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雙休」假的? 教改未救贖 反加劇焦慮

前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至今仍普遍籠罩在中國社會,進而衍生出教育內卷、學習環境高壓問題。官方為了守護學生身心健康,強勢推行高中雙休制度,但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並未改變,這場制度改革帶來的是救贖還是更嚴重的焦慮?
中國高中雙休制推行已近三個月,表面上孩子們的休息時間增加了,但學習壓力卻未曾消失,有學生被迫簽署「自願到校申請書」、有人被家長送到課外機構補習,周末依舊塞滿各種學習任務,所謂的雙休淪為「假雙休」。
休假被沒收 非自願到校
南方周末報導,2025年春季學期起,全國多地推進落實高中雙休制度,在這場「壓力測試」中,學生、家長和老師有的歡呼,有的擔憂。密集高壓的學習安排,使得不少高中生長期身心俱疲,但競爭激烈,內卷難消,校方及家長不敢讓學生輕易休息,唯恐落於人後。
河南一所高中的班主任李老師,用視頻記錄下了學生在得知本周起雙休後的反應,教室裡全班鼓掌尖叫,歡呼雀躍,樓道上學生腳步輕快,笑容滿面,「能看得出來他們是真的非常開心。」另一位老師在收到雙休通知時也表示,「這是我任教二十多年以來第一次雙休,激動得簡直要掉眼淚」。
但這些雀躍的心情很快就被內卷的焦慮取代,南方周末記者訪談20餘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中學生、老師及家長後發現,雙休模式裡,大部分高中生的周末依舊塞滿學習任務,或簽署申請書「自願」到校自習,或被家長送到課外機構補習,部分學校甚至宣布取消雙休,重歸單休。
多地均出現「學生自願到校學習」的情況。在李老師的視頻評論區,IP地址為湖南、湖北、浙江、江蘇、山東等省的學生,分享了自己簽署的「周末自願留校自習申請書」。這些申請書往往是印刷版本,以學生口吻向學校領導表達對周末到校學習的渴望,理由大多是「處於學業關鍵階段」,要「充分利用周末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有良好的學習環境」等,落款則是學生及家長的手寫簽名。
山東省泰安市一名高二生表示,班主任會問大家是否自願上自習,不上的話要提前請假,不然老師會打電話詢問,因此全校學生基本都參加了。
情緒崩潰 自習早7晚11
在各地問政平台上,反映「假雙休」的情況頻繁出現:「名義上是雙休實際只放一天」、「要求周日上午九時前自習,默認全部參加」、「不去補課還要請假」、「周六安排自主測試考試」。
在雙休之前,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有多大?雲南省宣威市高一學生江婷(化名)表示,她所在的高中管理非常嚴格。每天早上7時前就要進班,直到晚上11時才下晚自習,除了中午40分鐘的午休外,白天生活除了吃飯,就是學習,幾乎沒有休息。她說,如果雙休,每周至少能睡兩次懶覺,睡眠也不會嚴重不足。
除此之外,許多人都表示在高強度的學習下,出現了易怒、焦慮等情緒失常的問題。一名學生崩潰地說,「我上著課做著題,有的時候就會開始哭。」
休息時間甚少,學習進度過快,湖南省株洲市一名高中生感到壓力「不是一般的大」,故選擇了留級,重讀高一。如今,他所在的學校也在執行雙休制度,他說,雙休對學生調整放鬆有很大幫助,生理心理都能減輕壓力。
教育環境的高壓同樣也籠罩在老師身上,對於何老師來說,老師同樣需要雙休,在她曾經供職的學校,教師每天工作超過13個小時,周六上課,每天早上5時起床,晚上10時半才下班,「一年內走了六個老師」。她覺得,雙休可以提升老師工作的幸福感和穩定性。
但執行雙休後,老師也有了新的煩惱。李老師供職的是私立學校,她說,雙休後,老師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但也意味著教學壓力增大--高考難度、升學率和教學內容並未改變,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時間變短了。
波及教師 壓力也變大
另一個問題是「補課」。在江婷看來,雙休之後,大城市會有更多學生利用這一時間補課,但偏遠地區受限於經濟能力,補課人數更少,競爭力也會因此降低。
江西省撫州市一重點中學的班主任孫曉崢(化名)也擔憂雙休會放大家庭之間的不平等。他所在的縣城中學位於江西省中西部地區,家長普遍外出打工,經濟條件較差,難以負擔周末補課的高額費用,「家長的主要焦慮可能就來自於這裡」。
一名曾在中學任教的何姓老師直言,「特別有錢和特別沒錢的家長都不會太焦慮。前者有足夠的資本為孩子兜底,後者沒有資本,能不能出人才全看孩子造化。」
而孩子的習慣與自律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江蘇省南京市一名高中生媽媽顧女士反映,就算希望兒子能利用雙休的時間補眠,但他周末一回家「電子產品就脫不了手」,在兒子不夠自律的情況下,她希望學校能在周六安排上課,好讓孩子不至於一到周末「學習時間不超過五小時」。
心理學專家、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段鑫星認為,家長需要知曉孩子的特點,如果是自驅力與自控力強的孩子,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減壓,讓孩子利用這兩天,獲得充分的休息;如果是相對放鬆又能跟上節奏的學生,也可以一天學習、一天休息或發展愛好;至於學習不擅長或沒有興趣愛好的,這兩天時間可以用來探索孩子更有興趣或者更擅長的事,與孩子一起規畫未來,尋找賽道。
