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回沪记,一外地老太提升上海气质
回沪记,一外地老太提升上海气质
一个外地老太提升了上海的气质
家人说,要带我去公园走走。说实话,我是没什么兴趣的。
小时候最喜欢去玩的那些公园,如今都不再像从前了。以前是静静的、带点书卷气的地方,现在成了广场舞与健身操的天地。鲁迅公园也成了“底级网红”的打卡地—噪音不止,自拍不断,和里面设着的鲁迅纪念馆,怎么看都格格不入。
我妈很久没出门了,在虹口公园,她一听恍如隔世,这不是我大女儿四十多年前,也许半世记前在幼儿园托儿所唱的歌吗?她们是上海阿姨呢,还是在上海呢阿姨,我这个海外大妈看得也面红心跳。我如果也这样跳,孩子他爸,休了我吧。
回到上海这段时间,我越来越觉得,小时候记忆中的上海,似乎慢慢在褪色。街道在变,人群在变,就连空气里那种特有的“精致感"也在消散。
直到那天,我听见了那阵电吹管的声音。
它干净、流畅、带着温柔,从公园一角悠悠地飘过来。我像被某种无形的线牵引着,循着声音走去,最后在湖边的一个安静角落,看见了她,一位老太太,身形瘦小,站在水边,独自吹奏。
她没有观众,她只是吹给自己听,专注又自足。那一刻,我竟有些动容,像看见了一种久违的、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状态:沉静、克制、不哗众取宠。
她吹完后,我忍不住走上前搭话。原以为她是上海人,没想到她用流利的普通话笑着和我聊起来。她说她来自外地,陪孙子来上海读书。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就带着乐器来公园吹奏,等中午回去烧饭做菜。
这时,我妹妹和家人也找到了我。老人看我们感兴趣,又为我们吹了一曲。
从早先就我一个粉丝,到我家人也来,后来又引来了几个听众。
这次出现了一个小事故,她正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电吹管的音色如溪流般缓缓流淌。这时,一个不懂规矩的中年男人靠近她,语气突兀地问:“这电吹管贵不贵,多少钱?”他的声音打破了空气中的清澈宁静,钱,钱,钱,大煞风景。若是我,大概会被打断情绪,但她没有。她稳稳地继续吹奏着,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从容,是一种极深的修行。
曲毕,我们聊了起来,越聊越投缘。她说她还爱画画,在家的墙上挂满了自己的作品。我妹妹那时正想学画,听得兴奋,老太太便笑着邀请我们改天去她家看看。她住在我熟悉的老街上,正是我曾写过民国老太太故事的地方。那条街的老太太们,好像都喜欢邀请陌生人去她们家。也不奇怪,因为我妹妹的脸比我更像以前上海好小囡的脸。
两天后我们如约去了她家。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温馨,墙上是她画的花鸟和山水,窗台几盆绿植,餐桌上还有一本翻开的乐谱。她用一种极自然的方式,在这座城市里活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她说她喜欢上海:节奏适中,生活便利,也安全安心。她每天负责孙子的三顿饭,其他时间用来吹管子、画画、听昆曲。她说“在上海的现在的生活,才是我最自在的时候。”
听她这么说,我忽然有点惭愧。以前总觉得外地人多了,上海的味道就淡了,小马路的宁静不见了,讲究生活的“精致人家”变少了。但看着她,我第一次意识到,真正的城市气质,其实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像她这样的外地老太太,不但没有“稀释”上海的味道,反而悄悄在某个角落,用自己的优雅和节制,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底色。日子虽然简单,却有层次。
她让我想起老一代的上海女人:讲究、克制、温和、坚韧。可惜这份“旧上海气质”,如今在城市喧嚣中越来越稀薄。而她,一个并非本地人,却比许多本地人更像上海人的老太太,她以一种几乎不被注意的方式,延续了这份气质。
或许,这就是当代上海的魅力:她允许新的人来,也接纳新气质的注入。她的精神,不在于你来自哪里,而在于你如何活着,是否有尊严、有节制、有审美地度过每一天。
前阵子,老太告诉我,她离开上海了,我又想到那个公园,想到那些在公园里大声喧哗的上海阿姨爷叔们,不禁更怀念起那个在湖边吹电吹管老太太。
她不一定属于上海,但她确实让上海更像它自己。她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上海最可贵的那份沉静与讲究。

