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與川普兄弟情變調關鍵 巴農爆料:馬斯克想碰這件事

哈佛協助國際生轉學中 這些學校可能搶著收

杭州最後一封電報 告別紙短情長的牽掛

聽新聞
test
0:00 /0:00
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張貼的電報格式。(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張貼的電報格式。(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遠去的電報,讓人想起一句詩: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新事物不斷誕生,老事物漸行漸遠。變與不變之中,那些值得我們珍惜和懷念的,總會留在記憶深處。

電報,這一延續近200年的通信方式,將在浙江省杭州市畫上句號。消息傳開後,年輕人湧入杭州武林營業廳打卡,單日發電報量飆升至一兩千份,有人專程從上海坐高鐵來杭州發報,有人一口氣發六份電報,也有人絞盡腦汁不知發什麼,最後寫下「有急事速回微信」。相較1883年杭州每天發送電報5000份,那些紙短情長的牽掛,正隨著科技發展,埋藏在歷史洪流裡。

據紅星新聞報導,電報曾是世界範圍內有效且可靠的即時通信方式,其在電話尚未普及的年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電報現在更多地存在於諜戰影視劇中。目前,全中國只有北京和杭州兩個城市提供發電報業務。

鼎盛期每晚都有人通宵排隊發電報。(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鼎盛期每晚都有人通宵排隊發電報。(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杭州業務 5月叫停

中國電信即將停止杭州電報業務的消息近日被傳到網上,引發了部分市民、遊客體驗發電報的熱情,紛紛留言:「電報業務消失前最後的歷史時刻」,「5月以後,全國就只有北京還能發收電報了」,「在電報謝幕前,用它紀念即將謝幕的19歲」,還有許多網民在網上分享如何發電報的攻略,不少年輕人則是直接來到杭州實地體驗。

中國電信客服人員表示,電報是「一種低速數據通信業務」「早已被更為先進便捷的通信工具所取代」。現有的電報網設備已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已無法正常收發電報,故將於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杭州地區電報業務。

2025年4月9日,中國電信武林廣場(武林門)營業廳工作人員稱,最近來發電報的人非常多,他們一天大約會接收一兩千封發電報的需求,預計要一周才能送達。該廳可提供發電報業務,費用為一個字符0.14元(人民幣,下同),可發往浙江、北京、山東、河北石家莊和安徽合肥等地,「對方收到的是紙質的」。

病危或祝賀 字字如金

營業廳一名幫忙發電報的女工作人員說,她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曾親眼見過電報業務繁忙的場景。大家回憶,那個年代電報字字如金,從「母病速歸」到「生日快樂」,每個字都承載著來不及說出口的情感。過去,發一封電報抵得上一周伙食費,可如今0.14元/字的價格,連一份快遞費都比不上。

負責收電報的黃老師,鬢邊頭髮白了。他說,發報人多是年輕人,大學生最多,偶然也有年邁的老年市民。

據都市快報橙柿互動報導, 90後的小孟姑娘,一大早就拖著朋友,從上海乘坐高鐵來到杭州。在營業廳2樓的電報營業室發電報,只見她鋪開一張電報紙,一筆一畫斟酌著寫上每一個字。電報費用幾十年都沒變過,但要求現金支付,小孟提前就準備好了零錢。她說上海已經無法收發電報了,聽說杭州也即將停止電報,就乘高鐵趕了過來。

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擠滿了來發電報的人。(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擠滿了來發電報的人。(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00後大學生小趙從上海趕來杭州發電報。(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00後大學生小趙從上海趕來杭州發電報。(取材自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這次小孟一口氣發了6份電報,都是發給杭州的朋友,因為上海停止收發電報,只能讓朋友收到電報後,轉平信郵寄到上海給她。小孟說,在爺爺和父親的時代,他們經常發電報互通家事,「我雖是90後,沒見過電報,但對它還是蠻有感情」,她發給自己的一封電報是,「增強無線電本領,保衛祖國安全」。

