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编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2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正式将信息科技课程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其中,计算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这一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编程教育的核心目标。
Python 作为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凭借其简洁的语法、强大的功能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逐渐成为初中编程教学的热门选择。Python 的设计哲学强调代码的可读性和简洁性,这使得初学者能够在不被复杂语法结构困扰的前提下,快速掌握编程的核心概念和思维方式 。例如,Python 使用缩进来表示代码块,使得代码结构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维护。同时,Python 拥有丰富的库和框架,如用于数据分析的 Pandas、用于科学计算的 NumPy、用于机器学习的 Scikit-learn 等,这些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能够帮助他们将编程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习。在编程教育领域,“做中学” 理念认为,学生只有在实际动手编写代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编程知识与技能,培养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和创新。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编程语法和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而在 “做中学” 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会设置实际项目或问题,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编程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基于 “做中学” 理念,深入探讨在初中 Python 编程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项目式教学、跨学科任务设计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旨在为提高初中 Python 编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做中学理念与编程教育的契合性
“做中学” 理念的核心内涵在于强调学习者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理念与编程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高度契合。编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编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 。
从理论支撑来看,杜威的 “经验学习” 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不断积累和重构经验的过程 。在编程教育中,学生通过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解决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积累编程经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当学生在编写一个 Python 程序实现文件读写功能时,他们可能会遇到文件路径错误、编码格式不匹配等问题,通过不断地尝试和调试,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件操作的原理和方法,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 “做中学” 理念在编程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编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编程项目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编程思路,实现对编程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一个开发 Python web 应用程序的项目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前端页面设计、后端逻辑实现、数据库管理等部分,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共同完成项目,同时也加深了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新课标倡导的真实性学习理念,强调学习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编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将 “做中学” 理念融入编程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真实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编程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深度学习与项目式教学的协同作用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征包括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复杂问题解决等 。在 Python 编程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编程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