阿姨挺有心境。
',
我被美妙的电吹管声吸引,不久便引来了我,我家人,还有别的听众,我们动情于她的美妙旋律里,欣赏完,我与妹妹与她进行了一番愉快的交谈。我征询她可否把她的吹奏视频放在油管,阿姨很大方,欣然同意。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老法师早上好,老法师一谈起老上海就津津乐道。我以前的教英文的中学老师就是圣约翰大学毕业,先不说他的气质,他的穿着就与人不同,每天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苟,不像别的老师有的不修边幅,有的对我们说话有点"喊",(虽然我们都是考进重点中学的好学生)但他说话克制,一抬手一转身、一句不经意的话都透着那种分寸感,风度与派头。我从没再看到比他腔调再浓的老师了。
以前总听老上海人说“他吃过洋人饭”、他教会学校出来的”,其实他们不是在追洋,而是在说,我们那时候见过光。哪怕只是一束,也知道什么叫好,知道人可以活得不一样。
文明真是个好东西。得来不易,丢了可惜。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米国小菁' 的评论 : 小菁好,上海很多地区都日新月异,改得翻天覆地,虹口还有好多地方保持原样子,用来我们这些这里出生长大的来怀旧。海派文化的起源地,有才的人真可以大写特写,我就写个皮毛。鲁迅故居离我家这么近,我都不敢提笔写大陆新村。
这个阿姨你肯定看见过她,她几乎每天去公园,她为虹口公园增添优雅。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沈香好,老太吹奏的是带有古风的曲子,当时我问了曲名,可惜我人老了,记性不好了,一下子就忘了,不好意思再问一遍,本想回家去找曲子的。
阿姨喜欢我,我也喜欢阿姨,我们现在还在联络。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没有租界十里洋场垫底,魔都也就是长三角的一个地级市,没有西洋传教士捎带来近代文明,也就没有后来名闻遐迩的教会医院教会学校,所以老辈人说起沪江东吴圣约翰哪怕是附中都会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即使文革时有的工宣队老师傅私下说起某某某是教会学校出身庚款留学,都会有种敬羡口气,因为老师傅自己解放前就是外国铜匠出身,吃过洋人饭:)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无法弄好,电吹管,我也是从老太那里第一次听到,应该是一种电子音乐,能模拟单簧管,萨克斯风,应该比传统乐器容易演奏且好听,我还听说有电钢琴,电口琴,电子琴,一和电沾边,应该都比传统的好听,这是我的悟法,不一定对。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yz66' 的评论 : 66好,我有时是慢性子,有时是急性子,想写的不写,觉也睡不着,我以前回国的好多照片视频都在手机里躺着,删了,可惜,是心血,不删,又过期,所以最近拍的,我一定要让它们重见天日。还忘了说,去年我哥一家到我这里玩了一个星期,很多喜欢的视频也没整理。反正我尽量去做吧,谢谢你的善解人意,在保证休息的情况下,捣鼓出来吧。
米国小菁 发表评论于
虹口公园也是我回国第二天早起出门倒时差折返点,从祥德路,山阴路走来到甜爱路别墅那条小路转弯穿过去就到了。但大清早太吵,没有一片安宁,人也多,上海给普通市民的可以休闲场所实在太少。一直喜欢叫以前的称呼虹口公园,因为伴着我和我女儿长大的,虽然我以前住卢湾区,成年后才搬到虹口区。好在虹口公园老布局还在,可以怀旧,和平公园拆了重建,已面目全非。
我好像也见过提升上海气质的外地老太,必须点赞。
歲月沈香 发表评论于
喜欢叶子的这个系列,写得非常好,文字优美真诚。这个外地老太太吹奏得很好听,曲目带点古风,悠扬动听。叶子跟老太太交上朋友,凸显了叶子的善良和真诚。
“ 像她这样的外地老太太,不但没有“稀释”上海的味道,反而悄悄在某个角落,用自己的优雅和节制,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底色。”,好喜欢叶子的这句话。
期待叶子列出的这些博文,题目很有吸引力。祝叶子周末愉快!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这电吹管还是头一次见,跟单簧管有点像,这种老年生活挺好的,有爱好
xyz6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Wow, 叶子你也太勤奋了吧!