00後大學生小趙也是一大早從上海趕來,他說目前國內能收發電報的地方不多了,就找了個在北京同學幫忙收電報。同學回家時,再順道把電報帶給他。電報內容就幾個字,「有事速回微信」。

大學生趕赴 體驗儀式感

小趙說,「電報是比較傳統也比較慢一些的交流方式,用電報去展現我們這個時代,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本來也想給老家親人們也發幾份電報,可小趙很遺憾,「老家成都那邊早停止了,杭州的電報業務也快停了,這個東西就消失了」。

杭州女生小李坐在電報模板前的圓桌上,面對一張空白電報紙思考發呆。對於00後的她來說,電報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物。看到5月1日杭州停止電報業務的消息後,她一大早趕了過來。她說之前沒認真了解過電報,這次想親自發一份電報,體驗父輩們那個年代的通訊,以前只是聽長輩們說過電報,僅在追劇時看到過。

她發出了兩份電報,都是給杭州同城朋友,內容是一些幽默話,如「杭州急電!速回微信」。小李說,「盡管我們的微信很便捷了,但電報這種溝通方式,儀式感和紀念感很強」,「這個時代我們不缺溝通工具,但很缺乏以前這種人與人溝通的儀式感」。

網民分享發電報。(取材自小紅書)
網民分享發電報。(取材自小紅書)
電報紙。(取材自潮新聞)
電報紙。(取材自潮新聞)

潮新聞近日發起「最後一封電報」徵集活動,為更多人留下一份「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報紙上的文字,有的滿懷青春浪漫,有的是人間煙火,記錄著生活和瑣碎,澎湃著理想和真情,也有人腦洞大開。

最後一封電報,方先生想要寫「不要回答」。這是科幻小說「三體」中一句經典台詞。方先生是「三體」的忠實粉絲,他覺得「不要回答」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海海,有時不是迫切需要一個答案,只管踏實、只管努力、只管去做就行了」,他說,等到10年後,他已經年過半百,彼時,再來讀四個字,心境可能又不一樣了。

杭州動物園志願者馬翔,在進行志願服務時,他都會穿一件熊貓志願者的馬甲和特別定製的帽子,「這是我離大熊貓最近的時刻,特別幸福」。他想給10年後的自己留一些回憶,最後一封電報就發給動物園頂流明星春生和香果:「春生與香果,這時候你們應該來杭州12年了。每次看到你們兩小隻,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發給10年後的自己

有用戶「猜不到我是誰」給10年後的自己發這些話:「10年後其實誰都不知道會怎樣,不過紙短情長,記錄的意義就在這裡」,「感謝你10年前的堅持,篤定和相信,請繼續做自己」。

因為太多人想發最後一份電報,有二手交易平台上因此出現了代發電報的商品,售價從8元/封到35元/封不等,部分商品有超過數百人想要。 以某位IP屬地在杭州的賣家為例,其主頁顯示,該賣家近期成交了30件「代發電報」商品。

杭州小伙小沈最近也在忙幫外地的人代發電報。他說,最近一周幫人代發了近100份電報,「光趴在那裡寫電報就得一整天」。大部分電報內容是「有急事速回微信」,還有一句「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這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台詞,大家也很愛用。

1天5000封、通宵排隊盛況 成追憶

據潮新聞報導,早在1883年,浙江省就正式開通電報業務。到1980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電報進入鼎盛時期,發報數量井噴式發展。那時杭州市區每天發送電報5000份。1988年是電報業務頂峰,浙江省全年電報業務量有2012.3萬份,杭州194.85萬份。

那時電報也是按格子收費,一個字一個標點各占一格。每格約0.14元,電報單上的收件地址、姓名和標點符號等都在計費之列,算下來不便宜。為了省錢,來發報的人都會在寫電報時,內容盡量言簡意賅,說明問題即可。除了家事,還有很多是氣象報告和防汛救災的公家消息。

