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機上廁所驚見一排字 飛往洛杉磯客機急返夏威夷

現在種下會開滿整個夏天 專家推薦五種花最適合

紐約客談╱校園霸凌 未必流血

聽新聞
test
0:00 /0:00

本月初,兩名華裔少女在皇后區凱辛納走廊公園遭集體毆打,引起社區廣泛震驚。案件雖發生在校外,施暴者多為青少年,行為與校園生活息息相關。許多家長站出來,除了要求嚴懲施暴者,更希望重新討論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才算校園霸凌?學校和社會應該如何面對?

▼收聽「紐約客談」:

據不少華人家長反映,除了這樣的惡性毆打事件,許多孩子還長期在校遭排擠、羞辱、網路中傷,但校方回應常是「沒有證據」、「不是在學校發生」,導致事件被淡化或無疾而終。特別是語言霸凌與心理壓力,即使對學生影響深遠,卻因「看不見、摸不著」而難以啟動正式程序。有家長試圖為孩子辦理轉學,卻被告知「未構成霸凌」,只因孩子沒有外傷。

這樣的標準顯然過時,校園霸凌不是只有「打人」才算。根據紐約市教育局的定義,言語攻擊、社交孤立、網路羞辱等皆屬霸凌行為。然而,制度的落差在於,即使有明確定義,實際執行卻缺乏工具與資源。教師未受充分訓練,心理輔導人力短缺,學生即使求助,也常被視為「小題大作」。不少華人家庭受文化影響,對心理求助有所顧忌,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雖然每次惡性霸凌的事件都大隻能得到妥善處理,但是處理霸凌不能只靠個案懲罰,更要從制度與預防著手。學校應建立有效通報系統,強化心理輔導,並將反霸凌教育納入日常課程,而非每年一次的形式講座。教師與行政人員必須具備辨識與介入的能力,不能再以「沒看到」、「不確定」為由被動應對。

校園霸凌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問題,更是教育系統是否守護弱者、是否理解心理傷害的試金石。真正的安全,不只是裝上幾支監視器,更在於讓每個孩子都知道——他們被保護、被理解,也有說話的權利。

華人 紐約市 教育局

上一則

紐約國殤日周末遊行活動 看點一次掌握

下一則

李昌鈺妻 蔣霞萍獲紐海文大學頒榮譽文學博士

➤➤➤ 市政、民生、交通、安全、教育…關注大蘋果的熱門新聞,探討華人社區焦點話題,分享在地記者的觀察和看法,歡迎收聽「紐約客談」>>>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