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Anthropic 推出的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迅速成为技术社区的焦点,仅几个月内便引发大量开发者的热情讨论。作为一种统一的标准化协议,MCP 帮助不同的 AI 应用与外部的数据、工具和服务高效交互,类似于 AI 世界的“USB-C接口”,兼容性强且拓展性高。
然而,虽然技术圈内对 MCP 热情高涨,但普通用户对 MCP 却感到陌生,大多仅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真正接触和体验过的人凤毛麟角。
为什么 MCP 的概念虽然火热,但普通用户却难以接触呢?
MCP 为何只流行于极客圈?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先快速回顾一下 MCP 的工作方式:
MCP 协议涉及三个核心角色:
- MCP Host(宿主):用户操作 MCP 服务的平台,比如 AI 聊天工具或专业 IDE。
- MCP Server(服务端):实际提供功能和数据支持的程序,比如访问文件、调用数据库、调用API。
- MCP Client(客户端):连接 Host 与 Server,负责数据交互与通信。
简单来说,用户在 MCP Host 上发出指令,Host 通过 MCP Client 和 MCP Server 沟通,最终实现功能并返回结果给用户。(参考图1,来源:Daily Dose of Data Science)
尽管 MCP 理念清晰,但普通用户无法体验到它的强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适合普通用户的客户端工具
当前 MCP 客户端以专业工具为主,如 Cursor 或 GitHub Copilot,普通用户难以操作这些开发者导向的界面,对接入服务也感到困难。
二、配置安装门槛高
以往要安装 MCP 服务需要:
- 手动修改复杂的 JSON 配置文件。
- 配置相应的运行环境(Node.js、Python),甚至运行 Docker。
例如,抓取网页为 Markdown 的 MCP 服务,需要安装 Node.js、手写配置、检查版本。这种门槛对普通用户太高,根本无法轻易尝试。
三、安全隐患与信任问题
大部分 MCP 服务运行在用户本地,用户无法审查代码内容,担心隐私泄漏与安全问题,这种“黑盒”效应更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
纳米 AI MCP万能工具箱:让 MCP 真正走向大众
这几天,纳米 AI 上线了智能体功能,其中就包含了 MCP 万能工具箱,通过云端托管和本地沙箱运行 MCP 的方式,彻底解决了 MCP 以往的使用门槛和安全问题。我亲身体验后,发现这种方式能够快速且便捷地完成原本复杂的任务,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使用 MCP。
亲身体验:一次全链路的 MCP 演示
我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尝试用纳米 AI MCP 万能工具箱实现了一个对于传统大语言模型无法直接完整的任务 —— 根据 URL 自动化抓取、翻译并生成 PDF 报告:
第一步:打开纳米AI,创建一个网页抓取翻译的智能体,选择 MCP 万能工具箱内的“Firecrawl 网页抓取”工具,提示词很简单,就是“请抓取我输入的url,然后将抓取到的文本翻译为中文,保持原有格式不变。”;(参考图1)
第二步:新开一个和创建好智能体的会话,输入一个网页链接,甚至 PDF 链接都可以。工具直接在云端完成抓取,生成干净的文本内容,大语言模型再把返回的内容翻译成中文返回。(参考图2)
从开始到结束,全程我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搞定了,不需要任何编程操作,也不需要搭建本地环境,普通用户也可以轻松创建类似的智能体。(我创建的智能体链接放到评论了)
纳米 AI MCP 万能工具箱的两大核心优势
通过以上亲身体验,可以凸显纳米 AI MCP万能工具箱两个核心优势:
一、让大模型直接调用工具,办到以往不可能的事情
过去大模型只能进行内容生成,无法直接调用外部工具,比如无法自动抓取网页、生成PDF、作图等。现在,纳米AI 的 MCP万能工具箱内含近百个第三方工具,用户仅需简单地用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实现:
- 自动抓取网页内容,生成文档。
- 编辑视频、生成图片和音频。
- 查询实时财经数据、生成股票分析报告等。
让大模型从“能说”到“能做”,真正拥有了工具的“手脚”,效率提高数倍。
二、轻松创建属于自己的智能体
有了 MCP 工具箱,普通用户也能快速打造个性化智能体。因为以前安装运行一个 MCP 服务过于复杂,现在简单点击几次,就像我还用纳米 AI 做了一个微博热搜的智能体,就是在本地安装了一个微博的 MCP 服务,可以抓取微博热搜,不过它返回的数据是 JSON 格式的,我只要再组合一个网页生成的 MCP 工具,就可以让它帮我把抓取到的热搜变成漂亮可交互的网页,从网页中点击浏览微博热搜。无需懂任何代码,只需简单的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部署与使用。
为什么说搭配了 MCP 的智能体才是未来呢?
因为借助 MCP,智能体就能马上弥补工具上的不足,不仅可以接入 MCP 工具的生态,同时也可以解锁访问本地环境的限制,让你可以直接访问本地环境,做出微信聊天总结这样你自己专属的智能体。
另外作为智能体,还有相比传统 GPT 独有的优势:
- 自主性:能够自动执行任务而非一次性请求响应;比如做研究的 GPT,交给它一个任务就可以自动规划,自动选择工具去完成;
- 感知性:GPT 无法感知你所在环境,智能体能够连接你的本地环境,感知和处理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
- 协作性:智能体既可以和其他智能体协作,也可以与人类协作。
MCP 的未来:纳米 AI 带来的普及时代
在 MCP 的生态建设上,广大开发者开了个好头,现在纳米 AI 在 MCP 面向普通用户群体的普及上开了个好头,真正打破了 MCP 过去的技术壁垒,让普通用户可以轻松、安全地使用丰富的 MCP 工具,推动 MCP 从“极客工具”转变为真正的“大众工具”:
- 在对话框就能直接调动MCP工具。用自然语言、在聊天框对话就可以选择调用MCP工具帮你解决问题,比如说请打开高德地图,给我搜一下附近的美食,语音就能操纵大模型去调用各种应用工具。
- 普通人能低门槛轻松手搓智能体。100 多款 mcp工具可以为普通人打造各类 agent 提供丰富工具,不必编程知识、降低技术门槛。
未来,类似纳米 AI 的这种云端托管混合本地沙箱运行的方式将成为主流,MCP 工具将逐步融入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实现技术的真正普惠。
科技的伟大之处,从来不在于它的复杂,而在于它让复杂变得简单、普惠每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