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表面论文快讯-146] Nature Nanotechnology-单层波导消色差超光栅AR显示-韩国三星团队

栏目介绍: “论文快讯”栏目旨在精简地分享一周内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Metasurface领域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及时了解领域前沿动态,如果对专栏的写法或内容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后续会陆续开启其他专栏,敬请期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论文基本信息:

    标题:
    Single-layer waveguide displays using achromatic metagratings for full-colour augmented reality
    作者:
    Seokil Moon(三星电子三星研究院);
    Seokwoo Kim(浦项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Joohoon Kim(浦项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Chang-Kun Lee(三星电子三星研究院);
    通讯作者: Junsuk Rho(浦项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发表时间:
    2025年4月30日(其中2024年8月8日投稿,2025年2月11日接收)
    发表期刊:
    Nature Nanotechnology(JCR-Q1,IF=38.1)

  • 论文快览:

    • 解决的问题:
      增强现实(AR)近眼显示技术需在轻量化、紧凑化的光学系统中实现高分辨率全彩成像,但传统波导显示器依赖多层结构(如Magic Leap 1需六层)以分别调控红(R)、绿(G)、蓝(B)光,导致器件笨重(厚度>1.5 mm)且制造复杂。现有单层方案虽减少厚度,却因色散效应(如波长依赖衍射角差异)与效率不足(如<20%均匀性)难以兼顾色彩保真与亮度均匀性,限制了AR设备的穿戴舒适性与用户体验。

      提出的方法:
      本研究设计单层波导显示器,采用消色差超光栅(AMG)实现R/G/B三波长同角度衍射。AMG由周期性氮化硅(Si3N4)纳米柱阵列构成,通过随机拓扑优化算法(STO)优化纳米柱几何参数(周期2164 nm,高度250 nm),确保三波长(658 nm、526 nm、439 nm)在4/5/6级衍射下以相同角度(54°)传播。结合分区外耦合器设计,将出射区域划分为七个子区域,通过调整各区域衍射效率分布(目标效率ηtar与0级效率η0h指数关联),优化眼盒内亮度与色彩均匀性。

      实现的效果:
      实验验证单层波导厚度仅500 μm(较传统方案减薄66%),眼盒扩展至9 mm,亮度均匀性达77.5%(R)、73.9%(G)、81%(B)。在20°视场角下,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达20 cycles/mm(0.5 MTF值),峰值信噪比(PSNR)>20 dB,验证了高保真成像能力。全彩AR场景中,虚拟图像与真实物体叠加无显著色差(平均透射率67%)。

      创新点分析:
      本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消色差超光栅与分区效率优化策略结合,首次在单层波导内实现全彩AR显示的高效集成。通过STO算法解析多波长衍射的物理约束,将传统多层波导的独立调控功能压缩至单层架构,规避了色散与笨重性问题。分区外耦合器设计通过动态平衡衍射效率与能量损耗,将眼盒均匀性提升至实用化水平(>70%),为轻量化AR设备提供了可扩展的物理-算法协同范式,推动了波导显示从实验室原型向消费级产品的跨越。

论文重要图文:

摘要:理想增强现实波导显示器需集成单层波导基底与无色散耦合器。尽管超表面已被探索作为波导显示器的潜在解决方案,但其低效率、弱均匀性与色差等关键瓶颈仍未突破。本文提出基于消色差超光栅的单层波导显示器。该超光栅由矩形纳米结构周期阵列构成,可将红光、绿光与蓝光衍射至同一方向,从而在单层波导基底内实现消色差传播角并维持高质量投影图像。作为概念验证,我们展示了采用500 μm厚度单层波导基底的全彩增强现实显示器,在保持充足眼盒范围的同时显著降低器件尺寸与重量,并提升亮度与色彩均匀性。该方法突破了传统增强现实近眼光学设计依赖多层光栅耦合器的局限,避免了复杂加工工艺与头戴式应用场景中的超重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基于消色差超光栅(AMG)的单层波导显示器示意图。(a) 采用三层基底的传统波导显示器,每层含独立输入/输出耦合光栅。(b) 双层波导显示器,输入耦合器以不同衍射角处理双波长以上光信号。© 所提基于AMG的单层波导显示器,红光(R)、绿光(G)与蓝光(B)以相同角度与效率被衍射。(d) 波导显示器详细构型:为满足全内反射(TIR)条件,视场(FOV)最右侧光场(黑色虚线)需经输入耦合AMG衍射至基底。(e) 一维扩瞳(EPE)归一化k矢量图,阴影区为TIR发生区域,红色矩形表示入射光场,光栅矢量设定确保FOV内所有光场满足基底内TIR条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输入耦合AMG设计。(a) 衍射级次与波长乘法因子,选定第4、5、6级次分别对应R、G、B光以实现等乘法因子。(b) 输入耦合AMG结构:氮化硅(Si3N4)纳米柱周期性排列于玻璃基底。© 正入射下AMG超胞光谱远场散射图案。(d) 随机拓扑优化(STO)后输入耦合AMG衍射效率,各波长目标级次效率一致。虚线框标注目标透射级次,严格耦合波分析(RCWA)与有限元法(FEM)计算结果吻合。(e) 输入耦合AMG角度带宽,定义衍射效率降至10%时为波导AR显示器FOV范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输出耦合AMG设计。(a) 输出耦合器各子区域AMG通过STO调整纳米原子位置宽度进行设计。(b) 输出耦合器划分为多个子区域以优化亮度与色彩均匀性,各子区域AMG具有不同效率值。© 波导AR显示器构型与目标眼盒光斑。(d) 优化前后目标眼盒位置亮度均匀性对比。(e) y轴方向均匀性鲁棒性分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析。

图4|单层波导显示器原型演示。(a) 输出耦合器按优化结果分为七个子区域,AR眼镜原型由加工波导与配备一维EPE光学模组的投影仪构成。(b) 实验平台搭建:采用CCD相机捕获重建图像。© 扫描电镜拍摄的输入/输出耦合AMG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5|单层波导显示器实验成像效果。(a) 虚拟现实(VR)场景:暗场条件下捕获图像,虚拟图像对角线FOV为20°,峰值信噪比(PSNR)超20。(b) 增强现实(AR)场景:图像后方植物、托盘与黑盒为真实物体。(c-e) 加工波导AR显示器光学性能。© 优化眼盒位置捕获全白图像,CCD相机偏离眼盒中心±3 mm拍摄并计算R/G/B光亮度均匀性。(d) 眼盒中心位置捕获的九视场点扩散函数(PSF)。(e) 九视场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美洲豹图像源自Mark Green/Shutterstock.com;葡萄图像源自Tim UR/Shutterstock.com;龙图像源自斯坦福计算机图形实验室。

参考文献:

  • Moon, S., Kim, S., Kim, J. et al. Single-layer waveguide displays using achromatic metagratings for full-colour augmented reality. Nat. Nanotechnol. (2025).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1887-3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专注于超表面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术成果和技术应用分享。所有发布的内容和图片,均已标明来源,且仅供个人学术学习和知识积累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您发现任何版权或相关问题,欢迎通过邮箱 metasurface@126.com 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并协调相关事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Metasurface_Learn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