虽然我们很喜欢读你的好文,是无价的精神食粮,但是咱们美丽的叶子千万不要有压力,以保重身体为top priority:)
也许有些题目等你下次回国又有新的感悟呢,可以合二为一。慢慢来,不急不急:)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66好,这些还不包括我有感而发和写花园花花草草的文,另外,也不包括突发事件引起的打架文,想想,我真忙煞了,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翩翩叶子 2025-05-22 19:23:06
回复 'xyz66' 的评论 : 回复 'xyz66' 的评论 : 66好,本来还有一个老太太要写,但时间有限,暂告一段落吧。我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要回国了,去年拍的很多视频占据了手机里的太多空间,以下是我准备在回国前想完成的博文与视频。例如,
1周璇枕流公寓,
2上海大厦,
3犹太人记念馆,
4繁花黄河路
5繁花玲子开店的进贤路,
6我的闺蜜
7外来妹,开厂老板娘,生大病,关厂,模特儿
8千爱里,
9溧阳路
10上海中心
11锦江饭店
12免费收养小猫小狗
13上海吃的美食,小吃
14上海一名有点名气的名画家送的画作。
等等等等,我的这个工作志,我越写越紧张,我拍了以上有关的视频,如果回国前不出炉,那就没用了,我现在不得不加班加点赶出来。我喜欢写人,写景。其实写景也是为了写人。而且我也想用影像留住一个城市的魂。
谢谢66一贯支持鼓励我,我老实地献上了我的工作计划,这样也有点逼上梁山的味道,但愿我能如愿完成。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月饼' 的评论 : 月饼好,中国女人不仅潇洒也很厉害的,世界上不少大佬的那一半是来自中国的。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蓝天白云915LQB' 的评论 : 蓝天姐好,回国,退休的六十岁左右的大妈们是最幸福的群体,她们的松驰感与青年人紧张感对比强烈。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一天到晚想吃鱼' 的评论 :想吃鱼好,安福路小公举我喜欢,女人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打扮得美美的,前题是不影响别人,跳广场舞的那帮大妈就不太适合在公共场合里这样表演,但愿我没有双标。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园姐好,这个阿姨的生活真的很精致,还且像她说的"很充实",我也特别惊讶她竟然不追剧,也许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完美的剧。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好,我是编导摄像一角踢,做好视频,自己看看很有成就感,视频比照片更有表现力,更生动。
我妹妹很乖,对姐姐的要求很配合,她都是素颜出镜的。她十年,二十年以后会謝谢我的,留下她清爽可爱的影像的。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安然0203' 的评论 : 安然好,你这段话,读来真是有些感慨,我回家都不忍心去看老宅,那里现在矗立着一幢幢办公大楼,办公大楼第三间的位置曾是我的家,那里盛载了我了我人生美好的时光。静安寺是我每次回沪绕不开的地方,但也生不出感情。像你一样,学会"心淡了,不再执念,"也就轻松了。
老月饼 发表评论于
中国大妈,满世界潇洒。
“这些大妈拿着高额退休金,带着红领巾,穿着傻x兰裙子,跳着恶心人的广场舞,难怪人骂,那天开出租的气疯了,撞过来也不奇怪”
xyz66 发表评论于
叶子笔耕不辍,“(在)上海优雅老太太“系列又添一篇好文,佩服!
叶子总结出“旧上海气质“,反映在老上海女人身上,就是
“讲究、克制、温和、坚韧.” 的确,我喜欢的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张爱玲,王安忆等都不同程度地描绘出这些特质,非常迷人隽永。
叶子温柔软糯的“沪江普通话“也很迷人:) 透出良善和关怀。所以这位才女老太太才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友,秀出自己心爱的作品。她的工笔花鸟画太美了,配色古典和谐,赏心悦目。哈哈,替我向她致敬:)
听过一句笑话“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中国大妈”;) 如今国内文旅生意红火,到处都是乌泱乌泱的人群,直播者,大妈团抢占最佳位置,各种姿势排列组合来几遍,看得人心生厌倦,游兴全无!与叶子同感:如今像这位优雅克制的才女大妈,好像越来越少了,如同旧上海气质“在城市喧嚣中越来越稀薄。”
蓝天白云915LQB 发表评论于
这些大妈拿着高额退休金,带着红领巾,穿着傻x兰裙子,跳着恶心人的广场舞,难怪人骂,那天开出租的气疯了,撞过来也不奇怪。
一天到晚想吃鱼 发表评论于
上海有安福路小公举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这真是一位比上海人还上海人的雅致老太太,她活出了人应有的追求:Grow old gracefully.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沁人心脾的乐声,老太太真是多才多艺有品味。叶子真是个好记者,一个个采访有意义又感人。妹妹出境,叶子拍摄,赞。:)
安然0203 发表评论于
小时候晨光,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华山路呆过六年。。。
2011年故地重游,却见早已人非物非,外公外婆留下的老宅被舅姨们贱卖/静安寺附近吵闹繁杂,哪里有一丝丝往日的静谧和佳人行。。。
也好,心淡了,不再执念了,轻松了。。。