惜字如金的通訊文化

有老電報員發過一張電報,上面只寫了一個字「甥」,意思就是家裡生了一個男孩。更多內容類似「家有急事,速回」,「兒安好,勿念」,「母子平安」等等,每一份惜字如金的電報,傳遞著家庭急切的牽掛。

電報機起源於1837年,美國畫家塞繆爾·莫爾斯這一偉大的發明,開啟了人類通信的新紀元。電報通過電流(信號)的通斷來傳遞信息,而莫爾斯電碼則是其獨特的一種「語言」。這種電碼使得信息能夠以電波的形式,跨越山川湖海,瞬間抵達目的地。沒有電話、互聯網的年代,電報最快捷地縮短了世界的距離。

清末使用的收報機。(取材自錢江晚報)
清末使用的收報機。(取材自錢江晚報)

可盡管在電報繁榮的年代,並不是所有地方都用得起電報機。和影視劇常見的發報機滴滴答答場景並不一樣,很多地方發電報,要靠「牛吼」,這就是人工報電碼。

人工報電碼聲如牛吼

老電報員亮叔表示,他18歲就到郵電局上班,他工作的電報房很小,戴著影視劇中發報員那樣的耳機,當時他也聲大如牛吼,臉漲得通紅,因為生怕線路那邊的人聽不清,吼出「洞拐洞拐洞洞拐」之類的專業數字。

營業廳全靠長途電話來報電報碼,一個漢字拆分成四個數字,精確報給長途之外的收報人員。電碼由阿拉伯數字組成,一個漢字對應4個數字,每個漢字都有唯一電碼。所有漢字可以用0到9組成,發報時對數字的讀音也有要求。

電碼由阿拉伯數字組成,一個漢字對應4個數字,每個漢字都有唯一電碼。(取材自小紅書...
電碼由阿拉伯數字組成,一個漢字對應4個數字,每個漢字都有唯一電碼。(取材自小紅書)

比如:0—dong洞、1—yao幺、2—liang兩、3—san三、4—si四、5—wu五、6—liu六、7—guai拐、8—ba八、9—gou勾,如杭州的「杭」,拆分為2635.發報讀音「兩六三五」。許仙的「許」,拆分成6079.發報讀音「六洞拐勾」。

傳送帶上的電報單,會根據緊急程度,貼上不同顏色的小條。紅條是加急,藍條是政務,黃條最緊急。

2013年「錢江晚報」曾刊載一篇關於杭州電報的報導,題目叫「杭州最後的電報房,還有5位報務員在堅守」。電報房裡的老師傅回憶起過去的輝煌年代,1988年杭州電報鼎盛時期一年收發194.85萬份電報,杭州幾乎每個電信營業廳都有電報業務。

那時電報業務有多火熱?「每天晚上有許多人在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通宵排隊發電報,去火車站接人得憑電報才能買站台票,電報投遞員們人手一輛摩托車投報,多拉風多洋氣」,老師傅說。

報導中提到,發電報的師傅們要把電碼最常用的3000多個漢字的電報碼熟背下來,即使後面年紀愈來愈大,「老師傅中還有兩三百人看到電報碼就眼熟,有些人平時打字用五筆或拼音費力,用電報碼卻是行雲流水」。

任宏是杭州電信最後一名專職電報員(取材自潮新聞)
任宏是杭州電信最後一名專職電報員(取材自潮新聞)

2103年,惠興路電報房內還有5位老師傅負責24小時輪班收發電報。電報機還未損壞,發報過程一絲不茍。那時候,有一些年紀大的老人,習慣了發電報這樣的通信方式。另外,一些涉及法律意義的文書也得用上電報,才能以此證明或者延長訴訟時效,但量很少。

最後一封電報,你想發給誰?想說什麼話?

上一則

美中關稅戰陷入僵局 北京突然更換貿易談判代表

下一則

李家超:正視國安 別「好了傷疤忘了痛」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