向整合性發展,藥物部分,有抑制瞼板腺發炎的抗炎眼藥水,能從根本改善油脂不足問題。針對嚴重乾眼者,則可考慮自體血液製成的PRP(血清生長因子),促進眼表修復與角膜癒合。
物理治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脈衝光。原為醫美除斑用途的儀器,經過特殊探頭設計後能應用於眼部,藉由熱能達到深層熱敷效果。朱智盟醫師表示,配合瞼板腺擠壓可有效改善油脂阻塞,殺死瞼板腺塵蟎,讓淚水滲透壓恢復正常,每月1次的療程能明顯改善揮發型乾眼。建議可結合每日自我熱敷與擠壓,達到更佳保養成效。
此外,也有民眾選擇透過「淚管栓塞」方式減少淚液排出,增加眼表水分,常用於無法產生足夠淚水的嚴重患者,例如,屈光手術後產生異物感者。
在進行治療前,朱智盟醫師解釋,需先進行淚液檢測,加上瞼板腺攝影來了解患者的乾眼類型與嚴重程度,乾眼症並非拿幾瓶眼藥水就能解決的病,需要長期觀察與個別化治療。有些患者需經反覆調整用藥,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療程。
最後,朱智盟醫師特別提醒,乾眼症是1種容易被低估的疾病,輕忽可能引發角膜炎、視力模糊等嚴重併發症,應及早診斷、耐心治療。
https://healthmedia.com.tw/main_detail.php?id=66825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