落實困難 憂上不了好校
中國多地高中陸續宣布實行雙休政策,但實際執行卻重重受阻,其中以鄰近高考的高三執行難度最大。一些學校直接進行「選擇性雙休」,學生依然需要利用周末進行考試、補課、自習。在難以改變的教育環境下,隱藏的是「上不了好學校」的恐懼,以及嚴重危害學生心理健康的危機。
BBC報導,由於高考的高壓,多年來中國中學普遍實行題海戰術,把長時間在校學習與高分成績畫上等號,致使很多高中實行一月一休、一周一休、甚至每周僅有幾小時「假期」的高強度作息。即便官方下令嚴查違規補課,仍擋不了教育環境的內卷。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專委會秘書長陳志文指出,中國高中雙休難以落實,主要源於家長群體的過度教育訴求、高強度的應試訓練能帶來一定效果、地方政府的政績驅動三方面原因。
分數掛帥 裝攝像頭監督
在中國高考應試教育體系裡最出名的學校之一河北衡水中學,被外界稱作「只有分數沒有人」。這裡的學生休息和吃飯時間被精確到分鐘,每間教室都配有高清攝像頭,教研主任輪班監督各班學生哪位在自習期間喝水、抬頭、聊天。
衡水模式曾震驚中國,但由於擔憂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多位教育專家發聲批評。即便如此,在山東、湖南、湖北等地,多所中學爭相效仿衡水模式——用更多的在校時間、更嚴格的時間管理來換取更高的分數。
報導指出,來自湖南北部一所市級重點高中的王女士表示,她在7年前參加高考,是這所中學試點衡水模式的第一屆。「當時學校把監控攝像大屏幕放在校門口,邀請學生家長自主監督學生上課、自習情況。」王女表示,這樣的監督學習模式延續至今,「後來幾屆,學校安裝了智能教室系統,它甚至可以監控顯示第幾排第幾位學生一節課喝水多少次,還要顯示在門口供人查詢。但是沒有任何家長反對這樣的監督。」
「我們高中在十幾年前是沒有晚自習、周末都是保證雙休的,全靠學生自主學習。自從家長多次向教育局舉報『學校管教不嚴』之後,我們也開始上晚自習、周末只剩一天休息日了。」湖南另一所重點高中學生這樣說。
此外,中國媒體近年來亦有報導多地小學生也難以休息,早教、補習班、作業使得一些低年級小學生也得忙到半夜才得結束一天。
學生自殺 抗議高壓學習
報導稱,在這樣的高壓學習模式下,「學生自殺」在中學校園裡已不罕見。根據「2023年中國青少年自殺報告」,僅2023一年內,中國青少年自殺人數就達到11萬人,其中,12歲占比達40.3%,約有4.43萬人。
心理疾病專科醫生對中國媒體表示,青少年精神類疾病數據的攀升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於中國實行對青少年群體的精神篩查,精神類疾病登記在冊數量更多,可見度更高;二是主要源於學業過大所造成的精神壓力。
根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在中國,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15%至20%,在抑鬱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生,其中,有超過40%曾因抑鬱休學。在「2023年國民抑鬱藍皮書」中亦顯示,中國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占總抑鬱症人數的30%。
上海市在2021年開啟了市民心理熱線,並在首月接到3500多個諮詢電話,其中有四分之一是青少年相關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最年輕的來電者不過12歲。從比例上看,大學生占比高達35.7%,高中生和初中生各占21%。而情緒和學習相關問題是最主要的諮詢方向。
過去十年裡,中國中學的壓力逐漸從高考分流成中考和高考兩個門檻,使得學業壓力一再向更低年齡靠近。
在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對於上不了「普高」和上不了「好大學」的恐懼逼迫三方協同成一個有機體,通過加壓學習、延長學習時間、提前學習等方式強行提高分數,博取未來。
教培不衰 怕輸在起跑點
報導指出,為了應對逐漸顯著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中國教育部在2021年推出「雙減政策」,指的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實施後,中國教培行業遭遇地震,補習班一朝成為敏感詞。
然而,高考分流政策依然存在,在「雙減政策」實施後,教培僅僅經歷了從明到暗的轉換。
湖南一位家長說,「你當然可以順應國家號召不去補習班,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但同班同學都在補課,你怎麼知道老師不會留一部分內容在補習班上去說?大家周末都在上課,你能不上課嗎?」
即便有「雙減政策」,她的長子依然需要在周末的兩天時間內奔波在三個補習班之間,其中一門還是近年來中國大熱的編程補習班。她的小兒子也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補習英語,還被其他人說「這個歲數才開始補英文實在是太晚了」。
從事高中生教培的李先生也說,「市場一直有這個需求,我就會一直有學生。過去幾年裡,我的補課費甚至漲了兩倍,學生依然絡繹不絕。」他直言,「你在中國考大學,就離不開分數,離不開補習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